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宁静】寻梦坝美(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宁静】寻梦坝美(散文)


作者:小猪她爸 探花,12839.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0发表时间:2025-04-14 11:02:47
摘要:“桃源”不只是人们心中的梦想,而是被理想照亮的现实。

【江山·见证】【宁静】寻梦坝美(散文)
   轻微的马达声,将小船送进溪水潺潺的水洞。洞内幽幽暗暗令人惶恐,洞顶岩石缝隙透过的光束,又给幽深的水洞增添了一份神秘氛围。忽然,眼前豁然开朗,潭水碧绿,桃花正艳,葱茏竹树掩映着俨然屋舍……
   我迷茫了,徘徊在现实与梦幻之间。我要去一个叫坝美的村庄,却好像穿越了时空,在梦里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个安宁得纯粹的所在。
   坝美村,一个被青山掩藏起来的小村寨,隶属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县。村寨太小,一百六十多户、六百余人,生活在这里。我第一次听说坝美这个名字,还是在红河州元阳县的多依树寨。在民宿里,我和妻子巧遇辽宁老乡,一对来自丹东市的夫妇。闲聊中,他们说是从坝美过来的。妻子一听,立马就问,坝美在哪?好玩吗?男人抢先回答道,嗬!坝美太美了,就是桃花源一样。我不由得笑了,又一处世外桃源。
   一千六百年前,东晋末年,辞官归田的陶渊明以诗文相参的方式,运用虚景实写的手法,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美好世界——桃花源,打造出一个体现农耕文明的乌托邦。“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意象令人向往,那份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即便是跨越千年依然叩击人心。自此以后,人们都在找寻世外桃源,都想找到那个没有纷争、忧伤,恬静和美的理想之地,试图把陶渊明臆想的村寨变成现实中的存在。
   正因为如此,近些年来,国内号称自己就是桃花源的地方,大约有近百个,南北方都有,比如湖南常德桃源县,还有重庆的酉阳县,都宣称自己的地盘上某一处山清水秀的所在,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其实,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桃花源,就像一个梦,藏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不管怎样,我都牢牢记住了坝美这个名字。随后,我和妻子去楚雄元谋县见识了土林的震撼,又赶往油菜花盛开的罗平县畅游花海。结束了罗平的行旅,一时不知道该去哪里,我便想起了坝美,提议就去这里,感受一下是怎样的世外桃源。
   如今交通真的是非常便利,乘坐高铁由昆明去文山州广南县不到两个小时。抵达广南县时,已是晚上七点多,已经没有去坝美的车了,便在县城住一个晚上。
  
   二
   广南县城到坝美约有三十公里,也就是说现实与梦境的距离仅为不到一小时的车程。我们起个大早,乘坐第一班公交车去往坝美,只为早一点一睹世外桃源的真容。
   村外游客中心的小姐姐说,行李箱要由民宿负责运进去,我们要轻装乘船进村。先是乘坐观光车绕山而行,七转八拐把我们送到山谷里。尚未散尽的晨雾笼罩山间,阳光透过垭口投射在半山腰,轻风淡雾,光影斑驳,唤醒沉睡的沟谷,鸟儿欢唱枝头,燕子飞舞,溪流潺潺。抬头望去,陡峭的山崖上现出一个纵向狭长的山洞,其下绿水荡漾。登上岸边小船,船工一声“坐好了”,便发动小船朝着水洞驶去。
   船入水洞,洞内没有灯光,只有小船打出的一束白光,照射在水面上。借着微弱的光线,隐约可见洞壁和洞顶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应当是钟乳石一类的。一大群燕子在洞内飞来飞去,像一只只黑色的幽灵,给这暗乎乎的水洞平添了几许神秘。水洞不是笔直的,小船行得七扭八拐,忽然有光从洞顶泻入,斑斑点点,或是强光一束,水洞内波光粼粼、光影涌动,使人恍然,如同进入一个虚拟的世间。
   小船又行驶了一会儿,前方豁然开朗,一眼瞥见葱绿的植被,和一湾碧绿的潭水。接着小船徐徐驶出水洞,稳稳地停靠潭水边,一树桃花开得正艳,翘檐飞角的亭张开双臂拥抱着我们。坝美从梦境里走来,像披着面纱的美女,朦胧而不失真切——“夹岸数百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四周青山围拢,山下一块不大的坝子就是农田,白墙黑瓦的吊脚楼依着一面山坡层叠而上,蜿蜒的驮娘河由西向东流过村庄。坝美实在是袖珍,如果不想放慢脚步,沿着屋舍前的石板路,从东走到西,也就二十多分钟。然而,我和妻子决定在这里住一晚上,尽情享受坝美的空灵静谧,用心寻觅古村里点点滴滴的美好。
  
   三
   民宿门前有一棵高大的柚子树,透过浓密的树叶能看见青绿色的柚子挂在枝头。我和妻子以这棵树为起点,漫步在山寨凸凹不平的小路上。
   此时,已经接近中午,一波波游客涌进来,山村开始热闹起来。山坡上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的吊脚楼,样式古朴、古色古香,但早已改变了过去用泥巴、牛粪加粘土砌筑的模式,新型建筑材料使得屋舍更加坚实,住着也十分舒适。路边每隔一段距离,都会看见穿着黑蓝色衣服、扎着帕角的壮族妇女,或是经营着烤肠、烤鱼的摊点,或是售卖干蘑菇、茶叶等土特产,或是守一个炉子,炉子上放着一口大锅售卖锅里散着香味的玉米、地瓜。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不叫卖,也不吆喝,似乎并不急着把货卖光,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炉子烧的是柴禾,把锅熏得黑黑的,一缕缕青烟从锅顶飘散开来。
   驮娘河不大,但水流湍急,推动着岸边水车转个不停,河水就像坐了一回摩天轮,从高处哗哗作响地倾泻下来,一群鸭子在对岸游动,疑惑着水为何从天上来。踩着石墩走过驮娘河,行不多远就是一座风雨廊桥。从桥上俯瞰,一个小岛将驮娘河分成两股水,岛叫桃花岛,我却见竹影婆娑。有趣的是那两股水也有名字,一条叫做男河,一条叫做女河。原来,早年村寨里的人来这里洗澡,男女分开,各占一条河汊,河也就分男女了。
   廊桥上,一些老年人闲坐聊天。我也在桥上坐下,与身边的一位老人聊起坝美的来历,尽管他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乡音,我还是大体听懂了。很早以前,他们的祖先为了避开战乱、匪乱便定居在这个僻静封闭的地方。这与《桃花源记》如出一辙:“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早年的坝美村也是一处绝境,莽莽丛林有毒蛇猛兽,时常侵扰村寨里的居民,村民不为所动,显然乱世之害猛于毒蛇猛兽。
   据说,在解放初期,坝美村仅有三十来户人家,处在一个半封闭的状态,进出山寨只能划船或是淌水洞。我问老人,以前环境恶劣、出行不便,住在这里不烦吗?老人说,顺应天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已习惯了这种生活。不过,解放后,生活条件大为改善,通上了电,用上了自来水,政府在山上修了一条公路,年轻人可以自驾车出入山寨了。说完,老人咧嘴笑了。
   半山坡上的夫妻树还没有吐绿,巨大的老榕树却是绿叶葳蕤,盘根错节中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上坡下坡,又见一湾碧潭,潭边的猴爬崖刀削一般耸立。我们绕到驮娘河另一岸,沿着田埂往回走。田地里上一茬农作物已经收获,还没有栽种新的庄稼,裸露着褐红色的土壤,与田边竹林的翠绿遥相呼应,使这片不大的坝子色彩丰富起来。
   忽然,两只白色的小奶狗沿着田埂欢快地跑来。跑到我俩跟前,便一左一右地跟在妻子身后,我跟在小狗的后边,好像它俩是我俩带来的宠物。走到田埂一半的时候,河岸边传来一阵狗吠。我这才搞明白,原来河边有一座鸭棚,里边拴着一条大白狗,两只小奶狗是从鸭棚栅栏下的缝隙钻出来的。想起背包里还有一袋坚果,便坐在河边一条倒扣的船上,喂狗狗吃坚果。它俩没吃多少,似乎并不在乎吃的,只是喜欢与我们嬉戏于田间地头。又走了一段路,我担心它俩找不到回家的路,就故意吼它们,它俩这才摇着小尾巴掉头回去。
   刚从竹林小径走出,就听到河岸边传来一阵歌声。十几个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小姑娘正在边唱边舞,她们的倩影倒映潭中,湛清碧绿的潭水似乎也舞动起了,水波荡漾。拱桥下,一位身披蓑衣的渔翁扬手撒开一条渔网,渔网舒展着划出漂亮的弧线,落入水中,激起一圈圈涟漪。不远处,三位壮族妇女背着背篓走过稻田,夕阳下她们的头饰熠熠闪光……
   我和妻子坐在岸边大石头上,静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仿佛回到了古老而宁静的年代,“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
  
   四
   暮色将至,肚子饿了,我们回到民宿,让老板娘炒了两样菜,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妻子夸赞老板娘厨艺好,问她是不是专门学习烹饪了?她笑盈盈地说,没有学习烹饪,都是跟着妈妈学会烧饭的。老板娘是寨子里土生土长的,除了读书学习在县城外,结婚后与丈夫一起经营这间民宿。妻子问她有几个小孩,她说两个男孩子,老大在昆明读大学二年级,老二在广南县里读高中。说这话时,她的脸上荡漾着满满的幸福感。我忽然想起,没见到村寨里有学校,便询问孩子们是如何接受教育?老板娘说,孩子们都是在镇上或是县里读书,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在山外住校。随后她神色略有暗淡地补充道,已经有两年多了,寨子里没有过新生儿。看来老龄化的问题不单是都市才有,村寨也不能避免。然而,我们也不必焦虑,坝美已经旧貌换新颜,未来注定更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足矣。
   饭后,我们又去了老榕树下的广场,那里有表演,吹拉弹唱,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尽显壮族能歌善舞的民俗。当歌声消散,月亮挂在枝头时,对面山坡的吊脚楼亮起一盏盏灯火,映照出一座金山,映得驮娘河五彩斑斓。
   第二天清晨,伴着清脆的鸟鸣,我们乘船行进在两山对峙的河流中,淌过幽暗的水洞,上岸步行两公里,又乘船钻水洞。及至离船上岸,竟是游客中心的停车场了。不由得叹道,坝美真是个神奇的地方。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我在心里默背着《桃花源记》。一千六百年前陶渊明先生把他虚拟的地方,作为乱世中的精神避难所,表达对乱世的疏离,抒发向往理想社会的情感。而今,坝美村的前世今生,足以见证“桃源”的变迁,“桃源”不只是人们心中的梦想,而是被理想照亮的现实。
   大美桃源在人间,人间处处是桃源。

共 380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细腻笔触串联山水人文,在虚实交织中探寻“桃花源”的现代隐喻。游记以《桃花源记》为引线,将水洞光影、村落实景与历史印证编织成双重叙事,既营造穿越感,又让乌托邦落地为现实图景。作者聚焦壮族妇女闲适的摊位、驮娘河的民俗等微观细节,展现传统与现代共生的烟火气。文中更以“桃源”为镜,映照古今精神诉求——从乱世避难所到当代心灵原乡,虽直面老龄化等问题,却以“人间处处是桃源”的豁达收尾,点明理想本在人心澄明处。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最终落脚于“理想照进现实”的温暖命题,兼具诗性与哲思。佳作共赏,力荐阅读!【编辑:温莎的梦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14002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温莎的梦想        2025-04-14 11:07:57
  作者以亲身游历为线索,将坝美的自然风光(水洞、潭水、桃花、吊脚楼)与《桃花源记》的意象叠合,营造出“穿越时空”的梦幻感。文中探讨了“桃源”的符号意义——从陶渊明的精神乌托邦到当代人寻找的避世之地,最终落脚于坝美作为“被理想照亮的现实”,赋予传统意象以时代性,见证时代发展。
回复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4-14 11:13:51
  谢谢老师点评鼓励。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世外桃源,但真正的世外桃源就是现实生活的存在。
2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5-04-14 11:11:21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浩渺若尘
回复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4-14 11:14:11
  感谢社团鼓励和支持。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4-14 11:12:27
  感谢温莎的梦想老师精彩编按,祝好。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