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祭春(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祭春(散文)


作者:类猿人911 进士,6935.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0发表时间:2025-04-07 23:11:47

《礼记•祭统》中载:“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立春祭春,古俗。是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我以这篇短文祭春。
   一年始于春。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或许,是从韩愈那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开始的吧。
   什么时候结束呢?春姑娘一露脸,“嗨——”,一声招呼,扭身走了……前两天还二十度呢,今天气温突升,越了三十度。这才刚入四月。
   停暖的这一个月,大家都喊冷。前两天遛狗还找太阳地晒暖呢,今天就寻着阴凉地行。西安的气候就是这样的,除了冬夏,似乎,没有了春秋。
   樱花谢了,樱树的枝头绿了,“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渐渐得,天地“绿肥红瘦”了。
   今天,清晨,我走出家门,第一眼就看到飞絮,零零星星的,如雪花在空中飘舞,然后,落下,道的两旁的地上,白絮絮,粘着。热了,该换夏装了。我说的是脱去厚重的冬装,褪去秋裤。
   移着人字梯,老婆已在房间里爬低上高收拾储物柜,似乎,一夜间,徒增了许多闲置下来棉的衣被,堆着,无处收纳。每每换季,惹她烦恼。
   北方的春就是这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一冬无雪,入春更是少雨。那日,昏黄的沙尘天让人猝不及防。清明放假的这几日,灞河两边停满了私家车,年轻的夫妇带着孩子来郊外河滩绿地踏春……城市里的打工族真不容易。各式的帐篷一家挨着一家,天空中摇曳着五颜六色的风筝……突然天黄了,起风了,狂风扬起的沙尘眯了人的眼。河滩上,人们慌乱得大呼小叫,女人一手遮眼,一手摇摆着,招呼远处还在疯跑的孩子。帐篷鼓着风啸,在草地上翻滚……就这样,春姑娘粗暴地来和人们告别?
   清明,我回乡上坟。
   原上,吹着呼呼的暖风,只有在这平阔的高原上,你才能感知,什么叫春风浩荡,什么叫举袂迎风。远处是一脉起起伏伏青黛色的秦岭……去年秋收后播种的小麦,经过一冬的蛰伏,已经长得没了脚。一垄垄的,伸向天际,绿的舒心,绿的敞亮。
   田间、垄头、沟畔,三三两两的人肩着铁掀,挎着藤篮,在扫墓。几处燃烧纸钱的青烟在原野上袅袅升起……按说,应该,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今年的清明,还是无雨。
   樱花谢后,何处寻春?留住春,还是老婆做的那顿茵陈麦饭。盛上满满一碗热腾腾的茵陈麦饭,我拿起筷子,就着她新凉拌出的一盘荠荠菜,一口接一口,我吃得放不下碗……下一顿麦饭,只能等初夏的白槐花了。
   北方的麦饭,另类的古老的农家传统美食。田野里挖回来一篮子野菜,择好洗净,拌上面粉,加点食盐,摊上笼屉去蒸。熟后,淋上滚热的花椒油,浇上蒜汁……那个滋味,舌尖留香。春的香,滋味绵长。
   年年如此轮回。三月的茵陈四月蒿,五月砍回当柴烧。茵陈可蒸,榆钱可蒸,槐花可蒸……这就是季节的馈赠,这就是人间的清欢。
   我苦夏。却爱夏天的白雨。乌云压城,顿时,雨点如豆子般倾泻而下,伴随着雷鸣电闪,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一片白茫茫的雨中。看着满街移动的雨伞,来来往往的人群,伞遮着,他们是谁?看不见他们的脸……暴雨过后,傍晚都市的霓虹灯,映在街面上,红橙蓝紫,流光溢彩。
   也爱读汪曾祺笔下的夏天: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或许,这就是那和尚说的“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姑娘告诉我说,夏就要来了……她并不悲伤。
   是春的短暂,还是我的意懒,我还是留恋春的。毕竟“最美人间四月天”。林徽因说它是春风、星雨、花开的轻盈,是爱、暖和希望的柔情。或,另有一种期待,“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025。04。07。浐灞半岛云栖居
  
  
  

共 148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类猿人老师的文真的是一种享受,这篇《祭春》短章以节气为经,以生活为纬,在古今时空的交错中织就了一幅立体的春之图景。作者以学者之眼观照传统,以文人之心体察自然,又以市井之身感受生活,三重维度交织出独特的审美意趣。文中对"礿""禘""尝""烝"的援引,恰似在水泥森林中竖起四根朱漆廊柱,瞬间架起连通古今的仪式空间。韩愈诗句的嵌入,不是简单的文辞点缀,而是为现代人的季节感知找到了古典坐标系——当草色遥看的朦胧美,遇见气温骤升三十度的实感,传统诗意与现代体验便产生了奇妙的对撞。这种对撞在沙尘暴袭卷踏青人群的场景中达到高潮:鼓风的帐篷与翻滚的风筝,既是《诗经》里"终风且暴"的遥远回响,也是都市人亲近自然受阻的现实际遇。作者深谙"以物候代抒情"的东方美学。樱树从花谢到绿肥的蜕变,茵陈麦饭从采摘到蒸制的流程,都暗合着《月令》中"食时、事时、民时"的古老智慧。特别是对麦饭制作工艺的白描,看似琐碎却饱含深意——面粉与野菜的纠缠,花椒油与蒜汁的浇淋,实则是将二十四节气物化为舌尖记忆的生动实践。这种将文化基因编码于日常饮食的笔法,恰与汪曾祺谈吃的散文形成跨时空的对话。在季节的急速转换中,作者捕捉到了现代人特有的时间焦虑。"除了冬夏,似乎没有了春秋"的慨叹,既是对气候异变的敏锐觉察,也隐喻着当代生活节奏对传统时序的挤压。但文中始终保持着温厚的平衡:当春姑娘以沙尘暴的方式告别时,记忆中的白槐花与暴雨后的霓虹灯,又为时光的流逝铺设了希望的缓冲带。这种哀而不伤的情致,恰似《牡丹亭》里"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东方审美定式。结尾处对林徽因与白居易诗句的化用,完成了从物候观察到生命哲思的升华。当"山寺桃花"的期待与"莫将闲事挂心头"的禅意相遇,祭春便超越了单纯的节气记录,成为对生命轮回的诗意注解。这种古今互文的写作策略,不仅延续了自《诗经》以来"比兴"的传统,更在全球化语境下为传统文化找到了鲜活的当代载体。问好老师,欢迎赐稿,期待更好的作品!【编辑:静安云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静安云儒        2025-04-07 23:12:31
  读老师的文何尝不是一种享受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会员,现代00后新生代诗人,自由撰稿人。
回复1 楼        文友:类猿人911        2025-04-07 23:34:50
  又是劳动了静安云儒编辑。谢谢,编按很棒,哲理和文意互通,导引大家阅读,谢谢!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5-04-08 06:09:38
  :广博,深厚,精悍,情笃,美文,学习,点赞!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2 楼        文友:类猿人911        2025-04-08 06:33:02
  闲文,随笔,粗陋,浅薄,客气,见笑,谢谢!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