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柳岸】任汉林取经(小说)

精品 【江山·见证】【柳岸】任汉林取经(小说)


作者:刘国胜 秀才,1695.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17发表时间:2025-03-30 23:04:33


   “什么?让我抓移民搬迁?”任汉林闻听,顿觉为难。就面有难色地摆摆头推脱着,“钟书记,搬迁这工作,我……”
   钟书记脸一沉,“不要说不,这是常委会研究定过的事。正因为这工作棘手、难抓,我才亲自找你谈话!”
   “钟书记,我……”
   钟书记抢过他的话。“怎么,难道现在还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搬迁还难?那时恁难,民尽忠不都把恁多移民迁走了?何况现在是科学选点、民生搬迁!”
   尽管钟书记这么说,但这次搬迁的艰难、艰巨性,是怎么也瞒不住任汉林的。
   是啊,从上世纪50年代末第一次移民去青海支边之惨,到60年代第二次搬迁到邓县、荆门和钟祥大柴胡之痛、之苦,从返迁移民的遭遇,到五十多年漫长的移民历史遗留的伤残、伤亡、财产损失和精神重创,无不给这次移民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艰难……
   “我深知这次移民工作的艰难和艰巨,正因为如此,组织上才把这个重担交给你。希望你这次一定不辱使命,争取成为我县移民史上第二个民尽忠!”
   ……
   小车在通往钟祥大柴湖的高速公路上奔驰着,任汉林没有观看江汉平原的面貌和景致,他完全沉浸在钟书记给他谈话的情景里,眼前不时闪现着民尽忠的身影……
   民尽忠,原中共淅川县委常委、农工部长,当年随移民调任湖北钟祥县大柴湖公社书记,后任钟祥县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
   任汉林和民尽忠只见过一次面。
   那还是几十年前,任汉林抽在搬迁工作队时。记得那天上午召开搬迁动员会,那天上午的会开得很糟糕,可以说那天开的简直是气会,任汉林开了一肚子骚气。任汉林目送开会的人们走后,气得对连新民说:“这些移民简直都是些不要脸!你看他们要么都玩肉对子,一言不发,要么一发言就胡搅蛮缠!”
   “小伙子,你怎么能这样说我们的移民呀?”任汉林和连新民闻此不禁一愣,谁说这么大口气地话?自他们进队以来,除了队长、会计来找他俩反映情况,老百姓从没找过他们,就是队长、会计来,也是老远都先咳几声。
   二人循声一看,入眼见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大步来到门前。此人瘦高个,长着一张同样瘦长的黑脸,瘦长的脸上嵌着一双大大深深的眼睛,两颗黑葡萄似的眼珠,一闪一闪,炯炯有神。也正是这双眼睛的衬托,使他显得果敢睿智,也使他的眉骨和颧骨显得格外凸显。由于他忒黑忒黑,若不是他那对滚动的眼珠和他乌紫嘴唇里露出那一口白牙,简直似一尊木炭雕琢的人塑。他着一身退了色的蓝咔叽裤褂,卷着袖子,挽着裤腿,加之他裤褂上沾着泥土,显得格外寒酸土气,幸亏他那高高的额头和他头上留的后背头,给他留着点斯文样,不然简直一个地道的黄泥腿子。
   “哪儿冒出的土老帽,竟来这儿显摆斯文?”任汉林正在心里这么叨叨,来人又接着说:“怎能随便说移民不要脸呢?移民们原本世代在这里居住生息,现在国家搞水利建设,突然让人家搬迁,他们想不通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嘛。你这话幸好让我听见,若让移民听见这样说人家,岂不伤了他们的心吗?”任汉林本来就窝一肚子火,现在闻其一说,如同火上浇油,正要发泄哩,这时一个小青年“民部长!民部长!”的喊着,跑到那人面前,“民部长,不好了,不好了!”只见那人不慌不忙,“什么事,看把你急得跟着火似的。”小青年气喘吁吁地说:“村里人听说你来了,大家堆了一稻场要见你。你就在这儿躲一会,千万别出去!”
   民部长淡然地一笑,“哎呀,我当啥不得了的事呢,原来是移民们要见我,这是好事啊,我们移民干部,就是专来见移民的,你去跟他们说,我这就来!”那人说着,手往任汉林肩上一拍,“年轻人,毛主席说允许年轻人犯错误,也允许年轻人改正错误。搬迁这工作难做,可以理解。但是要记住,别发脾气别冒火,要多动脑子想办法,才能干好此事!好了,我走了!”
   “啥?他就是民部长?”任汉林和连新民惊疑地望着匆匆走去的民部长,二人怔了一会儿,任汉林突然拉了一把连新民,“走,新民,别让移民们围攻民部长闹出事来!”二人慌忙撵出门去,老远就看见站了黑压压一场人,民部长站在场边一个立着的石磙子上,风吹在他那大背头上,飘起的黑发,就像插在山巅上的一面旗帜。只见他不慌不忙,沉着冷静地向大家摆着手说:“乡亲们,刚才听通信员说,大家要找着见我,好啊,你们算找对人啦!我就是你们要见的民尽忠,大家有话请讲。但是不要乱讲,要一个一个的讲!”
   民部长的话带着铮铮铜音,大家好像沉浸在他那好听爱听的余音哩,全场顿时鸦雀无声。沉浸了片刻,人群中不知谁,突然说了一句,“我说我们不想搬迁!”
   大家哄一家伙嚷着:
   “对,我们不想搬迁!”
   “我们不想搬迁!”
   ……
   民部长见大家一片嚷嚷,随即扬起双手左右一摆,见大家静了下来,就和蔼可亲地劝导着说:“是啊,大家不想搬迁,我理解。将心比心嘛,我和大家一样,我家是宋湾的,当时我也不想搬迁。”
   说到这儿,民部长把话音陡然一抬,“乡亲们呀,毛主席说一切行动听指挥。我们大家也说,革命群众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现在国家要搞水利建设,党和政府要我们搬迁,我们就要一切行动听指挥搬。再说要面对现实,眼看这水一天天飞涨,我们的地要淹了,我们的房也要淹了,咱不搬咋办?”
   人们顿时又嚷开了:
   “我们搬去倒行,可人家嫌我们是移民,搬去欺生咋办?”
   “是啊,欺生咋办?”
   “对,欺生咋办?”
   民部长一笑,仍然和蔼可亲地说:“他说咱是移民?那再往前推500年,他们也是移民。就连我们不也是几百年前,从山西大槐树迁到这儿的吗?谁欺负我们?毛主席都说了,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再说现在是共产党领导,天下都是人民的,天下人民是一家,都是一家人了,谁还欺生咱?”
   众人闻听,不知谁又说了,“搬迁,中,听说那大柴湖一展平原,连个石头蛋都找不着,那我家的牛槽、猪槽,也要搬上!”
   人们再次叫嚷开了:
   “对,我家那对石门墩也要搬上!”
   “我家那盘石磨也得搬上!”
   “那咋中,你们搬那石头货,把我们那坛坛罐罐碰烂了咋办?”
   “是啊,碰坏了谁给赔?”
   ……
   民部长见大家又嚷个不停,他再次双手一摆,“乡亲们,老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都要按政府的规定办,除了规定不许带的,都让大家搬上。至于大家说的坛坛罐罐,到时人货分开走,各队派专人押运,确保安全。大家还有啥要说的,没有了,大家就各回各家吧!”
   人们纷纷散去,只有几个老人看着民尽忠没动。民部长跳下石磙,上前亲切地问道,“老人家,你们还有啥要说的?”
   几位老人吭吭哧哧地说,“我、我们没啥了,只、只是晌午了……”“对,去家里吃饭吧!”
   “不了不了,我骑有车子,赶到你们公社吃罢饭,还要开个会呢!”民部长说着,向任汉林和连新民一摆手,“年轻人,我们走了!”
   从此,民部长的话,尤其那句“不发脾气不冒火,多动脑子想办法,才能干好事”的话,成了任汉林做群众工作的至理名言,民部长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刻在任汉林的脑海里。尽管时光已过去几十年了,民部长的话,仿佛就像昨天才听见的一样。
  
   二
   有关民尽忠移民搬迁建家园的事迹,任汉林不但听说过不少,而且也在报纸和书本上看到过。民尽忠当年不仅是一个深入基层,耐心细致做移民工作的典范和楷模,而且是几度乘船坐车,往返颠簸,为移民定居选点的好干部,是动员父母和妻子儿女率先搬迁的带头人,也是率先垂范,主动请缨立足大柴湖,为移民垦荒造田,重建家园的领头羊!这多年来,任汉林为民尽忠的事迹所感动、感慨,曾多次想去拜访都没能如愿,今天终于如愿以偿。
   尽管车已过了钟祥,眼看再往前走就是大柴湖了,看着公路两边匆匆而去的树木,和田里已抽穗扬花的小麦,只想再往前走,就能领略大柴湖那钢柴如林的景致,就能见到仰慕已久的老领导民尽忠了,任汉林不由暗自庆幸,庆幸组织上这次让他抓移民工作,这无疑给他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几十年来,他对民尽忠这个老领导崇拜有加,仰慕已久。这些年来,任汉林在梦里都想和这位老领导,促膝相谈,取经求教。今天终于有了见面的机会,终于将要梦想成真,任汉林心里是多么感慨和按捺不住的激动啊。
   大柴湖近了,近得仿佛听到了老领导那铮铮铜音,犹如看到老领导那高高瘦瘦的身影,尤其老领导那宽宽高高的额头和他那黑发飘逸的大背头,像飘扬在巅峰上的一面旗帜……
   “任县长,大柴湖到了!”正沉浸在想象和向往中的任汉林,听司机说大柴湖到了,他急忙喊着停车。当他打开车门,走下车一看,他惊讶了,展现在公路两边的却是一个崭新的村落,一排排砖墙瓦屋和平房、小楼,还有那青树绿院,以及家家院里,不是停着面包车,就是停着跑运输的货车,最害也停辆摩托,或三马车。透过村落一看,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丰收在望的麦田。随着一阵风吹来,田里似水似浪,波浪起伏。
   这是大柴湖吗?直到他清楚地看到横在眼前的公益广告牌上,醒目地写着“欢迎你走进大柴湖”时,任汉林才感到这一切都是真的。可他听说当年人们见到的,让人至今想起来还毛骨悚然、寒碜的那片荒芜的钢柴林、污水滩和那砖柱泥糊的栅栏墙移民房呢?难道这不是大柴湖的移民村,而是这里老户人居住的村庄?
   任汉林疑惑地走进一家院里一问,果然这里是移民村,移民们还带着淅川的口音,那乡音乡情,让任汉林倍感亲切、亲近,没等任汉林第二句话问出口,那位移民老乡却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一把抓住任汉林的手,激动、亲切地说:“哎呀,我一听你的口音,就知道你是从淅川来的老乡!走,快上屋里坐!”
   “不了不了!”任汉林抽出老乡攥着的手,指着满目田园,“听说当年这里钢柴如林、污水沼泽,现在怎么尽是良田,咋连个钢柴影子都不见了呢?”
   那老乡脚往地上一跺,“哎呀,老乡,你说的那是几十年前,后来经过几年开垦,当年那钢柴林、污水沼泽滩,全变成眼前这良田了!”
   任汉林“噢”了一声,说:“听说那钢柴就是芦苇,这么说那芦苇还怪好开垦哩?”
   “唉呀,芦苇倒也叫芦苇!”那老乡苦笑一下,“这大柴湖的芦苇非同一般,可不是咱老家那用来编织凉席的薄壳子芦苇,而这里却是一种竹芦,它生得又硬又粗,人们不叫它芦苇,都叫它钢柴。说了怕你不信,当年砍钢柴时,砍不到三五刀,刀刃不卷就豁,要么钝如木刀。那时我们下地,都带着个磨刀石,砍几刀就得磨磨再砍,大半天才砍屁股大一团儿。不说人累得腰疼、手起泡,就连那铁打的镰刀,也受不了,当年哪家不砍坏十好几把镰刀。这不,我现在屋里还搁着十几把锯齿子镰刀呢。”
   老乡说到这儿,唉叹了一声,接着又说,“这砍钢柴还不算太难,尤其难除的当属那钢柴根了。你想呀,自1935年大柴湖遭灾生长钢柴,至上世纪60年代,钢柴在此生长三四十年了,可谓盘根交错,根深蒂固。加上淤在地里的石块、墓碑、棺木和树疙瘩,不说三五头牛拉不动一张犁,连那75匹‘东方红’大马力拖拉机,一下地不是打铧,就是桥裂,为开垦这地,都耕坏了十好几台拖拉机。”
   “拖拉机坏了可以再换新的,只要田里耕没了钢柴,那就可以长庄稼了!”老乡听任汉林这么一说,他头一摆,“不,那钢柴生存能力极强,不说一节根捡不出来,来年就长一大片,就连当年盖移民房,把钢柴根糊到墙皮里,就能发芽生长。不是人们当年咋说,‘大柴湖算个毬,钢柴长到墙里头!’‘大柴湖真是恶,钢柴比麦长得多。’”
   老乡说到这儿,叹息一声接着说:“唉呀,老乡,人们说这一点都不夸张,当年地里那钢柴恶得,锄一季都得换几把锄,光西沟村一位老伯屋里,至今还搁着十多把当年的和尚头锄哩!”
   听着老乡的诉说,任汉林联想着在有关写大柴湖的书里、报上看到的相同,尽管他望着眼前的平房、小楼和那一望无际的良田沃土,任汉林仍然觉得老乡的话和他曾在书上、报上看到的,有着极度地夸张和杜撰的水分。他不由默然自语,难道哪书上写的和老乡刚才讲的,及眼前这一切的变化都是事实?
   事实胜于雄辩。对于老乡的一言之词和他曾在书上、报里看到的真伪,看来只有见到老领导民尽忠,才能加以证实了。于是,任汉林就向老乡打听民尽忠的住处,老乡一听,“找他呀,你今儿找着我算找对人了,他早已退休在家,整天下下棋,浇浇花,俺俩还是棋友呢,昨天俺俩还在一起下棋。他住那儿不远,车就停我门前,走,我领你去!”
   老乡边走边嘱咐着说:“这老爷子老了老了,性情却变得十分古怪了。人家都是老了爱提当年勇,一提当年的事,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他却不提当年的事,尤其一听说是来采访他的,他不是讲别人的事迹,就是吭吭哧哧,说他干那点事不值得一提,那都是应该做的。你不是采访他吧,要是,你就趁早别去!”

共 11556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任汉林取经》淅川县县长任汉林被领导委派主抓移民工作,可他知道这项工作的艰巨性,有点畏难情绪,县委钟书记却对他很信任,希望他成为县移民史上第二个民尽忠;书记的话让任汉林想起当初和民尽忠初次见面留下的深刻印象。那还是几十年前,任汉林抽在搬迁工作队时。在一次很糟糕的搬迁动员会后,任汉林憋了一肚子气,和另一位领导连新民对移民们一通臭骂,他们的话恰好让刚进门的民尽忠听见,民尽忠则毫不客气地对他们的情绪进行了批评;当时他和民尽忠还不认识,当得知眼前的这个男子就是民尽忠部长时,目睹了他的工作作风,听了他对移民们诚恳的讲话,任汉林对他敬佩至极,他的那句“不发脾气不冒火,多动脑子想办法,才能干好事”的话,成了任汉林做群众工作的至理名言,民部长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刻在任汉林的脑海里。为了深入了解民部长当年的事迹,也是为了向他取经,任汉林决定前往移民目的地大柴湖实地考察,顺便去拜访一下民尽忠老领导。在大柴湖移民区看到一个崭新的新村,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任汉林简直不相信这就是当年那片荒芜的钢柴林、污水滩;通过和移民老乡交流,他得知了开垦大柴湖的艰难过程,感到难以置信,他急于要找到当年的老领导去证实老乡的说法;等他找到已经退休在家的民尽忠时,民尽忠带他到干休所看了那些因开垦大柴湖而报废的拖拉机,这些已经报废的拖拉机足以证明当年开垦治理钢柴荒漠的艰难、困苦和艰辛,这时候,任汉林才真正相信了老乡所说的开垦大柴湖损坏了很多农机、农具的话确信无疑了,也对移民的艰苦奋斗精神所感动;对自己的老领导更加崇拜;而民尽忠并没有炫耀自己的功绩,而是带着他走进50多年前的大柴湖移民村,他却被眼前的一切震撼了。有那么多老人,有的攀着梯子擦拭着当年的毛主席语录,有的站在凳子上描绘着当年喷印的毛主席像。任汉林疑惑地问老人们,老人们哭着说出这些毛主席的语录和宝像是支撑他们站住脚的精神支柱;老人的话让民尽忠和任汉林也流出了眼泪;回到民尽忠家里,他拿出当年发给他的各种荣誉证书,奖状和锦旗,却没有表自己的功劳,而是说出一番沉重的话语,他为当年对移民说了假话而良心不安,觉得是自己的耻辱,痛苦地叹息着:民心不可欺啊!听着老领导的话,任汉林不禁愧疚自责,心里在滴血,他觉得这就是我们所有党员干部应该取的真经……小说通过一位移民干部去向老领导取经的故事,塑造出一位有良心的老干部光辉形象,他的肺腑之言更是显示他的高尚品质,令人敬仰!小说语言质朴,人物形象鲜活血肉,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故事生动感人,贴近生活,引人共鸣!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331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5-03-30 23:05:14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5-03-30 23:05:55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老百        2025-03-31 10:58:12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4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4-01 07:21:51
  周二向老师问好!拜读老师精心创作的《任汉林取经》优秀作品,故事生动鲜活,人物逼真形象,被老师精美的文笔吸引,那质朴无华中蕴藏的幸福快乐让人沉迷其中,感谢老师精彩创作分享!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