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东篱】老磨坊(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东篱】老磨坊(散文)


作者:天方夜谭 秀才,1983.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7发表时间:2025-04-19 06:04:45
摘要:回来后,我熬了一锅玉米渣粥,仔细品。套用一句广告词:“嗯,老磨坊的香!”   


   几百年来,村子中间一直放着一个磨盘,等我记事起,磨盘就被靠墙闲置了,取而代之的是三间简易房盖的磨坊。解散生产队前几年,父亲和两个村民就在那里一起挣工分;生产队解散后,父亲他们三个又一起在磨坊里干了几年。那是我从蹒跚学步到学龄前的时光。
   依稀记得每天父亲都是准时出门,可回家很难确定。母亲做好了饭,等不急了就让我到磨坊去催一催。磨坊和家在一条街上,离着十几个门口。磨坊里总是震耳欲聋,我看到的父亲总是穿着工作服,戴着风帽和口罩,穿梭在那几台机器旁。我大声喊父亲回家吃饭,父亲却总是挥挥手,指指料斗里的粮食,示意我干完活才能回去,并挥手让我先走。
   父亲回来的时候总是带着一身的粉尘,从头到脚,尽是一片灰白,连眉毛和胡子上也没逃过,像落了一层雪,染了一身霜。这时候,母亲总是拿着笤帚快步走出来,父亲就会在门口站定,张开双臂,一脸满足的样子,任凭母亲的笤帚在身上扫来掸去。然后父亲摘下帽子,用力在墙上摔打几下,跺几下脚,才会进屋吃饭。
   磨坊里有四样机器。靠近门口的是磨米机,上面是一个圆形漏斗,非常大,可以放进去一袋子米。圆柱体的肚子,里面好像是有铁壁子的筛子,时间久远,记不太清楚。底座上有一个出米的小口,由一个铁销子控制大小,口下面放着一个圆笸箩。还有一个风机,风机把风从机器底部一头吹向另一头,出口绑着一个口袋。这个磨米机主要是磨高粱用,通过研磨,高粱就脱了壳,磨掉的米糠就被吹进了口袋里,这是猪的好饲料。脱了壳的米和壳混在一起,要分开它们就要用到第二件物品——风车。
   风车在门口右侧贴着南墙摆放,一人多高,全木结构,要踩在板凳上才能把粮食放进料斗里。摇把连接着里面的扇叶,摇起来,慢慢打开销子,风吹过,轻一些的壳子就被吹到了东墙上,落进砖砌的池子里。雪白略带着红晕的高粱米就进去了一个大圆笸箩。这两台机器也一起合作脱谷壳,也是这样的流程,只不过,摇风车不能用那么大的力气。高粱壳和谷壳有的家里就不要了,父亲就会把他们收集起来,回家筛一筛,粗的当柴烧,细的当喂猪的秕糠。
   西北角上是一台粉碎机,用皮带连着电机。父亲最怕我走进皮带附近,他怕皮带飞出来打了我。他还会经常往皮带上打蜡,为的就是皮带不打滑不脱落。粉碎机的料斗是一个光滑的簸箕口,可以直接看到里面轴承上带着的无数小铁片,机器开起,铁片就挥舞起来,无坚不摧。粉碎机最常干的活儿是粉碎玉米,要说磨米机是轻柔地,粉碎机就是暴躁的,玉米粒一进去就是一阵狂风暴雨般的蹂躏,玉米粒就变成大小不一的颗粒。这样的颗粒粗糙,有些村民当场就过粗眼筛子,把大颗粒的留出来,再让父亲过一遍磨米机,说这样的磨出来的米“肉头”,不剌嗓子。父亲总是笑盈盈地答应,从不嫌麻烦。
   我们这里不产大米,这些磨得晶莹圆润的高粱和玉米,在年节也可以蒸米饭来吃。在刚刚能吃饱的年月,老百姓追求精致生活的第一步就是从把粗粝的颗粒磨得圆润开始的。
   全村只有老张家媳妇儿打玉米要求直接用磨米机磨,出来的都是磨圆的大颗粒玉米粒。她是东北人,她说他们那里都是吃这种大碴子,大碴子香,还禁饿,煮的时候翻滚着,像一个个翡翠那么鲜亮。她形容得绘声绘色。
   我们平时吃的多是筛出来的小渣粥,村民们都说这样的米熬出来黏糊。玉米面多是贴饼子,也拌了菜叶子和米糠喂猪、喂鸡。
   粉碎机还经常粉碎红薯干。红薯干是红薯刚下来的时候直接用擦刀擦成的薄片晾晒而成的。这种红薯干别看进入机器声音大,其实机器一点也不费力,只一个回合下来就变得粉粉碎。这种红薯面在我们这里常做的是一种叫“疙瘩儿”的美食。用温开水和面,烫个半熟,用擦子直接擦到滚开的水里,打个滚就可以出锅。过凉水,浇上卤子,就是一道美味。这道黑乎乎的美食吃起来筋道,但是不禁饿。已经几十年没吃过了,想起来还真有点馋。
   东北角的机器最金贵,不是因为买它时候金贵,它是磨面机,全村都指望它吃白面馒头呢。最先出来的一茬面最白,村民们往往要收起一些到一个小口袋,这是留着家里来客人时候吃的,包的饺子雪白,有韧劲。越往后的面里越是掺进了麦麸的颜色,变得发黑。父亲问,可以了吗?再打一遍也出不来白面了。村民往往心有不甘地说,再来最后一遍,不能便宜了长毛的(指的是猪)。
  
   二
   除了磨面,磨坊每年还会迎来两次肥差,那就是从镇上食品厂买来的粗盐,在这里要加工成盐面,每次都要卸下一两台拖拉机的量。这种盐颜色不是雪白的,带着泥沙的颜色,像是大雪后沾了薄薄的一层泥沙。粗盐的袋子上画着一个圆圈,里面是个打着红×的骷髅头,这是有毒的标识。这些盐据说是食品站用来腌制猪皮用的。这些猪皮也不是食用的,是做皮鞋的原料。
   可是村民们不管这些,很多人拿来了锅碗瓢盆,都争着分一杯羹。食品站的人员看也看不住,只能告诫村民这东西有毒,不能吃。村民附和着,这个说,不吃不吃,我用来喂猪;那个说,我用来腌菜;还有的更直接说,我的命贱,不怕。穷苦的年代,人们能省一分是一分,不要嫌弃我的乡民愚昧,没有什么比穷更可怕的。
   说到挨饿,我家那年跟奶奶刚分家,分到的粮食接不上顿,可苦了父母。并不是奶奶多么的心狠,除了大姑出嫁,她还有六个儿女要养。
   母亲没办法就回娘家找接济。姥姥在母亲16岁上就没了,接济她的是哥嫂和两位婶子。我那时候小,走走停停,跟着母亲要步行十多里才能到姥姥家,我就成了母亲讨粮食的筹码,不看僧面看佛面,谁也不能眼见着这么可爱的小娃娃(自吹自擂一下)挨饿不是?
   春夏之交,连下了几天的连绵雨,米缸里面又见底了,母亲出不得远门讨米,一筹莫展。父亲这天把收回来的谷壳用筛子仔细的又筛了又筛,用簸箕簸了又簸,果然得到一些碎米。父亲悄悄地说,今天打米,东家不注意,我摇风车的时候多用了几分力,这些秕籽就到了壳子这边。母亲幽怨地嘟囔一声,做了一顿秕糠粥,他们默默地吃着。吃完,母亲郑重的告诫父亲再也不能这样做,别人同样也饿肚子呢!
   第二天晚上,父亲回来很晚,有些神色慌张,他内衣的口袋里鼓鼓的,从里面倒出来一些豆饼粉。他说,今天生产队给大牲口打豆饼,我加了一会儿班,没人了就装回来一些,凑合着熬菜吃吧,总不能跟人抢粮食!
   磨坊里少不了老鼠,粮食重地,不能用鼠药。那些年父亲下班就回在老鼠的洞的出入口下上老鼠夹,隔三初五总会有些收获。他抽空回来,就会把死老鼠扔给做早饭的母亲,母亲就会把老鼠扔进灶坑,给我们兄妹烤着吃。这老鼠肉其实真的是一道美味,现在想起来还会咽口水。不只是父亲,那两个同事也做着同样的事情!
  
   三
   岁月静静地流过,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家各户就有了些余粮,起码都能填饱肚子了。磨坊里面欢声笑语也多了起来。
   慢慢地出现了赶着马车换面的,就是用小麦直接可以换成面粉和挂面,省去了打面的麻烦和肮脏。大家算账也差不了几个钱,打白面的活儿就渐渐少了。
   再后来又出现了换大米的,可以用玉米直接换,人们感叹过年再也不用吃高粱米饭了。由于口感,高粱这种高产作物老百姓也很少种了,成片的红高粱慢慢地淡出了农村的视线。村民们的饮食结构一直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从以前吃不到大米到如今的米、面各占半壁江山,从缺油少盐到丰衣足食,从以胖为美到国家发布膳食指南和减肥食谱,我们的日子想精细化发展。
   后来,磨坊的生意渐渐不支,父亲就离开了磨坊,在家里开起了豆腐坊,继续他的与粮食为伍,不过是由主食换成了副食。
   2008年,开矿占地拆迁后,破落的磨坊同样被夷为平地,里面的机器应该是被当废品卖了吧。父亲失去了土地,就在矿区周边开了些荒地,种一些花生、玉米等杂粮。上次回家,父亲又给我一袋玉米渣。他说这是老品种的白玉米,吃着可香了。母亲补充说:“上次去磨坊打米,赶上人家正吃饭,你爸忍不住手痒,自己开机器打的。快八十了,还逞强,一袋子七八十斤呢,要是闪了老腰可咋好。”父亲在一旁嘿嘿地笑。
   我知道,父亲爱着他的土地,也爱着老磨坊!
   回来后,我熬了一锅玉米渣粥,仔细品,想品出更香的味儿。套用一句广告词:“嗯,老磨坊的香!”
  
   首发原创于江山文学
  

共 328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讲述了“老磨坊”在时代更迭中的故事,它的兴衰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农村从贫困到富足的蜕变!几百年来村子中间的磨盘被闲置,磨坊里的四样机器就成为主角,延续担负着磨盘曾经的使命。磨米机磨高粱脱壳分离米糠,风车配合分离谷壳等,粉碎机粉碎玉米、红薯干,磨面机最是金贵,磨面先出的面最白,后面会掺进麦麸作猪饲料,这些机器成为村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依托,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父亲曾在此挣工分,从“我”蹒跚学步到学龄前,父亲总早出晚归,带着满身粉尘回家,站在门口一脸满足的任凭母亲的笤帚在身上扫来掸去,让人感受到了满满的生活气息与温暖。镇上食品厂的粗盐加工成“肥差”,尽管盐袋标有剧毒骷髅标识,村民仍争相哄抢,令人心酸的看到了贫穷的可怕。作者的家在分家后缺粮,母亲带“我”步行十多里回娘家讨粮;父亲偷藏碎米、带回豆饼应急,母亲却告诫“别人也饿”;甚至捕捉磨坊老鼠烤食充饥。每一个片段都有着时代的烙印,也闪烁着穷苦岁月中人性的善良光芒。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马车换面、玉米换米等新形式冲击磨坊生意,高粱种植减少,饮食从粗粮转向米面均衡。磨坊在2008年因开矿拆迁夷为平地。作者上次回家带回了父亲亲手打米的玉米渣,品味着玉米渣粥,套用了一句广告词:“嗯,老磨坊的香!”这不仅品的是粥的香气,更是对旧时光的怀念与眷恋。文章质朴鲜活,时代感浓厚,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情感真挚的好文佳作,欢迎品读!【东篱编辑:石叶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19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石叶六        2025-04-19 06:40:48
  时代的背景就是每个人生命画卷的底色,老磨坊的故事在岁月里流转,如永不褪色的歌在记忆里久久回荡。拜读学习天方老师的佳作,祝春安,开心快乐每一天!
回复1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4-19 10:49:52
  感谢老师精心编辑,按编精彩,非常贴心。这种题材江山很多,我也是酝酿很久才动的笔。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多向各位学习,辛苦了,问候老师春安,祝万事顺意!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19 09:36:55
  老磨坊,可能50岁以上的人,都有记忆。我记得,我们村的磨坊和油坊干活的都是有头有脸相当体面的工作,肯定比上山干活好百倍。不过,我特别在意作者的父亲假公济私和村民对那点细面盐的细节感兴趣,因为,那时人们太穷,给自己一点小的蝇头利益,是人性使然。这一点,写得真实,且让我们感到这个人是这样从贫穷走过来的。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确,穷极,我们就要弯腰低头,就要把高尚装进裤兜里藏着。这篇散文,写的的是老磨坊,其实是对生命的一次回望,通过作者所见所历,让人们懂得我们到底在从哪里来。很多细节,和我见过的很相似,我们就距离800公里。遥握,问候天方老师春好,谨祝创作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4-19 11:01:45
  江山作者描写苦难卑微的多,但敢于揭露人性苟且的少,其实所有人都是多角度,立体的。那年月有护秋一说,还不是很多人饿极了,去地里偷“青”,喂饱一家人。村里有妇女被护秋人抓到,没办法委身与他,生下那人的孩子,人尽皆知。那些小贩卖菜卖粮进城缺斤短两的更不鲜见。莫言小说里披露的很真实,当然所有的文学都有夸张的成分。明目张胆的偷盐的事儿,我记得非常清楚,没经历的人不可想象!感谢老师的精彩润色,问候春安吉祥!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19 11:21:54
  有些事,真的还无法归于人性,人性向好,我坚持这个观点,很多问题可能处于权力和财富。我想,文学应该去表现这些,起码带给我们一些思考。我想到一件事,始终觉得动笔写下来,可能有人觉得假,其实是我经历的。我老家住在山根,北山成片的土地梯田,我父母那么穷,从未大山掰一个玉米棒子。而且那片土地还不是我们队上的,没有人看管。我父亲说,就怕吃馋嘴了。我觉得,他可能是忍耐着人性不堪的一面。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4-19 23:41:59
  我同意老师说的人性,到如今生活都不愁吃喝了,父亲的开荒地的大葱照样被被成片的拔走,晾晒的花生照样晚上要留人看着,就连楼下种的蔬菜也有人不打招呼,像自己的一样摘了就走,总有一些手欠的人去占小便宜。人性也像花草一样,五彩斑斓,各不相同,才是生活的本来样子。再谢老师留墨,祝文丰笔健!
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4-19 11:37:52
  老磨坊,我有很深的记忆,磨大碴子,玉米面,还有麸子面,可以说,一个村子的生活全靠这老磨坊支撑着。老师的文,用语鲜活,疏密有度,将贫困时代百姓的日子勾画得生动逼真,如在眼前。现在吃不到老磨坊的香了,但能读到老师味道醇厚的文字,足矣。祝老师春日愉快,佳作频出!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4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4-19 23:33:06
  文中的东北媳妇是虚指的,为了让文章更丰满。因为我有东北朋友,知道东北有大碴子,味道不错。岁月留痕,我们用文字记录一下,最为见证。感谢老师驻足留墨,问候春安,祝万事如意!
5 楼        文友:岚亮        2025-04-19 12:52:12
  在乡村,特别是在曾经的年代,老磨坊的吱咿声是最动人的乐章,也是最温暖的乡愁。佳作,大赞特赞!
回复5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4-19 23:27:50
  感谢老师一如既往的支持,一篇小文带着岁月的痕迹,带着些许伤感,但确是生活的样子。祝老师万事如意,文丰笔健!
6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4-19 13:51:56
  这篇散文讲述时代变迁中农村磨坊的兴衰。从机器承担使命到受新形式冲击,从贫困岁月的艰辛到如今的富足。作者带回玉米渣,品味的是粥香,更是对旧时光的怀念,尽显岁月沧桑与人性善良。 问候天方老师,祝你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6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4-19 23:23:17
  石磨时期我没赶上,村里还有,但很少用了,我记事起就是磨坊了,岁月留给我们的痕迹我们有必要记录一下,有一点伤痛。感谢老师驻足留墨,问候老师春安,万事如意!
7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4-19 20:20:37
  磨米吃渣和糊,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十分拮据,这种日子我也经历过。读老师的文,仿佛回到了曾经的岁月,让人感叹不已。美文佳作,学习点赞!
回复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4-19 23:18:45
  这种题材比较常见,岁月留给我们的痕迹不应该忘记,记录一下,我们都是见证者。感谢老师驻足留墨,问候老师春安,祝文丰笔健!
8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5-04-20 06:02:51
  老磨坊在曾经的时代,是老百姓离不开的家伙什,老师写出了北方的饮食特征和对过去的回忆,点点滴滴都是爱,滋味浓郁绵长。拜读天方老师佳作,问好春祺,佳作频频!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8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4-20 21:09:13
  欣然老师好,确实变了,米饭是标配了。平时馒头吃得少,做的更少,都是买,玉米、红薯成了调剂食物,高粱几乎不吃,不种。我们这一代见证了北方饮食习惯的改变,更重要的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问候老师春安,祝文丰笔健!
9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04-20 11:52:42
  在我两三岁时,还住在女贞奶奶家,那里有一盘磨,好像磨些豆子什么的,记不消了。我昨晚就喝一小碗粥和吃几囗野菜。心想,今晚好睡觉了。我又想起,曾经因为吃了一顿肉汤晚上睡觉都省了起夜,甚至连梦都不做,一夜香香睡到大天亮。我又想,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天天有鱼,顿顿有肉,以少吃为舒服。真个是要感谢时代啊!文章深沉隽永,读着感人至深!大赞!遥握问候,谨祝好!
回复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4-20 21:13:58
  拿北方来说,不但是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品质也大大的提高。今年卫健委提出的减肥指南,和40年前农村以胖为美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妈那时候经常去医院,医生的建议就是加强营养,对我们来说,能吃顿大米粥吗,就是营养品了。这个题目江山早就有人写烂,我还是要尝试一下。祝一切都好!
10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4-20 13:14:14
  向优秀的老师问安!拜读老师精心创作的《老磨坊》散文作品,从老师的文字中捕捉到家乡记忆的痕迹,父亲打米的玉米渣,母亲带着十多里到娘家讨食的情景仿佛原景在现,同时也对老师流畅细腻的文笔和精益求精的执着心生慕羡,更对世间真情和人间温暖多了一份认同感悟。感谢老师精彩创作分享!祝老师创作丰盈,安康常伴!
回复10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4-20 21:21:13
  老师谬赞了,江山优秀的作者多的是,我最多算是讲故事,水平一般,还欠火候。老师的文章我也读过,老磨坊在过去的农村是标配,每个人都能找到记忆的影子。主要是想通过老磨坊说一下时代的巨变,不但是饮食品质的提高,还有结构的变化,很多过去的主食,变成了副食,调剂品,高粱更是退出了饮食结构。我写过一篇红高粱,也是纪念童年。马上去拜读老师您的大作,回敬您!祝老师一切顺利!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