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烙面(散文)

精品 【东篱】烙面(散文)


作者:秦之送 布衣,185.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7发表时间:2025-04-26 07:17:30
摘要:在种类繁多、风味各异的面条家族中,烙面无疑是小众食品。据我所知,仅在陕西咸阳市的礼泉、乾县、永寿以及兴平等部分地区,人们过春节或过红白事时才吃烙面,它也是我儿时记忆中最钟爱的面食之一。

在种类繁多、风味各异的面食家族中,烙面无疑是小众食品。据我所知,仅在陕西咸阳市的礼泉、乾县、永寿以及兴平等部分地区,人们过春节或进行红白事时才吃烙面,它也是我儿时记忆中最钟爱的面食之一。
  
   一
   起源于中国的面条,已有四千多年的食用历史,从古至今其制作从人工到机器诸多演变,做法上无非将面粉加水和成面团,采取揉、擀、扯、拉、压、捏、抻、挤等手法,制成或宽或窄、或薄或厚、或扁或圆的长条状或片状,最后经蒸、煮、炒、烩、炸而成。
   陕西关中盛产小麦,是面食的天堂,仅有名的面条就有一百多种。而烙面顾名思义则是“烙烤”出来的,就是将面粉摊成煎饼,然后切成面条状,食时浇以臊子汤。因其做法费工费时,流行区域较小,至今许多人只闻其名,未尝其味。更有甚者,对烙面为何物闻所未闻。
   记得小时候,每到腊月二十七八,便是家家户户制作烙面的时候,故乡人称之为“摊烙面”。过去老家的烙面多以荞麦面为主,荞面易熟但粘结性差,不易加工,所以还要掺和一定量的麦面,才能使做出的烙面筋道。平日里不大管做饭洗碗等灶上事儿的男人们,制作烙面时必要亲自上阵,以其体力和耐力完成和面的任务。
   到了腊月二十七这天,天刚擦黑,我看到伯父就戴上围裙,挽起袖子,借着昏黄的煤油灯光,开始调制摊烙面的面糊了。只见他将数十斤荞面和少量的麦面粉倒入放在地上的大瓦盆里,一边徐徐加水,一边使劲揉搓,将面和成面团。然后再不断加水抓洗,如此反复,直到将面中的面筋洗出,最终和稠搅匀,形成稠稀适当、具有韧劲的面糊。面和好后,还要饧面一夜,并备好摊烙面的柴火,就是碾场后储存于场上的麦草。麦草易燃且火势温和,易于掌握火候,是摊烙面的最佳燃料。
  
   二
   到了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各家各户的女人们就开始摊烙面了。我能记事起,我们家制作烙面的煎饼都是祖母摊的,用的锅是现在很少见到的凹形大铁锅。只见祖母坐在灶旁的麦草堆中,开始将锅烧热,用蘸满油的特制擦子擦拭锅底几遍,然后舀上一勺面糊倒到锅里,再用木制的弧形刮片,左右转圈将面糊摊开抹匀,不到几分钟一张煎饼就出锅了。一个上午,祖母不断重复着这些动作,满满的一盆面糊就在这劳作中,变成了一张张既圆又薄的煎饼,晾满家里的案板、水缸、绳索。摊好的烙面,像一面面散发着香味的旗子,随手拿起一张卷起来,蘸着和好的辣子醋水调料,咬一口筋道之中满溢荞麦与麦子的混合香味。这一天,全家人的主食就是这摊好的煎饼。
   当一大面盆面糊终于见底,最后一张煎饼被拎出铁锅,制作烙面最关键的摊煎饼环节,在祖母费时费力的辛劳中终于结束了。等到晾晒的煎饼变凉并失去大量水分之后,家里的女人们便一起动手,将其一一折叠成手掌宽的长条,集中码放于案板上,上面放上木板,再压上石头等重物,使其压实固形,就这样一整天时间就过去了。
   到了第二天,家里的女人们将被压成长条形的煎饼,在案板上逐条横切为比韭叶稍窄的细丝,这就是烙面了。切好的烙面,一层层整齐地码放于筛子、簸箕等器物中,盖上家里女人自织的花布,贮藏于屋中阴凉处。这些烙面可供全家人正月里食用许多时日,少则近十天,多则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随着烙面制作完成,那些层层摆放整齐的烙面,让我们这些孩子们知道期盼的新年就在眼前。
  
   三
   在我们老家,人们过年是不吃饺子的,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家人团聚或迎春待客,多以浇汤面待之,可见人们对面条钟爱有加。按照春节风俗,正月里是不能动刀动剪的,在没有压面机之前,浇汤面多以手工挂面和烙面为主。挂面细而光滑筋道,但吃的急了容易噎人,所以,我最爱吃的还是烙面。
   七十年代,故乡依然保持着大年初一祭拜先祖并给同族老人拜年的传统习俗。到了初一这一天,一大早,我们这些孩子们参加完祭拜先祖的仪式,便逐家逐户地去给长辈们磕头拜年。每当这时,祖母就在家里忙着烹制浇汤面的汤料了。
   在那个吃用匮乏的年代,平日里吃浇汤面的配料极为简单,印象中只要有油泼辣子、盐和醋,再放点韭菜、葱花就算不错了,也没有烙面可吃。可过年浇汤面的配料要丰富得多,首先是油泼辣子不同于往日用菜油,而是用过年买的新鲜猪肉中提炼的大油,汤则是煮肉后的肉汤,再以胡椒、花椒、桂皮和五香大料,盐、陈醋等调味品巧妙搭配,然后放入豆腐丁、肉臊子,便制成一锅色泽艳红、香辣诱人的臊子汤。当我们这些小孩子给家族的老人一一磕头拜完年,怀揣着核桃、糖果、枣等礼物而归,祖母把浇汤面也做好了。
   浇汤面讲究汤多面少,一碗面以三四筷子捞完为宜,吃烙面同样如此。吃洛面的汤还要始终保持滚烫,灶坑里始终放着一些劈柴,使汤一直处于加热状态。食用时从篮中捏出一小撮烙面放入碗内,将滚热的浓汤浇上,烙面遇到热汤,空隙开张,汤的五香美味迅速侵入面中,汤里有面,面中有汤,热气蒸腾,美味浓烈。与其它面条不同的是,烙面膨胀较快,即浇即食,万不可拿着筷子吃吃停停,搅搅拌拌,左右寒暄,耽搁时间,否则难以品味到烙面的筋细和汤的酸辣香味。
   大年初一室外天寒地冻,刚从外面回来冻得耳朵、手、脸生疼的我们,几碗烙面下肚,额上竟冒出细细的汗珠。由于浇汤烙面汤多面少,吃五六碗是常事,十几碗也不算多。
  
   四
   烙面尽管存在区域较小,且以浇汤食之为宜,颇有些“深藏民间无人识”之境,但它产生的历史悠久,来头却不简单。据考证此面起源于商末周初,相传周武王巡猎途径关中地区,不慎坠马受伤被当地农户所救,养伤期间,吃到了当地农户家中的烙面,因其存贮期长、方便携带,热汤冲泡即成食用的独特优点,被周武王带回营中,选定为伐纣途中的军用伙食。久居关中平原的数万军士,背负着烙面开进河南,打败了商纣王,开辟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今人因此称烙面为“世界最早的方便面”。
   儿时的记忆总是刻骨铭心。离开故乡时正是改革开放之风吹拂神州,几十年时光过去,生活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吃用已极大丰富,而我对烙面的青睐却始终如一。每到新年来临时,都要让朋友从老家捎一些烙面,要不年过得好像没滋没味。只是现在家乡一般人家可能都不做烙面了,也很少有人种植产量低的荞麦,所买者多是机器制作的麦面烙面,尽管汤料比起那个年代更加丰富多样,但吃起来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无法找回曾经的味道,我们就靠回忆吧,总能弥补一点遗憾。
   作为传统面食的烙面,虽然兴盛区域较小,制作费工费时,但却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期盼着这小众面食的发扬光大。
  

共 262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陕西咸阳面食,尤其是面条,那是一道来自商周时期的古老传统。在那里,面条手艺多变,方式多样,关中盛产小麦,面食丰富,烙烤之后切成面条,浇上臊子汤,就是一道难得的美食。尤其是过年前后,家家户户摊烙面,成为一大盛事。烙烤切面,完全手工,费事费力,还要经过压实固形,得之不易。关中地区,以浇汤面为待客之物,也是祭祀之品,在精彩贫乏的年代,浇汤面也盛行。曾经挨冻挨饿,一碗浇汤面,马上暖和起来,有了生活的热量。烙面,在陕西有着古老的历史,曾经是周武王军队伐纣的军粮,如今,饮食加工不断进步,也有器械制作烙面,但滋味却不能与从前相比。烙面,是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一道佳品,是一地人们的饮食生活的主流。作者选择当地美食烙面,详细介绍其工艺,并加入故事,让人仿佛觉得一碗烙面就在眼前。这篇散文,内容丰盈,以一碗烙面,勾起古今历史,写出了饮食文化的沉厚感。对美食文化的尊重,就是对传统的爱护,文章情感真挚,描写详尽,读之有想喝一碗烙面的食欲冲动。【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26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26 07:24:23
  一地有一地的饮食特色,特色成就美食,陕西的烙面,不要以为是肉夹馍一样的烤制品,是面条。我没有喝过,秦老师的介绍,让我很想走进咸阳的村镇,要一碗好好品尝。秦老师说过年过节才吃烙面,我是等不及的啊。感谢投稿东篱,希望精彩不断,谨祝创作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秦之送        2025-04-26 08:58:09
  谢谢社长老师辛苦编稿并给予点评鼓励,顺祝春安,万事喜乐!
2 楼        文友:枫桦        2025-04-26 08:53:24
  文章描写得细致,特别是制作过程,让人看见了热腾腾的烟火气。仿佛已经闻到了香气,满满的亲情,满满的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让人感动!
回复2 楼        文友:秦之送        2025-04-26 08:59:15
  谢谢老师留言点评给予的鼓励,顺祝春安,万事喜乐!
3 楼        文友:佳华        2025-04-26 14:15:11
  烙面的摊煎饼环节有点类似于我们这里的单饼。文章的细节非常到位,层层叠叠,有条不紊,显示出了老师过硬的文字把控能力。
回复3 楼        文友:秦之送        2025-04-26 17:45:02
  谢谢老师的评论鼓励,顺祝春安,创作丰硕!
4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4-26 21:15:38
  看着文,想着什么时候也能吃上一碗烙面,这种有着地方特色的纯手工面,汤多面少,想想那汤都美味的不行。好文章,学习点赞,祝老师开心每一天!
回复4 楼        文友:秦之送        2025-04-26 21:35:29
  谢谢老师的留言鼓励,祝老师文笔越来越健丰,创作越来越丰硕,一切安好,万事喜乐!
5 楼        文友:千里寻梅        2025-04-27 16:08:05
  写地真生动,我都流口水了。哈哈!
回复5 楼        文友:秦之送        2025-04-27 19:59:33
  谢谢老师的评论鼓励,顺祝春安,笔力健丰,创作丰硕!
6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4-28 21:14:07
  陕西山西乃至甘肃一代的面食种类繁多,比之我们老家唐山丰富多了。我到北京后非常喜欢进山西面馆吃面,最喜欢的是biangbiang面和臊子面。老师说的面没吃过。风水轮流转,现在很多人血糖高,粗粮如荞面变得招人待见了。我居住的地方有一家粗粮面馆生意很好。拜读老师佳作,点赞学习!
回复6 楼        文友:秦之送        2025-04-29 19:29:20
  谢谢老师留言鼓励,分享感受经历。顺祝安好,文笔健丰,创作快乐!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