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北】清明节随想(随笔)

编辑推荐 【东北】清明节随想(随笔)


作者:刘忻 童生,597.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8发表时间:2025-04-05 06:40:51
摘要:节日的纪念

清明节随想
   刘忻
  
   清明节为法定假日。以前清明只是踏青游玩的日子,在明朝时才开始成为扫墓祭祖的节日。现在,清明节前后,前往墓园祭祀的车流不断。中国的一句老话:“百事孝当先”,孝道又开始在法定假日的支持下流行起来,破四旧时代的影响早就被大家遗忘了。
   我们家原来是有祖坟的,只是在我们离开家乡以后,听说在大跃进时,把那一大片坟场都夷为平地,开始种庄稼了。祖父与父亲的尸骨荡然无存了。在1988年母亲去世时,哥哥在他那个城市的郊区,在一座山坡上,为母亲选择了一块墓地。
   本来母亲多年来一直是跟我生活在一起的。当时我所住的是独门独院的平房,只是上厕所要到公厕,对于超九十高龄的老人很不方便。这时哥哥分到了楼房,虽然楼房简陋一些,两家共用一个卫生间,但比我这里还是方便的,就把母亲接到了一百华里以外的他那里。(顺便说一下,与哥哥一家共用卫生间的是李某鲜一家,他后来调省里,调中央,成为副国级领导)。
   一些年,我们都是到那座山坡上,在母亲的墓前,祭奠母亲。三年前嫂嫂去世,隔年,年过九旬的哥哥也撒手人寰了。哥哥是在清明节前几天去世的。这次我们躲过清明假日期间的车流,在哥哥的忌日前往祭奠。不过,这次不是爬山坡了。我们把也算是祖坟吧,安排在一座较好的公墓里。这座公墓很大,在其中的一排碑林中,立着父母的墓碑,紧挨着父母墓碑的下一排,是哥哥与我的两块墓碑。父母与哥嫂的墓碑上都刻有文字,属于我的那块墓碑暂时还空无一字。那两块碑文烫金花了几万元钱,挺贵的。我让我的墓碑尽量空一下,为了暂时不花烫金的钱,我准备再多活几年。
   与子侄们肃立在墓前,心中却想起了很多往事。我的曾祖父从河北闯关东来到东北。祖父自学中医,创下一些家业,成立养老院,供养几十位无依无靠的老人,并与老人们同吃同住,最后他就在这些老人们中间离开了这个世界。
   当时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东北军马占山将军在江桥之战后,退到我们家乡。父亲敬仰他是抗日英雄,资助他很多军饷,他于是与父亲结拜为异性兄弟。他撤退时,把一些不方便带走的东西,留在了我们家。父亲当时因为拖家带口的,不方便跟他走。日本人来了以后,父亲辞去镇长职务,母亲也辞去女校校长职务。父亲整日愁眉不展,过几年在四十多岁时,就因病去世了。
   光复以后,母亲带着我和哥哥来到哈尔滨,遇到了表哥。表哥原来是我父亲的秘书。日本人来了以后,我父亲辞职了,他也到关内参加抗日去了。日本投降后,他在济南办一份《经纬时报》,因为经常发一些揭露国民党的文章,报纸被查封,他也受到国民党特务的通缉。于是他跑到哈尔滨,找在抗日时结识的共产党朋友。后经阎宝航介绍,中共东北局安排他到沈阳做地下工作。表哥知道母亲是在二十年代末,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的文化人,希望母亲能够协助他。于是,母亲带着我和哥哥,表哥又找了两名老乡,我们一同来到了国统区的沈阳。
   表哥胆子很大,很快这个地下组织就发展到一百多人,其中还有国民党少将。但也是很快的,这个组织就被特务注意了。有一天晚上,来一大卡车特务进行搜捕,母亲掩护表哥逃走了,母亲和另两名从哈尔滨来的同志一同被捕了。他们一直被关押到沈阳解放才重见天日。
   母亲被捕后,家里只剩下在沈阳举目无亲的两个小学生。念小学五年级的哥哥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家里原来的一些钱,都被特务抄家时偷走了。哥哥既要照常上学,又要照顾我这个在母亲离开后,不久就开始患半年伤寒病的弟弟,还要张罗一日三餐的米面油盐,有时候也要想办法把家里能卖的东西卖出去,好换钱过日子。当时粮食的价格仿佛是坐了火箭,涨得厉害。现在的小学生,是想象不到我们当时是怎么过日子的。
   几个月后哥哥居然打听到母亲被关押的地方,而且争取到每周一次的探望机会。母亲的囚食是每顿饭一碗稀粥和一个掺豆面的馒头。自从哥哥去探望以后,母亲就只喝稀粥,而把掺豆面的馒头留下来,让哥哥探望时带回家。我们分享着母亲的囚食,而母亲却在忍受着饥饿。如果有人问我,世界上什么最伟大,我的回答一定是母爱。是的,没有母爱,人类将无法延续,世界将变得荒芜。这样的日子,一直到沈阳解放。
   以前的苦难,也可以成为以后的动力。哥哥退休前一直是高级工程师,区政协的常委。没辜负老一辈的期望。站在墓前的子侄们,有的已经退休,有的仍然在工作,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一直都生活在阳光的照耀下,希望这样的日子会一直延续下去。

共 17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华夏儿女都沉浸在无限悲痛,缅怀已故父母及家族长辈的清明时节,我们拜读了作者刘忻的《清明节随想》一文。这是一篇令人感触很深的文章。透过作者那些娴熟跳动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几代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前仆后继,辗转南北的革命大家庭的故事。例如“祖父自学中医,创下一些家业,成立养老院,供养几十位无依无靠的老人,并与老人们同吃同住,最后他就在这些老人们中间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一位令人敬仰的老人,他用的一生的时间来做公益,做慈善,这伟大的善举又怎能不让人心怀敬仰之情呢?接着父亲为了支持抗日,向抗日将士捐款,捐物倾其所有。表哥因受父亲的影响早早参加了革命,在白色恐怖的敌占区做了一名地下工作者。而母亲也在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中被国民党逮捕入獄。而尚在少年时期的哥哥则在没有双亲的照顾下,对自己全心的关心关爱,文字中还让我们看到了兄弟俩在那些艰难的岁月中,靠着聪明才智,与敌人,与社会的残酷进行着斗智斗勇,终于为自己争得了与狱中母亲相见的机会和权力,透过作者浓重深情的回顾,使读者看到了作者那些至亲的亲人,都在为了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中抛弃了自我,把个人的利益和生命,融入到全中国的解放事业中,这就是革命先辈人生价值体现。清新淡雅是这篇随笔流露出的独特气质,作者用细腻淡雅的笔触,“轻声细语”,深情楚楚地向读者讲述了,父母家人一生为追求中国革命解放事业的胜利,而献身的感人故事,意蕴悠长直抵心灵。阅后一个及具冲击力的感受便是,向这个革命的大家庭敬礼!向革命烈士默哀致敬!感谢赐稿!推荐欣赏!期待您的继续!【东北风情编辑:朱暖】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朱暖        2025-04-05 06:46:45
  欣赏刘忻老师感动灵魂的文字,请您在祭祀家人时带去我们的崇敬与仰慕。愿先烈永垂不朽!
2 楼        文友:刘忻        2025-04-05 10:38:07
  谢谢东北老乡朱媛编辑的留言。问好!
3 楼        文友:朱暖        2025-04-09 11:40:52
  2025-04-09 11:38:26: 朱暖[175.167.129.81]:进入编辑(编辑后台)
   2025-04-08 06:04:57: 朱暖[113.238.106.57]:进入编辑(编辑后台)
   2025-04-07 19:27:37: 江山编辑部[123.112.226.178]:改状态为退稿;
   2025-04-07 19:27:23: 江山编辑部[123.112.226.178]:进入编辑(阅读页)
   2025-04-05 19:18:36: 朱暖[113.238.106.57]:改状态为发表;更改为社团推荐;
   2025-04-05 19:17:46: 朱暖[113.238.106.57]:进入编辑(编辑后台)
   2025-04-05 14:35:01: 朱暖[175.167.139.20]:进入编辑(编辑后台)
   2025-04-05 14:32:26: 朱暖[123.246.191.80]:进入编辑(编辑后台)
4 楼        文友:朱暖        2025-04-09 11:44:27
  刘忻老师您好。刚刚发现您的文章被退稿了,查了一下江山编辑部给您退稿的原因是:本文不适合发表。
回复4 楼        文友:刘忻        2025-04-25 15:21:32
  朱媛您好!发现退稿了。我在其它网站上又发一下。大家也觉得,某孩子找工作政审不合格,原因是他爸强奸他吗了。听起来别扭。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