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心灵】那一年,园林中的故事(小说)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心灵】那一年,园林中的故事(小说)


作者:透明秋语 进士,6445.2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9发表时间:2025-05-01 03:30:32

【江山·见证】【心灵】那一年,园林中的故事(小说)
   当半圆的月亮从云隙中探出头来,把清冷的银辉洒向大地时,刚满十七岁的小曾又巡查到场部马圈所在的大院了。说是院,其实并没有院墙,只在周围栽着一圈高大的白杨树。这一点和场部的大车场是一个格局。地面是用和着铡成寸许的麦秸压过的,显得平整又结实。如果你仔细嗅嗅,还能闻到带着麦香的气息。
   时值仲秋,正是园林场各种水果采摘的时节。深夜微寒的空气里,有着苹果浓郁的香味儿。大小国光的清香中带着浅浅的酸,而金帅的果香里则有着些许蜂蜜般的味道,这些香味混合在一起,组成了秋日果园特有的味道。在院里临时拉起的几盏路灯映照下,引得不少逐蜜而来的蜂蝶连夜光顾。
   偌大的院子里挤挤挨挨放着盛满了水果的柳条筐,那是白天摘下来还没来得及运走,临时存在这里的。
   水果采摘季的到来,使得农场警卫班一下就忙碌了起来,夜班警卫除了要巡查自己之前负责的防区外,还在班长王国胜安排下,对巡查路段进行了无缝衔接,以确保在整个采摘季的安全。相比之下,班长和小曾两人巡查的路线最长,不光将大半个果园全纳入了责任范围,还延伸到马圈前的大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抽出一个专人固定守卫存放着优质水果的地下库房和堆满待运水果的场部操场。
   库房里的水果不光有苹果,还有硕大的巴梨,巴梨是因有一个又粗又大的长把而得名的优质梨。这些水果不光是场里的宝贝,也是市园林局的节日储备,准备春节期间供应给市民的。
   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个崇尚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年代。这个园林场以临时工和季节工为主体,其编制都是按着连排班设立的。这不光是因为园林场的徐场长是南下老干部,对部队怀有深厚的感情,更和眼下的时代息息相关。
   曾少志的家在千里之外的南方,因家里人口多,又有两个慢性病人,家境困难。他初中毕业后便放弃继续求学,选择打工养家。在南方结束了一个防空工程的临时工作后,一时寻不到合适的事干,就在这时,家里接到老家的信息,叔父所在的农林局一个园林场招季节工,这让他的眼前一亮。在得到父母许可后,只身来到这里,进入了园林场的警卫班。全新的环境,别致的工作,让打小就怀揣军旅梦的少志倍感亲切,特别是“警卫“这个工种,让他感到自己已经身处在部队中了。
   警卫分白班和夜班,他被分在夜班。这个工作不光让少年有了一种园林守卫者的自豪,在收入上也比白班的高,每天都有二角钱的夜班补助。这样算下来,他每个月的收入都赶得上一个二级工了。一直渴望为家里分忧的少年对此颇为自豪。
   夜,并不寂静,远处的园林传来夜莺的啼鸣,像是唱着一首悠长的歌曲。蟋蟀和螽斯的秋歌多情且响亮,这些都是在南方的那座小城体味不到的。
   围着大院转了一圈,惊走了几只眼馋这些水果的小兽,就寻了个角落坐下来,等着班长的到来。护卫犬小豹伴随着少志,在黑夜里,在果林中,小豹就是他忠实的伙伴。有它在,再黑的路他都敢往前走。每每遇到危险,它都会先少志一步冲上前去,一年的相处让他常常觉得它就是一个毛孩子,除了不会说话外,其余的它都懂得。
  
   二
   班长的身影出现在了院子的边上,还没待少志反应过来,小豹就跑了过去。班长所带的那只母犬是小豹的母亲,而小豹又是只还不满周岁的犬,这一见到狗妈,高兴也是正常的。
   曾少志紧跟在小豹后面走到班长面前,两人交流了一下巡查的情况,又折返回去,进行新一轮的巡查。
   下半夜了,露天里有些寒冷,在路过马圈的大门时,曾少志推开了门,轻轻走了进去。场里住房紧张,少志一直就和饲养员小马哥住在这里。
   马圈里黑漆漆的,只中间的柱子上,挂着一盏带着灯罩的油灯。场里的七八匹大牲口正安详地吃着夜草。
   在这里住了这么久,也有了数次帮着小马哥添料、打扫卫生的经历,对每一匹牲口都熟悉,就像是自己的朋友似的。特别是那匹枣红母马,正怀着孕,少志经常额外给它些豆饼、花生饼等精料。见他走近,枣红马拿蹄子轻轻刨着地,给他打着招呼。小马哥躺在设在高高的麦秸垛上的铺里,发出一阵呻吟声。一听就知道那是他的胃疼又犯了。这个小马哥也是,什么都好,就是管不住那张嘴,嗜辣要命。白天时,就见他家里来人了,给他带来了一袋棒子,还有一茶缸油酥辣子,想来是又吃多了辣子。曾少志在马圈住的这一年,都见他发过几次病了,还在半夜扶着他去场部找过医生。今天可千万别上演这样的剧目,夜班太忙了,这时间可耽误不起。
   真是越怕啥就越来啥,小马哥的呻吟变大了,透过浓重的夜幕,少志隐隐看到小马哥在铺里扭成个大虾。不忍心就这样离去,忙问道:“小马哥,你是怎么啦?还有药么?要不吃一点?”
   “小四川,那桌子上有两个药袋,烦你递我一下……”
   少志将手里的电筒摁亮,借着已经发黄的光,果然看到那张小桌上放着两个白色的药袋,忙拿在手里,递了过去。见他把几颗药片含进嘴里,又把桌上的大茶杯递给了他。小马哥吃了药,又倒头睡去。
   曾少志见小马哥睡了,还算是安稳,想来问题不大,就拍了拍小豹的头,赶紧走了出来。这一番折腾,起码耽误了十多分钟,看来是不能准时在下一个点和班长碰头了。
   天边露出了鱼肚白,风大了起来,气温降到一天最低点。幸好刚才抓了件外套在手里,这会儿穿上正好。
   天快亮了,再过两个多小时,值白班的警卫就会来接班。那时,曾少志就能将自己喂饱,躺回到马圈那个属于自己的床板上,进入美妙的梦乡。这些天都有些睡眠不足,头也有些发昏。他担心会引发自己的低血压和低血糖病症。刚来北方时就犯过,那时他还借住在叔父家,是叔父见他脸色不对,连夜将他送到医院的,经过一番检查,才明白了他还有这样的痼疾。
   前方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声,听得出,那是树枝被踩断发出的声响。从声音发出的方向判断,是在那片还没开摘的苹果林中。小豹的头转了过去,从喉咙里发出了报警的声音。要不是有牵引绳牵着,它就冲出去了。
   曾少志赶紧牵着小豹朝那边跑去。快到那片林子了,晨曦中,一个模糊的身影出现在眼帘中。从身高上看,应是个十多岁的孩子。只见他伸长胳膊,从结满了果实的树上摘下几个来,放进带来的篮子里。
   “住手!你这人怎么能这样呢?公然来偷园林场的水果?”
   那人扭过了头来,但只是一瞥,又赶紧将头转了过去。
   “走吧,跟我到场里去说清楚。”
   那人却死活不动。
   曾少志想扭住那人,却又怕自己的动作让小豹误以为要制服对方,从而张口伤人。
   徐场长在给警卫上培训课时,可是再三强调过,在任何时候都要避免伤人的。再加上少志这会儿也看出了,那个少年的体态不像个男的。
   林间的小径上传来一阵脚步声,班长一定听到了动静,带着护卫犬妙妞赶了过来,“小四川,是怎么回事?”
   “这不,抓了个偷苹果的!”
   班长手里的电筒光柱在那人的脸上扫过,但只一瞬就停了下来。
   “二花,怎么是你?”
   那个十多岁的孩子见自己被人认了出来,羞愧难当,将篮子连同几个苹果全丢在地上,捂住脸哭着朝远处的村庄里跑去。
  
   三
   “班长,刚才那人你认识?”待那个偷摘苹果的少年跑远,曾少志才问了班长一声。
   “岂止认识。她是我老班长张大勇的二女儿,长得水灵,可也是出了名的假小子!”
   “哦,怪不得我看着她不像是个男的,原来……”
   “张班长当过我的两任班长,部队的,地方的。他不光是我的师父,还是我的救命恩人哪!”王国胜喃喃地说。
   原来,王国胜一当兵,张大勇就是他的班长。张班长军事技术过硬,待人热情,将自己掌握的军事技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的战士。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班长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六七年。团里好几位干部都在他手下当过兵。王国胜清楚地记得在一次手榴弹实弹投掷中,还是新兵的他太过紧张,将手榴弹落在了自己身边。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是张班长抢拾起落在地上的手榴弹,投掷了出去,并将他扑倒在身下。手榴弹几乎在离手的那一刻就爆炸了。班长的额头被弹片生生刮去一大块皮肉,留下了一道暗红的疤痕,而王国胜却毫发未伤。
   在王国胜入伍的第二年,部队驻地发大洪水,班长张大勇奉命驾驶着一艘冲锋舟带着王国胜和另外一名战士冲进一个村庄里。水流湍急,班长的心口处被一尖利的树丫刺穿,流了好多血。他却顾不上查看下自己的伤势,坚持救人。一直到支持不住,倒在了水中,被激流冲走了。部队寻了他好久,都以为张班长这回要“光荣”了,谁知,他却凭着自己的毅力和过硬的游泳技术,从激流中挣扎了出来,不光这样,还顺带着又救起了两个在水中漂流的半大孩子。但他的伤口也感染了,那树枝还剌伤了胃,不得已,胃也切除了大部。
   那次抢险救灾后,他的身体不再适合在部队了,就复员回到了故乡。
   就在王国胜超期服役也回到地方后,被安排在了园林场警卫班工作,他来到这里,意外地发现警卫班的班长正是张大勇。所不同的是,张大勇的身份是季节工,而王国胜却是正式职工。在地方上,张班长工作起来同样认真负责,他处处为园林场着想,还抓住过偷场抽水房大功率电动机的盗贼。场里经多方努力,想要解决他的编制问题,都没有实现。后来,他的身体状况越发下滑,就主动要求场里让王国胜当了班长,自己彻底回到乡里,当起了地道的农民。
   张大勇在那次抢险救灾中受伤,失去了大部的胃,消化功能很弱。每次就医医生都要他在饮食上多加注意,要少吃多餐,最好是吃大米粥、软面条之类的半流食,但在当地农村,出产最多的就是玉米和红薯,连小米都不多,大米就更是罕见。城里的居民每人每月才象征性地应一斤大米。他的妻子想向公社反映一下他的情况,看能不能给予一些特别的照顾,被他坚决制止了。他说,他脱下了军装就是普通的群众,不能为国家做贡献就够难受的了,还伸手向国家要照顾,实在不该。
   就在不久前,他在出工时昏倒在了地里,村干部赶紧安排了两个小伙子将他送到了镇上的医院,这一检查才发现,在他的残胃里,竟然又滋生了严重的溃疡……这就是他常常胃疼,恶心呕吐的原因。眼见着他一天天地消瘦下去,一家人急得跟什么似的,小女儿听人说用苹果煮水能缓解心口疼,且苹果在当下是稀罕物,在集市上能卖上好价钱,有了钱就能给父亲换来同样是稀罕物的大米和白面,就才动了去园林场偷摘的念头。
   王国胜对老班长的近况并不知情,园林场警卫班的人手少,工作本来就忙,他也是大半年没有到老班长家去过了。这次见到张大勇的小女儿到场里来偷摘苹果,才想到一定是老班长家里出了什么事,要不然,家教甚严的张小花是断然不会来园林场偷摘苹果的。
   事不宜迟,王国胜打算交班后就去老班长家探个究竟。看得出,小四川对张大勇班长的事也很关心,且他也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亲和徐场长一样,都是南下的老干部,他想去看下张大勇班长也在情理之中,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两人约好了,交班吃了早饭后,就到离园林场五里地的张家庄,看望一下老班长。说好了,给老班长带了金帅苹果和巴梨各五斤。到了那儿再看,如果需要再想其他办法。
  
   四
   尽管曾少志来到北方老家都一年多了,但大多数时间都在园林场里,除了去年水果的收获季跟车去给水果站送过果子,就是不久前去市里百货公司给自己买过一双不要布票的棉胶鞋。至于近在咫尺的张家庄,却一次都没有来过。
   此刻,他跟在班长身后,行走在庄里不宽的通道上,心中别有一番感受。他是两岁时跟着爷爷、奶奶和母亲,从北方老家到那个名为果城的南方城市的,可以说是在南方长大的孩子。南方的农村他见过,他家所在的商贸宿舍就在果城的市郊,那个城乡结合部里,宿舍外面就是一个生产队的农田,那里的农民都是散居,没有形成村落。这是由于山区的地形和地势所决定的。张家庄却是个很大的村落,听班长讲足有上百户人家,一条小河穿村而过,将村子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小河的水很少,只有在夏天下过暴雨之后,才能看出是河的模样,其他时节,就是一道半干涸的沟渠。
   庄里的树也很少,除了村头那棵老槐和村里不多的树木之外,很少见到绿色,与园林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班长张大勇家就住在后村的一个普通农家院里。
   正是上午时分,村里很安静,眼下地里的活正忙,村民都在忙着收玉米,庄子里除了几个老人外,看不到其余的人。老班长家里的大门上虚掩着,王国胜拿手一推,大门发出了“吱呀”的声响,开了。人还没有进去,就看到一个中年农妇正在院里用铁铣和着稀泥。那些泥土里混着好些长短不一的麦秸,像是要糊什么。王国胜见她和得有些吃力,忙走上前去,叫了声:“婶儿,你和这泥干啥呢?”

共 853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既充满人间烟火又洋溢着家国情怀的作品,读来令人既心酸又振奋,非常难得的好题材!为了解决家境贫困,年少的曾少志初中毕业后从南方城市跑到北方一农场去做“警卫”工作。林场虽属地方编制,但也是军队般的管理,源于几任班长都是复员军人,将良好的部队作风带到了地方。少志在夜班巡查时无意遇到了一位“偷摘”苹果的“假小子”,正在问询时班长王国志听见声音赶了过来。见到“假小子”见到班长后丢下苹果就跑开了。原来“假小子”子是王国志曾经当班长的小女儿。王国志的班长也是军人,名叫张大勇,既在部队又在林场当过王国志的班长,且是王国志的救命恩人。事发突然也很蹊跷,因为张班长品德高尚,因在在部队时抢险救灾负过伤,得了胃病,但从不向国家伸手,主动回家务农,且家教严格。其女儿来农场偷摘苹果一定事出有因,因为其父的胃病需要常年吃苹果才能缓解疼痛。于是,师徒两人当天去师傅家近视,情况果然如王国志所想像的那样。这一切曾少志看在眼里,非常感动,便写了篇通讯稿寄往省报。不久省报刊载了文章,所有人都大喜过望,尤其“假小子”更是有心人。因为她的父母,包括王国志班长,希望这两个年龄相当的少年,将来缔结一段美好姻缘。文章朴实,自然,流畅,引人入胜。【编辑 黄皮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05-01 03:31:31
  又是一篇佳作,好感人!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5-01 14:12:52
  谢谢社长消晨的编辑,辛苦了,敬礼!
2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05-01 03:32:35
  生活阅历丰富,文字功底厚实,方能创作出一篇篇力作!提前祝贺!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5-01 14:13:30
  还需继续努力!
3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05-01 03:33:10
  保重身体,期待更多佳作!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5-01 14:14:57
  谢谢,您也多保重!
回复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5-01 14:15:06
  谢谢,您也多保重!
4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5-02 07:32:09
  清晨拜读秋语老师精心创作的《那一年,园林中的故事》征文小说作品,那种富有年代感的生活艰辛不易顿然间呈现,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崇尚英雄渴望建功的部队情怀,从园林场徐场长这位南下老干部的精彩描绘中可览一斑,那阐扬幽眇的真情呵护和精彩纷呈的浓情值守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生活的不易和生存的艰辛;曾少志从千里之外的南方为生计供职园林场,那浓墨重彩地生活场景,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一个真实逼真的穷困穷苦,“马圈里黑漆漆的,只中间的柱子上,挂着一盏带着灯罩的油灯”“小马哥家里来人了,给他带来了一袋棒子,还有一茶缸油酥辣子”“人还没进去,就看到一个中年农妇正在字里用铁铣和着稀泥。那些泥土里混着好些长短不一的春秋一下麦秸,像是要糊什么。”尤其是在扫写假小子二花“偷苹果”的段落里,穿针引线地勾画出老班长张大勇坦荡无私奉献家国的光辉形象,让人在欣赏德品良善中满含赞赏那代人、那辈人、那年月的纯真赤诚。佳作力荐,倾邀共赏!感谢老师精彩分享!
回复4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5-02 11:05:01
  谢谢梅老师的雅赏和细致地点评!辛苦了,敬礼!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