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归江(小说)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归江(小说)


作者:陌烨晨 布衣,302.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5发表时间:2025-04-28 08:43:38

我自认为我不是这么感性的人,但是每次观看《亮剑》等电视剧,总是会默默的流眼泪,就是给同学们讲解一些先辈历史的时候,也常常被触动。
   我知道,我爷是一名老兵,但是对于他当兵的那段过往,爷从未提过,我们也没有多问,不过那一年的清明爷将那段过往告诉了我,虽然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已对那段过往历史有过了解,但是当自己身边真正存在这样一位先辈时,那种感觉也是非常惊讶感动的。
  
   第一章 锈色清明
   依稀记得那年的清明,正如古诗词里说的那样“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场雨,从一大早就开始下,不一会儿家里窗台上的君子兰沾了层雨雾,叶片耷拉着扫过桌子上的遥控器。
   听奶奶说,爷爷腿部的旧伤又感染了,尤其是风雨天气,旧伤加老年风湿,从小在我的印象中他总是腿疼的要命,严重的时候根本无法久站。会贴着膏药,盖着毛毯才有些缓和,而那一天,坐在沙发上的爷爷突然坐直身子,嶙峋的脊骨将旧夹克顶出尖锐的棱角。
   此刻电视里正重播着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军遗骸回国的午间新闻,运-20运输机刺破沈阳铅灰色的云层,覆盖国旗的棺椁被八名礼兵托举着,防雨布边缘凝成串的水珠坠在停机坪上,炸开细碎的银花。
   “啪嗒”爷爷的老花镜从竹制茶几滑落,金属镜腿在瓷砖上磕出脆响。我弯腰捡起来眼镜时瞥见爷爷枯藤般的手指正死死扣着沙发扶手,青紫色血管在松弛的皮肤下突突跳动,像是地下河在岩层缝隙间奔涌。在我的印象里,爷爷好像并不喜欢看电视,不过自从知道这个志愿军遗骸回国新闻以后,爷爷好像变了一个人,这天便一早的就起了床,打开电视,一动不动的盯着屏幕……
   “周秀才……”
   突然,爷的沙哑的呜咽混着樟脑味从沙发深处传来。爷爷挨着电视,双手在屏幕上显示的棺椁前颤颤巍巍的划过,阳台晾晒的床单被风掀起,掠过他花白的发顶,在清明时节的雨帘中翻飞如招魂的经幡。
   周秀才?我印象中好像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雨,忽然急促起来,砸在防盗窗上迸出细密的水花。新闻画面切到陵园门口乌泱泱的菊花海,爷爷喉结突然诡异地上下滚动,仿佛要把哽在胸腔七十年的往事生生咽下去。他的手伸向茶几抽屉,常年卷烟熏黄的中指与无名指痉挛般蜷曲,碰翻了我刚刚给他煮好的红枣茶。
   褐色茶汤在玻璃台面漫延,浸透一份报纸,我手忙脚乱抢救报纸时,瞥见2014年3月28日的头条标题:《437位志愿军烈士英魂归国》。我记得就是这份报纸,今天爷爷看着它入了迷,竟然忘记吃了早饭……
   那天深夜的炸雷惊醒了我。雨下了一天丝毫没有要停下的意思,雨点击打空调外机的声响里混着金属摩擦声,从走廊尽头断续传来。我埋怨着糟糕的天气,这雨下了一天还未停止,我无意间发现一束若隐若现的灯光从爷爷的房屋里传来。我看了看表,已经将近凌晨,爷的作息十分规律,平时十点以后一定休息,我心里有些好奇,今天爷爷的状态确实有些反常。好奇心促使我来到爷爷的房前。
   “这老头子,还没休息吗?”我走进透过虚掩的门缝发现爷爷正站在床前,像是个雕像一般。
   “爷?”我推开房门,隐约感觉脚底的拖鞋踩到个冰凉的物件。拾起后发现竟是枚生锈的三等功勋章,五角星尖端挂着丝棉絮,背面“1953.朝鲜”的刻痕几乎被铜绿吞没。老人佝偻的背影陡然僵住,怀里的铁盒发出咔嗒轻响。
   他转身时,我分明看见有液体坠落在铁盒表面,在青铜锈斑上冲出条蜿蜒的亮痕。灯火光照亮盒中那张焦黄的照片:九个年轻人站在断裂的铁轨桥上,身后是燃烧的鸭绿江,硝烟在底片上凝成永恒的阴云。
   “爷,这是……”我将捡起的勋章递给了爷爷,结合他今天一天的反常表现,加上这勋章和照片,心中猜测,这其中必然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
   “这可是个贵物件,那一年去朝鲜的时候,爷也就和你这么大吧……”爷爷接过勋章,掏出手绢仔仔细细的擦拭着上面的尘土,那段往事,也如同薄纱一般,渐渐拉开了帷幕……
   “这是当时赵班长缴获的勃朗宁,可厉害了!”嵌着木屑的食指轻点照片右侧。照片上方脸军人举着把手枪,枪管在定格的硝烟中闪着幽蓝的光,背景里半截美军钢盔倒插在焦土中。老人指甲缝里的积垢在相框玻璃上拖出油痕,像弹道划过天际。
   凌晨的雨声忽然变得粘稠,老式挂钟的钟摆投下摇晃的阴影。照片左下角是个抱枪的瘦高个,三八大盖的枪托缠着褪色的红布条,布条末端在狂风中扬起,仿佛随时会挣脱相纸的桎梏。
   “他叫王德顺,能隔着一百步打到挂在枯树上的火柴盒。是我们那一批最出色的神枪手!”爷爷的喉音裹着痰鸣,“那一次他干掉了四名敌军的狙击手,可惜再也没有站起来.. ”
   “来,你来看,这个姑娘和你一样大,她叫周莲,是我们的卫生员,她进我们班才半个月就瘦了十斤,因为她的土豆总是分给了我们的伤员……”爷爷的拇指划到唯一的那名女战士身边,向我继续说着。
   “那个时候,我们的土豆每个人都是有数的,我们饿了就沾点雪吃,她的最后一块土豆,给了朝鲜的难民……”
   照片上,一身土黄色的破旧大衣披在那少年的身上,少年双手紧紧抱着一挺机枪,浑身的炮灰显的他格外脏乱,但是那嘴角上扬的笑容中透漏着自豪。
   “小山东,山东来的小伙子,十九岁,是我们班最年轻的,不过他已经是一名出色的机枪手了!别看他小,打起仗来可不含糊,一点也不畏惧,对了,还有他最爱笑了,周莲卫生员最后一次给他止血的时候,他还笑着说没有谈过恋爱……”
   “那这个看上去有点文绉绉的人呢,就是周秀才,班里就他文化高,当兵之前是一名大学生,当时刚认识的时候,他还说他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我们都打趣说等援朝结束后将我们的孩子都送到他那里学习,不过小山东牺牲的那天晚上,本来文绉绉的他倒是破口大骂,而且骂的比谁都厉害……”
   “这是广东来的老杨,是我们的工兵,每次都用蹩脚的普通话和我们聊天,这位南方的男人,千里迢迢的跨过鸭绿江,他扛的住零下四十度的风雪,但是最后却没抗住敌人埋下的地雷。”
   “他用自己的身躯,给我们整个连队扫清了障碍,我们才能顺利通过敌人布置的雷区,只是,只是我们连老杨整块的身体都没有找到……”
   爷停留了几秒,我看见他的眼中,已经有泪水打转。
   “这是小四川,四川的娃,一首冲锋号那是吹的响亮。”爷拇指指着最右边的青年,他的棉衣,已经被炮火染成半身的黑色,不过腰间一抹红色的棉布缠着黄色的冲锋号,号子确是特别干净。
   “拍了这张照片的第三天,小四川再次吹冲锋号的时候被敌人击中了胸膛,他牺牲的时候,右腿已经炸没了,但是双手依旧紧紧握着冲锋号。”
   “这个人呢,是老顾,来部队以前是个唱京剧的。是个老兵了,抗日那会就跟着部队了,他唱过戏,身手最敏捷,每次冲锋都冲在最前方。”
   “自古英雄有血性,岂敢怕死与贪生?那是他最后一次给我们唱戏,之后他把炸药包绑在了一起,炸掉了一辆坦克……
   一个班,九个人,爷爷用手不断的在照片上来回划过,像是要唤醒照片上的那群故人一般。也就是从这一天,我才知道,爷爷不仅是一名老兵,而且还是抗美援朝的老兵。这老头子竟然瞒了几十年。
   “爷,这么大个事,你一点也没有说过啊。”说句实话,爷从未说过他参加过抗美援朝这件事。
   “本来是,打算不说的,不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相比于我的这些战友,他们才应该被铭记。”
   “但是爷刚刚看到新闻,说是国家迎接烈士遗骸回国,那段隐藏在心里的过往,一下子就突突的往外冒。”
   “而且,我想,我想再见赵班长一面。整整一个班,拍完这张照片后的一周,就只剩下我和赵班长两个人,以后我们也都调到不同的地方,我想趁我还活着,再见他一面……”
   衣柜深处的樟脑丸气味突然浓烈起来。爷颤抖着从铁盒底层拈出枚变形的子弹壳,铜锈间隐约可见“赵”字刻痕:“我们班突袭敌人指挥所那夜,赵班长替我挡住了一颗子弹,他说过,敌人的子弹,打不穿他的身子骨,你瞧还真是,他的骨头,比子弹还硬。”
   雨不知何时停了,积水从空调排水管滴落,在楼下雨棚敲出空洞的回响。当爷对着台灯转动子弹壳时,我眼前突然恍惚,仿佛看见了七十年前的月光在铜锈间流转,灯光下折射出赵班长举枪时坚毅的侧脸……
   次日的晨光爬上窗台时,早间新闻开始重播昨日的迎回仪式。覆盖国旗的棺椁经过镜头的瞬间,虽然已经看过了,但是爷爷还是努力挺直佝偻的背,右手举到太阳穴的位置。
   “你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这个颤抖的军礼持续了整整三分钟,直到屏幕跳转到农业频道,他布满血丝的眼睛仍死死盯着滚动字幕,仿佛那串数字能拼凑出他当年一起作战的战友的模样似的。
  
   第二章 冻土寻痕
   “当年赵班长替我挡了一颗子弹,我背着他跑了三公里,好在他捡回来一条命,但是他的左臂,却没了。那一天,我们两个拜了把子,他比我大两岁,又是我的班长,所以他为哥,我为弟。我们两个约定好和平以后都还活着的话,一定要再重聚,只是后来部队人员调动,我也不知他去了何处,如果,如果有机会,我想再见见他……”
   听了爷的往事,我是感到震撼的,因为我也是一名历史老师,本身比常人更加了解那段历史,我心里有了一个计划,我不想让爷爷留有遗憾,同时我自己也对老兵很敬佩,我也想见见爷爷口中的这个班长,所以我下了决心要帮他找到那名赵班长。
   说做就做,我带着爷爷用尽各种方法打听当年赵班长的信息,整整一年的时间,我们走到过烟雨的江南,也见识过无尽的西边大漠,只因那万分之一的可能……
   “您说的这个赵班长,名字是不是叫赵振国?”
   不过,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媒体和社交平台网友的帮助,终于算是得到了关于赵班长的一个好消息。
   我永远记得那一刻爷爷的神情。由于年纪和一年的奔波,爷身体也出现了一些毛病,那天还是在医院输液。听到这个消息后,他虚弱又带有几分颓废的表情突然来了神,整个人看上去立马精神了不少。输液留下的青紫色针眼在枯瘦手背上突突跳动,仿佛有滚烫的钢水正在流经那些衰败的血管。
   “和你说的一样,赵振国也是一名抗美援朝的老兵,这是我们查到的赵振国班长的照片。”
   “是真的,他现在就在丹东康复医院,和我家人是一个医院,我常常碰见他。”
   “赵振国确实是一名抗美援朝的老兵,他的孙子就在我们学校教学,你们要找的人,应该就是他了。”
   爷指着屏幕上刚刚收到的爱心网友群发来的赵班长黑白证件照:"是他,没错,是赵班长!看这个疤痕和赵班长的一模一样..."爷放大了照片,两道跨越七十年的伤痕在鼻梁处完美重叠。
   2015年深冬。
   当第一场雪落下来时,我们收到从丹东寄来的牛皮纸信封。火漆封口处印着褪色的五角星,拆开时爷爷的手抖得厉害,泛黄信纸上的字迹歪斜如弹道:“青山老弟,我送勃朗宁弹壳,你小子还留着吗?”
   那一夜,爷一宿没睡……
   他连夜翻出压在樟脑丸堆里的铁盒。生锈的弹壳底部,“赵”字的刻痕里嵌着黑褐色物质,在台灯下泛着金属冷光。
   当晚,网友们就联系到了赵班长的孙子,我们就要了赵班长的联系方式,雪夜之下,爷迫不及待的开了视频电话。
   屏幕里的老人左眼蒙着白翳,右眼角有道蜈蚣状的疤,空荡荡的左袖管用夹子别在藏青色毛衣上。
   “赵班长,真的是你?你看,这颗子弹,我一直留着呢。”
   爷喜极而泣,两位几十年未曾见面的老人,此刻却都是一眼认出了对方。
   “青山老弟!你小子这么多年一点没变……”
   电话那头,老人也已双眼湿润,赵班长比爷还大了两岁,而且当年在当年的战斗中,为了救爷爷他失去了左臂。不过整体他的身体还算硬朗,还在视频里对着我们跑了两圈。
   那天以后,爷一直嘟囔着和赵班长相聚,当时考虑到两人的身体原因加上又逢冬季,但是吧,又拗不过他,我答应他,等到来年开春,天气暖了便带他去丹东叫赵班长。
   见我答应了下来,爷可高兴了,成天就盼着和他的赵大哥见面。
  
   第三章 雪融时分
   2016年春。丹东康复医院的玉兰开得正好,花瓣落在轮椅扶手上,赵振国金属材质的义肢正撞在石阶边缘,发出清越的铮鸣。这一幕,正好被刚到这里的爷爷看到。
   本来今天是见到赵班长的好日子,爷高兴了一路,但是看到了赵班长的义肢,爷脸上的笑容戛然而止,突然抓紧电动轮椅的操纵杆,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脖颈上松弛的皮肤随着吞咽动作剧烈颤动。视频里,赵班长经常在爷的面前故作轻松,时不时的还做一些运动,爷只知道他失去了一条左臂,没想到他的双腿都是安装的义肢。
   “赵,赵大哥,你的腿……”

共 725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志愿军老兵的回忆为主线,将跨越七十年的战友情谊与家国情怀娓娓道来。从清明时节爷爷被志愿军遗骸归国新闻触动,到尘封往事徐徐展开,九个年轻战士的群像在泛黄照片与沙哑讲述中鲜活起来,他们的牺牲与坚守令人动容。而爷爷与赵班长跨越时空的重逢,不仅是个体情感的圆满,更折射出无数志愿军战士的精神传承。文章以细腻笔触刻画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鸭绿江边的壮行酒、老战士颤抖的军礼、跨越时代的《志愿军战歌》,这些细节让历史不再遥远。文章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传递出对英雄的敬仰,以及和平年代里永不褪色的家国大爱。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28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4-28 08:44:47
  文字滚烫,故事震撼!以志愿军老兵视角揭开历史,战友情深与家国大爱交织,读来热泪盈眶,致敬英雄!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4-28 08:45:09
  情节动人至深!从尘封往事到战友重逢,细腻笔触勾勒出热血岁月,让抗美援朝精神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