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柳岸】无肠可断听花雨(赏析)

编辑推荐 【柳岸】无肠可断听花雨(赏析) ——刘辰翁词赏析


作者:风之丐 秀才,188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9发表时间:2025-04-23 08:45:56

刘辰翁,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人。他在南宋曾中进士,宋朝灭亡后就不再做官,专心著述,写有好多怀念故国的诗词。其中词中比较有名的是:
   《兰陵王·丙子送春》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谩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丙子”,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年),该年元军攻陷临安,南宋实质上灭亡。所以清人陈廷悼在《白雨斋词话》中,关于这首词,写道:“题是送春,词是悲宋。曲折说来,有多少眼泪”。
   “人间无路”,是一种绝望的感觉;“风沙暗南浦”,“风沙”应该是代指来自草原的元军;“南浦”,南面的水边,指南宋仅存的国土;“暗”,被风沙笼罩了。当然不是现在沙尘暴一样的“暗”,是心理上的“暗”。“依依”,是舍不得的心情;“谩忆”,无可奈何时想起;“飞絮”,离开树的柳絮,代指没有根据地的宋室君臣。“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外敌来后,所有的一切都改变了。“试灯”,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晚上张灯,以祈丰稔,元宵节前张灯预赏就是试灯。“春去”,指亡国;“箭雁”,中箭而坠逝的大雁;“沉边”,消失于边塞。要是有所指,那指的应该是戍边的战士。“梁燕”,生活在梁间的燕子,代指普通百姓。“杜鹃”,借用“杜鹃啼血”;“长门”,汉宫名,借指宋帝宫阙;“暮”,衰败。“玉树”、“泪盘”,金铜仙人典故,本来是国家象征的东西,被人迁移走,是亡国的象征。“咸阳送客屡回顾”,依旧出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化用了其中的“衰兰送客咸阳道”。最后一段应该是作者的希望。其中“江令”,指江总。他在陈后主时仕至尚书令,故称“江令”,陈亡后,他写了好多凭吊故国的诗作。庾信写过《愁赋》。“苏堤”,苏轼守杭州时修筑的西湖长堤。“尽日风和雨”是个人感觉。“前度”,是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但说实话,搞不清楚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最后一句回归到自己,感觉也没有陈廷悼说的那么伤心,毕竟他还能回到家和孩子说话。
   这首词整体上不好,应该是当时词人心乱了,写的东西也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但限于作者的才力,似乎也只能这样。卓人月在《词统》中评价说:“‘送春去’二句悲绝;‘春去,最谁苦’四句凄清,何减夜猿;下片悠扬悱恻,即以为《小雅》、楚骚可也。”读不懂就抬高它,说它是媲美什么什么的名篇,应该是朱熹之后没有自己见识的文人们的通病。赏析这事,基础是先读懂,前提是不要跪,做起来要实事求是,要用自己的经历去注解。而不能一听说是曹雪芹,即便他放了一个屁也马上写《屁颂》。这不是赏析,是奴才们的谀词。
   刘辰翁喜欢写元宵,也喜欢李清照写元宵的一首词,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由于喜欢李清照词而拟写的一首关于元宵的词,看看他和李清照到底差别有多大。
   《永遇乐·璧月初晴》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小序说了写这首词的缘由。大意是他在“乙亥”,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上元”,元宵节。读了李清照的《永遇乐》,流泪了。现在过去三年了,每次读到这首词都不免流泪。于是和了这首词(他和过两次,有两首,这是其中较好的一首)。序中说到的李清照的《永遇乐》,是她晚年写元宵的词。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李清照的词: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前两句写景,“落日镕金,暮云合璧”,“璧”么,圆型的玉,写的是元宵,所以用它来代指月亮。落日使云彩染上了金色,这金色渐渐消逝,变成了暮云,在暮云的围绕中,月亮出来了。“人在何处”,感觉很突兀的一句。人当然是自己,我在什么地方?是一种恍惚的表达。经历过苦难或者噩梦后,会不自觉地问自己一句:我在哪里?月色下,柳树有些朦胧,“染柳烟浓”;而不知道什么地方正在吹奏《梅花落》,“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由于感觉到冷,所以很怀疑春天到底来了没有。再次到了元宵,天气这么好,居然没有风雨。“次第岂无风雨”,有人解释说,马上就要有风雨了,感觉理解得不是太好。在人世久了,“花无百日红”,应该是常态。要是经历过很多打击,每次碰到好事,总会不自觉地怀疑是不是真的。我的理解她就是这么一种心态:居然有这么好的赏月机会,并且有同好的朋友来相约。但自己没有去,“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为什么呢?这就是下半阙要回答的。曾经在没有经历苦难时,“中州盛日”。“中州”,有人说是指北宋的都城汴京,其实不一定就是实指;“盛日”也不一定理解成北宋还强盛的时候,应该理解成她人生最圆满的时候。这种圆满时刻,在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中都会有,只不过有些人来得早,有些人来得迟;有些人能体会到,而有些人却一直不能体会。“多暇”,比较悠闲;是很看重元宵节的,“记得偏重三五”。“记得”是回忆,回忆就很主观,现在关心什么,回忆里就看重什么。“铺翠冠儿”,给帽子装饰翠羽;“捻金雪柳”,精心准备头上的装饰;“簇带多济楚”,穿戴等等的都很漂亮。“簇带”、“济楚”,据说都是宋时方言。现在呢?现在这样的节日,像我这种年龄的人,最好就不要和年轻人一样出去了;还是躲在一边,听年轻人说他们的快乐事吧。能甘心让自己躲在幕后,是智慧,而这种智慧需要经历才会有。
   这首词没有一句悲伤语,但确实很悲伤。本来很讨厌人动不动就说文学作品表现了深沉的什么什么之类的,总觉得那是没有读懂的一些货色们的套话。但这首词确实表现了深沉的身世之感。什么叫深沉呢?“而今识尽愁滋味,却说天凉好个秋”。经历了苦难,但再也不纠结于困难,而是觉得日子还是日子,该过的还是得过,这就是深沉。本词也这样,没有一句悲伤语,可你有了一定的经历后,读懂了,就会悲伤。所以刘辰翁读一次流一次泪,终于忍不住也自己写了一首。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他写的。
   “璧月初晴”,雨刚停,圆月升起来了;“黛云远淡”,“黛云”,黛字由于林黛玉的原因,好多人不自觉就会觉得是很好的字。其实它仅仅是古代女子们用来画眉的一种青黑色颜料。这里是说黑色的云,到了远方的天空并且也淡了。“春事谁主”,这句感觉和上两句不太相关,而和李清照表达的表面意思有关:是和下面的表达相关。是谁主持春天的事宜?“禁苑娇寒”,皇帝的苑园还有些冷;“湖堤倦暖”,可湖堤上已经习惯于暖了;“前度遽如许”,“前度”是上一次,“遽”,仓猝;从上一次开始,突然就变成这样了。这当然是心理感受,是世事引起的作者主观情感上的变化。代表故国的“禁苑”是伤心地,是春天都不到的地方。当然不是春天不到那里,是在那里感觉不到春天该有的气息。“香尘暗陌”,来来往往的人溅起的尘土把街道都遮住了,是人多;“华灯明昼”,家家户户的灯把夜晚照如白昼。“长是懒携手去”,偏偏我却根本就不想去看。这几句很明显地具有文人特色,对仗很工整,其实表达的有问题。说是对过去的回忆,却也写当时。那不长的篇幅,天上一下,地上一下的,不成章法。说是想象,那下句就不能理解。“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明显前面是雨过天晴,这里是“似愁风雨”,写这首词时,是杭州沦陷三年后,那么这句应该是追忆,而上句应该是实写。现在的人们又开始正常生活了,谁还会记得曾经的愁风苦雨啊。下半阙开始是更远的过去的回忆,也可以看成是在叙述李清照的故事,是借李清照来写自己。“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宣和旧日,是宋徽宗宣和年间;临安南渡,是南宋建都临安时;“芳景”,元宵节的景色;犹自如故,和以前一样。“缃帙”,书卷;“流离”,散失;“风鬟”,漂亮的头发,李清照说“风鬟霜鬓”,是头发已经花白了,而这里用“三五”来表现“风鬟”,有些奇怪,只能理解说是象元宵节的月色吧?要理解成十五岁少女的样子是和前后不相符的。“能赋词最苦”,文人的自怜,写李清照当然更主要的是在写他自己。“江南无路”,指南宋已经灭亡,这句开始又完全回到了自己;“鄜州今夜”,借用杜甫“今夜鄜州夜,闺中只独看”诗意,是用前句暗示后面一句,“只独看”,表示只有他一个人在乎南宋的灭亡。这样也就有了后面的“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残釭”,即将油尽的灯。对于那个“无路”的“江南”,没有人在乎,“满村社鼓”,人们该干啥还在干啥;只有他独自一人睡不着,“空相对”。一个“空”是很无奈的表达。
   这首词,表现的是南宋灭亡已经三年,人们似乎都已经习惯了新的朝代,只有他自己念念不忘故国。他在序最后的“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辞情不及”有自知之明;“悲苦过之”,但或许是实情,只是他的表达不能把他那份“悲苦”表现出来。
   通过上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把他和李清照放在一起,那就是大师和一般人的差别。
   关于李清照的这首词,宋代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李清照)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镕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叠云:‘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人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还是有一些见识的。至于张炎在《词源》中的:“至如李易安《永遇乐》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此词亦自不恶。而以俚词歌于坐花醉月之际,似乎击缶韶外,良可叹也!”有人理解说他的“叹”,是赞赏。应该是没读懂。他其实是在“惋惜”,是说李清照的那句是用民间乐器演奏宫廷音乐(击缶韶外),想用俗语来表达高尚的情怀,有些可惜。这个观点也表明张炎他们或许是学者,但不是一流作家。他们有知识,尽管也经历过许多事,但那些事在他们过去了就过去了,没能触动过他们的灵魂,也就没有让他们产生过深刻的反思。因此可以说他们没经历,而没经历的人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见识。在他们这一类人的认识里,文学不过是用漂亮的文字表达情感,高明者仅仅是表达得高明而已。他们根本就不明白真正能感人的文学都是在表现作者们的见识。而见识不是知识,它不是仅仅靠熟读什么书就能得到,它是苦难的经历没有压垮你后老天给你的礼物。
  

共 44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无肠可断听花雨》是对刘辰翁词的赏析。作者对刘辰翁的词《兰陵王·丙子送春》和《永遇乐·璧月初晴》两首词逐字逐句进行了赏析解读。经过对第一首词的分析,作者得出了结论:“这首词整体上不好,应该是当时词人心乱了,写的东西也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但限于作者的才力,似乎也只能这样。”接着,又将刘辰翁由于喜欢李清照词而拟写的一首关于元宵的词《永遇乐·璧月初晴》与李清照的《永遇乐》进行了比较赏析,又得出结论:“通过上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把他和李清照放在一起,那就是大师和一般人的差别。”最后,作者又通过张炎在《词源》中对李清照《永遇乐》这首词的点评,阐述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有人理解说他的“叹”,是赞赏。应该是没读懂。他其实是在“惋惜”,是说李清照的那句是用民间乐器演奏宫廷音乐(击缶韶外),想用俗语来表达高尚的情怀,有些可惜。这个观点也表明张炎他们或许是学者,但不是一流作家。他们有知识,尽管也经历过许多事,但那些事在他们过去了就过去了,没能触动过他们的灵魂,也就没有让他们产生过深刻的反思。因此可以说他们没经历,而没经历的人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见识。在他们这一类人的认识里,文学不过是用漂亮的文字表达情感,高明者仅仅是表达得高明而已。他们根本就不明白真正能感人的文学都是在表现作者们的见识。而见识不是知识,它不是仅仅靠熟读什么书就能得到,它是苦难的经历没有压垮你后老天给你的礼物。作者的剖析有理有据,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以个人的好恶而评赏诗词,而是通过翻肠倒肚式的细腻评析,挖掘诗词背后所蕴含的底色,尤其是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和敢说敢评的勇气,才发出了最后关于非同一般的有关“见识”的深刻洞察和见地,实在难能可贵,值得推崇!【编辑:纪昀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百        2025-04-23 10:05:55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25-04-23 15:10:11
  谢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