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齐鲁】走路与诗和史(随笔)

精品 【齐鲁】走路与诗和史(随笔)


作者:苏任 秀才,1589.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7发表时间:2025-04-16 09:33:05
摘要:不同的人,走路的姿势不同,走路的心态不同,走路的目的不同,这就使得走路因人而异。

有一次我绕着公园散步,原本信心满满走一圈不在话下,要知道这一圈就是十四里地,对一个中年人能坚持下来难能可贵。但当真正快走下来的时候,离着终点越近才发觉此刻双腿麻如灌铅又疼又胀,就期望着这时飞来一辆电瓶车,让我坐上去。
   就在有这种念头的刹那,忽然开悟到,走路看起来简单,说起来更简单,但实际不是那么好走的,甚至非常艰难。对了,当年玄奘是如何孤苦一人一马跋涉到古印度又返回的?公元630年,他从长安出发,途径茫茫戈壁滩,翻越天山腾格里山,帕米尔高原,到达犍陀罗。此年他36岁,正值壮年,有幸目睹大好河山。在他之前,早在公元402年,高僧法显,穿过干旱无人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爬过帕米尔高原,时年68岁,孑然一身!很难想象,在那个仅靠着一匹马或者一头驴的孤行者,依着怎样的毅力和智慧,克服这些天险地阻的。尤其是荒无人烟、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吃、喝都面临着挑战,且路途有虎豹豺狼虫拦路,恶劣天气侵袭,寒暑肆虐,落后的医术和匮乏的药物,面临着生理极限挑战,他们却实现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壮行……对于他们,屈指行程二万没掺一滴水!
   血汗凝结的《大唐西域记》《佛国记》,对佛教的传播影响巨大,里面所记载的山川景物,也成为后人考究彼时人文自然地理的重要文献资料。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这种九死一生、忽略肉身生理承受的走路精神,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可以说,是一座不朽的传世丰碑。
   不同的人,走路的姿势不同,走路的心态不同,走路的目的不同,这就使得走路因人而异。宗教信徒走路,是一个苦到极致的自我修炼。文人骚客走路,除了频遭贬谪的碰壁,就是艺术火花的碰撞。
   李白走路,从不讲规矩,他本来就是破规矩的人。他不光走路,而且把走的路用他那“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才酿成诗句,迸发出日光和月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是一种闲淡;“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一种压抑;“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是一种孤独;“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逍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一种鞭策;“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返”是一种狂喜……
   李白一生,总是在走路,从碎叶城一路到长安的青涩“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到晚年背负贰臣之名,却被大赦的幸运“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用酒发酵,用走酿诗。有艰辛,有欢颜,有高官,也有平民,有意气风发,更有郁郁不得。所有的心,所有的情,都在走路中生出诗的翅膀飞舞了整个大唐——李白的脚,可真不小!
   比李白比肩的杜甫,他的脚就要痛很多。杜甫一生和李白很接近,走路,走路,还是走路。不过,杜甫走路不写自己,更多的是写他看到的人和事,如《丽人行》《兵车行》《石壕吏》。他走路体现在《登高》《登楼》《望岳》《蜀相》《茅屋被秋风所破歌》这些名篇当中。相比于李白的潇洒和不羁,杜甫的路——艰涩而愁苦,像一块又臭又硬的石头,难以释怀。不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就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不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如果说李白的路是仙路,那么杜甫的路就是人路,尝尽人生百态,苦尽却未曾甘来。
   到了北宋,苏东坡南下的路,远远超过了李白和杜甫。他的一生如海大开大合,无风起浪,走路总也没有尽头,只有生命到头,路才到头。堂堂大宋王庭各个重镇,几乎没有老苏伸不到的脚。从眉山出发,走过开封、凤翔、杭州、湖州、密州、徐州、黄州、颍州、定州、惠州、儋州、常州……然而不管如何走路,东坡始终就像他那首词中的谶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不是南下就是北上,不是孤鸿就是飞鸿,晚年作自画像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宦海沉浮,兜兜转转,对他来说都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人走路,我们觉得很美很浪漫。然而在古代交通不发达,基本靠双脚走遍天下,走其实何其辛苦的。古人常说“舟车劳顿”,即便发达如今,坐一夜的高铁或十二小时的飞机,照样累得不行。和古代不同的是,同样的时间里,在古代可能仅能走百里,而现在却行万里——百里有诗情,万里睡朦胧。这就是差别!
   通过走路,我忽然意识到,如果不是有走路的痛苦,有走路身心疲惫带来的捶打,太舒服了就不会有那些杰出诗句的横空出世。但走路太辛苦,如果超越了生理极限,生存都岌岌可危,还有空暇酝酿成诗词吗?
   由此我想起历史上诸多饿殍的悲惨世界。为了讨口吃的,人们背井离乡,餐风露宿,随时有暴毙路途的危险,但仍然走着走着,漫无目的地走着,他们的心中只有最卑微的需求,一口能缓解饥饿的食物,一口能够不至于饿死的食神。他们被暴晒,被冻绥,即使累的不想再走一步路,却被饥饿驱使着再下一步。如果说今天,我们的走路健身是舒舒服服的享受,而历史大灾荒中人们走路则是在生和死之间博弈。
   一片斑驳的阳光照着我额头冒汗。恍惚间,我看到了自己穿越到了大饥荒的日子中,我赤着脚,毫无希望地拖着双腿,在黑暗无边的夜里,哆嗦着向前挨。肚子里空的只剩下肠胃的生理组织,一袭如刀的风穿过,我的整个身体被刺穿……奇怪的是,我看到那刀风像穿了冰糖葫芦一样穿了好多衣不遮体的人。他们和我一样,行动像企鹅,摇摆不定,随时倒下,而脚下的路伸向远方的一条细线。饥饿的鞭子无情抽打着随时偷懒的脚,死亡的脚踵却越来越近。苦难也酝酿诗,不过是惨绝的哀诗。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饿殍于街无人问,寒风瑟瑟诉凄凉。”“携家趁食奔四方,拚却饿死官路旁。”
   想到这里,我不禁泪水涌出。我们的先辈们是经历了怎样不要命的走路,才开辟出今天幸福的走路。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们的红军战士走过千山万水,走过血雨腥风,走过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无数的河被血染成红丝带,无数的山被血染成红敖包,“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趟着血水,吃一口白雪,用血肉之躯挡住敌人的炮火——血和火凝结的不光有哭泪痛苦的伴奏,更有诗和远方。“三军过后尽开颜”,用脚征服了万里山川险阻,用脚征服了三座大山和历史旧制。
   走路不再赤脚,不再没有希望地走,不再走在生死一线,而是走得踏实,走得幸福,走得春花秋月,走得四季分明,走走停停,看看再看看。
   耳边响起叫喊声,我猛地回过神来,瞥见自己衣冠楚楚的影子映在大理石地面上泛着光亮,心头一阵窃喜。远处,一些孩子们正在追逐嬉闹。而更远的湖面上,飞翔的鸟儿欢快地随声附和。我想,幸福时代的新韵律交由他们去填词作诗也许更合适,因为他们的脚步永远不会撒谎。
  

共 26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在文章开篇讲述了生活中走路辛苦的感触,继而切入更深层次的联想,提到玄奘取经,提到李白杜甫苏东坡,提到历史上那些背井离乡的难民,提到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文章内容自由切换贴切自然流畅,形看似很散,神却很聚。我们个人的活着到那些名人的成就,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靠“走”出来的。怎样走,坚持走,如何走成功等等,都是作品提供我们的睿智启迪和思考。全文有哲理有哲思,启人心智,值得小编推荐赏阅。【编辑:叶华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0421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5-04-16 13:31:25
  文章第一段略有改动。整体来说,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哲理性,表述语言上应该多多打磨,尽量做到精简。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25-04-16 13:32:23
  经过检索,属于原创首发,感谢作者赐稿,文章已申报精品,期待你的更多佳作。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