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老街记事(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老街记事(散文)


作者:何叶 探花,22032.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7发表时间:2025-04-24 15:06:28

那年,我们一家从东北来到承德,家属院附近就是滦河老街。
   先前的滦河老街小胡同很多,窄窄的青石条路。如果对面有人走过来,需侧着身子才能过去。老街的人都很懂礼貌,互相谦让。那时我们一家刚来承德时,母亲就喜欢上老街的烟火气儿,每天都要领我和哥去逛上几次。后来她索性决定自己蒸粘豆包,去集上卖。
   她每天骑着单车,后车架上带上两铁桶粘豆包,我和哥跟在母亲身后。每次穿过那些小胡同,如果遇到对面有人过,母亲都会不停地后退着,给行人让路。小胡同细窄很长,有几次,我们明明已经快穿过胡同了,母亲也会后退着或侧着身子,让路人先过,而后自己才走。那时,我和哥还不理解母亲为啥要这样做?母亲就告诉我和哥说:“我们初来乍到,首先要做到礼让行人。”时间久了,我和哥也会学着母亲的样子,手比划着让过路人先过。
   进入老街,两边道路逐渐变宽了,道两边都是做买卖的商铺。各种五花八门的生意,做得是生龙活虎。商铺的空闲地方,是那些一些推车拎筐的小贩,这些小贩卖啥的都有,有卖葱的、卖小白菜的、芹菜、茄子辣椒的,应有尽有。还有几个卖家禽的。他们不停地吆喝着,各自争先兜售自己的商品。
   在这条街上,出早市的多是那些特色小吃,其中唐家的油炸糕尤为热门,每天都有一长溜的人排队人等候。挨着他家的是马家馄饨店,马家的馄饨皮薄馅大,汤料还好,店里每天都会坐满吃饭的人。紧挨着马家的,是米大娘的东北棒子面大馅,也是买的人很多。她家的棒子面大馅啥馅都有,个头大,五毛钱一个,不光赶集的人爱吃,就连街上做买卖的小商小贩都争着抢着买。我和哥就吃过她家的棒子面大馅,不是母亲买的是她家主动给的。
   那天,我们第一天来集上卖粘豆包,就站在到米家对个。当母亲大声吆喝着:“卖粘豆包了!东北粘豆包!”几声吆喝过后,立马就有人围了过来,同时也引起了米家大娘的注意。闲暇时,米大娘走了过来,操着东北口音问了句:“东北人吗?”
   母亲应了声:“嗯,东北的。”
   米大娘一听乐了,喊了一嗓子:“唉呀妈呀!东北老乡呀!”
   在相互聊天中,米大娘和母亲越说越投机,赶巧的是米大娘娘家也是也是吉林扶余的,她和母亲是老乡。母亲一听是娘家人,立马把我们卖的粘豆包给米大娘拿了几个,米大娘一边吃一边说:“还是咱正宗东北扶余的粘豆包好吃呀!”她还跑回铺子,给我们拿来她包的棒子面大馅。
   其实她家包的棒子面大馅,吃着还真没有母亲包的好吃。我和哥尝过后,一致都这么认为。那天,母亲吃过她家的大馅,回家就说给奶奶听,并说街里人都喜欢吃。我和哥也抢着说,尝过了,根本没有母亲做的好吃。奶奶听后,乐了说,让母亲也包卖粘豆包顺便也卖棒子面大馅算了。但母亲很犹豫,她说,如果她去卖棒子面大馅了,就会抢了米家大娘的生意。这样也不好呀!奶奶却不那么认为,奶奶说,她家开的是店铺,销量大,我们也就蒸一锅卖,也不会妨碍她家做生意呀!
   母亲在奶奶的窜搭下,早晨一早会带两铁桶粘豆包,一桶棒子面大馅去街上卖。母亲不好意思再去米家大娘对面卖,就去了街东头卖。那个位置偏僻犄角旮旯的不咋显眼,来逛街的人很少有人光顾到那个位置。以前一上午粘豆包就能卖一桶多,现在也就卖半桶,虽说棒子面大馅也有人买吧,但销量也不是太大。夜晚的时候,母亲每次回家,还会剩下很多。
   一天,母亲又去街上卖粘豆包和棒子面大馅,米大娘突然来到母亲摊位前,对母亲喊道:“找了你好几天想吃你的粘豆包,也没等来你,以为你不来了呢,原来跑这卖来了。走,这不行还去我家前面卖!”
   母亲捂着装棒子面大馅的桶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呀!我不想和你抢生意!”米大娘“扑哧”一声笑了说道:“多大点事呀!不就卖个棒子面吗?谁卖不是卖呀!走,别墨迹了,咱们一家人一起发财。”
   那天,母亲又到了米大娘家对面,卖粘豆包和棒子面大馅了,而且买的人越来越多。后来,母亲还主动传授给米大娘自己家的调馅技术,如何调馅更好吃。米大娘按照母亲说的,调馅时少加了一些重口味,这样就能突出菜的鲜了。从此,她做的棒子面也和母亲做的一样味道更加鲜美了。
   母亲在老街卖粘豆包只干了三个月,就去了工厂上班了。那时候,二舅也从东北来到承德,投奔我们。他通过去老街考察,觉得做烤红薯生意肯定赚钱,因为老街做买卖商贩五花八门吧,但做烤红薯生意的却没有。他就购置了烤红薯的炉子,正好他也从东北扛过来一麻袋红薯,就做起了烤红薯的生意。二舅属于自来熟,而且他第一天烤红薯来个福利大放送,所有集上做买卖的,他都会送一块烤红薯。让人们尝尝他的手艺,尝尝东北红薯的味道。奶奶说他是在收买人心,他却说,这是先礼后兵。二舅的第一步开得好,买他烤红薯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从东北扛来的一麻袋红薯没几天,就卖得溜光,二舅就又让大舅开车拉来一些。大舅更是个做买卖的实力家。大舅不光给二舅拉来了红薯,还拉来半车紫皮子蒜,半车长白山山核桃。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卖光了他拉来的一车东西。
   大舅因此决定留在承德在老街开辟他的根据地,在此期间,他几次回东北,东北啥便宜他捣鼓啥,拉到承德老街上卖。后来大舅生意越做越大,自己开了个五金店。用自己的实力养老丈人和媳妇。他在滦河老街开店十年,店里的生意越做越大,还开了两个连锁店。只因为后来他的老丈人患了癌症,为了给老丈人治病,他带着老丈人全国各地大医院治疗,花光了积攒下来的钱,最后不得不卖了几个店铺,也没有挽救回老丈人的生命……
   安排好老丈人后事的大舅,已经欠债累累!不得不洒泪离开老街。还记得他临走时,挨家挨户去和老街的人们告别,他说,感谢老街的乡里乡亲这么多年来对他的关爱,他舍不得离开老街,但他不得不离开。但他还是要回来的!
   是啊,老街有很多值得怀念的东西,大舅怎么能不怀念呢?
   如今,过去了这么多年,滦河老街仍然热闹依旧,那些大大小小的商铺也依然在。路面依然是青石条的路,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都成为了岁月的见证者。所不同的是那些狭小的胡同不见了,都变成宽广柏油马路,即使成群结队地过,也不再拥挤。人依然熙熙攘攘,而却不见了母亲的身影……

共 246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滦河老街为舞台,上演了一段充满温情与烟火气的生活故事。从母亲初到老街时礼让行人、与米大娘结下的同乡情谊,到二舅、大舅在老街打拼的奋斗历程,字里行间流淌着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帮扶。老街不仅是做生意的场所,更是承载着异乡人温暖记忆的港湾。尽管时光流逝,大舅因生活变故无奈离开,母亲也早已换了营生,但老街的热闹依旧。那些青石条路、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都成为了岁月的见证者。文章不仅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更展现出平凡人在异乡努力扎根、相互扶持的坚韧与温情,让人感受到人间烟火中最真挚的情感力量。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24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4-24 15:08:39
  故事暖心动人!字里行间都是老街烟火气,异乡人的打拼、邻里的情谊,读来满是温暖与感动,令人回味无穷。
回复1 楼        文友:何叶        2025-04-26 07:24:39
  感谢支持,问好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4-24 15:09:01
  文笔质朴又细腻!把老街岁月、人情冷暖刻画得鲜活生动,平凡故事里藏着无尽温情,让人沉浸其中舍不得放下。
回复2 楼        文友:何叶        2025-04-26 07:24:57
  谢谢汪汪,敬茶。
3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5-04-24 17:34:32
  老街美文真好,真有烟火气,是见证了地地道道的乡愁。好文拜读学习了。
回复3 楼        文友:何叶        2025-04-26 07:25:19
  感谢姐姐支持,献花。
4 楼        文友:如歌四季        2025-04-24 22:16:26
  每次读社长的文章都充满温馨温情,接地气的文字让人感动。拜读学习了!
回复4 楼        文友:何叶        2025-04-26 07:25:40
  问好美女姐,周末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