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秦砖审美(散文)

精品 【东篱】秦砖审美(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487.7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8发表时间:2025-04-28 06:22:58
摘要:我可能太喜欢秦砖了,写过秦砖,但总觉得不能尽意,我站在长城上,抚摸着秦砖,我觉得自己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而丰富的审美境界。我把我读秦砖的感受写下来吧。


   在我的心中,秦砖是最高级的美学工艺品,其价值是金砖无法匹敌的,它是两千年来闪着青光的时光之砖;是工学工艺规模和高度的历史巅峰之作,以至后世的我们要引以为傲,也是今天的“中国制造”的底气。
   当我转身要从居庸关的券门下来,目光如炬,盯住那一块块悬起在拱门的秦砖,真的想抱一块回家。别误解,只是这么一个想法,并不会瞄准长城上哪块松动或散落于草窠的秦砖而据为己有,我知道,我爱之过分了。
   我还是压抑着这种情感,觉得以审美的目光去欣赏那些说不清粒数的秦砖,才是最好的态度。情感处于激动,往往容易扼杀我们的深度审美。按按心口,我控制着。
   在两千二百年前,秦人集结所有的国力,修筑万里长城,可能在秦始皇眼中,也许并非完全处于军事需要。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袭,凭借秦国的强大完全可以一一击垮。我想,他一定有以长城来装饰他的一统江山的想法,是否有处于热爱的因素,他是在用陶砖做一件盛世的艺术品。曾经没有“非遗”的词,但他也要为后人留下遗产。在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家国一体”观念盛行,嬴氏家族,一定要超过齐之姜氏(例如齐长城,早于秦长城400-500年,被后人称为“世界壁垒之最”),赵之赵氏,于是有了烙印着“嬴氏”标签的长城,尽管我未能从秦砖的文字上发现这一标签,但那些强烈的秦代符号,都刻着嬴氏家族的印记。这不是攀比,是曾经展示强国国力的超级工程项目,这是把天上的银河拉到地面的壮举。
  
   二
   万里长城,可能让我们忽视了对每一块秦砖的审美。我折回居庸关处的“居庸书院”,去欣赏那些搜集而来的秦砖。
   简约简洁的几何纹,可以让人产生丰满的意象联想。举个例子吧,“回”字纹,装饰整饬,结构的稳定性,无不表达着一种体制思想。回环曲折,严密和谐,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治政理想?太阳纹和云气纹,更直接表达着灿烂祥瑞的文化思想。
   象形,这是华夏民族对事物最初的理解,在秦砖上,弯月,水浪,草叶,花卉等,深刻表达着古人对自然的最初崇拜,在秦人眼中,可能是一种非常神秘的自然力量。这与西方虚妄地假设一个上帝的观念,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用“上帝说”解释,那也是把自然奉为上帝。所以,我们就好理解中国古代的寓言哲学了,多是活化自然之物,揭开其中的哲学逻辑。就像《道德经》里的“牙齿和舌头”的寓言,《庄子》写一棵树冠遮天、树干粗壮的栎树,揭示其美的根源。这种文化的脉流,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毋庸置疑。
   那些烙印在秦砖上的车马、虎豹形象,栩栩如生,这是秦砖对那时生活的记载,表达了一种征服和勇敢的精神。战车上勇士站立,手握缰辔的浮雕,宣扬了秦时的强大战力,形象地诠释了《小雅·出车》“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的英武之势——战车“彭彭”行进,旗帜在车队中飘扬……让人完全可以走进壮阔的历史情境。尤其是秦砖上烙印的狩猎和神话,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如果说忠于生活,那只是后来人们感觉文学创作偏离了方向,才提出一个原则,其实,我们在一块秦砖上完全可以找到他们忠于生活的影子。
   从秦砖的纹饰看,已经形成了鲜明的艺术叙事性,这一点从秦砖上刻饰的农耕、祭祀、宴乐等片段看,无不体现着朴素的审美情趣。艺术叙事,不能简单看成把生活的图像记录下来,实际上是对这种生活的肯定,并为之赋能和倡导。
   秦砖,体现的是中华的“中庸美学”原则。所谓的“中庸美学”就是“灿烂之极而归于平淡”。在秦之前,中国早就出现了“彩陶”艺术,但长城秦砖还是选择了青色调,摒弃华丽,以素雅的青色为砖面,以古朴的篆隶文字为装饰,以至于影响了此后的建筑材料的色调,如“青砖黛瓦”,“青黛”皆一色,加重了朴素的美感,对“青黛”有着细腻的分辨能力,在没有光谱科学的过去,我们中国人已经做到了“明察秋毫”。所以,秦砖承载了厚重而凝练的人文信息。
   很多古老的艺术,少量的是在竹简纸张上留有记载,不少的是被秦砖记录了下来。我在“居庸书院”看到一块块艺术性秦砖上的图案——简牍、篆隶、缣帛、鼎尊、印玺以及青铜器的造型,这是对华夏文明的一次“秦砖式”的整理。秦砖,我们完全可以称为秦代的“砖书”。我觉得,这与秦人的文化自信有着关系。我想起去游览阿房宫所见的刻在秦砖上的一段话:“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勿饥人。”把秦的政治理想刻在砖上,是一次永恒的宣言。
  
   三
   如果从工艺美学看,秦砖应该是华夏继青铜器等最具审美价值的“中国制造”,也因此借助秦砖开启了历史上真正的第一个“帝国工程”,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秦砖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建筑材料,而必须载入史册。
   从油画《群神宴》中的西方人头顶中国古陶的画面看,那时,这种陶艺已经传播到世界了。而秦代并未简单地继承,而是以大规模生产秦砖(也称“陶砖”)而发展了陶艺的规模。应该说,接受了陶器“浴火而生”的哲学之后,秦砖又证明了火烧的规模力量。工艺精湛,尺度统一,标准化生产有了开始。由此,有研究者指出,标准化生产的理念应源自秦砖。
   在规模化生产的同时,为了长城工艺细节的完美和生动,便诞生了不同的砖形。我在长城垛口发现,因长城每段高度不同,处于城墙一端的秦砖,就有了变化,在居庸关,垛口秦砖是一块巨砖,且呈棱柱体,顶部四边做成斜坡,既为了美观,也是防止磕碰,消减锐角。中华民族,有了伟大的创作力,从秦砖结构形状看,又充满着智慧。券门砖打破了一个模式,呈现一边薄一边厚的结构,便于拱形使用。这已经具有相当高级的制砖工艺水平了,工程技术已经达到巅峰。
   我们游览长城,可能更多地是关注它的宏伟气势,但我不能放弃细节的解读。城墙上的秦砖之间,夹着白痕,那是砖和砖的粘合部。青砖白缝,黑白相间,突出了空间的强烈层次感,更有历史的厚重感,它传达给我们的是视觉语言,不然,我不会注目,与之对话,要问这是艺术还是建筑。其实,我无法理解的是,在漫长的两千年里,秦砖不碎,白缝不空,填灰不损,实在费解。即使一块花岗岩,裸露于野,都可能被风化啊。我在参观山东栖霞的“牟氏庄园”时知道砌墙的石缝处理工艺就来自古老的传统。是用米浆和石灰混合成抹缝的粘合泥浆,据说长城也是这样的工艺。在没有发明水泥的曾经,难以想象。据说,秦砖和泥缝之间的关系是虚实一体,具有硬度的同时,不乏弹性。所以,即使发生地震,长城也安然于山脊。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不仅是意志的歌咏,更是一个真实。我不懂建筑,无法从力学和材料学上分析,只能把我的赞叹,通过目光送给长城的每一块秦砖,每一条白缝。我摄下一段长城的细节,作为审美对象,留在我的手机相册。
   即使两千年后的今天,长城的工艺,并未消失。我去黄山,看到那些青砖黛瓦的徽建,仿佛找到了古老建筑艺术的再现,墙体依然是长城布砖特点,白灰勾缝。这种审美价值,持久不衰。传统,并非是一个落伍的名词,而是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概念。
   当然,秦砖工艺是源于中华古老的制陶文明历史,是对中华制陶工艺的进一步完善。在新石器时代,制陶就进入古人的生活,这种窑制一直在传承。到了青铜器时代,对模具的认识进入全新的阶段,秦砖大规模采用“轮盘拉坯”,为长城可以在不多的年份建设起来,贡献了技术力量。从红泥陶到秦砖为代表的“黑陶”,是最了不起的技术创新。
   制砖,需要把控温度,秦人的水平已达巅峰。据考证,秦砖烧制温度要在1100摄氏度上,到近现代,制瓷才升温到1300摄氏度以上。从燧木取火,到泥窑烧陶,这是文明演进的过程。站在居庸关上,我向关下的平洼地望去,试图找到秦砖窑址,荒草卧伏,已经将那些蛛丝马迹埋在了尘埃里。但我的眼前仿佛再现了一幅画面——
   窑堆隆起,浓烟升腾,那些挽发于顶、赤膊挥镐的秦人来来往往,他们或许就来自咸阳,或者来自秦岭、燕山,头上一律地扎了羊肚白的汗巾,汗水滴落在高温的地上,发出滋滋的声音,随即化作一股股水汽,弥漫在烧场周围。临时摊平的制砖平地,摆着整齐的砖坯。那些运泥的“居庸”,带着小跑,战车变成了运土的车,喊着“哟……呀……”拉长的调门,飞出山谷,粗犷豪放。我甚至觉得今天的“秦腔”可能也受到“居庸”制砖的歌谣影响,吼声震四野。我只能根据影视剧里的秦腔模拟他们的声音,我也明白,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已经发生不小的变化,那时没有光盘留声,但这种气势,我相信秦腔的“吼”功是没有改变。我相信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参与劳作的“居庸”,肯定有曾经的赵人楚人齐人,有孟姜女为证,据说她就是山东莱芜人,是嫁与同乡的范喜良。那些赤着上身的汉子,用一根麻绳,扎住冒着热气的秦砖,背驮登山,交给砌城的工匠……
  
   四
   可惜的是,秦人的文学,并不突出,也许秦朝存在的时间太短,没有形成如“诗经时代”那种风雅颂的艺术,但他们创造的那个时代的辉煌,足以为后世的文学提供丰厚的时代素材。不然,何以诞生“饮马长城窟”,“关山月”……那些边塞诗,也许只能改称“大漠歌”。没有一块块秦砖,边塞的意义就是荒蛮,我知道,高适的边塞诗,很多就在居庸关写下。
   有个词叫抛砖引玉,太谦虚了,不合适送给长城,还是朴实点说,是“秦砖筑城”,或者形容为“抛砖成龙”。
   流箭飞镝的历史之声已经消遁,剑光戟影已经黯淡,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最佳审美窗口期,让我们打开审美视野,从多方面关照和解读两千年前秦砖,寻找更多的遗传密码吧。
   下次,我想再看看居庸关长城的秦砖,马上驱车到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系统地感受秦风汉韵……
   历史很长,秦砖不碎,审美无止境。
  
   2025年4月28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85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怎样的审美品位,怎样的文学功底,才能成就如此绝美深邃之力作?作者对秦砖的审美造诣之深,令人高山仰止!在作者的心中,秦砖是最高级的美学工艺品,也是今天的“中国制造”的底气。作者觉得,秦始皇一定有以长城来装饰他的一统江山的想法,有出于热爱的因素,他是在用陶砖做一件盛世的艺术品。作者仔细欣赏秦砖,发现简约简洁的几何纹,可以让人产生丰满的意象联想。“回”字纹,装饰整饬,结构的稳定性,无不表达着一种体制思想。太阳纹和云气纹,更直接表达着灿烂祥瑞的文化思想。弯月,水浪,草叶,花卉等,深刻表达着古人对自然的最初崇拜,在秦人眼中,可能是一种非常神秘的自然力量。烙印在秦砖上的车马、虎豹形象,栩栩如生,这是秦砖对那时生活的记载,表达了一种征服和勇敢的精神。从秦砖的纹饰看,已经形成了鲜明的艺术叙事性,刻饰的农耕、祭祀、宴乐等片段,无不体现着朴素的审美情趣。秦砖,体现的是中华的“中庸美学”原则。秦砖,完全可以称为秦代的“砖书”。秦砖应该是华夏继青铜器等最具审美价值的“中国制造”,开启了历史上真正的第一个“帝国工程”。秦砖工艺源于中华古老的制陶文明历史,是对中华制陶工艺的进一步完善。看着秦砖,作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和想象,那些秦人——赤着上身的汉子,用一根根麻绳,扎住秦砖,背驮登山,交给砌城的工匠……作者称这幅场景为“秦砖筑城”或“抛砖成龙”。该文构思奇绝,想象恣肆,辞藻隽永典雅,通篇都在对“秦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审美,包括历史渊源、人文、字形结构、寓意、祭祀祈福、色彩、工艺等,令人眼界大开,醍醐灌顶。作者饱蘸情感的底色,挖掘历史,对秦砖的认知和理解融深度、广度、厚度为一炉,有情有韵,宛如一阙清词,起承转合皆布满诗情。作者仿若踏着秦时明月潇洒走来,手托秦砖,向读者娓娓道来,将秦砖的美淋漓尽致地呈现。字里行间绽放着作者强大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张扬着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厚重与轻盈交织、婉约与铿锵兼具的大作,盛赞怀才老师才情横溢,倾力荐读!【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28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5-04-29 10:38:08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而老师看的是历史,看的是文化。是的,秦砖汉瓦承载着几千年的民族文化精神结晶,几篇文章是远远写不完的,何况还有着文化人的独特情怀。遥祝老师生活愉快!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29 10:51:20
  谢谢森林老师的鼓励性留墨。怀才纯属外行,但不少家国情怀吧。所以面对长城,我想更多的解读出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意义。长城需要我们解读的东西很多,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吧,所以,我们的文学总有表现的东西。特别期待森林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12 楼        文友:纤指素心        2025-04-30 10:41:19
  看到这样的文章,除了佩服,没有别的。也到过长城,很多年前的事了,回想起来,我当时在长城上,只有兴奋,一个劲儿地向上攀爬,心惊胆战呀,没想过去关注那些砖。看了怀才老师的文,晃然觉得自己完全像一个无知的慵人一样登了一回长城。常说秦砖汉瓦,都知这是文化,是老祖宗的智慧.但是也常被我等慵人游客一睹而过。怀才老师能独具慧眼,源于骨子里的文化自信,文学修为。老师涉猎广泛,融古通今,情志高超,成就了一篇又一篇美文。
以我心,写我字。纤指一动,素语如馨
回复1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30 11:18:06
  纤指素心老师好,很长时间未见老师的字了,甚念。最近可好?愿你永葆微笑。是三月去了北京的昌平,距离居庸关20多公里,不能错过,于是一游,爬长城,腿力不济,走了一段就下来了,于是有时间好好读读长城,瞄准了秦砖。我更佩服素心老师的散文,总视为范本。素心老师的兴趣更广,肯定更有心得,愿早看见你的长城文。每个人的注意力可能不一样,我上课都愿分神,秦砖不是长城必读的东西,我是捡了别人看不上眼的秦砖说说自己的话。文化支撑了文明,每一种文明的表达是不一样的,中国文明,是历史创造,我们必须为之自豪,这种自信,永远属于华夏人。东篱特别期待素心老师的佳作,远握,问候春好,谨祝创作快乐,工作顺利!
共 12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