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柳岸】黑木桥的记忆(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柳岸】黑木桥的记忆(散文)


作者:严真 秀才,1371.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0发表时间:2025-04-25 10:12:30

【江山·见证】【柳岸】黑木桥的记忆(散文) 黑木桥,在家乡卫辉的老城外,是共产主义渠上的木桥。
   共产主义渠是大跃进年代兴修的大型水利工程,由黄河北岸的武陟县引黄,经新乡、卫辉、淇县,至浚县,汇入卫河。共渠进入新乡,和千年卫河,由南向北、一堤之隔,并肩而行,流经卫辉黑木桥处,两河挥手而别,老河拐弯朝东,去拥抱古城的市井繁华,新渠依然北行,在生机勃勃的田野上,唱着青春的歌儿奔向远方。
   记忆里,官方并没有为黑木桥正式命名,如卫河大桥、共渠大桥,或路名地名定义,名正言顺、冠冕堂皇的桥名,老百姓口口相传,官方也认可的“黑木桥”称谓粗俗。但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桥的材质和颜色。确实,黑木桥是纯木结构,即使支撑桥面的也不是钢筋水泥,砖石桥墩,而是粗实的圆形木柱。作为桥墩的几根木柱,用铁匠锻打的偌大箍钉固定一起,相邻又用横竖交叉的木梁相连,形成一体,增强力量,保持平衡,湍急河流中的木柱桥墩,中流砥柱般顽强,岿然不动,着实令人称奇。黑木桥三跨,无拱,中间一跨上有衍梁,增加桥的承重,也是木质。听大人们讲,黑木桥所用的木料,立柱、梁檩、桥板、护栏,全是经过大火烧化的黑色沥青油,三天三夜浸泡过的,有人还绘声绘色地讲他在大堤上,看木桥施工,往木材上,一根根浇注沥青的情形。我知道,以前铁道枕木也是这样处理,防水防腐。大人们言之凿凿地说,木桥建好后,凡木料部分,每年春秋两季,刷桐油和沥青,保养得黑漆明亮,因此才能抵挡日晒雨淋,河水浸泡。记得那年刷过没几天,我好奇地用手摸了摸,沾了两手黑油,怎么也洗不掉,回家我娘吵我:“你咋恁手狂!没事找事。”娘告诫说,“桥上刷的黑油有毒,蛀木头虫都不敢碰,以后千万别摸。”
   记忆里,桥上是洋灰、沥青、石渣三混路面,想必和平房顶一样,梁檩椽上铺荆芭,再铺灰土。大人们说,桥上人来人往,人命关天,如果修得不结实,过人塌了,那咋会中?
   据地方志记载,位于黑木桥西边的下园村,曾是明代封藩潞王家的菜园子,蔬菜瓜果鲜美,久负盛名。新中国成立后,是卫辉市民的菜篮子,黑木桥是沟通城乡的重要通道,挑担挎篮进城卖菜的,下关进城走亲戚的,每天晨光熹微里,简陋老木桥上,来来往往乡民,站在堤上看风景,黑木桥就是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画。
   卫辉桥北老城区有三棵大槐树,一棵在德南街,一棵在德西街,一棵在西后街,大名鼎鼎,而黑木桥下西北的野地里也有一棵,却鲜为人知,这棵树长在墓冢荒草地里,家乡的老槐树都像历尽沧桑的老人,老态龙钟,那三棵因为长在城区,周边人气旺,留给我的形象很亲切,而黑木桥这棵,比那三棵枝叶繁茂,我的感觉是阴森。本来黑木桥附近有桥有水,应该是孩子们游泳的好地方,可是我和小伙伴从不敢涉身那片水域,害怕那里有鬼。
   我离开家乡后,记忆里,黑木桥一直保留着原来的模样,前些年,一次回乡,不经意间发现已经被一座平坦的水泥桥取而代之了,但是,留在家乡,同龄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嘴里,仍然如是称之,看来,上年纪的卫辉人,先入为主的黑木桥,桥名的情结,一生一世都不会解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黑木桥肯定还是木桥,因为,我记忆的事情可以与之映证。
   我姥姥家位于卫辉和新乡搭界的曲里村(现已划进新乡),在河堤旁边,离县城约15公里,小时候,卫河通船,我娘带我乘船去,后来我还没离开卫辉,船就不通了。长大成人,在郑州工作,每年春节回家,我自己骑车去,出县城,从黑木桥处,上共渠大堤,一条大路,平平展展,一直向南,无须拐弯,不紧不慢,一个半点到姥姥家,拜年祝福之后,酒足饭饱,骑车返程。
   1977年春节,我已经结婚,媳妇娘家是郑州的,从来没有见过像卫辉这么长、这么美、这么清的河,她坐在车后支架上,我们行驰在河堤上,许多都是串亲戚的夫妻一家人。那时候文艺刚解冻,禁锢十年之久,河南人百听不厌的豫剧《朝阳沟》率先让唱,沿岸村庄的高音喇叭,都在转播,我带着媳妇在黑木桥处上堤,从第一场,银环在郑州人民公园里的“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唱段听起,接着银环、栓保小两口下乡路上,沿途看到鸟语花香、青山绿水景色的对唱,终场朝阳沟大队全体社员大合唱“老风俗旧习惯,天天改年年新……”结束,一部戏全本听完,正好中午到了姥姥家。河里欢快流水,唱腔优美动听,春风吹面不寒,我和媳妇大堤行的幸福愉快,回忆起来至今甜美惬意。
   1985年姥姥家的长辈人,先后离世,表兄妹分别成家,才不去串亲戚。之前,我每次上堤上路去姥姥家,都会发现黑木桥依旧,总会深情地张望一番才走,因此,我断言,黑木桥拆旧换新,一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事。
   最近,从卫辉媒体获悉,称黑木桥将要拆除重建,年轻网友一片茫然,明明要拆的是座水泥桥,官方、媒体、老年人却口口声声黑木桥,那么,木桥何处?何以称黑?我是个情系故乡的过来人,我认为,有责任写出上面的文字,给年轻人一个说明。
   家乡的卫河、共渠从属于隋唐大运河水系,可以直达天津入海。大跃进落幕的1960年,完工通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一代文豪郭沫若欣然题写了“共产主义渠”的渠名。共渠利在当下,惠及豫北农业灌溉,汇入卫河,功在深远,意在以后樯橹风帆,汽笛声声,通航河运,造福子孙。可惜,囿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桥梁工程、物质建材等诸多因素制约,从挖河兴修到没落,我也没有看见共渠里出现一片帆影。
   网上发现,最近豫北地区老卫河、共渠,沿岸的城市,并非仅卫辉的桥在拆旧建新,其他县市不约而同,都有动作,知情人析,这是在落实《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规划纲要》。因为纲要曾经明确提出了2025年以后,大运河每个阶段开发利用的奋斗目标,指出大运河复兴,在于传承历史文化,建设水上旅游长廊,推进沿岸经济发展。不管知情人析,是否合理,但我感觉到,家乡卫河共渠上的桥,同时开工,大兴土木重修重建,从某个侧面反映出经济建设发展迅速,家乡未来可期;大运河开发利用的美好未来可期;樯橹风帆,如诗如画,历史上的卫辉,壮丽复兴,未来可期!
  

共 241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笔者在开篇首先介绍了共渠的由来,从中我们得知,黑木桥是位于共渠和卫河交汇处的一座纯木结构桥,笔者还介绍了黑木桥的壮观景象和建桥时的场景,笔者也回顾了自己在桥刚建好时,出于好奇心触摸桥身,被弄了一手黑,被母亲责怪的场景,和黑木桥以及环境有关的历史记载,笔者还详细地叙述了记忆中和黑木桥有关的场景和故事……由此可得知,黑木桥,是笔者心目中家乡标志,是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家乡记忆,因此当听说这座记载着家乡记忆的桥要被拆除时,笔者心中充满留恋,提笔写下关于这座桥的回忆,给年轻人一个说明,也祝福家乡的未来更美好!文章通过记录一座桥的历史,反映出笔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浓浓的乡情洋溢其中,读之令人感动!散文语言真挚,回忆往昔,借物抒情,情节生动感人,故事贴近生活,引人共鸣!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0501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5-04-25 10:13:02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5-04-25 10:13:41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老百        2025-04-25 10:54:58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4 楼        文友:严真        2025-04-25 11:24:22
  感谢刘社长推荐和精彩编按,祝老师健康幸福!
5 楼        文友:秋天的芬芳        2025-04-25 21:01:57
  作者以细腻的笔墨描述了黑木桥的历史,建造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黑木桥的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拳拳之心,寓于文中!佳作欣赏学习了,问好文友!
6 楼        文友:公效梅        2025-04-30 18:50:14
  文中字里行间写满对家乡真挚的情感,描写黑木桥笔墨细腻而清晰。拜读学习老师精彩佳作!祝平安喜乐!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