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东篱】借墨水(散文)
一
今天刷抖音,无意之中刷到,昔日校园里一个熟悉又温馨的画面:一个同学低头弯腰站在坐位边,捏着钢笔的橡皮笔筒,往坐在旁边的另一个同学笔尖上滴墨水。“一、二、三……”地数着,那渴望的眼神、小心谨慎的专注度,两只笔一上一下笔尖对着笔尖,一个滴出,一个吸进,周围还有两个同学看着这一幕。这个画面,现在看来,有些让人忍俊不禁。视频中,稚嫩的脸庞、诚恳的话语、熟练的动作、认真的表情,把属于那个时代的特写,表达得入木三分。拍视频的人,肯定也是“过来人”吧,不然,细节不会那样具体、生动。我觉得视频是拍得很成功的,还有音乐伴奏,足可以渲染当事人内心的忐忑和急切,让看视频的人也心生波澜,很有代入感。
评论区,不少人还调侃说:谁谁谁借了我几滴墨水,几十年了,至今还没还;曾经我家穷,向谁想借几滴墨水,他小气得要命,死活不肯;我的同桌非常大方,借给我墨水用,还给了我两个新本子,不用我还,现在也不知他到了哪里,怎么样了……
我,也突然被带进了那个难忘的年代,我在学校里,常有借与被借、还与被还墨水的经历。尤其是语文老师给我墨水的温馨画面,至今记忆犹新,犹如昨天。
二
墨水,用水和颜料调成的各种颜色,一直以来似乎都不是很贵。但曾经都比较穷,墨水是学生的珍贵之物,有时候珍贵到可以用自己最心爱的宝贝来交换。比如,有人用刚穿上身的粗布新衣服借人穿一天,换一笔筒墨水;有人偷拿哥哥做的弹弓换五滴墨水;有人帮他人完成家庭作业来换取半笔筒墨水;放学后帮他人放半天牛来换第二天的墨水用……为了达到有墨水用的目的,同学之间私自做着各种交易。这是不是从小就有了“生意经”的头脑?
墨水,自然是解惑答题、获得知识、打开知识宝藏的法器之一。都说“口记不如淡墨”,用笔记下来,可以加深印象,反复复习,得到真心的融会贯通。
可我们这些学生,上课断墨的情况时有发生。钢笔没了墨水,常偷偷用唾液稀释救急。谁的嘴角有黑色或者蓝色标志,毋庸置疑,钢笔肯定是没有墨水了。无墨难倒了不少求知者,没办法做作业、做笔记、做练习题,记录余下的学习内容,向谁借呢,谁有多余的墨水?谁又能借?心中不免常思忖。
三
我读小学三年级开始拿钢笔写字,开始用墨水。语文老师也是刚从别的乡调来的,姓谢,不熟。此时,哥哥读五年级,他已经用钢笔两年了。买钢笔如何选择,写字时如何捉笔,要怎样写才流畅,等等,都是哥哥手把手地教。
我家的墨水,自然是我和哥哥共用,弟弟仍然是用铅笔。我记得那时候用的最多的就是“英雄”墨水,再就是“碳素”墨水。墨水是同性相吸,异性相斥。借墨水,自然要分牌子。
每天早上,到学校去之前,我和哥哥会相互提醒,各自吸满一笔筒墨水。到学校,尽量做到不借他人的。一笔筒墨水,也够我们用一天。有时候,我还借给这个那个几滴,有的自觉还我了。也有个别的只借不还,我也不好意思讨要。
但,我有一次还是硬着头皮讨过一次墨水帐。只是她们比我更困难,借我几次,每次说还,从来就没还过。
一次,上语文课默写课本中的词语,我写错了两个字。谢老师下课布置作业:凡写错一个字的抄一遍全文(全文两百多字),写错两个字抄写两遍全文,以此类推。说实话,这两个字我都写得来。一个是溪沟的“沟”字,一个是未来的“未”字。因为我潦草,“沟”字的横折钩,我就是半个圈代替,没有折,没有钩,老师给了我一把大红叉;“未”字的两横,我没分长短,似乎上面的一横还要稍微长一点,老师也是一把大红叉。我看过别人的默写,有同学也是这样的,老师却视而不见,对我格外严厉。没办法,错就是错,不能诋毁他人。我只能吸取教训,记住老师的话:“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一点一撇都有其专属意义,不可肆意造次。钩就是钩、提就是提、该长必须长、该短必须短……”只能一丝不苟来完成作业。
晚上,哥哥的家庭作业写完早睡了。我,一钢笔墨水写完,又吸了一笔筒墨水。然后,墨水瓶就近放在凳子上。
写着写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趴在凳子上睡着了。等我醒来,煤油已经烧完,灯已熄灭,屋内漆黑一片。“遭了,我的作业还有一段没抄完!”我有些恐慌,又生怕弄出声音把家人闹醒。我努力定神辨别方向,摸索凳子上的灯盏、墨水、书本等。突然“咣当”一声,糟了,墨水瓶还是灯盏掉地下了?(灯盏也是用用完的空墨水瓶做成)好像是摔碎的声音。我循着声音的方向赶紧去摸,希望不要是墨水瓶。火急心慌,难免受伤,手指一下子碰到了锋利的碎片上,瞬间感觉有血流出。我再也无法淡定,吓得大叫妈妈。妈妈从睡梦中惊醒。
妈妈从她房间一边安慰我,一边也是摸索走出,再次点燃另一盏灯。走近发现,打翻打碎的是墨水瓶。我手指上滴的血与地下的墨水混合在一起,成了美丽的图案。此时没心情欣赏这些,我好手捏住受伤的手指,手指上的疼我可以强忍。可墨水已经一滴不剩,全部渗透到了地下,明天我和哥哥都没墨水写,只觉得此时的心比手指更疼——自己成了有罪之人。
妈妈给我包扎伤口的同时,轻声叹气:墨水的事,明天鸡下蛋了,拿两枚去换,白天上课的墨水,你和哥哥先向同学借来用。
四
哥哥说,他的墨水可以解决,因为他曾放过春风,这次应该能收一些夏雨——看来仗义的哥哥没少给他人墨水用。哥哥安慰我,不要着急,万一没有了,下课了去他那里要。我很快也想起,我斜后方的俩同学不止一次借过我的墨水,从没还过我,这次刚好问她要——我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第三节课,又是谢老师上语文课。我沾了几次唾液,钢笔最后还是罢工不出墨迹。我侧过身,十分胆怯地小声问那俩同学,能不能给我均一点点墨水救急。她们马上显出为难神情,说还打算向我继续借墨水呢。她们坦诚地把钢笔筒拧开,给我看,也确实没有墨水可以挤出了。唉!“不怕讨账的英雄,就怕欠账的真穷”,我内心无比委屈,差点眼泪就流出。这可咋办?语文老师看出了我此时的尴尬,用眼睛制止我不要交头接耳说话。我红着脸低下头,手搓衣角,眼睛盯着书,心飞了,只好等下课找哥哥去。很快,谢老师无声地走到我身边,拿来墨水瓶递给我。她没有说一句话,只用手指了指我的笔,又指了指这瓶墨水。她用柔和的眼神告诉我:快吸墨水,快写作业。我含着感激的泪水,向老师点了点头,心底说了无数声谢谢。我吸了满满一笔筒后,老师又把墨水瓶递给后面俩同学。
从那以后,我非常喜欢语文课,看到谢老师我就觉得很亲切。谢老师对我也是格外关注,也喜欢叫我读课文,讲解课文里词组的意思。我写字不再潦草,背书越来越认真,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了。我的语文成绩明显得到提高,不久还当上了语文课代表。
我哥哥不止一次说我喜欢语文,就是因为老师给了我一笔筒墨水的缘故,是还这一笔筒墨水的情。我觉得,这一笔筒的墨水的情,我是一辈子也还不清的。
后来,谢老师经常拿出她的墨水瓶给同学用。
五
我务农多年后,一次在公交车上碰到了满头白发的谢老师。我十分窘迫,甚至都不敢与她说话。可是大碰头,认清了对方,我惭愧至极地打着招呼。她详细地问了我的情况,然后说,你不要妄自菲薄,即使是插田种地,也不要丢弃笔墨,不要放弃自己,你的基础不差,不要自卑,更不要与人攀比,要相信,你的精彩在后面,希望你能活出你自己。她的话,现在还在我耳边回响。确实,我心底潜在的求知火苗一直是若隐若现,不曾熄灭。我走过半百后,终于下定决心重拾笔墨充实自己,书写人生。不为出名,不问前程,只为自己内心充实,过好今生今世的每一天。可惜,谢老师在十多年前已经去世,不然的话,我现在写的文还可以拿给她老人家看看,请她指教。
如今,我们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书写工具琳琅满目,笔墨早已不再是稀缺品。孩子们拥有成套的文具,各类墨水应有尽有,无需为缺少墨水而发愁。还有,现在的科技飞速发展,无纸化办公和学习成为常态,轻点屏幕,就能轻松记录和创作。当然,笔墨还在继续为人类服务,墨水还是书写的必用物,它还在继续见证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还在继续书写着你我的希望和未来。
不过,肚子里的墨水的多少,不是借来的,是靠勤奋获得的。哪怕无法抵达人生的很高目标,那也要尽可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墨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