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宁静】火种(散文)
火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按理说,火是寻处可见的。然而,在特殊情况下,或艰难困苦的岁月,火,甚至火种,都变得稀有和金贵。
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使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如果小女孩有一个幸福而温暖的家,她绝不会以卖火柴为生,以致赤脚冻死在平安夜的冰天雪地里。
发生在长征途中《七根火柴》的故事,令人动容。如果无名战士用身上的火柴点燃一堆火,烤干衣服,再喝上一杯热水,驱赶身上的寒气,他的生命或许能够存活下来。可是,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吃上饭,烤上火,他舍不得动用身上的火柴,宁愿在寒冷及伤痛的折磨中遗憾地死去。
那是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在我朦胧的记忆里,缺吃少穿成了生活常态。甚至连两分钱一盒的火柴,也成了求之不得的稀罕物。早期凭票购买的火柴,火柴盒是木制的,使用起来尚且方便。可后来,为节约木材,火柴盒变成了纸质的。用质地粗糙的马粪纸做的火柴盒容易受潮、变形。受潮了的火柴头,或火柴擦面,因擦不着火,很大一部分就浪费掉了。其次,在风力较大的自然环境下,使用火柴也会造成浪费。家里的火柴大都放在有阳光的窗台上,放在干燥的锅门口,有时还放在大人们贴身的口袋里。放在灶门口的火柴,由于灶塘温度高,稍不注意,会造成火柴自燃。
火柴不够用,吸烟的人便像燧人氏似地钻木取火,或者用凹面镜放在太阳底下取火。而更多的人则用火石打火。火刀子(火镰)是一长条形、厚实的铁板,火石则像普通的石块。可普通的石头,用火刀子使劲地在上面砍,就会砍出火花来。火花溅落到烟袋盛放烟叶的烟锅里,烟叶就会被点燃。那黑黝黝、滑溜溜的火石,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找到的呢?我一直不得其解。前两天通过百度才知道,这是一种坚硬致密的硅质岩。敲击时能迸发火星,古代用来取火,通称火石。昨天回家,聊起火石的事,哥哥饶有兴味地说,或许是天意,那时候,田野里到处都能捡到火石。只因捡的人多了,田里的火石就没有了。
在冬天的火盆里,或在亮着的煤油灯火苗上取火,是吸烟人常用的办法。取火盆里的火,把烟锅里的烟叶点着后,吸烟人会用大拇指在冒烟的烟叶上,轻轻地、从容地按压一下。吸烟人手指布满老茧,不怕火烫,是令人称奇的事。把装满烟叶的烟锅,放在煤油灯的火苗上,含着烟袋杆另一头的烟嘴,用力地吸气,煤油灯一忽闪一忽闪的火光,照在吸烟人沟壑纵横、神情专注的脸上,让人不由得心生感慨——贫穷,使人吸烟的姿态也变得不够雅观。
行走在路上,想吸烟了,又舍不得浪费一根火柴,便只好向素昧平生的人“借光”(借火)。两人一左一右地歪着脑袋,两只亮闪闪的烟锅呈接吻状,紧密地连在一起,仿佛两个人也亲密无间地粘在了一起。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穿白大褂的玉米穗子堆满了场面。在太阳的炙烤下,热了,出汗了,人们便把玉米穗子的白大褂脱去,变做了一身黄——一片金光闪闪的黄。
玉米穗子是长“胡须”的。这个胡须,学名叫做玉米花丝。用玉米花丝泡水喝,可以降“三高”。三高大都是因营养过剩引起的,在贫困的年代,绝大多数的人不会得三高,自然就没有人用它泡水喝。由此,玉米须子,为人们制作火绳提供了便利。
“烟鬼”(对吸烟人的戏称)们利用劳作间隙,将晒的半干半湿的玉米须子搓成火绳,挂在树上,或土墙上。引燃后,火绳慢慢地冒着青烟。烟瘾来了,人们就在火绳上点燃烟袋锅里的烟叶。一根长长的火绳,能用大半天的时间。未燃烧完的火绳,收工后,可以带回家继续使用。
家乡人有做手工草纸的习惯。生火做饭时,没火柴点燃柴草,就把一两张草纸卷成长条状的“火纸媒子”,然后去邻居家引火。把引燃后的火纸媒子轻轻一吹,便会冒出火苗来,进而就点燃了灶塘里的柴草。
逢年过节,为了娱乐心情,人们用火柴杆赌博。赢了火柴,比赢钱还开心。因为有钱,而没有供应票,不一定能够买到火柴。
上世纪八十年代参加工作时,我的一个同事,他在办公室里用一根火柴,可以分别给七个人点烟。其操控火柴娴熟的技术能力,及吸烟人极力配合的动人场景,一时间被传为佳话。
为节约火柴,人们可谓是挖空了心思。在科技不够发达的古代,人们主要通过钻木取火、燧石取火和阳燧取火等方法生火,并通过火塘、火种器等方式保存火种。细想想,那穷苦的年代,用火纸、火石、火绳、火盆、凹面镜等取火,及保存火种的方式,与原始人的生活,又有什么区别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火柴等与民生相关的商品,都取消了凭票供应。火柴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火柴用完了,便一封(十盒火柴包装在一起)接一封地往家里买。即使因潮湿而受了些损失,也不会怎么在意。
由于火柴供应充足,小孩子甚至用火柴头、自行车条幅、条帽、皮筋等,制作出可以发出响声的玩具。
后来,重复使用的打火机开始流行。再到后来,一次性打火机充斥着市场。打火机价格便宜,不怕受潮,不易毁损,使用方便。慢慢地,火柴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同时,火石、火绳、火纸媒子等取火工具,更是不见了踪影。
说来挺让人意外的,富裕了,有钱了,乡下的大多数人家,生火做饭已不再用柴草,而是用煤气,或者电器——图个卫生,图个享受。用智能电饭煲,按一下电源开关,一个时辰后,饭煮熟了,电源自动关闭。在煤气灶上烧菜,电子打火器开关轻轻一拧,灶头上蓝莹莹的火苗便升腾起来。
小康社会里,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了,戒烟成为一种时尚。传统的认知是,吸烟可以解除烦恼。衣食无忧,市场繁荣,想要什么有什么,哪有那么多的烦恼啊?用吸烟解除烦恼,有必要吗?“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烟熏火燎的,因吸烟染上了诸多疾病,“活神仙”从何说起?活神仙的说法,不过是吸烟人的自我解嘲罢了。活神仙一说,早已成了陈年旧话。
看来,生活的方方面面,火机子的使用量,也在逐渐减少。
当电子打火取代了打火机,当煤气灶取代了老地锅,一种新的、文明的用火方式,正笑盈盈地向着我们走来。而那些在火光中跳动的生命故事——冻僵的小女孩攥着的希望火种、无名战士守护的革命火种、乡民们传递的生活火种——这些用温暖对抗寒夜的精神火种,将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永远地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