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丁香·花香】游廊记(杂文随笔)

编辑推荐 【丁香·花香】游廊记(杂文随笔) ——一个语文教师的有关节气的日记


作者:盛之闲 白丁,0.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0发表时间:2025-04-14 08:37:23
摘要:一个絮絮叨叨的语文老师在游廊间的故事,本文尝试用对话体和笔记体描绘出游廊处的风景。希望有人能发现那个女孩的真实身份。(上次灵感是自己的,但是全文内容用AI润色偷懒了才会是100%···知错了,这次是手搓的)

学校的红砖墙外有座旧游廊。
   具体来细不详,据说原是民国年间英国领事馆的附属建筑,倘若如此,这游廊又怎么前后不顾庭院,左右无甚关联?没细究过,也因此起了好奇心。严格来说这游廊算在学校管辖范围内?不好说,反正我挺爱去。
   青灰色廊柱爬满爬山虎,木格窗的漆斑驳得恰到好处,有些像是特意晕染出的水墨。常常在课前课后夹着教案踱步到此处,看夕阳把檐上斜影拉长。
   别有一番风趣。
   春分那日,我在游廊东头遇见老周。这园丁在校里侍弄花草的年头远比我在职的久,手指关节略粗且有老茧。“又来歇脚?”他往冬青丛里抖落烟灰,微微泛黄的白衫上沾着几片玉兰花瓣。说话间掏出来个油纸包,里面躺着几块麻饼,颇为炫耀,“尝尝,我闺女烤的--来来来,垫个嘴,不占肚子。”咬开后是桂花糖馅的,味道不错,不腻。
   一般来说,这里最热闹的还得是下午四点半,总有三两学生坐在飞来椅上,记得见过一个捧着书啃烧饼的,油花顺着碎屑渗入稿纸,芝麻贴在少年人浑不在意的腮边。那个总是揣着《古文观止》的圆眼睛男生又在背“潦水尽而寒潭清”,每到“而”字总是舌尖打颤。倒是对面在读《新月集》的姑娘先笑了起来,笑声惊起一旁檐角上打盹的麻雀。
   开春雨水多,老周在游廊角种了几株巨大的芭蕉,我不晓得是什么品种,叶子幽绿幽绿的。他说雨天听芭蕉声最好,滴滴答答像寺里木鱼。某次小雨,看早自习时撑伞路过,见到一学生穿胶鞋在旁背书,雨水顺瓦沟流,顶盖垂线,有迟归麻雀穿梭雨帘间。貌似读的是《送东阳马生序》。这学生不错,能品出一番“蕉雨伴读”,可惜不是我班学生。
   惊蛰那日光有雷声,热得有些闷。中午在游廊躲懒时遇见新来的老师,姓苏的姑娘抱着教案小跑,气喘吁吁的。她不好意思地借我的钢笔批作文-这冒失的丫头昨日不小心把笔头弄叉了,新买的没到,我又习惯于将批作业的红笔随身带着以防某几个“空空儿”来“假公济私”,只能向其他老师打听我去处后来游廊寻我。笔尖沙沙划过纸页时,雨终于下了下来、密了起来,打得一阵花叶齐响。后来这丫头总往我抽屉里塞薄荷糖。(鄙人严肃申明自己不近烟酒、每日刷牙三遍,真搞不懂她为什么要送薄荷糖。说是对喉咙好,这有些说笑了,)
   清明前的杏花略显轻佻,枝头上耀武扬威,边角石缝间怯生生探出几簇二月蓝。守夜打更的老赵说这是好兆头,有老朋友要来,刻意留出半园子金黄落叶。正如其言,午后荫影里多了三五稀客,目的却美其名曰“晒太阳”。呢帽檐子、老头衫,设若再把脸上墨镜去了,加西装皮鞋便是我领导级别的人物了。老先生们爱谈天说地,几段“你还记得”里蛰伏半生春秋,甚而讲到动情处还会像年轻人一样手舞足蹈,互相争来争去,有拐棍的敲地板、没有的拍大腿、怕疼的敲一敲美人靠。声音太大,惊起一旁午睡的狸花,那浅棕色的猫儿便竖着尾巴同故人理论。往往是教外语的陈先生从口袋里抖出些松仁“赔罪”,而在这当口,伶俐的小兽已躬身窜上美人靠。恰时风起,檐角铜铃乍颤,不知谁头上接住朵杏花,颤颤巍巍,像别了支会呼吸的粉簪子。
   谷雨多雾,沉沉水汽压下来,倒是让书上的“蜃楼”二字有了明确形容。有喜欢在这里晨读的学生声音像蒙着层纱,有幸在经过时听见背背《赤壁赋》的,声气较寻常格外绵长。待到日头破云,爬山虎上、藤萝上、漫游廊的水汽挂成自然的琉璃坠子。穿着蓝布衫的老校工拎着竹帚扫落叶,刮青石板上是沙沙的响声,像风拂春水。
   五月初,紫藤泼泼洒洒地疯开,花穗垂得不太长,直拂廊下的青石井栏。我常见穿蓝布衫的老校工拎着铜壶去汲水,水面浮着细微的花瓣。他说这井水泡茶最好,并且不顾我的婉拒,往我搪瓷缸里注了半盏。
   无奈,端回去烧开,泡一壶瓜片,意外发现确实不错,清冽里带些草木香,倒比正常泡茶增几分风味。
   夏至前后,游廊一片就是天然的凉棚。卖糖画的老汉支起挑子,麦芽糖在铜勺里转出金丝,手腕一抖便勾勒出图样大概。听说有嘴馋却没零花钱的机敏小孩拿自己作文纸去换,纸角沾着墨渍。老汉眯眼瞅了瞅“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作文题,默不作声地画只蝴蝶,临收前勺子多绕半圈,翅膀上多了道波纹:“给你添个浪,好游到江海里去。”蝉在这时多于槐树上托节拍,糖稀的甜混上蒸腾的暑气,莫名有种微醺的意味。
   天光大白,四处焦灼,校工此时往游廊砖上泼井水时自会有“刺啦”一阵白雾滕起,卖凉粉的江姐一般把挑子歇在这雾里。塑料碗,琥珀色酸梅汤,晶莹剔透的凉粉,碗底两粒罐头樱桃,红玛瑙似的。
   我原本喜欢穿着竹布衫、戴顶草帽、打个蒲扇扇风乘凉,可惜被大中午来查哨的领导看见后便禁了这一行为。还记得当时在乘凉读洪兴祖先生的《楚辞补注》,绿植墙里的缺口处漏下的光斑在《楚辞》页间闪烁(其时也有热风扑人,一动便是汗,难受。),倒像是屈子笔下的山鬼在跳舞。
   小满晌午最是困人。某回下午到晚自习前没我的课,在游廊左侧补教案。当时的姿势很是不雅,左腿伸在椅面,背靠廊柱,肘搭栏杆,有一笔没一笔地在本子上写着。我平素厌恶加班但更讨厌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变成没甚语文素养的刷题机器和背模板达人,所以备课这件事从未疏忽,但在办公室里规规矩矩的用电脑做ppt什么的还是太过依赖于科技(其实也有我整不太会的原因。),于是便喜欢抽空到这游廊里寻寻灵感。忽听得脆生生童音在背《三字经》。吓得我以为有学生家长带着小孩子来游廊这边等送饭(学校这边多数时候配餐,不支持送饭,但有愿为孩子付出的家长也是常事。让家长看见一老师、一个班主任散漫地备课自然是有损学校集体形象的),翻身坐正,扣子扣齐,衣襟排好,这才看清楚是保安老孙领着孙女在认廊柱上刻的几个字和缝隙里的苔藓。小丫头辫梢红头绳一跳一跳,非说绿斑是神仙蘸雨水写的字,老孙笑眯眯点头,从兜里摸出块麦芽糖。蝉在紫藤架上叫。
   最妙的还得是深秋的黄昏。银杏叶簌簌落在瓦当上,像桂米、像碎金。教音乐的林老师常常在游廊中间拉二胡,大多是学生们吃晚饭到晚自习开始的那段时间。开场时人群乌泱一篇,有人还在边吃边谈地听,林老师声音几不可闻;中场走一半,回教室准备晚读或作业,声音渐渐大了起来,高昂起来;等晚自习打铃了,稀疏几个恋恋不舍的或不想去上晚自习的背影怏怏离去,那二胡的声音便彻底放开了。最常听到的是《二泉映月》,调子到最后像被秋风揉碎了,最后散在暮色里化作一阵零星的雨点。这时候总能看见打更的老赵揣着手炉坐过来,偶尔带了张上年头的箜篌,用枯瘪的手指拨弄两下,箜篌声悠悠地荡开,倒像是瓦罐里落进几粒冰珠子。
   某回不知道哪个促狭鬼,往箜篌雁柱间别了朵黄蕊白菊。老赵眯着眼照旧扶弦,震得花瓣簌簌跌坠,比那箜篌还颤得俏些。
   白露夜,我刻意打了个报备,在回廊处候月,偏撞上抱着琵琶的苏老师来试新谱子。她说《平湖秋月》要上运动会结幕式,现在还在编曲找灵感,今天想借三分霜色。银弦骤颤,扑棱棱似飞鸢游弋,邀集长空,此时云碎,如汞的月华跌落,将她身影拓在粉墙之上,身如素竹。
   巡夜的老赵听到琵琶曲,提着马灯转过照壁,刻意将灯芯捻暗了些,青砖上淌开半圈琥珀。这次没有箜篌,却是哑着嗓子唱起了《人月圆》,“隔江人在雨声中”的尾调随着老赵的走远没入石缝,惊动了桂花树梢的栖鸟。
   霜降后银杏叶铺满游廊,老周扫落叶时往往在转角处留枚心形的凹痕,不至于让某些喜欢在开学季回来“看望”学弟学妹们的学长学姐们没什么景物拍,按我说是多此一举。老郑深有同感地点了点头后支开画架,赭红配藤黄,略加青白,一阵调和涂抹,倒像是将夕阳碾碎了,挤在锡管里。帮他搭把手清洗画笔时,发现他那缸子里沉了片金叶子细看去却是这家伙的创作罢了。老郑得意点头:“我留个秋尾巴在水里游着。”
   落霜那天,一大早裹了件呢子大衣,准备从游廊取道绕进学校,不怎么想要踩到雪。远远望见廊柱后转出个穿白裙的姑娘,打扮看上去有些年代感,蓝衫,外套一件米黄色马甲,怀里抱了几支腊梅。她就那样回眸看了一眼我的方向,大抵是朝我笑了笑,发梢上沾了细雪般的霜花。
   我不知道她是谁,但这折梅花是校长严令禁止的,高低得提醒一下。
   待要追上去,人已经转过月洞门,只是在空气里留下道清冷的梅香。四下寻不见,上课铃催了,只好作罢,不过后来听老周说梅花枝子没少,也没了下文。
   冬至日头短,最后一节课放时天已大黑。檐角挑盏煤气灯,昏黄的光晕里浮动着学生们呼出的白气。卖馄饨水饺的吴三元用木梆子敲出“笃笃笃”的声音、煮面的罗老栓则是拿个小喇叭反复念叨着学生要背的古文,买一份面给一个古文小卡(这是鄙人出的主意,与其没有特色不如与学习结合,虽说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家面味道不错)、卖成品盒饭的周大有比起他俩还是过于朴素了。带着毛绒手套的、围巾的、冷的直搓手的围作几团子,不知谁说了句俏皮话,笑声便惊得灯影乱晃。
   小雪日只有一次告了病假,回校见案头摆着个保温桶,冰糖炖梨,一边一把枸杞,底下沉了两个枣子。压着张便签:“东角腊梅开三朵,问君何故却一天?”笔锋带毛刺,显然是惯用左手的老周写的,可他不会做饭,那么就是老赵或者他家媳妇的手笔了。
   心安理得地笑纳这一小桶美味时听见窗外有响声,仔细一看,是美术课代表奉郑老师命令在用树枝清理玻璃,枝桠上还系着那玩心大发的数学老师郑某人(是的,就是前面那个画画的,其实他是教数学的)新染的名片画,被雪水洇透了,倒像是甩着毛笔在窗上霜纸面上创作了。就是结局不太好,被年级主任老姜逮到狠狠批评一顿。
   又到了岁暮,游廊檐角挂起冰凌。快放寒假的学生在自愿的大前提下于周四下午的体育课跟我来这里,往柱子上贴春联,糨糊还没干就被风吹得猎猎作响。老周抱来盆系上红绳的水仙放在石桌上,说正好开花时过年。我袖着手看学生们忙活,喝出的白气散开。忽而觉得这游廊像个老火炉,慢慢把人情五味、六欲七情等等煨熟,最后化成一股暖意,冲人肺腑。
   暮色最浓时,学生们放假了,我最后查完岗,有些腰酸背痛地收拾好行李(教师们出于方便一般住宿),一想到明早的车票,再呆一晚,于是到游廊消磨时间。不知道是不是我累糊涂了,那个蓝衫白裙的身影又闪过月洞门。驻足看了看新帖的“岁月静好”和有些歪掉了的“平平安安”,发梢沾着的花瓣落下一片,正巧嵌在“好”字的提勾一笔中。
   后续是老赵拎着灯经过这里时把我晃醒了,光晕扫过楹联时,那花瓣居然还在,恍若谁钤了枚闲印。
   和老赵保证我等下就回宿舍休息、让他放心后独自坐在廊下,忽然,听得“啪”的一声轻响,极为细腻,枝头腊梅又绽一朵,香气很淡,却勾人心魄。
   我想了想,没有别的祝福比这梅花更好了,于是笑了出来。

共 427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同样地选题不一样的笔触,老师用学校旁边的旧游廊为主线,记述了教育工作的不易。不同寻常的是一般作者以四季为序,而作者老师却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点,叙述了教育工作的日日夜夜、喜乐哀乐。把游廊、教务、学生、校工、游人等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容为一体,把自然界的植物自然生长从嫩芽、生长、开花结果到凋谢,四季更替为配衬,说明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初心不改,也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更喻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和老赵保证我等下就回宿舍休息、让他放心后独自坐在廊下,忽然,听得“啪”的一声轻响,极为细腻,枝头腊梅又绽一朵,香气很淡,却勾人心魄"。" 我想了想,没有别的祝福比这梅花更好了,于是笑了出来"。 好文推荐共赏 【丁香编辑 德年黄土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5-04-14 08:42:38
  同样地选题不一样的笔触,老师用学校旁边的旧游廊为主线,记述了教育工作的不易。不同寻常的是一般作者以四季为序,而作者老师却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点,叙述了教育工作的日日夜夜、喜乐哀乐。
2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5-04-14 08:47:25
  " 我想了想,没有别的祝福比这梅花更好了,于是笑了出来"。本学期的结束是新学期的开始,年复一年,桃李辈出,老师功不可没。
3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4-15 10:44:48
  拜读老师精心创作的《游廊记》随笔作品,一种心醉其中,情融其内的舒爽惬意顿然间扑鼻而而来,为老师精细优美的文笔和灵动传神的文字所吸引。再次致谢老师,感谢精彩分享!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