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星】步云桥:岁月镌刻的不朽传奇(散文)

编辑推荐 【星星】步云桥:岁月镌刻的不朽传奇(散文)


作者:燕双鹰 布衣,378.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2发表时间:2025-04-03 15:04:42
摘要:原创首发

【星星】步云桥:岁月镌刻的不朽传奇(散文) 在赣南会昌的苍茫山水之间,湘江河悠悠流淌,水波轻漾,一座古老的步云桥横跨其上,宛如一位超脱尘世的隐者,又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伫立了数百年。它不只是用砖石搭建的建筑,更是一部生动鲜活的史书,承载无数故事,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维系着这片土地与厚重历史的深刻脉络,在岁月长河中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初建:镌刻传奇的序章
  
   步云桥始建于明朝,彼时赣南地区经济蓬勃发展,文化也日益昌盛。会昌作为赣南重镇,人口日益增多,商贸往来频繁,一片繁荣景象。湘江河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丰富的水源和盎然的生机,却也成为两岸交流的天然阻碍。人们只能依靠简陋的木筏和渡船往返,每逢雨季,河水暴涨,水流湍急,渡河便成了危机四伏的艰难挑战,稍有不慎,便可能命丧河底。
   当地的乡绅贤达们深感修建一座坚固桥梁的紧迫性,他们纷纷慷慨解囊,出资出力,召集起当地最负盛名的工匠,开启了步云桥的建造之旅。这些工匠们,心中满是对技艺的尊崇和对家乡的热爱,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中。他们深入附近的山林,开采石料,一锤一凿,精雕细琢。每一块石头都浸透了他们辛勤的汗水,凝聚着他们的心血,每一道纹理都铭刻着他们的专注与执着,仿佛在诉说着对未来的无限期许。
   建造过程中,困难如潮水般不断涌来。河水的猛烈冲击常常使刚搭建好的桥墩根基动摇,仿佛随时都会被河水吞没;材料的运输也因山路崎岖蜿蜒而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工匠们并未被这些困难吓倒,他们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无畏的勇气,不断改进施工方法,夜以继日地奋战。他们在河床上打下坚实的木桩,用糯米汁和石灰混合而成的黏合剂砌筑石块,让桥墩愈发稳固。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一座雄伟壮观的石桥终于横跨在湘江河之上。
   桥身由巨大的青石砌成,每一块青石都仿佛在诉说着建造者的坚韧;桥墩坚实厚重,稳稳地支撑着桥体,宛如巨人的脊梁,不惧任何风雨;桥面上铺着平整的石板,历经岁月打磨,愈发光滑,见证了无数行人的足迹;两侧设有精美的石栏,栏板上雕刻着各种吉祥图案,龙凤呈祥寓意着吉祥如意,麒麟献瑞象征着幸福安康,这些图案栩栩如生,寄托着会昌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步云桥建成后,瞬间成为会昌的标志性建筑,它宛如一座希望的灯塔,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它不仅极大地方便了两岸百姓的往来,让亲情得以延续,交流更加顺畅,还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让会昌的特产如茶叶、瓷器、竹木等,通过这座桥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同时,它也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不同思想和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生根发芽,为会昌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人们在桥上行走,脚下是坚实的石板,心中满是对这座桥的感激和敬畏,步云桥就此踏上了它漫长而传奇的历史征程,成为会昌人民心中永恒的骄傲。
  
   岁月:镌刻斑驳的记忆
  
   时光悠悠流转,步云桥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无数次风雨的洗礼和磨砺,每一次的考验都让它愈发坚韧。清朝时期,会昌地区多次遭遇洪水灾害。汹涌的洪水如猛兽般咆哮着扑向步云桥,妄图将它吞噬。桥身遭受着巨大的冲击,石块被无情冲落,桥墩也出现了裂痕,仿佛一位受伤的战士,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然而,步云桥凭借着它坚固的结构和顽强的生命力,一次次顽强地挺了过来。每一次洪水过后,会昌老百姓都会自发地组织起来,带着最质朴的情感和坚定的决心,对桥梁进行修缮和加固。他们用双手传递着对这座桥的热爱,用行动守护着这座承载着他们生活希望的桥梁,步云桥也在百姓的守护中,继续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步云桥还见证了会昌地区的社会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昌的商业日益繁荣,步云桥成为了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桥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各种货物在这里汇聚,又从这里运往四面八方。会昌的特色产品沿着这座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同时,来自各地的商人和旅人在桥上停留,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思想和文化。这些新鲜的元素在会昌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为会昌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这座小城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步云桥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和战争的摧残,会昌地区也未能幸免。战火纷飞中,步云桥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一次战争中,敌人的炮火无情地击中了步云桥,桥体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桥栏被炸断,石板被炸碎,桥墩也摇摇欲坠,曾经雄伟的步云桥变得满目疮痍,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伤痕累累。看着心爱的步云桥遭受如此劫难,会昌百姓心痛不已,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和放弃。战争结束后,他们再次齐心协力,怀着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历史的尊重,投入到大规模的修复工作中。他们不辞辛劳,四处寻找合适的材料,精心修复每一处破损的地方,尽可能地还原步云桥的原貌。在百姓们的共同努力下,这座饱经沧桑的桥梁再次焕发出了生机,它不仅修复了外在的容颜,更承载着会昌人民不屈的精神,重新屹立在湘江河上。
  
   红色:点燃信仰的烽火
  
   步云桥不仅是交通要道和历史的忠实见证者,更是一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革命桥梁,在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会昌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步云桥所在的位置,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红军进出会昌的必经之路,也是连接苏区内部各个区域的关键通道,宛如一条红色的血脉,为革命输送着力量。
   1932年,毛泽东同志来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他多次踏上步云桥,脚步沉稳而坚定。在桥上,他与当地百姓亲切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毛泽东同志那和蔼可亲的面容、关切的话语,让百姓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他从百姓质朴的话语中,深切感受到了群众对革命的支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步云桥静静地见证了这一切,它仿佛也被这份深情厚谊所感染,在微风中轻轻颤动,似乎在为革命的蓬勃发展而欢呼。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踏上了举世瞩目的两万五长征征程。会昌作为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地之一,无数红军战士从步云桥上走过,告别了熟悉的家乡,告别了亲人,踏上了未知而又充满艰辛的征途。那一天,天空阴沉,细雨绵绵,仿佛也在为红军战士们的离去而哀伤。步云桥上挤满了送行的百姓,他们眼中满是不舍和担忧,泪水模糊了视线,但手中依然坚定地挥舞着自制的红旗和标语,表达着对红军的深深祝福。红军战士们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整齐有序地走过步云桥,向着远方走去。他们的背影在雨幕中显得格外坚毅,虽然前途未卜,充满了未知和危险,但他们怀揣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长征之路。步云桥,成为了红军长征的历史见证者,它目睹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也见证了军民之间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这段记忆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面临着无数艰难险阻,恶劣的自然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从步云桥上出发时的初心和使命。步云桥的记忆,成为了他们心中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他们在长征路上勇往直前,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而会昌百姓也始终牵挂着红军战士们,他们冒着生命危险,默默地为红军提供着物资和情报支持,盼望着红军能够早日胜利归来。这份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在步云桥的见证下,愈发珍贵,成为革命历史中最动人的篇章。
  
   新生:绽放时代的光芒
  
   新中国成立后,会昌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步云桥也如同获得了新生,焕发出勃勃生机。政府高度重视对步云桥的保护和修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精心呵护这座珍贵的历史遗迹。修缮后的步云桥焕然一新,桥体更加坚固,仿佛恢复了往日的雄姿;桥栏上的雕刻也重新进行了修复,工匠们用精湛的技艺,让那些吉祥图案再次栩栩如生,显得更加精美绝伦。同时,政府还在桥的周边修建了公园和广场,将步云桥打造成了一个集历史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景点。这里绿树成荫,花草繁盛,与古老的步云桥相得益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如今,步云桥已成为赣南会昌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和热门旅游胜地。每天,都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他们怀着崇敬和好奇的心情,站在桥上,欣赏着湘江河两岸的美丽风光。河水波光粼粼,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岸边的绿树青山,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游客们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仿佛穿越时空,与过去的岁月对话。孩子们在桥上嬉笑玩耍,他们的笑声清脆悦耳,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为古老的步云桥增添了一份灵动的气息;老人们坐在桥边的石凳上,悠闲地讲述着步云桥的故事,那些过往的岁月、先辈们的奋斗,在他们的口中娓娓道来,如同一首首古老的歌谣,在空气中缓缓流淌。步云桥,不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桥梁,更是会昌人民心中的精神家园,是他们对家乡历史和文化的深深眷恋,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会昌人的情感和回忆。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步云桥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每年,都会有许多学校和单位组织学生和党员干部来到步云桥,开展红色教育活动。他们在这里聆听革命故事,缅怀革命先烈,那些英勇无畏的事迹、坚定的信仰,如同一束束光,照亮了人们的心灵。大家从步云桥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感悟着革命先辈们的初心和使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步云桥以它独特的方式,将红色文化代代相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守望:延续永恒的眷恋
  
   步云桥,这座古老而传奇的桥梁,在历史的长河中已静静走过了数百年的岁月。它宛如一位忠实的守望者,见证了赣南会昌的兴衰荣辱,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洗礼,却始终屹立在绵江河上,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块石头都铭刻着岁月的痕迹;它是文化的传承者,承载着会昌人民的记忆和情感,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成为这片土地上永恒的精神象征。
   站在步云桥上,微风拂面,望着桥下缓缓流淌的湘江河,心中不禁涌起对这座桥的深深敬畏之情。它就像一部无言的史书,每一道裂缝、每一处磨损,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它见证了会昌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在建造它的过程中,先辈们用汗水和心血铸就了这一伟大的工程;它见证了会昌人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与顽强,无论是洪水的冲击,还是战火的洗礼,都未能将它摧毁,反而让它更加坚强;它也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革命斗争和红色文化的传承,红军战士们的坚定信念和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在这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在未来的日子里,步云桥将继续守望会昌这片土地,见证它的发展与变迁。它将如同一座精神灯塔,激励着会昌人民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勇往直前。会昌人民也将以步云桥为骄傲,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会昌步云桥的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永恒的传奇。
  
   二0二五年四月三日星期四
  

共 44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赣南会昌步云桥为核心,串联起历史、文化与情感,极具感染力与深度。文章以时间为序,依次讲述步云桥的初建传奇、岁月洗礼、红色记忆、新时代重生以及永恒守望,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完整地呈现出步云桥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意义与独特价值,使读者能清晰梳理其发展脉络,感受历史的厚重沉淀。作者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词汇与修辞手法,将步云桥的建造过程、遭受磨难以及周边景色等描绘得栩栩如生。写洪水冲击步云桥时,“汹涌的洪水如猛兽般咆哮着扑向步云桥,妄图将它吞噬”,比喻手法的运用,让危险的场景跃然纸上,增强了画面感与感染力;描写桥栏雕刻“龙凤呈祥寓意着吉祥如意,麒麟献瑞象征着幸福安康,这些图案栩栩如生”,细腻的笔触尽显雕刻之精美,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对步云桥饱含敬畏与热爱,通过对它的描述,抒发对历史变迁、家乡发展以及革命精神传承的感慨。步云桥不仅是一座实体建筑,更承载着会昌人民的记忆、情感与精神寄托,成为历史文化的象征和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文化传承与精神延续的重要性。好文佳作,推荐共赏。[编辑 高朋满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高朋满座        2025-04-03 15:06:36
  一篇极富感染力的深度好文。祝贺燕双鹰老师又有新作,向作者问好,期待更多精彩。
回复1 楼        文友:燕双鹰        2025-04-03 16:31:04
  感谢高朋老师的精彩点评与鼓励,问好老师,敬茶!
2 楼        文友:北斗永春        2025-04-03 16:27:43
  一篇作品就像一部史书,让人联想过去现在未来,燕双鹰老师的这篇作品,字里行间透出华夏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延续的永恒,好文推荐共享。
回复2 楼        文友:燕双鹰        2025-04-03 16:32:16
  感谢北斗永春老师的点评与鼓励,问好老师,祝工作顺利心想事成!
3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4-14 09:45:41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3 楼        文友:燕双鹰        2025-04-14 10:31:20
  感谢纪昀清的品鉴,敬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