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流年】春满农家院(散文)
最近,腰站镇陈牌村农家小院冲上热搜,一时成为舆论顶流,游人趋之若鹜,成了当地闻名的网红打卡地。风乍起,撩动一池春水,掀起一阵與论狂潮,农家小院就这样被推上风口浪尖。
对陈牌,我并不陌生。二十年前,我在腰站镇建设高标准农田,时间长达一年之久。陈牌村就在规划范围之内,挖沟、修桥、节水……惠民工程干了不少,当年的手笔至今依稀尚存。记得那时村支书搞酒瓶加工作坊,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印象深刻。“老友”爆红,甚是欣慰,久埋心底的火苗被激活,遂产生重续前缘的冲动。
阳春三月,风光旖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携妻踏上寻梦之旅。沿途景观迷人,风中透着花香,蜂蝶起舞,鸟儿歌唱,路边的鲜花妆扮成一道美丽的迎宾走廊。朦朦胧胧中,陈牌村映入视野。
平原地区,万里无垠,陈牌被大片的麦田环抱,宛如镶嵌在绿缎上的一颗明珠,熠熠的光彩吸引着八方来客的眼眸。农家小院就位于村子东北角,一条小河从脚下流过,好似一条玉带,亮闪闪光艳艳,增添了几多光彩和灵性。一座小桥跨河而过,与村子街道连在一起,农家院就在它的北邻,构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面。
故地重游,触景生情,我想起了孟浩然的那首《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悠悠乡土风,君心似我心,此诗不正是我此时心情的写照吗?
农家小院成为网红是近几年的事。亲临实地,我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次。虽未谋面,好在鼻子下有嘴,没费吹灰之力便打听到地址。说来也容易,弹丸之地,目之所及,随手一指便可看到。
这是一座普通的农家院落,院墙低矮,个中景致一览无余。老式土坯房,红瓦白墙,形象亮眼,既透着岁月的沧桑,又洋溢着现代化气息,宛如妆扮时髦的老人,古朴中透着清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院子虽说不大,但安排谨致,用砖垒成的篱墙隔出两个菜园,中间甬道直通屋门,其造型颇似俄罗斯方块。几株果树散落在院子里,盛开的鲜花斑斑点点,恰似画家笔下那抹醉美的粉彩。凭直觉,小院一定藏着动人的故事。
见我们张望,热情的主人邀请进门。这是一位年约六十五岁左右的村妇,胸前系一块围裙,穿着整洁,身材匀称,给人精明干练的第一印象。她操着一口流利的本地方言,说话逻辑条理分明,全无农家妇人邋遢、木讷的样子。
从交谈中得知,她是本村人,在此帮忙,类似旅店的服务员。据她介绍,农家小院以乡土文化为主打品牌,突出“三农”这一主题。经营项目有餐饮、住宿,围绕乡村旅游做文章,为的是让城里人有个轻松解压、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农家小院以“组团”形式存在,三座院落比邻而居。此即其一,重点突出一个“乡愁”,另两个分别是旅店和乡村“博物馆”,田园风味浓厚,别具特色。
村妇打开话匣就滔滔不绝,句句说到点处,毫不跑题,与专业导游相比不遑多让。说话间她打起广告:“我们小店饭菜实惠,价格公道,农家风味独特,且绿色无公害。食材就是自家这院子里菜园的,无农药残毒,吃着尽管放心。这里环境优雅,空气清新,没有城市里的喧哗,特别适合你们这些工作人儿的口味。”
干啥说啥,她这番推销倒是让我刮目相看。乡野藏灵芝,没想到一个普通的农妇竟有这般见地。
此时,正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树下的她绽着一脸的灿笑,仿佛在诉说春天的花事。人面桃花相映红,看着她,我似乎嗅到了饭菜的芳香。风吹来,花枝摇曳,空气中洋溢着一股醉人的温馨,热情、豪爽而又纯朴善良的农家大嫂像一只蜜蜂,辛勤地传递着芬芳的讯息。
我迈步向屋子走去,目光被门前的衣架吸引,上面挂满了解放装和村姑服饰,都是早年间样式,给游客留影预备的。一时间,岁月深处的灵魂被触动,怀旧感油然而生,往昔的时光仿佛就在眼前。我泪目了。
走进屋子更觉亲切,墙上贴满了泛黄的报纸,毛主席像赫然在目,仿佛历史的烟云从来就没有消散过。熟悉的土炕、老旧的衣柜,真实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旧事。炕桌上还摆放着簸箩,里面的针线就那么安静地躺着,好像它的主人只是去院子里上了趟厕所。
一切都是从前的味道,时光在此凝固,我的思绪穿越到儿时,仿佛看到奶奶盘腿坐在炕上纺线的情景。柔和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进,空气中氤氲着缥缈的烟尘,岁月里的安暖充斥着、弥漫着,浸润了满屋的空间。我醉了,醉倒在这久违了家的亲情里。
大嫂是个勤快人,干净利落,屋子收拾的窗明几净,纤尘不染,就连桌上的茶碗都码放得整整齐齐,让人看了说不出的熨帖。她指着中间屋子里的方桌道:“这里是吃饭的房间,平日里忙得很,要提前预定。”
既如此,生意想必不错。
吃饭讲究的是意境,气氛很重要,食客的心情我能理解。身临其境,我也产生“撮一顿”的想法,雅致的环境,不打牙祭着实可惜,赶早不如赶巧,就今天中午了。
我是一个爱家的人,特别留恋过去的时光,最喜欢儿时家的味道,农家小院重现了过往,我心有种归属感。不过也有点担心,就怕不合时宜的杂音破坏画面的美感。如此净土,一旦沾染上酒气和喧哗,就如清洁的素帕被玷污,那样可就遗憾了。
“走,咱们到下个院子看看吧!”大嫂的话把我从沉思中惊醒,脚步不由自主地跟着她走下去。
此院偏对门,与前院不同,多了几分现代气息,高大的砖房,隐隐透着一股王者之气。当时盛行《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院里摆放着哪吒的动漫画像,颇有与时俱进的意味,大概是为儿童群体准备的。
这个院子是个旅馆,有两个住宿房间,同样干净整洁。勤快的大嫂收拾得像真空一样。这里床铺被褥雪白,一天一换,与传统概念里的农村形象大是不同,住着甚至比大城市的宾馆还放心,这彻底颠覆了我的三观。望着一尘不染的房间,顿然有种清水出芙蓉的美感,自己都不好意思踩进去,生怕脚印破坏了环境的和谐。
看我羡慕的眼神,大嫂很是自豪:“好酒不怕巷子深。别看我们偏居农村,可名声在外,慕名而来的远道客人可是不少,其中就有天津、河北等地的游客。他们在这里吃饭、住宿,体验乡土风情,临走还写下夸赞的留言呢。”
“你很棒!”我由衷地向她竖起大拇指,环境卫生搞到这地步,的确不容易。看得出,她是一个爱干净的主,同样也是一个谈吐不凡的说客,懂得维护企业形象,她做接待还真是选对人了。
不过我有个疑问,从言谈到举止,她可不像没学识的村妇。“大嫂,您什么文化程度?”我终于憋不住。她笑了笑:“我是老高中生,家庭困难供不起,只好回家修理地球了。”我释然,怪不得她说出的话“胶原蛋白”含量多,原来答案在这里。同时,心里也多了份感慨:知识改变命运,乡村振兴离不开这些有文化的农民啊!
带着满足,我们走进最后一个院落。这个院子功能最全,身兼“博物馆”、厨房、餐厅多种角色,我最钟爱的还是第一个。说是博物馆明显言过其实,展品文物古董一件没有,自然算不得名贵,都是些几十年前的农家老物件。它们主要是日常的生产、生活用品,如杈耙扫帚、小推车之类农具,老式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以及打坯的模子、纺线车子、木工用具等等,都是些与农家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谈不上高档,却必不可少,家家离不开它。
我是农家孩子,对这些物件并不陌生,自己都曾用过,天生有种亲近感。见到它们,忍不住伸手抚摸,就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这些从岁月深处走来的“老人”分外温柔,静静地接受阳光的抚慰,似乎还带着岁月的余温。它们是有灵性的,每一件都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似乎在诉说从前的往事。
跨越时空的对白,使我热血澎湃,曾经寂寞的心瞬间复活,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应该感念这个春天,感念这个春天里的农家小院。它们让我在这个花开的季节,体验到了一股青春的萌动。旧时光的扉页上,写满了春天的故事,用心去读,我看到了一幅春暖江南的美丽画卷。春光满园,农家小院处处都是风景。
和风起,百花香,春天的故事拉开续篇,一场饕餮的乡村文化盛宴正式开席了。
感谢老师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创作愉快!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