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养猪能手(微小说)
表嫂是个养猪能手。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养猪,种棉花是与爱国精神连在一起的。
表嫂最开始养猪,是猪肉年年涨价的时候。表嫂心动的原因是,很多东西都被扔掉了,比如,红薯蔓儿,菜帮子,还有加工的麸子,剩菜剩饭等,看着太心疼了。表嫂就让表哥在集上买了两头克朗猪崽,打算过年的时候,一头宰了自己吃,一头去集上卖。这一卖不要紧,竟然赚了几百块。表嫂又是高兴,又是心动。反正家庭妇女,除了地里的庄稼,就是围着锅台转,干嘛不养几头猪?于是就此又买了几头,小猪在院子里跑,吃鸡屎,吃落枣,活蹦乱跳,很是喜人。不过,猪圈太小,养两头可以,再多了就太挤了。与表哥一商量,就在自家地头的空闲地盖了能养十几头猪的猪圈。养了十几头猪,最关键的是养了一头母猪,自繁自养,减少了买小猪的开支,每年,母猪繁殖十几头幼崽,让生活有了美好的憧憬。
表哥总赞叹说表嫂眼光不错,那头母猪是别人转手的,那一家因为不想喂了,低价转卖,表嫂立刻接手。对这头母猪,表嫂可上心了,每星期必须喂细粮一次,也就是玉米面和麸子。有一次猪病了,表嫂急得什么似的,比儿子女儿病了还着急。请兽医到,打针喂药,甚至还做了病号饭,擀了一顿白面,还炝了锅,香喷喷的,别说是动物,表嫂的儿子闻见了也吵吵要吃。
后来猪场规模越来越大,成了县里的养猪专业户,县里把表嫂树为养猪的典型。
不过,任何事情都有风险,养猪风险更是如此。都知道,养猪与种地一样,大家都盯着呢,猪肉价贵了,好多人就争着养猪,猪肉价跌了,人们养猪积极性就没了。最主要的,出现猪瘟了,大多连母猪也卖了,转行干其他了。就是这时候,表嫂又低价买了两头母猪。
这猪肉市场的规律,就是大大小小的起伏,好几年,差几年,起起伏伏,无限循环。
县里对此也很着急,看到人们不愿养猪了,就号召多养猪,还给点补贴,补贴微乎其微,饲料价格涨得快,根本不能调动养猪积极性。
但是,表嫂受到的冲击很小。表嫂喜欢看新闻,关注猪肉市场变化。
新闻一说猪肉涨价,国家拿出库存平抑物价,还鼓励人们养猪时,表嫂就悄悄存栏的肥猪卖掉,留下母猪和小猪,好吃好喝伺候着。当人们养猪赔钱放弃的时候,表嫂赶紧扩大猪场规模。
所以表嫂赚钱时候多,赔钱时候少,或者说基本没有赔钱。
表嫂出了名,也被树立典型,还让到大会上讲经验。表嫂不知道怎么说,县里派人帮助写发言稿,让表嫂在大会上念。
成为典型,就有记者采访,表嫂不知道怎么回答,嗫嚅半天才说,我也不会说,反正,反正,政府号召让养猪,我就养猪,还要多养母猪繁殖小猪,多交爱国猪呗。就是这样。
后来,同村村民找到表嫂说,你介绍经验,真是那么做的?表嫂说,哪有那回事?那是他们写了让我念。其实,县里号召养猪,不就是猪肉贵了,养猪的少了嘛。我赶紧卖猪,你想,转年养猪多了,猪肉不就贱了嘛。
村民这才恍然大悟。人家表嫂的真经,就是不听忽悠,而是关注市场的变化,就按自己的办法养猪,你喊你的,我养我的,不能听瞎指挥。
过了几年,表嫂的猪场又扩大了,养了有一百多头。养猪能手的名声更响了。
村民也琢磨出表嫂的养猪经来——养猪先要养市场,养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