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我跟AI诗人的交锋(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我跟AI诗人的交锋(随笔)


作者:车成彧 秀才,1117.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5发表时间:2025-04-03 21:36:35

三年前,诗词群里某位仁兄连续半个月每天在群里发表3--4首诗词。刚开始,我不以为意,认为该诗友可能是一位快刀手或者发表的是旧作。但时间一长,心里不免产生疑惑,这样的创作速度未免太快了吧?有熟悉的诗友猜测该仁兄可能是在借助软件写诗。果不其然,打开百度搜索,网络自动跳出《清华九歌》等写诗软件条目。无需下载,直接使用清华《九歌》诗歌创作软件或者诗歌生成器,它就可以帮你写作诗词,初看写得还像模像样,平仄韵律也中规中矩。
   今年春节后,AI写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进我们的生活,AI创作的古典诗词在形式模仿与意象拼接上展现了超乎想象的惊人能力。那一日,闲来无事,看到诗友在群里发了一首《七律・东湖书香绿道游吟》,于是,突发奇想,在QK输入帮我写一首《七律・东湖书香绿道游吟》的指令,不到十五秒钟,QK帮我创作了下面这样一首七律,没有作任何修改,直接在诗词吾爱网进行检测。
   七律・东湖书香绿道游吟
   绿道蜿蜒接远天,书香漫卷水云边。
   山衔落日诗心涌,柳拂清波画意绵。
   楚韵千年藏典籍,唐风一脉续薪传。
   归来夜色溶溶月,犹抱残编伴鹤眠。
   QK注:本诗以东湖绿道为背景,将“书香”意象与自然风光融合。颔联“山衔落日”化用杜甫“落日在帘钩”的苍茫感,“柳拂清波”暗合贺知章“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灵动;颈联“楚韵千年”呼应湖北深厚的文化底蕴,“唐风一脉”则将古典诗词传统与现代阅读场景勾连。尾联“残编伴鹤”既保留了古籍阅读的仪式感,又以“鹤眠”暗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符合AI创作中“科技与人文交织”的特点。
   诗词吾爱网检测显示:结果·平水韵,注意多音字:藏,传, 溶, 蜿,请根据诗意判断平仄。“蜿”如果取仄声,则“绿道蜿蜒接远天”犯孤平。重字提示:溶。
   无论QK的注释说得多么天花乱坠,对这首诗,我是十分不满意的,要求QK进行润色,重新创作。于是,QK帮我写了这样的第二稿。
   七律・东湖书香绿道游吟(润色稿)
   绿蔓蜿蜒接远天,缥缃漫卷水云边。
   山衔落日熔诗骨,柳拂清波织锦篇。
   楚韵千年藏屈子,唐风一脉续陶然。
   归来夜月溶溶白,犹抱缥缃枕鹤眠。
   与第一稿相比,润色稿还是沿用了“先”韵,QK作了如下几方面的修改说明:意象深化,动词锤炼,文化解码,意境升华,韵律优化。如将“书香”具象为“缥缃”(代指书卷),呼应“绿蔓”形成色彩对比,强化视觉张力;“熔诗骨”比“诗心涌”更具画面感,暗合东湖落日熔金的壮美;“织锦篇”承接柳丝拂水的动态,暗含“诗中有画”的美学追求;颈联植入“屈子”(屈原)与“陶然”(陶渊明),既点明楚文化发源地,又通过“续”字勾连古今隐逸情怀,比泛泛而谈的“楚韵唐风”更具历史纵深感;尾联“枕鹤眠”比“伴鹤眠”更具画面层次感,暗示人与自然的深度交融,“缥缃”与首句呼应,形成环形结构。它特别强调:本诗通过“缥缃-熔诗骨-屈子-陶然-枕鹤"的意象链,构建起东湖绿道”一本书写在湖光山色间的文化长卷的诗意空间,既保留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又通过“熔”“织”等现代性动词赋予传统意象新的生命力。
   诗词吾爱网检测的结果与第一稿大同小异,在重字提示:除溶之外,还有“缥,缃”。
   通过检测显示第二稿比第一稿的问题还要多,我更加不满意,要求再次润色或者修改,结果就有了下面展示的第三稿。
   七律・东湖书香绿道游吟(再润色稿)
   绿蔓蜿蜒接远天,缥缃漫卷水云边。
   山衔落日烹诗骨,柳拂清波织锦篇。
   楚韵千年凝屈子,唐风一脉续陶篇。
   归来夜月溶溶白,犹抱缥缃枕鹤眠。
   QK对第三稿似乎特别满意,不信你看看QK的自我评价。对仗优化说明:颔联:“山衔落日烹诗骨”对“柳拂清波织锦篇”。“烹”字强化落日熔金的动态感,与“织”字形成金属锻造与丝帛编织的工艺对仗。“诗骨”(抽象意象)与“锦篇”(具体载体)构成虚实相生的文化隐喻。动词+宾语结构完全对称,平仄交替严格遵循七律规则。颈联:“楚韵千年凝屈子”对“唐风一脉续陶篇”。“凝”字化用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精神凝结,与“续”字形成时空对话。“屈子”(具体人物)与“陶篇”(抽象作品)构成人物与文本的双重对仗。“楚韵千年”(时间+地域)与“唐风一脉”(风格+传承)形成工整的时空对仗。尾联呼应:“犹抱缥缃枕鹤眠”与首联“缥缃漫卷”形成环形意象链,“枕鹤”与“接远天”的视觉高度形成空间呼应。
   在文化意象深化方面:新增“烹诗骨”典故,暗合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陶篇”双关,既指陶渊明诗篇,又谐音“淘篇”,暗示东湖绿道如文化淘洗场。“凝屈子”化用《楚辞》“路漫漫其修远兮”,与“续陶篇”共同构建“求索-隐逸”的文化张力。
   QK同时注:本诗通过三重对仗体系(动词工艺对仗、时空意象对仗、文化精神对仗),将东湖绿道的自然风光与文化底蕴编织成一首可触可感的立体诗卷。在保持古典格律严谨性的同时,通过“烹”“凝”等现代性动词激活传统意象,使千年楚韵在二进制时代焕发新生。
   通过诗词吾爱网检测显示的结果与第二稿差不多,重字提示:篇,溶,缥,缃。
   对于这样一首七律诗,不论AI怎么修改,我始终是不满意的。在我看来,一稿不如一稿,第三稿比第二稿问题多,第二稿比第一稿毛病多,这首诗无论从那个角度看,最多只能算作一首初学者的毛糙习作。表面看,遣词华丽,用典丰富。但是,在一些最基础的部分犯了最低级的错误,如:第四句第六句韵脚用了同一个字……篇,第二句第八句用了同一个词……缥缃;第八句犯孤平,还有生造词语“陶篇”,这是古典格律诗词创作不可饶恕的。
   毫不违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AI写诗已经成为诗词创作的一大亮点。这半年来,我看过很多由AI创作的古典诗词,它们就像精密的机械钟表,每一声滴答都踩着平仄的刻度和抑扬的声调。它通过构建一个包含有大量诗歌作品(包括古典诗词、现代诗歌,甚至网络诗歌)庞大的数据库,然后,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这些诗歌作品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形式,譬如,将诗句分解为单词和句法分析等。接着,再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从大量的诗歌作品中学习诗歌的语言规律和风格特点,模拟人类的创作过程,进而自动生成符合语言规律和韵律且具有一定诗意和创意的诗歌文本。AI在极短时间内甚至几秒钟生成一首诗词的速度,让人惊叹;AI模仿不同风格和不同时期诗歌作品的创作能力,人类望尘莫及。
   前不久,给某诗词网推送了一组关于春天的集句诗,审核未通过,编辑老师的回复是“现在的集句还有意义吗?”是的,在AI诗人面前,“集句诗”注定会败得一败涂地;“现代诗”一样会遭遇滑铁卢。
   说来更加可笑可悲的是,这个智能时代,我们所写的每一个文字都要经过在线AI检测器的大模型检测,难道连人类书写的真诚都需要自证清白?机器可以质疑我的的写作能力,但不能怀疑我的诚信,践踏我的尊严。凡此种种,一度,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创作水平;一度,我打算就此搁笔,放弃几十年养成的读写习惯,不与这没完没了的检测纠缠不休。
   通过这次与AI诗人的正面交锋,我终于找到些许自信。在创作的快捷‌高效和‌多样性方面,我的确比不过AI,但在‌创意深度和‌情感表达上,我可以轻易完胜缺陷满满的AI诗人。
   这一点是丝毫不用质疑的,现阶段AI创作的诗词缺乏人类诗人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情感表达。AI可以能精准复刻《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华新韵》《中原通韵》的每一个韵脚,用严丝密合的算法将“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拼接成工整的对仗或者集句联;通过算法将不同的诗句片段糅合在一起生成新的“‌《五绝·桃花》‌:桃花映日红,笑靥醉春风。回首惊鸿影,伊人已远空‌。”集句诗;甚至你任意输入一首诗词,它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帮你从立意与情感、语言表达、艺术手法、结构韵律和用典与创新等方面作出全面而精准的赏析与评价。
   AI诗人用算法仿写的古典诗词如同姹紫嫣红的春花,绽放着数据库释放的艳丽色彩。意象丰富优美、语言古朴典雅、用词精炼绚丽、文化内涵深厚、历史底蕴厚重、意境营造完美。但是,它的起承转合断层,对仗工整得令人窒息,用典密度让人耳鸣目眩,逻辑转换突兀,部分意象堆砌,创作灵感跳跃,让诗词的连贯性受到一定影响,一定程度影响了诗句的自然流畅性,很难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华丽的辞藻掩盖不了情感的缺失,频繁的用典难敌李商隐的精妙,批量的生产留不下贾岛的“推敲”,标准化的诗句显不出“练字”时的煎熬,冰冷的堆砌显不出崔颢的乡愁,精准的算法测不出崔护的心跳,拆解的光影矩阵难解李煜的哀婉,空泛的诗意永远无法复制杜甫用苦难书写人性的温暖。
   “狼”,真的来了,AI对文学创作的冲击不可小觑。AI诗人给古典诗词创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不知道现在的古典诗词创作是不是已经穷途末路?也不知道现阶段的AI写作是不是强大到让我们太多太多的写作已经毫无意义?我们正在面临这样的危机,机械诗行正在倒逼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如何破局?如何绝地求生?看来已经刻不容缓。
   好在,我们可以“与狼共舞”。好在,文字的温度需要从笔尖流淌,每个标点都该带着呼吸的节奏,那些被平仄束缚的文字和韵律里,永远跳动着算法无法仿制的灵魂颤音和时代足印。好在,绝大多数诗家已经走出困顿,已经与AI和解,开始用AI“打草稿”,或者与AI合作创作,巧借AI为自己的文学创作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灵感。
  

共 38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当AI以秒速生成工整诗行,我们该如何守护文字的温度?本文以一次人机交锋为镜,折射出智能时代诗词创作的双面图景:算法能精准复刻平仄韵律,却难掩意象堆砌、情感真空的硬伤。作者通过三稿润色对比,揭示AI诗歌在文化解码与形式规范间的割裂,更以"陶篇"生造、"缥缃"重出等实例,直指机械诗学在创造性转化中的困境。这场较量最终指向创作本质——真正的诗意永远生长于算法无法触及的心灵沃土,那里有推敲的痛感、生命的震颤,以及标点符号里跃动的呼吸。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4-03 22:29:19
  文章对AI写诗剖析深入,既有实例对比,又有理性思考,对诗词创作与AI关系探讨很有价值,读来受益匪浅。
回复1 楼        文友:车成彧        2025-04-03 22:50:39
  老师编辑辛苦了,感谢你!AI诗人写诗靠算法,人类写诗靠情感和阅历。AI诗人的诗意在文本,诗人的诗魂在纸外。这是诗人的诗与机械诗最本质的不同。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4-03 22:30:03
  作者凭借与AI写诗的亲身经历,带来极具启发的见解,论述条理清晰,为我们思考AI与诗词创作指明方向。
回复2 楼        文友:车成彧        2025-04-03 22:52:21
  点滴体会,期待对其他诗家送去些许鼓励与启迪!
回复2 楼        文友:车成彧        2025-04-03 23:04:48
  在这个AI风行的时代,传统文化的智慧让我们找到一种心灵的安慰,古典诗词的回归唤醒那颗曾经被遗忘的“诗心”,期待在这场思想与技术冲击中,我们可以找到安顿心灵的答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