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花香】自以为是栽跟头(传奇小说)
宋神宗年间,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一举成名,官拜翰林学士,是当朝宰相荆国公王安石的学生。王安石曾作《字说》,一字解作一义。一次,王安石和苏轼谈论起东坡的坡字,王安石说,“坡”字从土从皮,所以说“坡”是土之皮。苏轼笑道:“照您的说法,滑字就是水之骨了。”又一日,王安石谈论鲵字,从鱼从儿,合是鱼子。又说,四马为驷,天虫为蚕,古人制字,都是有缘故的。东坡拱手请教:“老师,鸠字九鸟,是什么缘故?”把王安石问住了。苏轼笑道:“《毛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连爹带妈,共是九个。”王安石感觉苏轼是在嘲弄自己的《字说》,心里很不痛快。于是,就把苏轼从翰林学士降级为湖州刺史,从京城下放到湖州。苏轼明白,自己得罪了宰相王安石,自取其咎。正是:“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巧弄唇。”
苏轼在湖州做官,三年任满朝京,首先拜见王安石。王安石的秘书把苏轼领进外书房等候召唤。苏轼见书桌上有张纸,写有两句诗,题目是《咏菊》,写的两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认得是王安石的笔迹。苏轼心里说:“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是在深秋开放,怎么会落瓣?这老头真是老糊涂了!”他一时兴起,又要给老师纠错。就提笔续写了后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就离开了相府。
王安石来到书房,看见了有人续诗,秘书说苏轼曾在书房等待召见。王安石认得是苏轼笔迹,心里恼怒骂道:“苏轼这个小畜生,虽遭挫折,轻薄之性不改!看不到自己学疏才浅、孤陋寡闻,竟敢又来讥讽老夫!我让他去黄州开开眼。”于是,把苏轼由湖州刺史降级为黄州府团练副使。苏轼心下明知是改诗触犯了王安石所致,没办法,也只得去宰相府谢恩。王安石接见苏轼,说道:“子瞻左迁黄州,是圣上的主意,老夫爱莫能助,不要错怪老夫。”又叮嘱苏轼到黄州后多读书,长见识。又嘱托苏轼,再回京时给他带一瓮瞿塘中峡水来,吃药用。
苏轼来到黄州近一年,时当重阳节之后,连日大风。一日风息,苏轼邀请朋友陈糙来后园看菊。到了菊花棚下,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苏轼目瞪口呆,半晌无语。陈糙问道,“子瞻见菊花落瓣,为什么这样惊诧?”苏轼就把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说了一遍,道:“想不到黄州菊花果然落瓣!这老头把我降调到黄州,原来是让我看菊花落瓣啊!”陈糙笑道:“古人说得好:广知世事休开口,纵会人前只点头。假若连头俱不点,一生无恼亦无愁。”苏轼叹道:“经一失长一智,今后不可轻易说人笑人啊!”
有一次,湖州府派苏轼去京城办事,坐船路过长江三峡。苏轼想起了王安石嘱付取瞿塘中峡水的话。不料,因睡觉误了在瞿塘中峡停船,只好在下峡灌了一瓮水。苏轼到了京城,拜见王安石,王安石用苏轼带来的水泡茶,见水的颜色不对,就问苏轼:“这水是从哪里取来的?”东坡说:“瞿塘中峡。”王安石笑道:“又来欺老夫了!这是下峡之水,怎么说是中峡?”苏轼大惊,说了实话,辩白说:“学生以为三峡上下相通,水质应该是一样的。”王安石笑道:“不然。”接着说了瞿塘中峡水和下峡水的不同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苏轼心中佩服王安石的见多识广,急忙谢罪。王安石道:“小事一件,何罪之有!皆因您过于聪明,以致出现这样的疏略。老夫今日偶然无事,幸您光顾,想请您考考老夫。”他请苏轼在书橱里任取一本书,在书中任意找一句话,他要回答出下句话。“如果老夫答不出下句来,就算老夫学识浅薄。”苏轼暗想道:“这老头真会吹牛,难道这些书他都记在肚子里了?”苏轼就拣尘灰多的,久不看的书抽出来一本,翻开随口念一句道:“如意君安乐否?”王安石接口道:“‘窃已啖之矣。’对吗?”苏轼吃了一惊,答道:“正是。”王安石问道:“这句话怎么讲?”苏轼被问住了,只好老实说不知道。王安石微微一笑,说道:“这也不是什么秘书,怎么就不知道?“接着就把这句话的典故讲给苏轼听。苏轼羞愧满面、心悦诚服,赞道:“老太师博闻强记、学识渊博,晚辈望尘莫及!”
王安石说:“你考过老夫了。老夫还席,也要考你一考。老夫有个上联,请你对下联。”说罢,写出上联:“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苏轼思忖良久,对不出,羞得面皮通红。王安石笑道:“这联可能不适合您,我再出两个上联。”提笔写出:“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苏轼思想多时,对不出来,只得谢罪而出。王安石爱惜苏轼的才华,奏过神宗天子,复了苏轼的翰林学士之职。
后人作诗戒世云:
项托曾为孔子师,荆公反把子瞻嗤。
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
(据《警世通言》编写)
碧老曰:这是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全是虚构的。历史事实是,苏东坡的老师是欧阳修而不是王安石。王安石掌权时变法,苏东坡因反对变法而被贬湖州。乌台诗案苏轼差点儿被杀,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读了这篇小说,感悟到一个为人处世的智慧——要谦虚谨慎尊重他人,不要恃才傲物自以为是。
谦虚,就是虚心,不自满;谨慎就是慎重,小心,谨言慎行。
王安石是当朝宰相,是苏轼的顶头上司,苏轼竟敢轻薄王安石的得意之作——《字说》,又批评王安石的“诗作《咏菊》写的不对,嘲笑王安石”老糊涂了“。结果,触怒了王安石,被两次贬官,从中央高官降为地方小官。正如古人所云:”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巧弄唇。“苏轼的朋友陈糙提醒苏轼:“古人说得好:广知世事休开口,纵会人前只点头。假若连头俱不点,一生无恼亦无愁。”苏轼经过两次挫折,也明白了谦虚谨慎尊重他人的重要,说“经一失长一智,今后不可轻易说人笑人啊!”
纵观古今的官场或职场,官员或者老总,都要在下属面前树立权威,显示纯洁无暇、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高大全”形象。他最需要的,是下属对他的尊敬和崇拜;他最忌讳的事,就是下属挑战他的权威,损害他的“高大全”形象;他最恼怒的人,就是轻慢他、嘲笑他、批评他、损害他“高大全”形象的下属。这可以说是官场或职场的“定律”。一些人不知道这条定律,有些人持才傲物,不知天高地厚,无视这条定律,得罪了上司,尝到了苦果。
不只是官员和老总,就是普通人也要维护自己的威信,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赞扬。人们最恼怒的,就是对他的轻慢、嘲笑,揭露他的短处,伤害他的自尊心。这是人们的“心理需要”。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顺应这个“心理需要”,面对矮子不说短话,面对秃子不谈月亮。有些人说话办事无视他人的“心理需要”,引起别人的怨恨,在人际关系中成了“孤家寡人”。有的人因此遭到报复打击,陷入困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和邻居、同学、同事相处,说话一定要低调。
说话不要揭他人伤疤,不可伤害他人自尊。话要有分寸,不能拿别人的缺点开玩笑,随意取笑别人;放低说话的姿态,应对别人的赞许恭贺,要谦和有礼、虚心,这样才能淡化别人对你的嫉妒心理;得意时要少说话,而且态度要更加谦卑,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尊敬;莫逞一时口头之快,在开口说话之前要思考别人对话语的感受,确定不会伤害他人再说出口;不要在背后议别人是非,更不能造谣中伤,搬弄是非;说话不可太露骨,别以为如实相告,别人就会感激涕零;沉默是金,不该说的不说,该说的也要少说,“言多语失”。即使十句话能说对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你,但是假如你说错了一句话就会受人指责。所以宁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绝不冲动急躁,逞口舌之能。。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巧弄唇”、“口张神气散,舌动是非生”、“闲谈莫论人非”。这些流传下来的古语,是古人生活经验的结晶,是古人的人生智慧。我们要吸取其精华,学会谦虚谨慎谨言慎行尊重他人。
苏轼是翰林院大学士,才华横溢,聪明过人。他有些持才傲物、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对他的顶头上司和老师王安石都有些看不起。他对老师的得意之作《说字》不以为然,用“滑”、“蚕”两字诘难老师,用“鸠”字轻薄戏弄老师。老师写诗说秋风吹落了菊花,他自以为是,竟然续写诗句嘲笑老师不懂菊花习性,暗笑老师是“老糊涂了”。其实,是苏轼自己不懂各地菊花的不同习性,是他自己孤陋寡闻。他还自以为是的认为,三峡之水上下流通水质相同,直到听老师王安石的讲解才明白水质不同。王安石请他解释书中典故,他不知道;请他对对联,他对不出。论见多识广,论博闻强记,论学识渊博,他都不如老师王安石。有了这番经历,苏轼一定认识到:”学海无涯“,自已不知道的东西还有很多,不能再自视甚高、自以为是,需要继续刻苦学习;也会认识到:”山外有山“、”强中更有强中手“,自己和老师相比,只能算作”才疏学浅“,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据说,苏轼少年得志,曾书写一联贴于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正当他洋洋得意时,被路经此地的某翁难住,顿时满面通红,羞愧万分,忙施礼认错,并立即将原联上下句前各加两字变作:“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虚已下人,勿得自满”、“满招损,谦受益”,这些话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做人智慧,我们应该从这些话和苏轼的故事中,学习怎样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