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人生的扑满(随笔)

编辑推荐 【菊韵】人生的扑满(随笔)


作者:晨风的书屋 布衣,152.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4发表时间:2025-04-08 15:02:54

在我家的书架上,静静地摆放着一个不起眼的储蓄罐。那是儿子刚上小学时,我为了培养他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特意挑选的一份礼物。因为儿子属猪,当时便买了一只嘴角上扬、眼角眯成一条缝,笑得憨态可掬的小猪储蓄罐。自从这个小猪储蓄罐入驻儿子的书桌后,儿子每当手中有了零钱,他都会习惯性地投进小猪储蓄罐里。
   这个储蓄罐,设计得颇为巧妙,底部藏着一个小巧的盖子,而左耳位置则开了一道狭长的口子。每当儿子想要买些什么小玩意儿时,便会郑重其事地打开储蓄罐底部的盖子,小心翼翼地取出几个硬币,那份认真劲儿,让人忍俊不禁。如今,那些分币依然静静地躺在小猪储蓄罐里,多少年来,它见证了岁月的流转和儿子的成长。
   回想起我的童年时代,那时,我的零花钱,都是小心翼翼地存放在一个小铁盒里。那个小铁盒虽然不大,却承载着我童年的许多梦想和希望。每当有了没用完的分币,我都会轻轻地放进盒子里,听着那清脆的叮当声,心中便充满了满足感。久而久之,这个小铁盒也变得越来越沉重,仿佛装满了我童年的所有快乐时光。
   说起储蓄罐,我不禁想起了我国古代的一种储钱器具——扑满。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民们为了储存钱币之便,用陶土制成罐形,或匣形的器具,顶端开一条狭口,方便投入零散铜钱。有的扑满腹部还开有一小眼,用以系绳悬吊于梁上,使用起来,既安全又实用。
   关于“扑满”这一名称的由来,我曾一度感到好奇。后来,在翻阅了一些资料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在中国古代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流通的是方孔圆钱。那时的储钱器具,无论形状如何,都只有装钱的入口,而没有出口。一旦钱装满了,人们需要使用时,便只能将其敲碎取之。“满则扑之”,故名“扑满”。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人们的收入虽然不高,但物价也相对便宜。我还记得那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我在马路边,拾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对叔叔说了声,叔叔再见。”由此可见,那时的分币,含金量很高,一枚小小的分币,都能买到许多东西。孩子们捡到分币,都会像捡到宝贝一样兴奋不已。
   然而,如今的分币,已经不再是人们青睐的对象。随着物价的飞涨,分币逐渐失去了流通价值,退出了历史舞台,变成了收藏品。但分币留给我们的,远远不止它的流通价值。而是它见证了人民生活的变迁,从贫穷到富裕的轨迹。分币的消失,仿佛是时代的一个注脚,它时刻在提醒着我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如今进入信息时代,很多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扑满了,但是,扑满这个看似简单的储钱器具,却像是一位智者,向人们静静地诉说着生活的哲理。生活中许多看似宏大的东西,最终都取决于细微之处。就像扑满里的钱币,一枚枚微不足道,但能积少成多。古人所云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对扑满精神的最好诠释。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滴水在显微镜下也是一个大世界。”人世间有太多东西太渺小、太卑微,如一枝一叶,容易被人忽视、遗忘。然而,真正的美,往往蕴藏于这些新生的枝头、萌发的绿叶之中。中华的文化,就是这样的一种美。它的细腻、它的深邃,让人无所适从,反而觉察到自身的卑微,从而感慨世界的博大。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格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句格言却常常被人们忽视。人们往往只关注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却忽略了身边的小事。其实,人生就像是一个扑满,它积累着你每天的一言一行。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都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步脚印。那些日复一日的坚持,最终会推动你走向成功的彼岸。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基本道理。但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却需要一颗始终如一、静如止水的心态。在浮躁不安、急于求成的生活中,许多急功近利的人,却忽视了这个最基本的道理。他们渴望一蹴而就的成功,却不愿意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他们忘记了,成功是孕育在平时的分分秒秒、每一时刻的积累之中。
   扑满,这个简单的名字,提醒着人们要珍惜每一份积累,懂得适时取用,不可贪得无厌。扑满,不仅仅是储钱的工具,更是先民们智慧与勤劳的象征。它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份微小的积累,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生活如何改变,扑满精神都将永远伴随我们,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共 176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像一枚被岁月擦亮的分币,储蓄罐串起三代人的光阴。从儿子的小猪存钱罐,到作者童年的铁盒,再到古代的陶土扑满,钱币叮当声里藏着中国人的节俭基因。最妙是把扑满升华为人生隐喻——每个日常选择都是往里投币,碎罐取钱时便是量变到质变的爆破。 文字如老式存钱罐,朴素质感里透着智慧包浆。小猪存钱罐的憨笑、计划经济时代的儿歌,这些具象记忆像硬币上的花纹,让抽象哲理有了温度。鲁迅名言和古诗引用不是镀金,而是让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发生化学反应。 主题是给"快时代"开一剂慢药方:成功不是扫码支付的即时到账,而是零存整取的生命定投。消失的分币与永恒的扑满精神形成张力,提醒我们:真正的富裕不在账户数字,而在细水长流的积累里。 期待作者继续做生活的"储蓄达人",用文字收纳更多被忽略的珍贵"零钱",让读者在电子支付时代,重新听见硬币落罐的清脆回响。【编辑:乐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乐歌        2025-04-08 15:08:39
  文章从作者儿子的小猪储蓄罐入手,回忆了自己童年存钱的铁盒,引出古代的扑满,再结合时代变迁,分币的消失,最后上升到人生哲理,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主题明显是关于勤俭节约、积少成多,以及珍惜微小事物的重要性。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