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在】边塞诗的集大成(赏析) ——读高适《燕歌行》
大唐除了山水田园诗派,最著名的还有边塞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关注的是人的内心,关注平凡生活的点滴温馨,充满了柔美;而边塞诗则充满了阳刚,关注着塞外大漠士兵的生活,关注着英雄们所向披靡的豪情壮志。
大唐人有这个豪气,因为大唐开国以来,兵威之盛无出其右,什么匈奴、突厥、高句丽都被横扫。甚至有学者说,为什么大唐人对楼兰耿耿于怀,是因为楼兰以前欺负过中华民族,可当盛世大唐想去攻打时,那个国家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楼兰是唯一一个大唐报不了仇的国家。大唐边塞诗人很多,灿若群星,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边塞诗的主题也很多,有岑参眼中奇特的大漠风光,有离人戍卒之苦,有建功立业的豪情……
不过,边塞诗中直接写战争的并不多,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从多方面多角度直接描绘了真正的战争,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全文如下:“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第一二句是说战争前的准备。唐人说自己经常用汉来借代,这是因为汉朝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让人骄傲和热血澎湃的朝代,有点像我们现在也会自称汉人,在国外自称唐人一样。这两句气势磅礴,写出了唐朝将士气吞山河目空一切的气概。战争,国之大事,烟尘起时,天子重视,将士辞家奋不顾身,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胜利。当然,这里的“横行”两字,既写出了将士的气概,又预示了战争的失败——因为他们太骄傲了,根本不重视敌人,所以骄兵必败。三四两句说将士到达战场。
第五句一转,战场上一片萧条景象,只有胡骑在兴风作浪,说明已经战败。战败的原因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一沉痛的对比,简直是千古战争的警示明灯。按理,一个富裕的国家,应该有着强盛的军力,因为钱多好办事,国家有钱,自然会在军事上投入更多,从而军事实力更强。但是,早在古希腊时期,哲人们就提过“守卫者悖论”,就是说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守卫者,就是军人,应该给他们最好的待遇,可守卫者最重要的素质是不怕死,如果待遇太好,他们就会怕死,从而成为不合格的守卫者。鸟儿的翅膀上栓上黄金,鸟儿就飞不起来了。还有,如果守卫者待遇太好,往往就有贪图名利的投机分子夹杂其中,守卫者队伍的战斗力就会直接下降。
诗句中的场面多么触目惊心,战士们在浴血奋战,一个接一个倒下,而受到皇帝礼遇的主将,却在营帐中歌舞升平,喝着美酒欣赏美人,国家军费的富足成了主将享受的奢侈程度,这样的军队怎能不败,这样的将领怎么能不负君恩!军队中如果有腐败,那就是貌似强大的黔之驴,徒有其表一触即溃,晚清北洋水师的覆灭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无论什么朝代,如果战事已开,士卒用命,而主将居然不在前线而在莺歌燕舞的中军帐,这样的对比,只会浇凉英雄们的热血。
第七句写战败后的荒凉。大漠孤城是实景,荒草落日是意象,说明城防已经摇摇欲坠日薄西山。原因也很现实,斗兵稀,大败后战士伤亡过大,当然守不住。下句点出失败的第二个原因,轻敌,呼应开头的“横行”。大败以后,将士们就算竭尽全力也无济于事了。
第九、十两句,常见的描写征夫离妇的主题,文章鲜明的运用了对比,似乎可以透过纸面看到士卒和他们家人的眼泪。这一场战败,都是将军的错,但承担后果受到伤害最重的,却是毫无错误又英勇无畏的普通士兵,这是古今战争中最没有公理的残酷之处:胜了,功劳是将军的;败了,牺牲的是士兵。高适的边塞诗,透过盛唐的表象,看到士兵的凄苦无奈,看到战争的残酷,已经颇有点盛世危言的味道。
第十一、十二两句描写边塞生活,死守苍茫的绝域,看不到回家的希望,不知何时就有敌人袭来,自己的生命不知何时就要终止,这就是守城士兵们的日常。人不怕辛苦,就怕绝望,可这时候的士兵就是绝望的。最后两句是作者的感慨,士兵们是多么英勇,他们不怕死,他们打仗不是为了功名,这么好的士兵,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就是因为战场上缺少李广这样的将军。
读到“死节从来岂顾勋”,我头脑中立刻出现了电影《血战台儿庄》中的一幕场景:为了战胜敌人,我军在无可奈何之下召集敢死队,并发给每个士兵两个银元,但士兵们都扔了。命都不要了,还要什么银元,这时候的将士们只有一个信念:驱除倭寇,保家卫国,至死方休。如此优秀的士兵,古今同一。这里提到李广,主要是说他爱兵如子,他爱兵爱到什么程度,传说士兵受伤了他会亲自去包扎伤口,收到的所有奖励都是全军共有,所以他的士兵,乐于为他拼命。士为知己者死,只是知己者难求,像李广这样真正把士兵看成弟兄的将军,历史上又能有几人。
这首边塞诗,是歌行体,展示了真正的战争,囊括了几乎边塞诗的所有主题:有出征时的壮志,有边塞风景,有离人征夫的相思,有边塞生活的苦难,还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几乎是唐代边塞诗的汇总。当然,这是歌行体的优势,像王昌龄等人擅长的绝句,只能从一个点切入,绝无可能像这篇这样全部展开形成鸿篇巨制。唐朝的边塞诗,说哪一篇最好,见仁见智;但说哪一篇是集大成者,非此篇莫属。
七绝一首,敬献最可爱的将士:春风遍地众芳暄,寒意依然在戍边。荒草孤城无雁过,将军铁甲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