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东篱】青石沟(散文)
1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唐代王维的《鸟鸣涧》中的诗句,但我读着读着总感觉说的是我家乡的青石沟。从史料记载看,唐代诗人只有杜甫、李白历经过蜀道中的青泥古道,没有王维的足迹。但这一般景象却胜似雷同,便也就牵强地认可了。
青石沟,从我小的时候就去过,说是沟,但地面还是开阔的,不像我住的地方,梯田式环绕村庄。青石沟,我自以为是山高水阔,整个岩石的表层一层黛青色,青砖碧瓦的那种。山体直而险峻,像刀劈出的一道巨大的裂缝。两山之间的距离在六十米开外,中间有股清澈的溪流在哗啦啦地四季鸣唱。从山脚下到山顶的整个侧面上,长满了铁匠木树。“百科中铁匠木又名铁橡栎、叶栎,是一种常绿乔木。铁匠木叶片纸质,长椭圆形、卵状长椭圆形,长3-8厘米,宽1.5-3厘米,顶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常偏斜,叶缘叶部以上有锯齿。”盘根错节,密密麻麻地爬满了整个山岩。一年四季显得年纪轻轻的,抖擞着精神。
青石沟,就是我们赖以活着的一个幸福地。每到大雪封山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就会踩着厚厚的积雪,沿着蜿蜒的山路走十几里路来到这荒无人烟的青石沟,找一处干燥的石洞,做一个简单的清扫,当做简易的家园,会在那里度过半个冬季。
青石沟是典型的“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格局,但绝对没有“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青石沟也有自己的特征,那是独一无二的。青石沟,延绵不知多少里,但几十丈高的悬崖上,除了清一色的铁匠木之外,很少有其他的树种,有也是极少的黄栌。我想,铁匠木就是为装饰这青石沟而诞生的独一无二的树种。铁匠木生长非常慢,平均每年生长1-2毫米。这个生长速度,指的是较大的铁匠木,至少在十五公分粗以上的。幼小的铁匠木生长速度比我快多了,每年也可以涨到十公分左右。线香粗的铁匠木经过三两年总会长到铅笔的粗细,身高也会在一米以上。
小的时候,我总以为铁匠木长在岩石上,是因为岩石上缺乏养分而限制了铁匠木生长的速度,长大后才知道,“铁匠木为常绿或半常绿乔木,高达15米。小树长势旺盛,冬季不落叶。生于海拔1000—2500米的山地阳坡或干旱河谷地带,如秦岭、巴山、金沙江、南盘江河谷等地。”或许就是这种树种的特点,早就注定了其生长的缓慢。更夯实了我的理解,铁匠木就是为装饰青石沟而诞生的这个想法。了解了铁匠木生长的环境,我就有了对铁匠木的一种敬意。
“铁匠木被称作秦岭神木,是雕刻的极品木之一,因为硬度是世界上最硬、最细密的木料,百年老木可与钢铁媲美。”难怪,干了的铁匠木用斧子劈,总是十分的费力。小时候上山砍柴,总也会砍几棵铁匠木。父母看见后,总会命令我把铁匠木从柴火中挑拣出来,劈成一小段一小段,大一点的必须劈成柴块,看来是有原因的。
我们一家人到达青石沟的时候,大大小小的石洞里早就有几处徐徐的青烟从各处石洞里飘出来,沿着山势徐徐上升,最后消失在铁匠木堆积的山林里。这些人和我们一样,是来到青石沟讨生计的。青石沟除了山高路险,再就是山上长满了铁匠木,这是得天独厚的天然地理条件。在进沟左边的山脚下,有着七八米宽的黄土层,高度大约三米左右。右边的山脚下有浑然天成的大大小小的石洞,深浅高低不一,有可以容纳七八个人的,也有仅仅可以容纳两三个人的,也有只能一个人居住的。如果沿着山谷往下走六七里路,就可以发现有两三个人工开挖过的山洞,洞口长满了杂草,织遍了蛛网,蛛网上不知道残留着多少年依然没有落尽的尘埃,在下过大雨之后,会发现有水从洞子里缓缓地流出来。
在冬天的青石沟,总会遇到熟悉的和一些陌生的面孔,也会少了些许去年一起低眉顺眼的面孔。熟悉的不外乎就是年年在大雪封山后的熟客,陌生的毕竟少,也给我们添加了乐趣。
2
我不知道青石沟的春秋是怎么样的,但夏天和冬天总是热闹的,和睦的。我第一次去青石沟是五岁的那年冬天,第一场雪来得挺早,整整下了三天,地面上最浅的地方积雪厚度在十公分以上。伴着“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满头睡”的美好愿望就启程了。来到青石沟的人都很遵守规矩,每年来的人都会住原来的山洞,从不因为来得早就会抢占环境好点的。也从不讲先来后到的秩序。即使增添了陌生的面孔,也不会占空闲的山洞,总会找一处没有人住过的山洞安营扎寨。新增的面孔在进入山洞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清扫,而是在外面捡一些柴火,在山洞里生一堆大火,驱赶山洞的潮湿与寒气。等火燃得够大的时候,年长一点的就会到对面的土坎上看个遍,看哪一只土窑筑的结构好,就会打听这只土窑的主人。交好土窑的主人,是可以让自己在筑土窑时一次性成功,缩短修筑土窑的时间。
来到青石沟的人都很热情,不分你我,总是在自己该休息的时间里毫无保留的去帮助别人。有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之感。或许,在那个时代,因为时代特点,人们拘谨惯了,到了青石沟,伴着满山遍野的层层洁白,才显得怡然自得了。站在谷底,仰望两面青山,“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诗歌江山形容这种心境。自然赋予的洁白是经过光的过滤的,才尽显无瑕。阳光从高空直射而下,似一道道温暖而细腻的绫帐,轻柔而和煦,为这座峡谷增添了一份温馨。溪流没有冰层,欢快地涓涓流淌。那粼粼的波光是一曲柔和的古韵在婉转,在轻吟,仿佛屋檐下的雏鸟在呢喃着春天。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的节选,来到青石沟的人们,就是续写诗中的现实。
来到青石沟的人们,就是来烧炭的。烧炭干什么?卖钱,延续生命。之所以选择青石沟,是有原因的,具体可以总结为一下几点:一是偏僻。青石沟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山大谷深,道路险阻,在大雪封山的时候,没有人会到这个地方来割“资本主义的尾巴”,炭窑里不断徐徐上升的浓烟会沿着山梁爬行,在茂密的铁匠木树林里漫延消散。二是筑窑方便。青石沟的左侧有着丰厚的土层,土层的宽窄厚度正好满足筑土窑的自然条件。而且有清流流过,和泥巴来修筑炭窑的结构方便易行。三是青石沟满山遍野的铁匠木是烧炭的最佳木材。铁匠木因其耐烧木质坚硬受到烧炭人青睐,铁匠木烧成的木炭,坚硬异常,难以折断,其敲击声犹如金铁,十分清脆、明亮。烧好的木炭在肩抗背背的时候不易折损,不是有句俗话说过——“炭一响,折四两”嘛。而且铁匠木烧的木炭很受城里人的青睐,温度高,耐久,比其他木质烧的炭每斤会高出半分到一分钱。
青石沟就是自然赋予我们的理想家园,在每一个寒冬里,在白雪皑皑的世界里,给予一份光和热,照亮着生命的未来,温暖着生命的延续。在这个洁净的环境里,虽然劳累,但也是快乐的。现在想想,青石沟不仅仅是一处披风的港湾,更是人类心灵最美好最真实的摇篮。青石沟的自然环境孕育着这一代人为了生命的续写而夯实基础,奉献着光和热。青石沟满山的铁匠木,早就把自己定位在烧炭木材的最高位,让人愿意靠近,愿意信任。毫无保留地展现自己的身躯供我们去选择,即使烧成炭,亦是铁骨铮铮。烧炭的过程本就是把树木转化为光和热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年最寒冷的季节了铸就温暖,铸就火焰,成为一种精神。是那种以诚待人、宽厚仁慈的精神,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敬仰的精神,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我感恩与青石沟为舞,我感恩与铁匠木同行。
3
烧炭的第一件事就是筑土窑。土窑有两种,一是明窑,二是暗窑。明窑简单省事,就是在有土的地方挖一个狭长椭圆形的坑,在坑里填满烧炭的木材,在木材上面铺一层树梢,在树梢上面筑上土,踩得严严实实,沿着椭圆弧形的一方中间位置留一处出烟口,在另一边椭圆的底部挖一个小洞,沿着洞口点燃装在土窑里的树材,等土窑里的火焰烧旺之后,封火口,留一小孔供给氧气。省工、省时,但往往会是烧出的木炭质量不好、产量不高。我们烧炭,常常采用的是暗窑。筑一只暗窑,如果位置好,每年青石沟不发大水,就会一直用着,每年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维修,半天工夫就搞定。我佩服老家人的这个发现,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自然相处,创造这温暖的可延续的生活。
筑暗窑是需要一定技术含量的。首先是观察地形,主要查看山的走势,说白了就是土层下面会不会出现连山石,如果出现连山石,那就前功尽弃了,得重新选址。劳动人民是有自己的智慧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必备的生活技能,我的父亲在筑暗窑的时候就是一气呵成。我家的暗窑,在我第一次到达青石沟的时候,早就在那儿仰卧了好几年,具体是哪一年筑的,我不清楚。筑暗窑比较讲究也比较麻烦。事先得在土层的断层处挖一道三米长的土沟,土沟与石崖是垂直的,可以容纳两个人并排经过。这就是确定暗窑的窑口位置,根据土沟里呈现的土层结构,确定暗窑的位置,是左还是右。窑口不大,一个成年人蹲着身子,低低头轻松可以进入为宜,宽二尺左右。给暗窑开口,首先得蹲在地上,用短把的撅头挖,等挖到十几公分之后,人就可以站起来,用圆头锨一锨一锨地用力往里扎,要求是锨把与地面基本保持平行。大约在二尺左右,就得改变方向,向左右延伸一个狭长的椭圆。椭圆的内径大约在一米二三,两圆弧的中点距离在三米以上。顶子也是一个凹面,中间高四周低,但差异不能超过二十公分,最好保持在十五公分是最好的。暗窑的窑门厚度一般在六十公分以上,窑身的四周比窑门口高二十公分。窑体内部的大概框架完成后,就得在向着石崖一边,沿着地平面向里延伸出高六十公分,宽约八十公分的小的窑体,深度在一米左右,顶层也是一个凹面,但这个凹面可以以圆锥体的形式出现,在沿着圆锥体的顶点打一个十公分左右的圆形洞,和地面相通,这是做烟囱的预设,暗窑至关重要的就是烟囱。窑体中烟囱打好了,就得开烧火口。烧火口必须与烟囱相对,与窑口成垂线。烧火口必须控制在十五公分的高度,外宽内窄,宽在四十到六十公分。烧火口必须是一个斜面,坡度越大越好,这样火焰就会沿着烧火口喷到窑顶上,大大缩减点窑的时间,更会省很多点窑用的柴火。这样,一个窑体就做好了。
一只好的炭窑是需要精修打理的,首先是对窑壁的每一处用撅背夯实,使窑身坚固光滑。然后再用土和小石块对烟囱进行改造。烟囱的吸烟口必须放在弧形的中点位置,紧贴窑体的地面。吸烟口一般是长方形,长三十公分以内,高度不能超过十公分。吸烟口内至少可以有一个可以蹲两个人的空间,这样的暗窑可以保持窑内的木柴由上至下地快速燃烧。出烟口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那就是出烟口必须保持在一个拳头大小的圆形洞口。做完这一切后,就得用泥巴把烧火口、出烟口、吸烟口精心涂抹,达到光滑,这样重复两三遍,保证窑体不透风。暗窑筑好了,剩下的事情就是上山砍树,砍铁匠木树。遇到黄栌也会砍,那是点火最好的材料。铁匠木由于生长缓慢,所以想找到碗口大小的不容易,一般都是十公分左右的。一只暗窑,要在里面装满树段,大概要一千斤左右的树干。砍一千斤铁匠木树干,两个青壮年得整整干一天时间。我在烧炭的期间也不会闲着。父亲和母亲砍树,我和哥哥负责运输。父母砍一根树就会从山崖上扔下来,我和哥哥就把它们运输到暗窑处,整齐的码一堆。俗话说,“一斤木三两炭”。铁匠木因生长缓慢,木质坚硬,一千斤木料可以烧三百五十斤左右的炭。
4
烧炭的要求很多,尤其是暗窑,首先是对木料的长度要求。木料的长度取决于窑体的高度。按照窑体的高低,做几个等尺,按照等尺的长度再把木头砍成高低不同的段。最高的数量最少,最低的次之。把木棒砍成一段一段的也有要求,那就是断面必须是倾斜的,这样便于燃烧。在父母把木棒劈成段的时候,我和哥哥就是在窑体内生一团大火,让窑身变得滚烫。好的窑体,把一段一段木柴竖着装满后,封窑门,点火。装窑也有一定的顺序,就是先装吸烟口的位置,在沿着四周一点一点的装,每一根木棍之间必须靠的紧紧的,窑身内的人一边靠一点用脚不停地蹬,是每一根都保持直立,然后一步步地退到窑门处。
烧炭是一个累活,我从小就耳熏目染,自己干事也有了规律,人在无形中变得有了力量,对光和热就有了一份熟悉和信任。
判断窑内完全燃烧也是有规律可循,最初从烟囱里冒出来的烟是浑浊的,是树木里的水分与燃烧的木柴产生的烟的混合物,用手去触摸,感觉凉凉的,时间稍微一长,手上就湿漉漉的。点火烧窑也有规律,起初是在烧火口点燃黄栌,等燃烧有了些许积存的火粒的时候,把这些火粒顶入到窑内,在依次把黄栌一根根地深入到窑的内顶壁,使火焰开始在窑的顶壁燃烧漫延。这样,一边不断地往烧火口添加黄栌,一边观察烟囱冒出来的烟的变化。最初的烟缓慢而浑浊,慢慢地烟囱冒出来的烟就急促了,有烟柱冲天而起,这时烟的温度逐渐升高,也慢慢地变白。当烟囱里冒出来的烟形成一堆一堆地往出挤的时候,窑内估计就开始完全燃烧了。所谓的完全燃烧,就是指窑内的每一根木棒都在从上到下的开始贡献属于自己的火焰。这时,烧火口就可以减小攻势,慢慢地不再添加柴火,使其自动燃烧。继续观察烟的颜色,当烧火口不在停止添加柴火后,烟囱里的烟变得洁白而透明的时候,此刻的烟是滚烫的,就要对烧火口进行封口。烧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对烧火口进行封口。首先用石块围住烧火口的底部,再在里面的空隙处填满灰和细土的混合物,夯实。高度达到低着头,从烧火口可以隐约看见窑顶时,就得找两块方正且厚度不超过五公分的石块,撑出一个小孔,小孔不能大于五公分,上面再盖一块石板。这三块石块必须与烧火口靠拢,如果中间有空隙,就得用小石子补填。在小孔里铺一层灰,用光滑的树枝压一压,尽量达到坡度的最大化,这是预留的风口。风口的坡度越大,烧火口处的木炭损耗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