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重读经典,魅力无限(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近日读《古文观止》,其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再一次吸引了我,不觉想起往事,有感而发。
初识此文,最早在高二,是一位刚调来不久的五十多岁的王发亮老师教的。他是咸阳人,个子不高,黑黑的,也不会普通话,但语文课讲得极好,尤其是古文,堪称一绝,同学们非常爱听。
王老师用他那地道的咸阳话,先是介绍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让我们初步了解了《战国策》中的策士说辞,明白这些说辞,就是根植于战国时代“策士文化”的土壤,他们多是凭借口舌之利游走朝堂,以“三寸不烂之舌”左右时局。但《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却另辟蹊径,他不是用宏达的治国方略震慑齐王,而是以“闺房比美”的家常事以喻说理,来达到避其锋芒、攻心为上的治国之道。这一委婉的劝谏方式,才是邹忌的最高智慧,也正是这篇文章的最大亮点之一。
或许《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大部分地区。所以,王老师在范读这篇文章时,凡遇到对话部分,皆用胶东腔调,读起来声情并茂,活灵活现,具有战国齐腔韵味,仿佛带我们穿越时空,置身于战国那胶东腔味里卷来海风咸涩之中,尾音忽高忽低地打着旋儿,使得在座的我好几次想笑又都只能憋住。直到他范读完毕,我们才哄然大笑起来,课堂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如惊蛰后的春潭破冰,欢声笑语化作千重涟漪,在春日的教室里久久荡漾。
紧接着,王老师开始了对这篇课文的详细讲解。从邹忌的身高和容貌讲起,身材修长,仪表堂堂。逼真地刻画出邹忌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这自信,让邹忌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对比。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但邹忌并没有忘乎所以,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有自知之明,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继而“暮寝而思之”,不觉心胸开悟,决定入朝进谏。
但邹忌进谏并非单刀直入,而是从自身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在这里,邹忌没有对威王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让齐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齐王本是一代明君,在听了邹忌的劝告后,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改除了弊政,增强了国势,使齐国从此威震诸侯。
整个过程,王老师的咸阳腔裹着战国风云,字句如鼓点叩击人心。始终让我们沉浸在一代忠臣委婉劝谏,一代明君广纳谏言的君臣相契中。
在讲到这篇课文的艺术手法时,王老师的归纳总结更是鞭辟入里。他说:“这篇课文的最大特色,就在于‘以小见大’的类比说理。短短三百余字,却以极为简练明快的语言,将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完整清晰,把邹忌的睿智、齐王的开明刻画得入木三分,没有一句多余话。并做到叙事节奏的层层递进,对比排比的巧妙运用,既突出人物心理,又增强劝谏语势,使论述更具说服力。这种设喻说理的论述方法,将抽象道理具象化的同时,巧妙地达到了委婉劝谏的目的。”
在此之前,我曾听过许多老师讲古文课,条理清楚者不乏少数,但像王老师的这种寓教于乐的讲解法,却很少碰到。听他的课,我就像听一段最美的古典音乐,让我如痴如醉,顿悟澄明。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记住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出处:《战国策.齐策》,文中所发生的故事,来自当时的齐国,即今天的山东省界内。尤其是文中齐王所下的三道诏令,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
之后的一个学期,我都对这篇课文烂熟于胸,有事没事地和同学们热烈讨论,巩固记忆。
有一次,我们班集体参加义务劳动,回校的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纷纷谈论起《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有的大声背诵,有的相互对答,我突然问身旁的一位女生:“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那位女生先是一愣,接着猛推我一把说:“谬也,君远弗如也。”逗得同学们一阵大笑。有个男生竟拍着我的肩膀说:“君何自诩若此?”
如此的一路朗诵、对话和调侃,让我们不仅加深了对这篇课文的深刻理解,也让古齐国的准确位置在今地理版图的对比中更加清晰,以至于在我走上社会的许多年后,也对这篇课文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中心思想以及写作特色,都记得清清楚楚,犹如昨天。
那是有一年岁末的党支部民主评议大会上,自我批评环节的寂静像层冰壳,党组书记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低头翻笔记本的众人,忽然笑道:“小张,给大家讲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不好意思地站起来,会议室的暖气片嗡嗡作响。“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我刚一讲完,在场的所有人都惊讶地看着我,纷纷投来敬佩的目光。前排老党员扶正老花镜,后排新同事悄悄挺直脊背。书记的钢笔在记录本上沙沙游走,划出三道平行的重线,然后叩响桌面说:“我们要向齐王学习,不但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奖励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嘛。”一名年轻党员不失时机地站起来,笑着说:“那好,书记,我给您提一条意见,党日活动的灵活性要增强。”他刚一说话,书记马上表态:“这一条记上!下一次党日活动就改。”见此情景,其他党员也纷纷提起意见,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在严肃活泼的气氛中得以顺利进行。
如今,当我无意中翻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诸多往事又一次浮上心头。曾经的王老师早已离世,当年的同窗笑闹已散作流云,但那些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诸多往事,尤其是邹忌这面青铜镜,依然照见我们工作中的许多利弊。
在当代社会治理中,“进谏”和“纳谏”同样重要。不管世企事业单位,还是科研团队,是农村发展,还是城市建设,都需要有广开言路、防范风险的制度,像齐王那样的奖励诏令。唯有这样,弊端才能革除,企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富强。
就党员个体而言,纵使我无论身在何处,霜染鬓角,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反思自身,广开言路,以邹忌为镜,鉴己身自省,真正履行起一名共产党员的权利和义务,退休不退赤子色,余热一片映初心。
二○二五年四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