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在】无尽哀愁的雄浑(赏析) ——读杜甫《登高》
杜甫有两个称号:诗圣和诗史。
诗圣,是因为杜甫为人符合儒家的圣人规范,他一生的目标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就是希望能辅佐明君,建设一个淳朴的符合儒家理想的社会。当然,历史没有给他机会,他不过是个普通人,没能力影响朝政,更没能力改变世人,所以他是一个想做但没做到的圣人。尽管如此,他的诗歌中依然充满了儒家的悲悯和对现实的关心,充满了入世的情怀和是舍己为人的大爱,所以称为诗圣。
诗史,则是因为他的诗歌关注现实,很多时事都在他的诗歌中体现,他的诗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佐证。总之,他的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最高峰。
和李白不一样,杜甫在当时没有李白的名气,也没有那么多粉丝,只是个仕途不幸家道中落的普通人。他出身名门,年少受到很好的教育,当时也志向远大,曾有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豪情,但他成年后命途多舛,科考不第,家道逐渐中落,后又逢安史之乱,直接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叛乱平定以后,他在严武、高适的帮助下,在四川过了几年安稳日子,虽然也很穷苦,但那时候已经是他理想中的好生活了。好景不长,严武死后,他又只能离开四川,颠沛流离一路漂泊,想回到故乡都没能够,最终死于路上。
杜甫的《登高》写于他离开四川之后,是他生命晚期的作品,艺术上达到巅峰,情感上更是愁思似海,感人至深,被称为“千古七律第一”。全诗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七律讲究起承转合,正常二三联对仗,一四联不用,因为起句只是点出时间地点等,为诗歌拉开帷幕,不会太惊艳。但此篇全文对仗,出言不凡,起句就直接将人带入主题,营造出一片悲哀的环境,惊艳登场。登高诗,多写远眺,写开阔之景,诉壮怀之意,或者抒发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这也是登高诗常见的主题。但是,这首不一样。我登到高处,向上看,看到天很高,风很急。一般写景,如果说景色在作者之上,便会感到景色的壮观,相比而言人就显得渺小;如果说景色是在作者脚下,则会感到人的豪迈。
本诗开头就写天高,就是暗指我的渺小和无能为力;风急,更是让人感受到寒意。这也许是实指,因为杜甫这时候身体已经不好,可能确实感觉到冷;也可能就是虚指,指自己感受到生活对自己的凛冽寒意。上面风急天高,而下面则是白沙地和清水围着的小渚。“清”“白”二字,明显是用冷色调衬托出阴冷的环境。凡景语皆情语,大凡心情忧闷的人,看到的景色自然是阴沉冷清的。上下如此,中间看到的是飞鸟徘徊,不知何处可栖,自然给作者也给读者带来四处飘零无家可归的感受。或者说,正因为作者有这个感受,看到的飞鸟才是徘徊往复无依无靠的样子。这是看到的,同时耳边还听到猿的啸叫声。猿的啼叫声在诗歌中本就是哀愁的象征,《水经注》中就写过“猿啼三声泪沾裳”。作者此时听到哀怨的猿啼声,当然更添愁绪。作者开篇写的景物就充满了哀愁,而且是满怀愁绪喷泄而出,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起句如此不凡,颔联如何接?作者的第二句同样全句写景,景中同样蕴含了无尽的哀愁。落叶是秋天衰败的常见景色,但作者更为大胆奇特,写得不是落叶,而是落木。为什么落木,是因为“萧萧”,这是风声,就是说起大风了,秋风萧瑟,不但吹落树叶,甚至一些树枝木头什么的都一起吹下来了,肃杀之气自然更重。这样的景色,天地之间无边无垠到处都是,这是广阔的背景。纵向的是落木,对应的是横向的长江。长江不是流去,而是奔涌而来,似乎要吞没我,吞没天地之间的一切。看到长江奔流,自然会想到岁月流逝,作者已是垂暮之年,此时肯定会有和孔子一样的“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全句所写的风景有纵有横,有空间的广阔,有时间的无垠,蕴含的都是命不久矣的愁思,这些愁思填满了全部的时间和空间,把自己淹没了。本句既有景,又有情,还有命运不可抗拒的人生哲理,传颂千古自不奇怪。
第三句,从外在转到内心,直接写自己的忧愁,自己的状态。万里,是说此地离自己的家有万里,是地点,但地点就蕴含了有家难归的哀愁;悲秋,是时间,是使人悲伤的秋天;常,是指自己这样的生活状态之长久,而且以后还将如此,根本看不到希望;做客,就是指客居,指自己漂泊在外。秋风萧瑟,我万里漂泊,看不到回家的希望,这是多么凄凉的场景!事实上也确实,杜甫真就临死都没回到故乡。百年,是说自己年纪大了,老了,接近死亡了;多病,是说自己身体不好;独,自己一个人,家人都不在身边,孤苦无依;登台,既是写实,又暗写自己的无奈。我年龄大了,身体不好,孤单一人,无事可干,只能登高远望故乡聊以慰藉,可登的是台,就是说根本望不到故乡,根本无法慰藉自己,只是更增愁思而已。短短十四个字,既写了登高实情,又将自己的落魄状况全部写出,极尽悲惨之能事,笔力之雄浑,千古唯杜甫一人。
最后一句,生活艰难潦倒,只恨自己头发花白,恨自己无能为力。面对愁思,举杯消愁是常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孤单的老头,颤巍巍的用手端起酒杯,在寒风中,在落木下,面对着永不停息的长江,无奈的叹着气。同样面对举杯消愁,同样是消不了愁,李白是愁更愁,那是他的狂放,是他谪仙人的感受;而杜甫,却是无奈,是停下了酒杯。为什么?可能是他穷困潦倒,喝不起酒,杜甫可没有貂裘换酒的豪气;也可能是因为他年老体弱多病,已经无法承受酒精的刺激。但不管哪种情况,面对如许忧愁,连举杯消愁都不能够,这种艰难困苦的日子,简直就是苦挨,而且是能挨一天是一天,还看不到任何希望。无尽的看不到头的哀愁,哪有人能够承受,更何况是个孤苦多病的老者!
人都有困苦悲哀,这首诗写尽了人的悲哀,满纸都是辛酸泪,从而能够引起千百年来人类深深的共鸣,因而不朽。杜甫的诗,沉郁雄浑是其特色。他笔下的哀愁,和李煜有着天壤之别。同样是愁思中的景物,李煜是“林花谢了春红”,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而杜甫却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不是那种小儿女们悲悲戚戚的哀伤,而是充盈天地宇宙的悲哀,有着无穷无尽的广阔意象。究其根源,他终究是有着使命感的儒生,不知不觉就会把自己个人感受纳入世界苍生的大背景中感慨情怀。所以他是圣人,是悲哀凄惨的圣人,也是能引起千古共鸣的圣人。
悲莫甚于杜甫晚年。相对来说,他在成都草堂的日子,还是他生命中的亮色。所以调寄一曲《点绛唇》,记杜甫草堂:茅草屋前,黄鹂白鹭争嬉戏。两三邻里,把酒柴扉闭。溪水浣花,行善知娘子。看诗史,凭栏伫立,笑语殷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