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东篱】秦砖青词(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东篱】秦砖青词(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490.6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7发表时间:2025-04-26 06:08:24
摘要:直到我观摩了居庸关的“叠翠书院”演示的秦砖制作流程,再返回登上长城,每一粒秦砖仿佛是沉淀了风骨的文字,不必求解,便激发出我的抒情。


   站在居庸雄关上,我的手中没有拿石笔、粉笔,若执笔,我想在每一块秦砖上写下一个形容词。当然,想法而已,出于保护,连呵一口气,都怕伤了长城秦砖的肌肤纹理。我以指为笔,沿着云台四围,顺着渐隆而上的城墙,摩挲了一遍又一遍,我把手温传递给筑起城墙的每一块秦砖。时空可对接,也可重叠,此时,我便是和每一个接触长城上秦砖的人握手,秦砖,成了远隔时空的密码,密码无声,我心怦然。
   在秦砖上,我不相信所有的笔,都无法力透“砖”背。唯有温度,可以穿透到砖体,把我的崇拜和虔诚传递给两千年前的世界。
   关于秦,我们知道它结束割据,一统六国,普天归一。它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每每历数,我们都会为之自豪,单说它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就足以让人类的文明驶入快车道。我想,在建筑艺术上,一座万里长城,就足以让人类为之永远礼敬。到了居庸关,当然我要被这雄关险隘的气势震慑震撼,但我想看看到底是用什么构筑了这万里长城,天下雄关。秦砖,当我紧紧抱住那块卧于女墙一端的那一块,我便想到了一个词“秦砖汉瓦”,秦砖,我把它列入“三统一”之后,而且是不朽的存在,度量衡、秦货币、包括文字(大篆小篆),都已演变,难寻模样了,唯独秦砖,还在撑起秦的历史,穿透漫长的时光,青色不改,方正无毁。我想,如果没有秦砖,汉瓦就不会诞生,秦砖立屋,汉瓦覆顶,秦砖为基,汉瓦为饰,迭代的文明,有机融合搭配,从此奠定了以安居为特点的文明形态。几千年无改,沧桑不能使变。
   我在心中,已经“窃”得一块站在居庸关城墙上的秦砖了,它是我的文物,已经典藏于我的灵魂之中。我久久地抱住那块秦砖,并未引起巡城保安的注意,而且他立定看着,似乎也赞赏和羡慕我的举动。
  
   二
   一粒粒秦砖,见证了长城的巍峨不倒,见证了时光败给长城的历史,五千年文明的一半时间,被秦砖延续下去,秦砖垒砌的长城,成为一部中国史,要问这部立体巨著,用了多少字,世上无一人能够点数字数的多少。每一粒秦砖,都是一个汉字,其遣词造句的方法,多少人也没有分析出一个格式,或者是所以然,于万千变化之中,或奇崛,或缠绵,或斗折,或蛇行,或直驱,或缱绻,都统摄在一个“城”上,主题一贯,从不离题,离题万里,从不和长城有关。
   你能从一块砖头上读出什么?保安问我。这真的是一个好问题,启发了我深读熟思的想法。
   青色即玄色,是三原色之中居首的永恒色系。蜕变,斑驳,逊色……这些词不能拿来形容这种颜色,时光不能改,沧桑不能褪,如此耐久,没有任何一色可与之比拼。于是词人创造了“只此青绿”的词话,青色在中国文化中散发着恒久恒远的魅力。我见识的紫漆的朱门,十年八年,漆色斑驳,满目沧桑。而秦砖裸露于岁月的风霜,经过漫长的两千年时光的洗濯风化,虽有的残掉了边角,却依然不改稳重的青色。
   秦砖,创造了泥土为肌理的艺术。一粒粒研磨的砂砾泥坷,相依相偎,涌进磨具,遂成规格,置于高温,遂成坚硬。我以指骨敲击,声远而脆,细看,砖体无孔,相拥数千年,彼此密致,互不相离。后人称秦砖为“铅砖”,足知其重,不必抱着掂量。沿着居庸关云台向上,我继续抚摸,居然发现一砖上还有太阳纹,该不是太阳日日照射所致吧?据说,在建造长城的中后期的制砖,已经有了艺术成分的加入,在纹饰上,有米格纹,几何纹等艺术特色出现,有的在砖头一侧还有戳印文,以记出自何年。关于秦砖的比喻,最有份量的是“士兵铠甲”,如此说,垒在长城,就是为长城的龙躯披上了鳞甲。多么精湛的艺术构思啊,已使多少锦绣文章失色。
  
   三
   我站在长城垛口前,思绪万千,如果换成一块块石头替换这些秦砖如何?可能都扛不住风化吧,而秦砖,藐视风化过程,安然于时光里,仅从秦砖看,中华文明是最有质量的文明,不是稍纵即逝,而是笑看春秋。
   我把秦砖喻为构筑长城的一个个词语,几块秦砖就谱成一阙“清词”,突然觉得词格太婉约,太绵软,不能表达秦砖的筋骨之强。我想到了“青词”一语,青词是用于通神的祷辞,原是用青藤纸书写,故称。而对中华民族的“祷辞”却是写在青绿连绵的千峰万巅之上,多么相似,何其神通!青词禳灾祈福;秦砖,相叠为城,护佑中华民族的安危。青词,带着虚妄的色彩,而秦砖却是以临危而置的姿态,真正地抵御异族的木撞石击,甚至到了近现代,也经得住战火硝烟的考验,依然岿然。秦砖也是一粒粒药片,胜过麝香壮骨丸,最治软骨病。中华民族的祷辞,写在一块块秦砖,写在生生不息的长城长上。
   放眼居庸关下的道路、洼地、村落,我想寻找那些烧制这些秦砖的窑堆,曾经的火窑,早就熄灭了火光烟雾,也许,当长城站起的时候,那一窑一窑的烟火就应该踏灭,让带着窑温的秦砖站在山峰上,去迎接更猛烈的硝烟。
   夏绿秋黄,长城蜿蜒其间,尽管风景的轮序,让长城一直这样的年年静默,我却觉得它如此才是幸福的,“不战而‘退’人之兵”,长城就应该是为此而存在,我多么希望它总是以毫无用处的单纯建筑艺术而存在,事实上,它也只是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的关头,才发挥着作用,刻记了历史更迭的符号。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火种,长城诞生于火种。燧人氏之燧木取火,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被喻为火神的祝融,到踏着风火轮的哪吒……人们一次次将火作为改变人类的工具甚至是神力来崇拜。正是这种崇拜,才有了窑火烧瓷、炉火锻青铜的发明,于是,至于秦代,才有了沿长城点燃的千窑火光。如此大规模地运用火的时代,最先盛行于中华。
  
   四
   窑火烧秦砖,秦砖筑长城,火的热情,永远在长城的秦砖上熊熊,阳光射向长城每一砖,点燃着秦砖的火焰,仿佛是城墙边沿挂着一盏盏不熄的灯,这也是照耀守城的将士前仆后继的精神力量。数千年,每一代人的祷辞,都刻在每一粒秦砖上,万里长城,刻着多少祷辞?如果曾经守城的人,有记日记的习惯,那该多么好,后来人不必猜想,直接搜集起来,集成“长城青词”……
   让我感到最欣慰的是,在居庸关的“叠翠书院”里,我找到了秦砖制作的工艺介绍,感谢现代科技,以动画还原了秦砖制作的繁杂流程。
   取土,以粘性土为宜,“粉而不沙”为上;成泥,以牛踩踏,节省人力;入模,分巨砖模和小砖模,便于因形采用;刮平,使之规整;晒干,使之成型;入窑烧制;架砖,沿风道送风吹起猛火;以经验来掌管火候,减少废品率。可以说,至秦,制砖工艺已臻炉火纯青了。
   人们常用“聚沙成塔”形容积少成多,也表达着以小成大的艰巨,其实,取土为砖,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秦砖上,同样寄托着生活的哲学。
   秦砖工艺堪称艺术。我在书院的秦砖工艺介绍里得知,大量的秦砖是以双龙阴阳交会呈现的,构图精美,拙朴古老,气势不凡,砖面以铸阳文居多,少量阴文,其戳印文多以篆隶字体为主。于此看来,这些秦砖就具有了里程碑价值。同时,也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何人们把长城形容为一条巨龙的原因,不仅是我们肉眼看长城的观感,而且每一砖都是将中华图腾渗透其中,骨子里带着龙的精神。无论是细节,还是宏观,龙作为图腾,已经注入长城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中华儿女,被称作“龙的传人”,我想,这不仅了一种认祖归宗,而且,曾经的祖先以秦砖为龙的鳞片,附着于龙躯,构筑了中华龙的神圣物象。“硬土烧炽窑,高岗舆巨石”,这就是成龙的艰难过程。
   秦砖,不仅是长城的建筑材料,更是漫长文明历史的见证者,真正的游览长城,应该先俯身听听秦砖的絮语呢喃,去寻找那些掩埋在尘埃中的历史故事,哪怕是支离破碎,我们都会用长城精神为之缝补衔接,变得完好。
  
   五
   当我理解了那些饱经烈焰和硝烟的秦砖,我不能不放飞想象,站在秦砖铺就的城墙上抒情。
   每一块秦砖,都是长城的奠基石,都镌刻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祷辞,佑福万古。
   你是青词祷语,祈福并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安宁,第一次认识到,只是进香祷告,无济于事。
   秦砖无弦,却在时光里弹着宫商角徵羽五音,多么希望曾经的将士,在硝烟暂停时,静依秦砖,帖耳细听,让音乐消去他们的一身疲惫,愈合他们的遍体鳞伤……
   秦砖,让足下生风,生铿锵踢踏之风,一奔就是万里之遥,把我们的理想输送到很远,长城就是为了奔向诗和远方。
   我无需从古籍中寻找古风,秦砖浑身沾满古色古香,写满了边塞诗的平仄,一咏,便令我们血脉贲张。
   今人,我们常常把秦砖垒砌的长城视为铁马古道,我看是古道热肠,脚踏之时,就有一股暖流窜上……
   两千年后的一个华夏子孙能来此解读祖先留下的秦砖,见证秦砖穿越古今承载民族精神的历史,寻找秦砖上留下的民族精神基因,多么幸运而自豪!
   我多么想带一壶老酒,酹到每一粒秦砖的口中,不是“醉卧沙场君莫笑”,而是一醉再千年,接受时光的青睐和安慰。
   我不希望唐诗人张九龄笔下的“秦砖黄叶落”,永远带着时序使然的沧桑感,而不是剑戟再生杀声。可没有故事的历史循环,倒是一种安宁。
   秦砖有幸,两千年还在承着那轮月。月照之下,一波波,一代代,能把长城作为赏月地,秦砖成了一个个音箱,记住那些赏月的“对月吟”……
   偏安一隅的宋,曾遥望长城无奈叹息,婉约词人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就悲怆地为秦砖汉瓦吟诗曰:“秦砖既倾颓,汉瓦亦荒芜。”其实,秦砖倾颓与否,他无法走到长城来看看,只是惦念,秦砖并未倾颓,而是一个朝廷颓废了。
   带不走一块秦砖作纪念,我为秦砖留影,回家,我为之填一首词《鹧鸪天·秦砖》——
   地表银河颗颗星。当年古色赫然青。千年月华轻飞过,鳞甲游龙越八陉。
   出窑火,沐尘风。跟随岁月白云生。岁深青种难枯死,帖耳犹闻拔节声。
   再读一遍有感:莫嫌词句不婉约,粒粒秦砖皆风骨。
  
   2025年4月26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8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万里长城万里长,一块秦砖一沧桑。秦砖,是穿越时空的密码,只有博学多才的怀才老师才破译得出。站在居庸雄关上,作者以砖为纸,以手为笔,摩擦了一遍又一遍,仿佛在和每一个接触过长城秦砖的人握手。密码无声,手指有温,把作者“我心怦然”的虔诚,传递给了两千年前大一统的大秦王朝。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穿透了漫长时光的秦砖汉瓦,依然青色不改,方正无毁,每一块都承载着天道无常、岁月有痕的东方文明,见证着“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的华夏之光。那每一块秦砖啊,都是一个汉字,或奇崛,或缠绵,或斗折,或蛇行,或直驱,或缱绻,都统摄在一个长长的“城”上,主题和谐,一以贯之。一块砖头能读出什么?作者告诉我们:秦砖者,青砖也。青色是三原色之中居首的永恒色系,象征着亘古不变,万古长青。秦砖裸露于岁月的风霜之中,经过了漫长的两千年时光的洗濯风化,虽然残掉了边角,却依然不改稳重的青色。站在长城垛口前的作者思绪万千,凝视着秦砖上的太阳纹,竟然发出了该不是太阳日日照射所致吧的无限感慨。作者把秦砖喻为构筑长城的一个个不朽“青词”,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祷辞,都写在一块块秦砖上,写在生生不息的长城长上的独特见地。窑火烧秦砖,秦砖筑长城,火的热情,永远在长城的秦砖上熊熊,骨子里带着龙的精神。秦砖,不仅是长城的建筑材料,更是漫长文明历史的见证者。作品中,怀才老师用他那支如椽巨笔,引经据典,怀古思今,其深邃绵长的文化传递和家国情怀是编者无法企及的,就不再喧宾夺主,画蛇添足了,请文友们抛弃我的糟粕,直抵怀才老师的精髓。写到此处的我,突然想到: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走进新时代的我们,不正是万里长城永不倒的中华民族的一块块新的秦砖吗?能否筑起中华民族新的长城,需要我们一砖一瓦的共同努力。深度好文,倾情推荐。【东篱编辑:雪胎梅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26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简柔        2025-04-26 19:38:40
  写得绝妙之至,惊叹才思。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26 19:41:38
  谢谢简柔老师的多次鼓励,感动。五一节来了,希望简柔老师放松一下,出游,开心!谨祝五一节快乐!
12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4-26 21:05:54
  老师的想象力实在是太丰富,以长城上的秦砖为媒介,与古人说话谈心,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感受着历史的温度,书写曾经的传奇。太佩服老师了,读老师的文,受益匪浅。祝福老师!
回复1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26 21:08:10
  谢谢红花草老师留墨鼓励。我觉得,找对一个角度,和古人对话,是一种深度的享受,也可以从现在中获得深刻的思考。文学的审美的艺术,不是苦事,所以我们都在坚持。远握,期待红花草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共 12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