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星月】婶娘(小说)
一
“叮叮咚……叮叮咚……”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的大夫赵晓露正在病区查房,一看是河南商丘夏邑小妹赵晓红打来的。按键接听,手机里响起带着哭腔急切的声音:“姐姐!妈妈病啦!”
“啊!慢慢说,什么情况?”
“昨天晚上突然晕倒,哥哥和爸爸赶紧用三轮车把她送到镇医院治疗,内科大夫罗医生开药打针,不见好转,说要转院治疗,救护车把她送去了县医院,经检查说是脑溢血。”
“晓红,别怕!现在都是谁在医院?”
“二哥、三姐,还有爸,部队的四哥、新疆物流公司的六弟没法来……”
“别让他们来了,人多了也没有用,我看明天能不能回去!”
“你要忙就别来了!”
“不!妈病得这么重,无论如何我也得回去看看!”
二
第二天赵晓露就请了假,登上了回家的绿皮火车,坐在列车上,她也无心欣赏沿途的风景,闭上眼睛想安顿一下自己担惊受怕的情绪,但怎么也静不下心来。
其实,生病的妈妈不是她的亲妈妈,而是她的婶娘;爸爸也不是她的亲爸爸,而是她的叔叔。1978年秋天,才刚上三年级的晓露放学回到家,一看院子里挤满了人,还传出了撕心裂胆的哭声,父亲直挺挺地头朝外躺在堂屋当门的木板床上,脸上还蒙着一张草纸,又惊又怕,吓得哇哇直哭,弟弟妹妹也蜷缩在屋墙边直嚎。母亲坐在地上拍着地,披头散发绝望地哭叫着:“你这个没良心的,扔下这四个孩子,连个招呼都不打,甩手就走了!你叫我怎么活呀……我的妈呀!我的命咋这么苦呀……”
原来父亲在家接电线不小心触电,抢救无效,不幸身亡,撇下了大女儿晓露,二儿子晓琳,三女儿晓华,还有小儿子晓风。一家人像塌了天一样,大哭小叫乱成一团。母亲瞪着痴呆的眼睛,茫然不知所措。叔叔和婶娘提着个泪罐子忙里忙外,在街坊四邻的帮助下把父亲葬在了地里。几个孩子均依次相差两岁。其中晓华,比叔叔家的晓冬大一岁,最小的晓风比叔叔家的晓红小仨月,正是吃奶的娃娃。殡过父亲的第三天早上,孩子们醒来,看到每人枕头边都有一摞叠好的衣服。可是母亲不见了!孩子们见状,乱作一团,直呼“妈妈!”哭声震天。
婶娘起来刚想到一墙之隔的嫂子家探望,忽然听到屋子里哭声震天,知道出事了,猛地推开门,一见嫂子抛下一群孩子不辞而别,心里不由得“咯噔”一声,从头凉到脚后跟,明白了。原来嫂子丧失了带着孩子们活下去的希望,一狠心抛下孩子走了!
看到孩子们张着嘴巴哭成一团,心软的婶娘潸然泪下,急忙给孩子们穿上衣服,并吩咐晓露赶快去东院去喊叔叔赵恒。最难哄的就是小不点晓风,婶娘立刻解开怀,把乳头塞在他嘴里,才停止了哭闹。
叔叔见状靠在门上往下猛地一吐噜蹲下,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双手抱着头,直挠头皮,绝望地说:“哎!这没法弄啦!”
叔叔跟晓露姥姥家联系,对方说没在他们那儿,也没人过来看看孩子。看来他们是串通好了的,铁了心要彻底抛弃苦命的孩子们。
天气阴沉沉的,秋风瑟瑟,大门外的槐树无奈地摆动着梢头,鸡不叫,狗不咬,气氛死一般凝重。一家人禁锢在沉痛与困顿苦难之中,沉默,无语,茫然不知所措,如同面对漫无边际的苦海,望洋兴叹,无法超度。
活人不能让尿憋死。
在万劫不复,走投无路的艰难时刻,婶娘果断地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决心收留这群孤苦伶仃的孩童。叔叔心有疑虑,“自己还有两个孩子,再来四个,可怎么养得起?”
婶娘斩钉截铁地说:“领着孩子们逃荒要饭,我也要把他们拉扯成人!我们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冻死饿死吧?没有了父母,我们就是孩子们最亲的人了!如果我们不管不问,不但全村人会咬着牙,戳着脊梁骨骂我们,我们良心上也过不去啊!你要是不愿意,你可以走,远走高飞!我来养活他们!”
叔叔看到婶娘如此仁慈善良,此意已决,也就心一横把孩子们揽了过来。为了便于照顾孩子,就把西院的大门封死,把两家的隔墙拆除了。
一天晚上,婶娘把孩子们叫到跟前,深情地说:“乖儿啊,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亲妈妈,叔叔就是你们的亲爸爸!你们兄妹六人就是亲兄妹!”懂事的晓露领着弟弟妹妹跪在堂前:“爸爸!妈妈!”深情地呼唤着。从此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的家庭。
晓露是大姐姐,晓琳是二弟,晓华是三妹,晓冬是四弟,晓红是五妹,晓风是六弟。
人多一个房子住不下,爸爸(也就是叔叔)在西院领着晓露,晓华,让姊妹俩合铺,他带着晓琳睡在一个床上,互相有个照应;妈妈(婶娘·以下不再加后缀)在东院搂着晓红和晓风,脚头上还蹬着个四弟晓东。夜里两个小的睡在妈妈两侧,两个孩子轮流吃奶,那段时间妈妈可真没少受了洋罪。
三
列车在飞速前进,列车员穿行在过道里热情地给旅客们送茶,温馨的情景勾起了晓露对妈妈无尽的思念。为了抚养这一群苦命的孩子,妈妈起早睡晚,洗衣做饭,没吃过一顿热乎饭,没睡过一夜囫囵觉,整天忙里忙外,像个风婆婆一样不停地转。邻居们看了都为她捏了一把汗,就是个铁人也受不了啊!无论春秋冬夏,她总是早早地起来打扫卫生,围上水裙,刷锅洗碗,和面切菜,烧水做饭;做好饭,再给孩子们一个个穿好衣服,打来洗脸水,伺候小的洗脸刷牙,然后安排落座吃饭。晓红、晓风自己不会吃,还得你一勺,他一勺地喂,无微不至地呵护着他们的成长。妈妈最疼晓风,虽然晓红是姐姐,只比他大仨月,可还是让自己亲生的女儿让着晓风,噙到嘴里都怕化了。如今提起话来,晓红还总是撅着小嘴儿埋怨妈妈,偏心眼,重男轻女。
前些年,农村生活条件差,玉米面都不够吃,白面就更是紧缺。妈妈和爸爸只吃玉米面,从来没舍得尝过白面啥味道。妈妈让大孩子们吃混合面;为了让晓风长得更快更结实,妈妈就单单给他在锅里贴上一个白面锅饼,让他一个人吃。晓红站在一旁,馋得直吮手指头,只等着弟弟吃不完,剩一口尝尝白面馍的味道。眼看他吃不下去了,可妈妈偏鼓励说:“晓风乖!吃完妈奖给你一块钱!”于是晓风三下五去二,一挺脖子吃下去了,还没等妈妈夸奖他,他却一伸脖子吐了出来。晓红气得直跺脚,一甩羊角辫子跑了!
为了让孩子们吃的好一些,除了照顾孩子,还要到地里干活。每逢麦收季节,她总是顶着烈日去大田里割过的麦田里拾麦穗。一次,到了午后两点钟,太阳火辣辣的当头照,妈妈还坚持拾麦穗不肯回家休息,由于营养不良,身体虚弱,头晕目眩,中暑一头栽倒在麦茬地里,昏厥了过去。多亏了邻居刘大妈及时发现,把她扶起来,喝了口凉水,又用湿毛巾擦了擦脸,才抢救过来。就这样,历尽艰难,每一季总能多收一百多斤小麦,来补贴孩子们的伙食。为了生计和培养孩子,爸爸就常年外出搞建筑挣钱供养孩子们上学。家里口粮不够吃,妈妈就到姥姥家求助。河南新乡是小麦丰产区,生活条件比较好,她就到那儿去讨来两口袋小麦起货件弄回家。虽说姥姥满心想给,但舅舅妗妗心有不悦,在姥姥面前一个劲地抱怨他们的妹妹为人太憨厚,揽下了一群少爹无娘的孩子,没事找事自讨苦吃。
为了使孩子们营养更好一些,妈妈就在院子的一角围栏养起了鸡鸭,每逢集市她都要骑着脚蹬三轮车到鱼市搜集鱼肠鱼鳞,以及青菜白菜叶子作为饲料,还带着塑料桶去饭店衣衫褴褛像个乞丐一样,忍辱负重收集残渣剩饭回来喂鸡喂鸭。当孩子们拿起白生生的鸡蛋,鸭蛋欢喜地往嘴里填的时候,她脸上总露出欣慰的笑容。
每天妈妈不到半夜不能睡觉,苦日子难熬,没钱买新衣,为孩子们缝补衣物,大孩的旧衣服改改让小孩穿,缝补着衣衫,也缝补着穷家破院的苦难心酸。微弱的灯光下熬夜磕头打盹纳鞋底,做棉鞋,经常不小心被针刺破了手指头,流血了,擦擦,用嘴哈哈,拿起来再做。不到换季的时候就早早地操办得车马炮齐,再苦再累就是不能让孩子们受冷受冻受委屈。
一次二弟晓琳上五年级的时候跟村里的同学侯珂在放学路上发生口角,打起来了。侯珂的父亲有名的地痞侯魁知道了,上去就给了晓琳两个耳光,嘴里还骂骂咧咧地嚷嚷着:“你这种野孩子还敢打我们的宝贝儿子!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脸儿!是个人都比你们强!”晓琳哭着满怀屈辱告诉了妈妈,妈妈火冒三丈,立刻拉着晓琳找上了侯魁门上,指着侯魁的鼻子大骂:“你这个不吃人粮食的!孩子们惹气能怨一个吗?你不但打了俺的孩子,还侮辱我的孩子是野孩子!你通人性吗?你!”侯魁的妻子急忙迎出来赔不是,侯魁自知理亏,蹲在院子里抽闷烟。妈妈十分慈爱温柔,像阳光雨露呵护着孩子们的成长,在危难关头却不畏强暴,挺身而出维护了我们人格的尊严。想到这儿,晓露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但妈妈并非一味地惯着孩子,她时常教育孩子,要堂堂正正做人,人穷志不短。不要损人利己,不要占别人的便宜。一次晓东偷摘了几个邻居吴大爷家的蟠桃,她领着晓东上门给人家送去,赔礼道歉。吴大爷笑呵呵地说:“弟妹!这就是你的不是了!孩子摘个桃子吃,很正常,有啥大惊小怪的!别走,我再给他多摘些!”
四
“叮叮咚……叮叮咚……”
“喂!”
“姐姐!我是晓华!我前天从青岛赶过来的,你来到哪儿啦?”
“快到徐州了!到了徐州还要换乘西去的列车,快了!妈妈怎样了?”
“见轻了,没有生命危险了,可能恢复时间要长一些,能喝点粥了!路上注意安全,别急躁!”
“嗯!照顾好妈!”
挂上电话,晓露就不由得想起晓华13岁那年的那一场重病。晓华上初一的那年夏天,由于肠胃炎,腹泻不止,而且脾胃虚弱不能进食,面黄肌瘦,体质极差,做了小生化,检查结果严重贫血,缺血程度将近4成,必须马上输血。当时家境贫寒,哪有这么多钱输血?妈妈突然眼前一亮,“有啦!俺晓华有救啦!我的血型是O型的,采我的血!”
一家人全靠妈妈养活,孩子们都不愿意让她冒险,怕影响她的身体健康,可她为了拯救孩子坚持要输她的血。她安然地躺在手术台上,殷红的鲜血静静地流入了采血包里,采了足足400cc;然后带着母亲的体温和浓浓的爱意又缓缓地注入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女儿的血管里……窗外柳树上的翠鸟静静地歪着头瞅着病房里的娘儿俩,好像被感动了似的,久久不肯离去。晓华微弱的生命逐渐焕发了生机,脸色渐渐泛起了红晕,生命体征立刻有了明显的好转,看着妈妈憔悴而又溢满欣慰的脸庞,晓华的眼睛里噗噗流下了滚烫的泪水……
想到这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一幕,顷刻间,晓露哭了!嘴里不由自主,止不住叫出声来:“妈妈!我可爱的妈妈!”哽咽了,身体抽缩抖动着,啜泣着以泪洗面,掏出纸巾不停地擦拭着,心潮起伏!
邻座的乘客们投来迷惑不解的目光。谁又能知道她心里装着鲜为人知扣人心弦的往事,谁又能知道她有一个伟大的可歌可泣的妈妈呢?
晓露看到爸爸常年在外面打工风餐露宿,不辞劳苦,妈妈整天拖着疲惫的身躯披星戴月忙里忙外历尽磨难,考上了上海医科大学的她,接到入学通知书后,考虑到家庭经济困难,就想要放弃学业在家帮助妈妈劳动料理家务,减轻妈妈的负担;被妈妈哭着臭骂了一顿:“你这个没出息的臭丫头!我白拉扯你这么大!你气死我了!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养你上学!你要是不好好读书,看我怎么收拾你!”
由于地方政府知道她家的困境,不但把她家定为低保户,给与经济上的扶持,还如实向校方发函反映了情况,学校把学费减免了一半。在母亲神圣的大爱精神感召下,她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勤工俭学,坚持不要妈妈的钱,力求自己解决生活费用;不辜负妈妈的养育之恩和殷切希望,励志发愤苦读,出色圆满地完成了学业,还获得了奖学金。毕业后被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聘用,后来成为大内科主任医师。每逢周一,还为医院实习生讲学,传授临床经验,进行医疗技术指导。
在妈妈含辛茹苦的抚养下,六个孩子四个大学生,一个中专生,老四晓东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军校在读。母亲虚怀若谷恩深如海的大爱滋养了孩子们的茁壮成长,事业有成。除了老四,晓风谈好对象还没有结婚外,都已经成家立业,收入颇丰。几个孩子虽然常在外地,但孝心满满,不忘感恩,为父母盖起了一栋两层上下十间宽敞明亮的楼房,每到逢年过节回家团聚其乐融融,热情探望,回报母恩。
五
上午十点,晓露来到了医院十楼内科病房,正好在镇税务所工作的二弟晓琳去二楼拿化验单,五妹幼师晓红跟着爸爸回家拿换洗衣服,身为律师的晓华和青岛的对象工程师周泉正在病床前细心地伺候妈妈吃药。
慈祥的妈妈看到自己的大女儿来到了身边,好像看到了主心骨,虽然暂时还不能开口说话,但心里明白,历经岁月磨难饱经风霜的脸上挂满激动幸福的泪水。女儿掏出手绢坐在床前轻轻地擦去妈妈脸上滚动的热泪,俯下身子,深情地亲吻了一下妈妈的额头安慰说:“妈!你别难过,我这不是来了吗?你这种病不能激动,要沉下心来静养,听话哈!妈!”说着爱抚地按摩着她失去灵活麻痹的右手。此时的妈妈又像个乖巧的孩子温顺地接受着女儿传送的温馨的抚慰,病房里静悄悄,暖意融融……
晓露拿过妈妈的脑部磁共振影像仔细看了看,估计需要将近一个月才能出院回家康复疗养。于是就到医生办公室了解治疗情况,杨主任一看是上海来的内科专家,热情介绍了治疗方案,并让晓露不要太担心。关键是慢功需要时间,不能急躁,取得了晓露的共识。于是制定了轮班伺候,出院后把妈妈接到上海康复的计划。
病房里的病员及其家属们,看到老太太的儿女们都如此孝顺,并且个个有知识有才干,知书达理,有本事,有财富,打心眼里羡慕老人有福气。可又有谁能知道她所经历的曲折磨难和千辛万苦?更没有人知道在场的儿女们并非亲生,孩子们深情呼唤的妈妈是他们的婶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