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这一天(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这一天(散文)


作者:农言 举人,3328.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0发表时间:2025-04-28 16:23:10

四月,杨柳依依。
   清明节的第二天,阳光明媚,喜鹊立在门前亭子的翘角上“喳喳”地叫个不停。晌午时分,侄子文新开车带着宏哥等一行5人到了。我的妹妹和妹夫也到了。片刻,宏哥的儿子大蔚带着小女儿,从南京开车赶过来了。我出来迎接客人,妻子和妹妹忙着泡茶,递水果,互致问候,家里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
   家族里,宏哥和我是同一位曾祖父,也就是我爷爷的大哥家的孙子。比我大十多岁,个头高,是个善良的人,有文化的人。曾经在家乡的银行工作,七十好几的人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嫂子一头花白的卷发,衣着朴素,谈吐时一脸笑容,知书达礼。宏哥就一个儿子叫大蔚,不惑之年,风华正茂,事业有成。小孙女天真可爱,摇晃着一条乌黑的辫子。宏哥的儿媳没来,在家陪伴大孙女。儿子和儿媳的工作,一个在公安系统,一个在政府机关,都是在事业单位上班,一家人幸福美满。姪子文新,只比我小几岁,是二爷爷家的重孙子,身高体壮,常年在外,做一家制药公司的营销工作,姪媳能说会道,是风韵优雅的人。其正当芳华的女儿,眉清目秀,散发着青春气息的窈窕淑女。一家三口,是我邀请来陪宏哥的。
   宏哥的老家在宜陵镇上,我们两家相距只有十多里的路程。嫂子是北京人。宏哥在职调到北京工作后,1993年初,带着刚过七十岁的老母亲定居在北京。宏哥是个大孝子。北方天气冷,怕一生在南方生活惯的老母亲不适应,就花钱在海南买了一套近六十平米的房子,每到寒冷的季节就带着老母亲到海南那边过冬。老母亲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幸福地活了一百零一岁的高寿。
   我是很爱我这位仁慈的大妈的。但遗憾的是,她生活在北京的二十多年里,却一直没有时间去看望她。唯有一次,是大妈的九十岁生日,寿宴是在家乡扬州的一家饭店办的酒席。席间和大妈见了面,我像是见到久别的母亲一样,大声地叫了一声“大妈”,而她一眼就认出我来了,“你是生荣吧!”我说:“是!”
   那时,九十岁的大妈看上去气色颇佳,像是七十多岁的样子。眼里有光,脸上并没有那么的沧桑,就是有点耳背。但,还能看得出她当年俊俏的模样。我握住她那温暖的手,一下子就把我带到了小时候。
   记得,每年到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宜陵庙会时,我的奶奶就换上过年穿的新衣裳,带着我,步行十几里的土路到她家。吃过大妈亲手做的午饭,就去逛琳琅满目、热闹非凡的集场。给我买烂耦、熟荸荠、麻团、小馄饨吃,看马戏团的精彩杂技、观西洋景等等。从童年长成了少年,就不去了。正是那些好吃的、好玩的,还有大妈的情意,一同烙印在了我童年的记忆里,越长越深刻。
   如今,大妈离开我们五年了(2020年6月18日新冠疫情期间去世)。想想,倒是应了张爱玲曾说的那句话:“有些人是有很多机会相见的,却总找借口推脱,想见的时候已经没机会了。”
   作为儿子的宏哥,每年清明节前,都要千里迢迢地赶回来,去看望长眠于故土里的父母。这次,宏哥是带着儿子,小孙女回来的。提前给我打了电话,我说:“哥,你4号上坟祭祖后,5号到我这里来玩,我来安排。”宏哥说:“不麻烦了。”我说:“别说麻烦,我们的年龄正逐年增长,往后要多聚聚才是,聚会是亲情最好的维护呀。还有,正好你儿子大蔚从小就没来过我家,趁这个机会,让他也走一走你小时候曾经走亲的这路,来了解一下咱们祖辈们曾经生活的地方。”
   今天,我很高兴,宏哥一家三代人,还有侄子文新一家三人如期而至。大蔚和他的小女儿,从小是在城镇里长大的,当然不熟悉乡村人生活的状况了,好奇地这里看看,那儿摸摸。
   我家前后三进。第一进,是青砖黛瓦的三间五架梁房子,有厨房、餐厅和过客厅。隔一个庭院是第二进,三间两层的楼房,是在祖宅基地上翻建的,主要是卧室和一间堂屋。他们到我的卧室里,看那张古式雕花大床。枣红色,是我结婚时,母亲请当地手艺精湛的老木匠来家打的婚床。有床顶、床围、床沿,还有上床的踏板等,榫卯紧紧相扣,雕花栩栩如生。普通的木材,承载着我平凡的一生。第三进,是两间小屋子,一是卫生间,二是放农具的地方。亭台楼阁是水乡扬州的特色,也是我心中的最爱。十多年前,也就是我的孙女出生的那年,在家屋前建了一座小亭子。院子里又建了一个古式的小廊亭。我的梦想虽然努力实现了,可是有点迟了,积劳成疾的父母,却没能等到享受的这一天,留下的是我永远磨不掉的愧疚。
   我家的厨房里,一半是烧煤气的新式灶台,一半是烧柴草的老式灶台。我是有意保留着老锅灶的,修缮时,还加进了一些现代元素,又将放柴禾、稻草的地方进行了封闭,防灰尘。但是,土灶台的基因没有变,只不过是外表打扮得光鲜亮丽了些。这并不是我要节省煤气费,为的是每烧一次土灶,能重温一回过去那清淡的烟火味。还能重温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在一起的岁月,算是留住一份乡愁吧。大蔚和他的小女儿没经历过,就坐在锅堂门口的烧火凳上,拿火钳,握火叉,在黑咕隆咚的灶膛里摆弄着,像是烧锅的样子。
   我领他们来到庭院里,看那口跨越世纪的水井。它不古老也不年轻,但它亲眼目睹了庭院里变换的光景。我告诉他们:以前贫瘠的乡下,没有通自来水,我们一大家子淘米、洗菜、煮饭,还有饮水、洗衣服等都用这井水。水浅了,第二天又满了,浅了满,满了浅,源源不断。一年四季,小院里“叮叮咚咚”的水桶声绵延不绝……现在呀,通上了洁净的自来水,我就用这地下的水,浇地上的菜地、花草树木。大蔚的女儿小手握住压水器的铁柄,使劲地摁呀摁!“啪哒!啪哒!”地叩动她幼小的心灵。清纯的泉水汩汩地从管子里流出来了,就用小手去接捧。
   靠庭院的南墙,东西两头各有一个用石头做的花架子。其实,石头而非石头,下面是一个立起来的石磙子,上面放了一个筛子大的石磨子,磨子上各放了一盆菊花。每到秋田金黄时,菊花一开放,石磙和石磨上就散发盈盈的秋香。
   我说:你们看,石磙子上面有一道道的埂子,如同是排列整齐的牙齿,是石匠用凿子一锤一锤凿出来的。作用是把田里成熟的麦子或稻子收上来后,铺在场地上,牛拉着石磙子碾压穗头,相当于现在的脱粒机。麦子、稻子、打下来了,还不能直接吃。农闲时,将两个带有石齿的磨子叠在一起,用牛拉动磨子。石齿细的磨小麦面。石齿粗的碾稻米。上磨盘是天,下磨盘是地,天地转动的是曾经农家人的日子。我这么讲着,想着,好像眼前又浮现出当年爷爷犁田、奶奶烧火做饭、父亲挑担、母亲挥镰收割的一幕幕场景来了。
   我的祖辈们及父母一生没有离开过田地,对脚下这片土地拥有深厚的感情。他们田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他们用粒粒稻米、麦面,辛辛苦苦地把我们喂养大。这里就是祖父母、父母还有我几代人栖息的根据地。因此,在建廊亭时,我特地请人用大理石板刻了一个篆体“根”字,涂了红漆,永久地镶嵌在廊墙上。下面是一张四四方方的小石桌,桌上置了一盆天竹。廊檐上挂着红灯笼,灯一亮,“根”月同辉。大蔚和他的女儿坐在石桌旁,宏哥用手机拍照……
   主屋的后面,我收藏了一些家里曾经用过的缸、坛子、独轮车等旧物件。我介绍道:缸是以前用来盛水、储存粮食的,坛子是腌咸菜、腌鸭蛋、盛面粉用的,独轮车是农用具。小屋里还有铁锹、铁叉、箩筐、笆斗、扁担等农用具。因时到中午,来不及打开门来一一给他们介绍了。也罢,留一点念想,等到来年相聚再看,到那时,老物件上的光阴更厚重些哩。
   我站在屋后那棵高大的桂花树下,面朝北面,手指向靠小河的一块墓地说:那里就是几位祖宗长眠的地方。于是,我就把军人爷爷的革命史,简要地讲给他们听。解放前,军人爷爷年轻的时候,积极参与地方抗日活动,与日伪军周旋,打游击,夜宿坟地。后来,北上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担任作战后勤部工作。接着随部队参加“渡江战争”,沙场上舍生忘死,奋勇作战。解放后,跟随部队驻扎在上海。再后来,身挂着两枚军功章,怀揣一张第三野战军部的介绍信,返乡。担任村里的民兵工作,宣讲抗战史,终生未娶。军人爷爷的戎马一生,为我们的家族增添了光彩。去年,我和妹妹出资重修了墓地,为军人爷爷立了碑,在宏哥的协撰下刻了流芳百世的碑文。
   中午,我们到附近村里的农家乐用餐,是提前订的一张十五人的大团圆桌子。我还邀请了三嬢嬢和三姑父来参加宴席。三嬢嬢是我们家族健在的长辈。看到几十年未见面的宏哥一家,还有文新一家人,甚是高兴。席间,滔滔不绝地讲那从前的往事。宏哥说:“今天有您们聚会,我实在是太荣幸了,真诚地希望您们多保重身体!”文新的夫人,又唱了几首歌和戏曲助兴,其乐融融,其情融融。吃过饭,三嬢嬢从口袋里掏出二百元钱,在手上卷了卷,卷进一份浓浓的亲情,塞给宏哥的小孙女。重孙女连忙叫了一声:“太奶奶好!祝您健康长寿!”三嬢嬢笑嘻嘻地:“好,乖乖!”
   三嬢嬢和三姑夫回家了,妹妹和妹夫也要回去看望刚出生的小孙子。四月,春和景明,我提议:“宏哥的儿子、小孙女第一次来,下午我陪你们到镇上的朴园去玩吧。”宏哥说:“别耽搁你宝贵的时间哦!”“没事!”我心想,相聚留下一段值得纪念的美好时光,那才是最珍贵的哩。
   车子停在朴园东大门前的池塘处。我们沿着池塘边走,突然看到浅浅的水里,聚集着黑压压的小蝌蚪家族群。一会儿像一条长龙,一会儿像一个磨盘,漫游春光的场景。
   进入园里,漫步在蜚廉湖的凌波桥上,活泼可爱的小孙女,蹦蹦跳跳地像个蹁跹的小燕子。水面上经年的老荷,或弯着腰,或趴着,眷恋着这片生生不息的蜚廉湖,不愿离去,看样子是要等到一代新荷升出来,才肯入水归根呢;来到园西门出口处的凤鸣湖景点,两棵依依杨柳伫立岸边,满头绵绵的青丝,链接人间的情缘,一面春水明镜,把那飘然的身影倒映在思念的四月天里。
   这一天,春光见证了我们美好的相聚,夕阳为亲缘镀了金;这一天,我喝了酒说了好多的话,做了好甜的梦。

共 39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清明家族聚会为脉络,编织出一幅充满温情与乡愁的画卷。宏哥一家跨越千里返乡祭祖,与族人们相聚,昔日记忆与当下团圆在此交织。作者家中的老物件、古式建筑,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印记,无论是雕花婚床、老式灶台,还是见证岁月的水井,都诉说着农耕时代的故事与对故土的眷恋。军人爷爷的革命往事为家族增添荣光,彰显着血脉中的家国情怀;而长辈们席间的絮语、晚辈们欢快的身影,更让亲情在相聚中愈发醇厚。从庭院里的怀旧时光,到朴园里的春日漫步,文章在平凡生活中捕捉到珍贵的情感瞬间,既展现了家族的传承与延续,也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对亲情团聚的珍视,读来令人倍感温暖与感动。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29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4-28 16:24:02
  文字细腻温情!一场清明家族聚会,串起老物件里的乡愁、长辈的故事与晚辈的欢笑,满纸都是血脉相连的温暖。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4-28 16:24:21
  叙事如诗如画!从老屋怀旧到朴园踏春,将亲情团聚、家族历史与春日风光巧妙融合,读来治愈又动人。
3 楼        文友:何叶        2025-04-29 21:15:48
  恭喜精品!老师真棒!期待更多精彩!
何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