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父亲的工钱(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父亲的工钱(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秀才,2223.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1发表时间:2025-04-09 14:40:49
摘要:这份逐年呈上升趋势的工资表,父亲为之付出了无尽的汗水与苦力,他是万万千千农民工中最普通的一位,他没有什么过人的本事,心甘情愿做了一辈子壮工,但他挣得每一分钱里都装满对家庭无言的爱,对农村建设默默无闻的付出。这份工资表是他交给社会,交给人生的一份满意的答卷。

饭后闲聊谈到父亲当年东北淘金之旅,进而谈到他未拿回的工钱。这笔钱,因距离远,年代久,至今未能讨回。欠钱的包工头,早已杳无音讯。这笔工钱大概有1700多元,在今天看来数目不算大,但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这是一个好壮工一整年全年无休的报酬。
   我问父亲,这笔钱还有机会要回吗?父亲没有作声。
   母亲在旁边抢话道:“哼,在东北等着都没要到,回来了再想要门都没有……”
   父亲截话道:“人家没说不给,只是说只要他能要回工程款,立马邮给我,可能他也没要到钱。建桥过程中,上面督工的领导会找出一些‘毛病’来,嗐!也没什么大毛病,当时送点礼,也就过去了。包工头是位退休工程师,一身傲骨,心眼直,宁可翻修也不送礼,导致一遍遍翻修,仅是浪费的人工,这座桥也挣不了钱。后来你奶奶催我回来,包工头说:‘你先回去吧!只我要到钱,一定会第一时间打给你。’我就回来了。”
   母亲在一旁埋怨道:“你爸闯荡东北,干了整整十四个月,就捎回来五十块钱。”父亲再次陷入沉默,母亲也是越说越气。
   为缓解尴尬,我借想写一篇关于那个年代工资的文章,询问父亲最早打工时候日工资是多少钱?父亲咳嗽一声接起话头:“咳……真有点儿忘了呢,那会儿好像也就几块钱吧……”母亲气也消了,帮着父亲在一旁补充,我则赶紧记录。
   1982~1983年间,父亲当时还没结婚,为补贴家用,就在东张砖厂烧窑,每天工钱1.2元。据父亲讲,那会儿烧窑工资还是比较高的,大多数村里人无工可打,一家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几亩薄田里刨生活。当时人穷土也薄,不像现在肥料多种多样,粮食产量高,那会儿种地只能靠土基肥或基础磷肥、氨水,收成可怜得狠,除去交公粮,一家人口粮都不宽敞。
   1984年后,父亲在邓庄油坊烧锅炉,烧锅炉也不是什么好活,比烧窑危险,工钱一天能给到1.5元。好景不长,后来一次意外,父亲不小心烫伤手,就辞去这份工作。听父亲说,中间他还去过一家私人砖厂烧窑,但忘记给多少钱了,反正大差不差的也就一两元。
   1986~1987年,我们镇上开了一家砖厂,厂长听别人说父亲烧窑技术好,就雇佣他去烧窑。不知是特招原因,还是父亲的确烧得不错,月工资比几年前翻了一番,一个月能给到近90元。
   等我出生后,母亲因需看护我,父亲就不再去远地方干活。那年,村北集体砖窑因经营不善决定承包给个人,村里几位村民合伙承包下来。砖窑承包下来后,村里人有了打工的地方,去摔砖坯。摔砖坯是一项体力活,这活也只能年轻人干,家庭条件不好的女人也有去的,但大都坚持不了多久,这活太耗费体力。干上一天,晚上回到家,腰酸背疼胳膊肿,用句老话说“这就不是人干的活”。当年父亲就和一些年轻村民一起去摔砖坯。
   摔砖坯子不吃死工资,吃产量,多劳多得。手头慢的人一天能摔一千块冒头,手头快的一天能摔到1800~2000块。父亲干活仔细,只能摔1500块左右。摔一块给4厘钱,去除天气原因,等其晾干时间,成品才算数,一个月也就摔一万多块,工钱合下来几十元。虽然挣钱不多,但对无处打工的村里人来说还算不错。农村人嘛都同父亲一样,不惜力气,且一致认为,力气越用越有,越不用慢慢就没力气了。
   1989年,不知父亲听谁说,东北淘金挣钱,不顾母亲反对,在一天夜里和母亲表弟一道去了黑龙江。父亲当年离家的场景,我至今记犹新。在村口一户村民房山东北角,母亲抱着小妹,我则拽着母亲衣角,一起望着父亲背着行李和表舅向北走。我大声喊:“爸爸,你还回来不?爸爸,你还回来不?娘,俺爸爸还回来不?”小妹刚会走,也嗲声嗲气地叫着爸爸,不管我们如何呼喊,父亲就跟没听到一样头都没回,扎进夜色里。母亲低头对我说:“走,回家。”父亲这一走就是一年多。这一年多里,他也来过几封信,却没邮过钱回来。后来仅有一次往家拿钱,还是表舅提前回来,帮父亲捎回了五十元钱。
   父亲闯关东,本是奔着淘金去的,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和其他工友在金矿附近小河里,每天拿着铁筛子筛呀筛,淘呀淘,不知是运气不佳还是金矿早已开采干净了,辛辛苦苦筛了几个月也没淘到金子,最后迫于无奈去帮人伐树。一天工资十元,去除吃喝,也没剩钱,后来工友介绍去修桥。桥修完了,却又因工程师不为斗米折腰,导致工程款迟迟要不来。父亲看等下去无望,加之母亲在家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实在艰难。迫于无奈,父亲只好提前结束东北淘金之旅。
   父亲回来后,农闲时,去了前李砖场继续烧窑。这段记忆我较为清晰,父亲常给我们捎烤馒头。烧窑分夜班,白班,父亲具体几天回来一次我记不太清,只记得每次回来他都会为我和小妹带来金黄的烤馒头。都说“人挪活,树挪死”,父亲的工钱却从10块钱又倒退回8块钱。
   随后几年里,我家承包的地较多,父亲没再出远门打过工,就跟着村里的包工头盖民房。他一直当壮工,日工资从12元逐年增长到了15元,16元,18元。母亲曾多次劝父亲学一学瓦工活,这样工钱会多一些,活还轻松一些。不知什么原因,父亲始终很排斥学瓦工,就这样他至今还在做壮工。我曾和他开玩笑说:“爸爸,等你将来干不动了,我给你发个‘终身壮工奖’并去你所有干过的工程队盖公章。”母亲听后哈哈大笑,父亲则无动于衷,好像说的不是他。
   我上高二时,一次放假回家,听母亲说父亲在我学校南边一家瓜子厂烤瓜子。我心里很是高兴,因为我这个人很恋家。从这天起,我上学期间不再像往常那样想家,因为我知道父亲离我不远,像陪着我上学一般。放假时,我会到瓜子厂找他聊一会儿。父亲虽在县城做工,但工钱没高太多,比在干壮工时稍高一些,也就20元左右。烤瓜子活不是太累,但比较忙活。父亲干了一年不到,瓜子厂因搬迁,他再次回农村当壮工。
   从2003年开始,农闲时候,父亲就跟着村里一位包工头干活,这一干就是好几年,工钱也从20多元涨到60多元。到了2007年,因家里活少,父亲再次和另一位村民远征广西打工。具体做什么工作我不知道,父亲没有什么技术,想来不过也是一些体力活。由于出远门,工钱高于本地,每天100元。后因家里农活较多,异地打工有诸多不便,父亲过年返乡后便没再回去,继续跟着村里包工头盖民房,工钱从80元涨到100元再涨到110元。
   从一几年二零年后,因父亲始终干壮工活,工钱涨幅不是太大,最高涨到150元。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出现一股“赴城热”,很多人都去城里买楼房,导致盖民房的活越来越少。当活跟不上时,父亲开始跟劳务。劳务上的活基本是干10个小时,日工资130元,也曾达到过150元但持续时间较短。130元劳务市场抽佣金10元或20元,到手工钱也就110~120元。
   近几年,经济萧条,楼市爆冷,活越来越少,很多人无工可打。父亲为人憨厚,从不偷懒更不惜力气,而且干活时替工头或主人家想得周到。不管在哪里干活就认一点——“拿人钱财就得给人家把活干好,不能瞎人家东西。”父亲因常年劳累导致腿疾,走路一瘸一拐,即便这样工头有活还是会主动联系他,并尽量给他安排轻点的活。工头越是这样,父亲越是感觉要对得起人家,干活更加卖力。2024年开始,受大环境影响,所有工资都在下调,劳务也从130元降到110元,甚至100,但父亲从不在乎工资给多少,依旧跟以前一样卖力干活。他常说:“不管给多给少,出去挣点就比在家里闲着强,给100是100,给50是50,在家闲着一分钱也没人给啊!”
   时代飞速发展,历史悄然行进。父亲的工钱从一天一块多钱,到几元,十几元,几十元再到如今的上百元。这份逐年呈上升趋势的工资表,父亲为之付出了无尽的汗水与苦力,他是万万千千农民工中最普通的一位,他没有什么过人的本事,心甘情愿做了一辈子壮工,但他挣得每一分钱里都装满对家庭无言的爱,对农村建设默默无闻的付出。这份工资表是他交给社会,交给人生的一份满意的答卷。
  

共 317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宛如一部质朴的家庭史诗,以父亲的工钱变迁为线索,串联起岁月的脉络。从东北淘金未得、工钱难讨,到在各个工地辗转,父亲的经历满是艰辛。他的每一分工钱,都凝聚着苦力与汗水,虽数额逐渐增长,背后却是无尽的付出。父亲憨厚朴实,秉持着 “拿人钱财,替人把活干好” 的信念,即便腿有疾,也从未懈怠。他是平凡农民工的缩影,用一生的劳作书写着对家庭的担当,对生活的坚守。这份工资表,不仅是个人奋斗的见证,更是时代发展下普通劳动者为生活拼搏的生动注脚,值得我们致以最深切的敬意与感动。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10002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4-09 14:43:38
  这篇写父亲工钱变迁的文章太好哭了!从东北淘金到回乡劳作,一字一句都是生活的苦与暖,满是父亲对家的担当,真情实感超动人。
回复1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4-09 15:24:38
  敬茶问候汪老师辛苦编发,精彩点评剖析更是让小文提升不少。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4-09 14:43:57
  作者以父亲工钱为视角展现时代变化,视角新颖。从几块钱到上百元,平凡父亲的奋斗史,也是社会发展的见证,令人眼前一亮。
回复2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4-09 15:25:17
  再谢汪老师留墨添香,致敬老一辈的辛劳与付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