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我的大学(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我的大学(散文)


作者:山水耕夫 举人,3290.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5发表时间:2025-05-01 12:22:53
摘要:我的大学是一条色彩斑斓、丰盈美丽的丝线,牵连我的青春和梦想,连结我的现实和未来,缠绕我深固不徙的宿命,编织我跌宕起伏的人生。它虽然不是我生命历程的全部,却占据我人生当中极其重要的阶段,如同一幕幕鲜活灵动的画面,带着青春的印记,带着土地的芬芳,带着过往岁月的缅怀,萦绕在我的心灵深处,值得恒久地纪念,值得永远地珍藏。

(一)
   前些日子,我偶尔从电脑网络上看到一则消息:从2017年起,基于政策变化、生源挑战、办学精力等因素,厦门大学不再担任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主考学校,由其主办的自学考试专业课程全部停止。看到这则消息,惊愕之余,细细咀嚼,久久反思,未免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内疚,为自己的漠然无知而自责。
   我之所以产生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从内心深处感到内疚和自责,是因为人生之中的一段因缘,如同一条血脉相连的脐带,把我与厦门大学紧密联系到了一起。不过,尽管我对其神交已久,心仪万分,无限仰慕;可惜却从未谋面,没有机会拜访这所美丽的大学,亲自领略它瑰丽迷人的风采,这不能不说是我人生之中的一大遗憾。然而,这所坐落于素有“海上花园”美誉的厦门经济特区,蜚声于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曾经给我以理想的引航,给我以知识的滋养,给我以自信的底气,给我以奋进的力量。让我因之受益终生,萦念于脑,感恩于心,永远也难以忘怀。
   我的少年时光,生活在落后的偏僻山区,禁锢于崇山峻岭之中。由于山高水长,交通闭塞,加上家庭生活困难,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当我从村级小学读完五年级,到中赤公社中学读到初、高中毕业,直到1979年参加高考的时候,才在老师们的带领下,第一次乘坐拥挤的班车,踏入县城这块陌生的土地。瞬间被几幢五六层的高楼、两条喧闹的街道、几家敞亮的商店、以及熙攘的人潮所震撼。然后,近乎懵懂地走入考场,冥思苦想地答卷,经过两天半的煎熬,稀里糊涂地交卷,然后回家等待高考成绩。
   然而最终等到的结果,自然无法令人满意,离大学文科录取线差20多分。这是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三年高考,由于前两年高考题目过于简单,因而加大了试卷难度,因而被称为“世上最难高考”。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468.5万人,最终录取不到28万人,录取率为6%。我们作为教育资源稀缺的山区中学高中毕业生,和全国绝大多数考生一样,只能是大学梦碎,名落孙山,回家务农。可想而知,我们当时的情绪是何等的低落!
   从此以后,只能躬耕于田陇之上,吟啸于丛林之间,沉沦于山野之中。每天上山砍树,下河放排,春耕夏种,日晒雨淋,忍耐着别人的白眼和不屑,嘴里哼唱着那首改编的《知青之歌》:“跟着太阳起,伴着月亮归,沉重地修补地球,是我难以摆脱的命运。未来的道路多么曲折,多么漫长,生活的脚印,深陷在偏僻的家乡……”借以抒发心中的感慨,表达未来的迷惘,发出命运的诘问。每年从生产队的仓库和账簿里,分到两担赖以生存的稻谷,以及几块钱微薄的工分收入。在那些迷惘的时光里,偶然听到某个同学通过复读,考上大学或者中专学校,心里便躁动不已。多么希望能够得到命运的眷顾,重新获得学习的机会,发誓当以千百倍的努力,圆满自己的大学梦想。然而,一切皆如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无非一个虚幻的梦境而已。
   如此的窘况,延续几年之后,我在山风松涛的熏陶下,在烈日冷霜的浸淫中,已经从一个外形孱弱的少年,长成一个体格健硕的青年,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完全熟练地操作农业生产的十八般武艺。其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自不必说。在此期间,我为了寻找未来的出路和归宿,先后在上赤小学和中赤中学代课、在中赤农技站培育杂交水稻、在中赤供销社生产门市部当过营业员等,最终因为与自己的志趣不太合拍而选择了放弃。然而,我头脑中获取大学文凭的梦想终未泯灭,试图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执念始终存在。因而循着自己的学习兴趣,报名参加了“中国逻辑和语言函授大学”,不顾日间劳作的疲乏,无视窗外的明月星光,潜心静气,挑灯苦读,终于通过两年的学习,获得一纸沾染大学气息的《结业证书》。我清楚地知道,它尽管在学历为尊文凭至上的世界里,没有多大的存在价值,更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但却蕴含一定的象征意义,因而无怨无悔,自得其乐。
   (二)
   一九八四年冬天,我被群众缺席推举为村干部。当时我是中赤供销社的正式合同工,正处于提升业务能力的重要阶段。正在犹豫是否接受群众的厚爱,回到家乡村里去任职的关键时刻,当时中赤公社王副书记特地找我谈话,当面给予我热情的鼓励,期许我通过招干考试录用为国家干部的美好前景。因此,我向中赤供销社领导提出辞职要求,回到家乡上赤村担任村干部。
   第二年,在偶然的机会,我从报纸上看到国家推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许多地方已开考相关专业。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和“自学成才的摇篮”里,可以借助开放型的教育形式,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弥补许多人未能上大学的缺憾。这令人振奋的消息,使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看到了未来进取的方向,展现了大学圆梦的美好前景。让我一下子心痒难耐,跃跃欲试。尤其是当我得知村里担任文统会计职务的宗亲梓叔,虽然只有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却利用全县统计干部统一报名的渠道,参加了统计学专业的自学考试。并且,经过半年多的刻苦努力,取得了《哲学》课目的合格成绩之后,尤其让我感到惊奇,从内心产生由衷的钦佩。由此更加激发我参加自学考试的热情,坚定我通过这一开放型高等教育学历考试,实现大学梦想的信心和决心。
   翌年春节过后,我邀集这位参加过自学考试的梓叔,一起赶赴武平县教育局自考办公室,履行自学考试报名手续。当我选择自学考试专业的时候,本来想填报我所心仪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突然看到即将开考的栏目中有法律专业的选项,在我的头脑中瞬间掠过一道灵光,一下子激发了我内心的兴趣。基于当时国家开始重视法治建设,全社会法律人才稀缺,就业形势较好的社会大环境考虑。我未加思索,当机立断,临时改变专业选择,舍弃原本基础扎实的汉语言文学,转而填报厦门大学法律专业。这个对于我来说完全陌生的专业领域,为我开启人生新的征程。
   我清晰地知道,自学考试是一条曲折崎岖的道路,征程上一定布满荆棘,到处坎坷泥泞,需要不停地攀援和跋涉。为此,我暗暗下定决心:既然上苍赐予了可以圆梦的机会,一定要认准目标,坚持到底,突破一切樊篱和障碍,完成法律专业14门课程的学习,取得合格的学分成绩。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大学文凭,借以证明自己的实力。为此,我对厦门大学法律系制定的考试计划、各门课程的开考时间安排、以及每一课程的重点,进行认真地分析研判,拟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立即付诸实施。
   1986年上半年,我报考了“宪法学”和“法律基础理论”两门课程,作为首先突破的重点。由于刚刚接触自学考试,还没有形成对于法律专业考试规律性的认识,一切都感到模糊和生疏。首先碰到的是教材问题,因为报考时间仓促,自考办不办理代订,必须自已想办法解决。为此,我跑到县城的新华书店,几乎翻遍了所有的书架,也没有找到指定的教材。只好退而求其次,购买了几本相关的书籍,对照考试大纲逐一进行分析甄别,查找相关的内容,用笔记本抄录下来,进行认真地阅读理解,慢慢弄通弄懂其中的问题。这无疑加大了学习的难度,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学习资料。因而,我只好在白天做好农活,完成村里各项工作的间隙,充分利用早、中、晚上可以利用的时间,夙兴夜寐,废寝忘食,在昏暗的灯光下不舍昼夜,认真攻读深奥而且枯燥的法律专业知识,真正达到了近乎痴狂的程度。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当年临考前的三、四月份,正是农村溶田整地、播种插秧的大忙季节,作为家中主要的劳动力,每天挥汗如雨,日晒雨淋,在责任田里耕种稼穑,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整天累得腰酸背痛,筋疲力竭,其中的辛苦自不必说。同时,还要兼顾处理村级事务,解决繁烦复杂的各种问题,实在有说不尽的烦恼。因而只能利用劳动间隙,在田间地头、农舍草寮之中,甚至在挑秧运肥、爬坡过坎的山路上,拼命挤出时间攻读法律专业知识,熟悉法律基础理论和法律条规。因为地处乡野农村,所有应当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没有人提供指导,没有人可以请教,没有人可以一起讨论,完全依靠自己的悟性,吃透考试大纲和专业教材,学习过程是多么的寂寞而且漫长!我深深地意识到第一次参加自学考试的份量,只有打响第一枪,取得开门红,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才能坚定未来的信心,支持我继续完成学业,决不能功亏一篑,半途而废,让人笑话。
   转眼到了考试时间,本县因为报考人员少,财政状况不好,不可能设立自考考场。因此,本县的所有参加自考人员,要到邻近的上杭县城参加考试,两地之间相差近百公里的路程。我邀约另一位自考同学,背着鼓鼓囊囊的书包,里面装满教材和复习资料,加上几件日常用品,各人骑一辆自行车,从老家门口出发,沿着崎岖逼仄的山道,骑行20多里路,向上杭县城方向进发。一路上翻山越岭,爬坡过坎,险象环生,与其说是骑着自行车,实际上是推着自行车走,直把自己弄得气喘吁吁,汗水涔涔,精疲力竭,浑身湿透,实在是极其狼狈,苦不堪言。
   中午时分到了十方墟场,稍作停留,休息片刻,吃了一碗热汤面。将自行车寄存在路边店里,好不容易挤上过路班车,直至下午才赶到上杭县城。然后联系在上杭县工作的高中同学,应届毕业时唯一考上大学的发小陈生荣,其时他在上杭县乡镇企业局担任副局长。恰逢他刚举办婚礼,搬到岳父母家的婚房居住,原来毕业分配时单位分给他的房子,现在正好闲置。在他的前头引领下,我们七拐八弯,穿街过巷,走进一幢老旧的四合院,据说是上杭县政府土改时没收地主充公的财产。在一间约12平方米的小房间安顿下来,算是有了立足的地方,权且作为冲刺考场的后方基地。接下来马不停蹄,赶到考试地点熟悉沿途路线,以免明天走岔路耽误考试。然后,吃过晚饭,洗漱完毕,捧起书本临时抱佛脚,盯紧重点难点的内容,不停顿地进行强制记忆。因为太过疲乏,不觉眼皮打架,迷糊之中竟然伏在桌面上睡着了。
   第二天上午,提前20分钟赶到考试地点上杭第二中学,立即感受到久违的考试气氛,心里未免有些忐忑,掠过一丝丝紧张的意念。然而,这样的场面几曾经历,已经司空见惯,只能告诫自己镇定下来,稳住内心的情绪。然后从容地走进考场,对号入座,等待铃声响过之后,开始快速地思考,谨慎地作答。在监考人员轻微的脚步声中,在钢笔接触试卷的沙沙声里,完成一道道题目的解答。直到再一次铃响,交上写得密密麻麻的试卷。当我踱出考室时,感觉考试题目并没有原来想象的难度,自觉应该考得还不错,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得到释放,精神开始松驰下来。
   当我在第二天上午再次进入考场时,已经习以为常,驾轻就熟,基本熟悉了考场严肃的氛围,没有多少紧张的意味了。只是因为没有正规的教材,依靠东拼西凑形成的学习资料,有可能跟实际的教材相差甚远,有点吃不准具体的专业内容。最为担心的是所考的知识点,极有可能偏离考试大纲,因而没有稳操胜券的把握。然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能根据考题的涵义,搜寻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尽量加以发挥。经过2个钟头的时间,勉强答完题目,便在响铃声中交了考卷,有些踌躇不安地走出教室。
   当晚,带挈考完之后的轻松心情,我和另一位自考同学一起,接受老同学陈生荣的邀请,一起到小酒家里聚会。席间,大家无所顾忌,边喝边聊,气氛异常热烈,什么天下大事、社会新闻、考试情况、家长里短,都成了桌席间讨论的话题。如此推杯换盏,自然喝了好多酒,很快便进入微醺的状态。可以想见,在离家百里之外的异地他乡,经历一场劳心费神的考试之后,能够得到老同学的眷顾和关照,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等到第二天一大早,便急忙奔赴上杭县汽车站,搭上班车往家乡的方向飞驰而去。
   这一年,我刚刚结婚不久,妻子怀孕,家庭事务日渐增多,恰逢家里新建一幢两层五间的土楼房,可谓百事缠身,分身乏术。回家之后,只好一边操劳农事,一边处理村务,心中老是惦念考试的情况,期待考试成绩快点公布。终于在一个月后,收到了考试成绩通知单。当即打开信封一看,《宪法学》考了62分,《法学基础理论》考了78分,取得两门课程的单科合格证书!我顿时激情飞扬,兴奋难抑,高兴得险些跳了起来!心里激荡起一股炽热的狂潮,血脉中如同注入一针强烈的兴奋剂,眼前仿佛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起来,展现出一幅斑斓多彩的绚丽图景!
   我想,尽管没有正规的教材,两科成绩也不是考得很好。但是,毕竟是第一次参加自考,时间仓促,临阵磨枪,取得应有的学分,尝试到了初步成功的喜悦,也足以让自己感到欣慰。这无疑坚定了我从事自学考试的信心,增强了继续完成学业取得文凭的勇气。俗话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这次的初战告捷,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象征的意义更为重大。我告诫自己,既然迈上了自学考试的漫漫征途,就不能有半点的迟疑和松懈,必须认准目标,坚持到底,一以贯之,直至取得完全胜利!

共 25147 字 6 页 首页1234...6
转到
【编者按】一篇长篇散文,洋洋洒洒两万多字。作品讲述了自己在求学的道路上努力攀登的故事。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什么叫锲而不舍,什么叫有志者事竟成。作品语言朴实,讲述清晰,很接地气。把自己通过自学,拿到国家承认学历的法律专业自考大专文凭的经过讲得很细。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一个在自学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前行的青年的身影。作者的自考的经历,代表了一大批有志青年,通过自学考试,拿到文凭,承负起了更加重要的任务,从而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作者的经历也反映出了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段过往。这对生活在现今的年轻人,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推荐共赏。【编辑:透明秋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5-01 12:23:56
  拜读耕夫老师的长散文,为你的励志故事所打动。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5-01 12:24:19
  恭祝五一快乐,创作丰收!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5-01 12:24:42
  期待更多佳作在这里首发!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3 楼        文友:山水耕夫        2025-05-01 12:39:54
  感谢秋语社长!祝五一劳动节快乐!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