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东篱】报纸情缘(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东篱】报纸情缘(散文)


作者:天方夜谭 秀才,1983.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8发表时间:2025-04-17 09:38:01
摘要:我想起“沉船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首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一个新时代正在我们眼前完全展开,我们都是见证者。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出生在农村,对报纸的最初印象是亲戚家有老人过寿的时候,母亲总要嘱咐要出门的父亲,别忘了路过大队的时候,看看有没有报纸,带回来几张糊面口袋。
   母亲是在文革初期初中毕业的,用她的话说,学习没有劳动多。母亲当年的学习成绩很好,毕业拿到了一中录取通知书,但由于家庭变故没有再读,但一直保留着看书看报的习惯。在那个吃饱饭都困难的年月,母亲也只能翻来覆去地看那几本陈年的医书,试图找到解决自己的顽疾的方法。
   父亲带回来报纸后,母亲总会翻来覆去地读上许多遍,甚至连报刊缝隙中的广告也不放过。那时候能接触到的报纸无外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唐山劳动日报》等,这是我人生最初接触到的跟文字有关的东西。母亲会给我们讲报纸上发生的事情,轻声读出来,我们听得懵懵懂懂,但感觉那些方块字好奇妙,充满着魔力,让我有了最初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报纸的崇拜。
   最后,临近寿日,母亲不得不把报纸糊成口袋,装上面粉。充满面粉的面口袋,像一个个吃得肚子圆鼓鼓的小猪,还竖着两只小耳朵。
   记得有一次母亲把剩下的报纸糊了窗户,是一份《参考消息》,一直几年都没动,最后变成深黄色。我后来也慢慢识得几个字,就喜欢盯着泛黄的报纸看。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古巴”的一则通讯,内容早就忘记。当年也不知道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是一个国家的名字,只是为自己终于认出了报纸上的两个字而高兴,也莫名其妙这两个字组合的意义。
   等上了小学二年级,班里转来了“515物探队”的几位同学,他们是来自远方的客人,衣着鲜亮,操着不同的口音。他们中有的家长会给孩子订《中国少年报》,我有时候也会借来看,上面会有一些大概“三毛流浪记”之类的插画,也会有很多新奇的故事,当然也有要命的难题。
   小学校长是一位麻脸的中年男人,他兼任我们班的音乐和美术课。那首著名的《卖报歌》就是他教我们的。他把歌词写在黑板上,字很漂亮,他弹奏风琴时候喜欢仰着脖子,做出夸张的动作,那一串串“啦啦啦”就自然地流淌进了我们的心田。听着我们稚嫩的童音,他脸上的每个麻子仿佛都笑开了花。记得我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或者在田埂上跑跳着的时候,嘴里经常哼唱着这首“啦啦啦”简洁明快的歌曲。十年前,我小儿子在幼儿园表演节目也是这首歌伴奏,听着极为亲切。这首歌是由聂耳先生和小报童一起创作的,时间马上快一百年了,我想再传唱百年也不会过时。只是不知道那时候的人对“报”这个词还有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
   初中的时候学校有阅览室,得空的时候我们就会钻进去,读书看报。那时候的报纸会统一放在一个报架子上,报纸用一根方木撑起来,用一个铁夹子夹着,倒挂着,像是晾晒的一件件衣服。最喜欢看的还是《参考消息》,它从外国人的角度解读这个世界和我们这个国家,也逐渐打开了一个少年的视野,看到了一个崭新的、纷繁的世界。
   上高中那会儿,这个世界正经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学校橱窗的报纸上连篇累牍都是政治性比较强的文章,反“和平演变”是一个长期的主题。我进一步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也曾对一些事情产生过质疑。现在想来,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为什么出现很多的所谓“公知”,与当年睁眼看世界,产生的极大落差有直接关系。好在我是一个天生乐观的人,认为一切都要向前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人。看看当下国家的发展,回首当年一些幼稚的想法,不禁莞尔。
   高三那年,一位成绩好的同学家里给他买来了“太阳神口服液”,吃完饭后,他总喜欢来上一支,打开盖子的时候总会发出“波”的一声脆响,然后吸管发出吱吱声,最后是瓶底见干的,嘬到空气的一声空响。我也在学校的橱窗里看到这个广告,说是提神醒脑,增加记忆力。我每次考试考不过他,总算找到了真正原因,也就释然了。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县外贸,那时候的县外贸就是省市一级外贸的货栈,到季节收购、加工一些农副产品,平时几乎没啥事。过上了“一张报纸一支烟,一杯茶水泡半天”的生活。闲得无聊了,还要铺上报纸打上几圈“拖拉机”。这些年的报纸多是报道整个国家像一个大工地,处处大楼拔地而起,欣欣向荣,炒股和打破铁饭碗也被屡屡提起,更有去往俄罗斯的倒爷和深圳、海南遍地黄金的传说撩拨着我的神经。
   月工资只有222元的我,对报纸上的东西一直深信不疑,也有过下海的冲动,可苦于没有同伴且身无分无,始终畏缩没敢去尝试。终于,这样的生活勉强过了两年,轮到了我们的铁饭碗被打破了。也终于,轮到了我有了被迫到北京讨生活的经历。
  
   二
   1998年,我来到北京,借住在同学打工的饭店,对其他几乎两眼一抹黑。那时候找工作主要靠中介公司,登记要50元的介绍费。我当时只带了200元出的门,舍不得,就靠五毛钱买来的《招工招聘》上的招聘信息,在茫茫人海中摸索。报纸上刊登的信息令人眼花缭乱,但我身无长物,也只能选择从事最基础的工作。
   最有诱惑力的是各种销售行业,信息量大,描绘的前景广阔,没有技术要求,工资高,提成多,都说是月薪千元不是梦。我在一家直销公司干过几天,跟着一位美女师傅去机关单位推销皮革保养剂,也到各家各户推销厨房去污剂。那时候的北京防范意识还比较淡薄,机关也能随便出入,居民家敲门就进。不过我感觉有点强迫消费,底气不足,后来就退却了。
   后来根据报纸上的招聘信息,我先后去各种单位应聘了很多工作,很多和刊登招聘内容不符,不实,所以工作找的也不是很顺利。当年马俊仁事件正在报纸上发酵,中华鳖精广告铺天盖地,我感觉这份小报上的信息就像这些事件一样,也不十分靠谱。这时的我对报纸上刊登的东西有了隐隐的质疑。
   眼看钱包见底,没办法,在报纸上看到北京老旧小区改电工程招壮工信息,包吃包住,就咬咬牙,去了工地。靠力气赚钱吃饭,这个倒是踏实,可惜工资太低了。
   后来几经周折,终于在一家纸业公司站稳了脚跟。工作是做业务员,卖的是印刷厂必须的原材料——纸张,这让我有了销售的底气。
   那些年国家发展进入快车道,网络还没兴起,获得信息的渠道还是老三样——报刊、收音机和电视。我们单位订有《北京青年报》和《北京晚报》,每天一早一晚,邮递员都会准时把报纸送到单位。他都是把自行车骑到办公室后窗户用外,按响一串铃声,我们就开窗接过来。用现在的话来说,上了报纸的肯定也是热搜。我们出门见客户总要找话题,报纸上的见闻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北京那时候报刊亭遍布每个街角车站,亭子外往往摊开一个席子大小的架子,上面摆满各种花花绿绿的报刊杂志。卖报纸的都是中老年的老北京,他们喜欢低头拉着长音吆喝“晚——报——”,“晚”是爆破音,来得急促;“报”的声音要在口腔里卷几个来回再吐出来。后来又有了《北京晨报》,再后来又有了《京华时报》。那是报业最辉煌时刻,有些报纸每周还发行增刊,里面多是印刷精美的广告。最喜欢的是《京华时报》上找看点,往往公司人聚在一起瞪着眼睛仔细琢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那天,是全国人民喜庆的日子,很多人有珍藏重要时刻报纸的习惯,报纸变得一报难求,一时“洛阳纸贵”。我的同事小沈喜欢足球,他把喜欢的海报上的意甲西甲明星,贴得床铺周边到处都是,褥子底下藏的也都是,他被明星包围着。
   报刊亭也是我们跑业务途中经常驻足的地方。卖报的人属于万事通,他们大多热心。我们要坐什么车,在哪里换乘,附近有没有印刷厂,机关学校,他们都门儿清。跟他们搭讪几句,买份报纸,买上一瓶水,也算是对他们的回报。在手机普及以前,报亭还兼有卖电话充值卡、IP卡和公共电话亭的功能。像我这样的异乡人,最初跟家里联系,往往就是坐在报刊亭旁,打一个IP长途电话,报一下平安。那些卖报人曾温暖过一座城,也温暖了我们这些异乡人。出门在外,每到中午我们无处可去的时候,总喜欢来到公园长椅上,把报纸铺开,享受一些短暂的休闲时光。
   每种报纸上都有征集新闻的热线,我还曾打过几次北青报热线呢!一次是清河桥下水管崩裂,水柱喷起来十多米高,我打电话了,第二天就上了报纸,还有现场照片。同时我接到了报社电话,让我领取提供热线的报酬。对方问我是要过来拿还是打卡,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报社拿,我的内心是想到这样的大雅之堂看上一看。另外一次是高速上拉猪的车侧翻了,猪在高速上乱窜。还有一次是目睹了一场惨烈的交通事故。这两次也上了报纸,是打卡给我的信息费。每次都是50元,觉得报社好大方,一个电话就值这么多钱。
   对报纸存疑源自一篇关于“纸馅包子”的报道。忘了是哪家报纸,说是北京街头好多小笼包的肉馅是用纸壳子泡水搅碎,拌上猪油做出来的,还信誓旦旦说喂狗狗都不吃。此事在北京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谈“包”色变。我当时就感觉不对劲,纸壳子颜色即便再怎么像碎肉,嚼起来应该嚼不烂甚至牙碜才对,我也常吃,没觉得有异样。果然不几天,辟谣出来了,是某个记者泡制的假新闻,相关人员已受到处罚。现在进入了快餐时代,很多自媒体新闻为了流量什么谣言都敢编。有些事情,只要用常识想一下,一眼就可以看穿是假的。
   我的一位同学当年在《京华时报》工作,当年赫赫有名的李双江儿子李天一强奸案,就是他们顶着压力报道出来了,显示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担当。报刊的力量,很大,我真的佩服印着新闻的那张报纸。
  
   三
   自从网络的兴起,报刊的时效性就明显滞后了。近些年,自媒体时代的开启,大众可以随意传播、评价各种社会热点,更让自诩权威的传统纸媒雪上加霜,举步维艰。
   如果赶上像川建国同志这些天朝令夕改,反复横跳,语出雷人,频繁调整关税和各种政策,连实时更新的自媒体都快跟不上趟了,更别说还要采稿、排版、印刷、发行报纸了。
   所以不可避免,报刊业就陷入了衰退期,以至于今天,北京很多知名报纸逐渐停刊,曾经遍布大街小巷的报刊亭几乎难觅踪迹。我曾见过一些收废纸的,把一捆捆一摞摞从机关单位往车上搬,都是崭新整齐的报纸,有些甚至当初送货打捆的绳子还在,没有拆开。
   我的那位报社的同学早就转到了出版社工作,他说,就算大报社,要是没有上面指令性的征订,也几乎没有什么社会订单了,现在看报纸的都是一些有情怀的老人。报社几乎收不到广告费,都靠出租物业活着。现在无论男女老少,几乎每个人都在捧着手机看着咨询,刷着短剧,玩着游戏,包括正在看文章傻笑的您。这三年我“混迹”于江山文学网,写了近百篇文章,但从来没有往报纸上投过稿。去年在唐山政协征文中,我的一篇习作《滦水悠长》有幸获得了二等奖,在《唐山劳动日报》刊登了,这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次上报的文章。截止今年1月,办了30年的《唐山晚报》也停刊了,滦州作协的很多文友都抱怨不知道该往哪里投稿了。但愿报刊业能多坚持几年,也让我这个文学后进生的文章能有机会再上报纸。报纸在我心中再也没有神秘感了,就像一位多年的朋友,可以无话不谈,也可能会说错话,好心办错事。
   我有专门做新闻纸贸易的朋友,以前他们公司都是整船从全球采购新闻纸,发往各报社,这些年基本都转型做别的行业了。他偶尔咨询我文化用纸做得怎么样。怎么样?我说,用脚指头想也知道难做,就问问您自己有多久没买书了!只剩下教辅一类的市场,都杀得头破血流。
   他跟我说,一个时代的落幕,必然是另一个时代的崛起,只是我们可能错过了机会。历史车轮向前总要放下一些陈旧的东西,再装上一些新的东西。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我想起“沉船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一个新时代正在我们眼前完全展开,我们都是见证者。
   报刊,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我们还在“报刊情缘”中,因为记录了我们的生活,怀念的温暖,不上头,却暖着心。二十几年前就有了“无纸化”的说法,如今变成了现实。将来的人,就怀念我们现在所处的“抖音”时代吧。每个人都在见证一个时代的开始和结束,这就是社会进步的样子。
  
   首发原创于江山文学
  

共 47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报纸与作者结下不解情缘,一份份融入生命的报纸情,在岁月淡淡地打磨下,仍会历久弥香。儿时,报纸是个稀罕物,在老百姓眼里具有权威性,父母、老师、同学、自己,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报纸,大家还通过报纸认识外面的世界。长大后,初来北京,通过报纸找工作,却屡屡碰壁,渐渐怀疑它的可信度,作者还是在一家纸业公司站住了脚跟,与报刊亭打交道,也养成了看报的习惯。作者还打过热线,领到了报社给的报酬。自从网络的兴起,报刊的时效性就滞后,近些年,自媒体时代的开启,大中可以随意传播、评价各种社会热点,传统纸媒雪上加霜,时代在发展,传统报业必然受到影响,也需要朝着个性化、精细化发展。文中记述了作者人生中与报纸解不开的情缘,庆幸的是作者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用文字吐露着自己的芬芳。作者和报纸的情缘不是三两句话可以说清的,他的一生都与报纸紧紧交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重温作者的故事,仿佛回到了昨天,它唤起了读者对纸媒的回忆,也激励着当下文学爱好者坚守初心,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感谢老师对东篱的热爱,顺祝春祺。【东篱编辑:欣然花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17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5-04-17 09:39:58
  读完老师的文字,很多场景都是那么熟悉,老师写出了报纸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文字充满温情,墨香阵阵!问好老师生活愉快!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1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4-17 13:49:04
  感谢老师精彩的按编,辛苦了,有感而发写的这篇文章,中国报纸业在90年代兴起,10前后达到顶峰,最近接近消亡,我们这代人应该都很有感触。问候老师春祺,祝开心愉快!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17 11:24:26
  纸张,是中国四大文明之一。现在看,无法消亡,但人们对这个发明,还是心存敬畏。报刊,即将退出历史,取代的是网络,传播速度更快,纸媒几乎只能望洋兴叹了。不要以为只有纸张才可保存信息,网络也是强大的文字库房,我们要乐于接受这种巨变。天方老师的文章,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挖掘处报刊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文章内容相当丰盈,一个个故事,闪着光芒,给那个报刊时代以温暖的祭奠。怀才抱器拜读,问候天方老师春祺!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4-17 13:46:29
  报刊亭原来绝对是一道风景,都消失了,少了一些温情,哲学上讲什么都有周期性,一点也不错。刚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曾说过,这个行业没有夕阳,什么时候都要用纸,没想到没落的这么快。感谢修改润色,祝老师开心快乐!
3 楼        文友:佳华        2025-04-17 11:36:52
  读着老师的文章,我下意识地看了办公桌上的一摞报纸,都是任务性订阅的。报纸上有的,网络媒体上都有。更多的时候,这些报纸怎么来的怎么走。我也只是偶尔的翻一下,不是看,是找找过去那种翻阅的感觉。
回复3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4-17 12:19:47
  佳华老师好,以前的我们都盼着邮递员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开启一天的生活,现在手机都在身边,再也没有人说辐射问题了。所以国外媒体精心编制的谎言也被自媒体戳穿了。感谢留言,祝您生活愉快,万事如意!
4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4-17 12:29:23
  作者与报纸一生交织,儿时视其权威,长大后求职有波折,养成看报习惯,还领过报酬。网络兴起,传统纸媒受到冲击。庆幸作者找到新的生活方式,其故事唤起纸媒回忆,激励文学爱好者坚守初心,传承文化。 问候天方老师,祝你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4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4-17 13:51:27
  龙主编好,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报纸兴起,兴旺,没落到几近消亡,让人唏嘘感叹,哲学上说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周期,一点也不错。问候老师春祺,祝生活愉快!
5 楼        文友:岚亮        2025-04-17 13:18:34
  这篇《报纸情缘》,帶着浓清新的回忆,透着浓浓的墨香,如一部褪色的留声机,娓娓道来,叙述了报纸从理想年代逐渐走向衰落的变迁,见证了一个懵懂少年从乡村走向城市成为一个弄潮儿的峥嵘岁月,也把我的思绪带到了旧日时光。我也有报纸情缘,只不过是没有天方老弟那么缘早情深而已。现在回想起来,我这辈子看过的报纸,最多的便是《温州日报》了,而且时间时间点全集中在八七年至九五那九年,因为当时我是个狂热的文学青年,屡屡给该报的副刊投稿,也写过通迅,而且都是长篇通讯,快乐何其多。行文流畅,从容不迫,收放自如,写得细腻,十分精彩,拜读学习了。
回复5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4-17 13:55:14
  一个是您是文艺青年,再一个是您坐办公室,接触报纸肯定多。我们都是从糊面口袋,放风筝开始见识报纸的,老师若是写报纸情缘应该比我的丰富。感谢老师驻足留墨,祝一切顺意!
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4-17 17:12:44
  我对报纸的感情很深,直到退休,身边没离开过报纸,也曾在报纸上小试身手,所以,到现在还和报纸亲,见到就有买的冲动。老师这篇文章,选材非常新奇,虽是平常事,但至少在江山上,写过的人不多。文中的故事我有的也经历过,报纸糊窗,在我小时候是常事。互联网的兴起,让纸媒陷入低谷,但好的报纸还是有读者的,尽管少了些。文章很棒,质地坚挺,拜读学习,问候老师,春暖,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6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4-17 18:35:25
  回复您的写到红花老师下面去了。其实那些年普通人很迷恋报纸上说的内容,报纸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报纸上也发生很多荒诞的事,碍于篇幅,没展开说。那些虚假广告,报纸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祝老师天天快乐!
7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4-17 17:37:48
  像现在的这样发展趋势,纸刊报刊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老师与纸打交道若干年了,对纸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见证着一切变化。很美的文章,学习了!祝老师工作愉快!
回复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4-17 18:28:46
  我总说自己是野路子,机缘巧合下才到了江山,以前根本不会写文章,最多是喜欢听故事,不算是文人。韩老师和很多老师一样算正宗的科班,知识分子,自然接触到的报纸就会多一些,感情深一些。可惜了,对报社而言,世事艰难,从上世纪90年代如雨后春笋兴起,到本世纪10年代到达高峰,到现在基本没落,未来无可避免的消失。报纸有着一代人的情怀。感谢老师驻足留墨,问候老师春祺,万事顺意!
回复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4-17 18:31:54
  对不起,红花老师,回复韩老师的写到这里了。我们这一代恰好赶上报纸业兴起,高峰,没落。即便不读书看报,对报纸也不陌生。再过五十年,那时候的人对“报纸”没有直观地概念了!祝老师开心快乐,万事顺意!
8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4-17 19:36:20
  报业从兴起到鼎盛再到如今的萧条,折射着时代的变迁。作者与报纸之间的情缘很深,做纸张销售,看报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等等,那些故事,浸润着报纸的墨香,飘摇在时光里,温暖而美好!好文,运笔质朴,怀念之情溢于言表,读之启人共鸣。问候天方老师,春安!
回复8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4-17 21:48:31
  我们这代人算是赶上了新老交替,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居住环境,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正是见证者。报纸这三十年算是经历了一个大周期,可能早晚都要推出历史舞台。感谢老师留墨,祝老师天天开心!
9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04-20 09:48:51
  不得不佩服天方老师组材行文的能力,看似絮絮叨叨,却是行云流水,飘逸有致,叮当有韵。文中之话有道理,一个时代的没落,必是一个新时代的崛起,只是我们这代人不适应而已。很庆幸我们的儿女生长在新时代之中。我昨天在“你是我的宝贝”群中发了两个我做的菜,我的孩子马上告之我可以拍成视频做抖音。哎,我哪里有兴趣搞这个。其实,这是我们不对,不愿意接受新东西。哈哈。遥握问好老师,谨祝一切顺利!
回复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4-20 21:05:44
  谢谢老师在百忙之中来访,溢美之词权当鼓励。在年轻人眼中,我们应该是一群老古董。文中其实应该写一下“环球时报”,90年代末期天天叫嚷着“宁可台湾不长草,也要收回台湾岛”这个报社的主编就是胡锡进,他现在老了退休了,依然活跃在视频上,而且颇有争议,他不在乎,这样紧跟时代,他这辈子是值得。说到我们也应该接触这些视频抖音、快手的。不愿改变,还是源自惰性。问候老师春安,祝万事顺意!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