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水乡黎里,摇橹荡起八百年烟雨(散文)
摇橹船载着喜形于色的游人,在古镇的市河里晃晃悠悠,好似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游,一橹一桨看上去像是在绿波上深一脚浅一脚地探究。
这条河叫黎川河,从东到西贯穿古镇老街,约有两三公里长。河岸岸墙石砌,有诸多的石驳岸,方便取水、洗刷和泊船。
古镇名叫黎里。而黎是姓氏,里为乡里,难道是因为黎姓人家曾经居住于此?
走在市河两岸的老街上,观赏着岸畔的桃红、柳绿、海棠艳、梨花白。我又想,莫不是因为“黎”与“梨”通假,黎里古镇是个梨花盛开的地方?
探寻黎里古镇的前世今生,它曾称黎川,又名禊湖,也古称:梨花里。所以,黎里确实曾是梨花盛开的地方。但是,根据《黎里志》记载,“黎里”的得名,是因为乡人对唐朝官员黎逢吉的感激。
话说唐元和年间(806年-820年),湖州刺史范传正派黎逢吉前来兴修水利。他疏浚河道、修桥筑路、造福百姓,本地人为表达对他的感激,遂将地名改为“黎里”。
感恩,是黎里人的优良品格。他们还用一座东圣堂,感谢为黎里成镇奠定基础的人——赵磻老。南宋时期,黎里最初只是个村庄。后来,在宋淳熙五年(1178年),官至代理工部侍郎的山东东平人赵磻老,时年57岁,来到黎里定居。在这里,凭借他的资历与才干,整修市河,修建街道,并在黎里建造了第一座私家花园,让黎里从村升格为镇,奠定了它成为江南大镇的基础。
如今,东圣堂简朴的大门挺立在市河岸畔的长廊下,而堂内已辟为“江南民俗博物馆”。馆内旧家具与老农具,木制的与竹编的,手推的石磨与健身的石锁,纺车与织布机,还有一间江南人家的厨房。特别是那婚嫁的红妆,不仅有一顶精美的大红婚轿,还有成套的礼盒,都是红艳艳的,琳琅满目。
人们在好奇地参观民俗馆时,也像黎里人一样,感恩赵磻老,是他让我们现今可以在这座古朴、恬静的古镇里,悠游自在,在这座最经典的江南古镇里徜徉,老街长弄,风雨长廊,小桥流水,人们怡然自得,怀旧追古,登桥揽景,倚栏沉思。
黎川河孕育了两条老街,一色的麻石板路,街道干净整洁。老街上鳞次栉比的都是两层的老房子,粉墙黑瓦,漆黑的门板似乎轻轻敲击就会落下墨粉。如果黎川河是老街的纬线,那么一条条从老街往南或往北延伸的弄巷,就是古镇老街区的经线。据说这样的弄巷有115条之多,有暗弄与明弄,甚至有的先明后暗。
暗弄是藏在墙间房屋下的弄堂,不怕刮风下雨,但却很幽暗。明弄顶部无遮挡,故也叫朝天弄。有的弄巷笔直到底,有的却折角小拐,遮遮挡挡。
我喜欢走进这样的深弄,尤其那些暗弄,虽然它们大都窄逼得两人要侧身才能通过,但它们像时光隧道一样深邃,给人的不仅是“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叹,还有在古巷探幽觅境的惬意体验。两侧一扇扇小门内,就是一户户看似深居简出的人家。在这些幽暗的弄巷里,我似乎闻到了弥漫在其中的几百年烟火味,那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般的五味杂陈,是江南水乡人家吴侬细语的呢喃。
其实,这些深巷里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像寻宝一样找寻。
比如恒丰泰弄,不仅有历史,而且有有趣的故事。黎里老街上有恒丰泰东弄与恒丰泰西弄,它们长60多米,六进深,都是暗弄。恒丰泰原是道光年间开设的文魁斋南货店。在那动荡的年岁里,按说弄堂以暗为安,边门以少和小为好,且一般只在一侧开有边门。但文魁斋的老板为了出入方便,在东西两弄都开了门。结果,小偷经常光顾,以致文魁斋最终倒闭。光绪年间,换了老板,开设了恒丰泰布店,加固了东弄的门,封闭了西弄所有侧门,布店开得稳当、安定。
黎里老街上,不仅有汝家弄、汝家桥弄,还有汝家湾堂弄、中汝家弄,甚至市河上有座“汝家桥”。四条汝家相关的弄巷及其古宅,加上“汝家桥”,可想汝家在黎里古镇的实力与规模。
汝氏是随赵宋南渡来到江南的。其始祖汝德远,于南宋建炎初年定居江西。传至汝尚质,他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带领全家迁居黎里。相传,汝尚质豪爽质朴,心胸宽广,急公好义,常常为乡亲排难解忧。他的这种美德代代相传,故而家族兴旺发达,才俊辈出。从汝家的老宅院里,先后走出了四位进士和多位举人、贡生,用事实说明了古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汝家初时居住地在黎里北岸,后来人口多了,有几兄弟移居到了南岸,就有了汝家弄。他家的房宅,尤其是在汝家弄2号的,白墙黑瓦,古朴典雅,还有很精美细致的砖雕门楼,雕饰有“八仙”“三英战吕布”等,配以龙、狮子。门楼上的“贻谋燕翼”四字,出自《诗经》。
为了方便南北交通,汝家人在市河上建了一座三孔梁式石桥,桥上的石阶由整块石板凿刻而成。桥叫迎祥桥,但坊间习惯称它是“汝家桥”,正如桥上对联所说:“东西迎接川流水,南北常通行旅人”,它方便了千家万户。
同汝姓人家一样,至今保留有四条用家族姓氏命名弄巷的是蒯姓。
黎里蒯姓人家是苏州吴县香山人蒯祥的后裔。蒯祥(1398年-1481年)是明代建筑大师,苏州明代建筑流派“香山帮”的鼻祖,擅长园林营造。他曾在京城四十多年,营造宫廷建筑,被封为工部左侍郎,授二品官,享受一品官俸禄。黎里蒯氏后人中,也是俊才星驰。如浙江按察使蒯士芗,一生勤勉,可惜后来卷入清末四大冤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蒯厅曾经设为书场,是当年黎里最老、名气最大的说书场,但一直禁说《杨乃武与小白菜》。黎里老街上的四条弄巷:老蒯家弄、新蒯家弄、南蒯家弄、南栅蒯家弄,分别对于蒯家的四座老宅院:敦睦堂、树滋堂、崇恩堂、慎余堂。
走在黎里的老街上,一不留心,在某个转角就可能遇到名人故居,那种感觉对心怀探究的我来说,就像拐角遇见那个“她”。
如,深108米的西徐家弄,弄口挂着“徐达源故居”保护牌。
徐达源(1767年-1846年),官至翰林院任待诏,工诗文,善书画,著有《黎里镇志》《涧上草堂纪略》等。他的妻子吴琼仙(1768年-1803年)也是诗人,他们都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弟子。徐达源故居共八进,其中第三进是吴琼仙的书房“写韵楼”,第五进是徐达源的书斋“新咏楼”。
庙桥弄是黎里最宽敞的明弄。明清时期,它是黎里最为繁华热闹的商业街,宽阔的石板街上,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如今,在庙桥上以庙桥弄口的古宅为背景,是一处人们喜欢的摄影打卡地。庙桥弄对岸是古镇的一处宽敞地,曾经的“庙”不见了,一座仿古的戏台耸立在北端。
据传,庙桥前后曾经有全真道院和财神庙,且在明代,全真道院的道长吴云山在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修建了庙桥,也就是大陵桥。就像许多事物都会留下它的历史痕迹,虽然如今全真道院不复存在,但其棂星门的两根石柱依然屹立在桥头,被支撑与保护着,像是一片书签,让后人可以翻到历史故事的这一页。
黎里老街最长的一条弄巷是李厅弄,全长135米,为暗弄。李氏一族在黎里,人丁兴旺,是“八大家”之一。现今,李厅内布置有《在历史边缘歌唱》展览,是一个关注中国传统戏剧、曲艺及其传承人的非遗影像展。
黎里古镇的“八大家”是“周陈李蒯汝陆徐蔡”,他们在这里有相当多的遗存。
在黎川河畔,有一座极为特别的石牌坊,上面“乐善好施”四字描金。从这里,我们可以将黎里古镇的史册翻到周氏那一卷,里面的故事感人且非凡。
黎里周氏是宋代著名理学家、《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的后人。这个家族自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迁到黎里后,上承祖训,乐于助人,帮贫济困,救灾赈灾,善举诸多。
“乐善好施”牌坊后是一座纵深六进的周宫傅祠,内设义庄。
话说黎里周氏始祖周奇龄一直有设立义庄的理想,几代人秉承善义之风,到了第五代孙周光纬终于实现祖先愿望。
周光纬致力于治理家业,热心乡里,每遇灾害,都尽力施救乡人。道光元年(1821年),他将周宫傅祠增加第四、五、六进,扩建为义庄,其中第五、六进为义学。因此,清道光皇帝下旨赐予黎里周家“乐善好施”牌坊。
周氏义庄的建成,其实不仅有周光纬的功绩,也有他的兄弟、堂兄弟及其子侄们的努力。特别是周光纬为筹建义庄殚精竭虑,终因积劳成疾,44岁便英年早逝,后来主持义庄建设的是他的堂兄、曾任江西按察使知事的周芝沅。
在苏州地区,建造义庄帮助贫苦人群,相传源自范仲淹。范仲淹籍贯苏州,他在苏州率先倡导兴建义庄。所以,“乐善好施”牌坊上的对联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地人在义庄建成后赠送的匾额“德馨黎川”,仍然挂在周宫傅祠内。
黎里周氏在老街上留下的何止是这座牌坊和义庄,更多地是家族的口碑和黎里妇孺皆知并乐意与外人分享的佳话。
周奇龄的两个儿子周昴、周星,分别在黎里建造了寿恩堂与鸿寿堂,现在这两栋大宅仍然存在。其中鸿寿堂原有七进,现存五进,它第五进的匾额“洛雅草堂”,由清嘉庆七年状元苏州吴廷琛手书。而寿恩堂共有五进,现在挂着“南社通讯处旧址”的牌子。
南社是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
1909年秋和1915年,柳亚子等人在黎里创建南社和酒社,寿恩堂曾是这两个社团的通讯和活动处。现在寿恩堂内是黎里革命历史文化、南社活动历史、烈士张应春事迹和苏州民革等内容的展示。
在黎里老街,还有“柳亚子纪念馆”。柳亚子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学渊博,受父母教育与影响,他不仅喜读古诗,而且赞成维新。17岁后到上海,受蔡元培、章太炎等影响,他加入同盟会和光复会。后来他创立南社,加入中国国民党,并始终坚持民主革命,是著名的民主人士。他在1945年在重庆结识伟人毛泽东,新中国成立时,他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等,被毛泽东赞为“人中麟凤”。
这座纪念馆,也是柳亚子故居,叫赐福堂,曾经是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的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周元理(1706年—1782年)的私邸。
周元理是周昴的儿子,为黎里周氏的第三代,故寿恩堂就是他生长的宅院。他于乾隆三年(1738年)考中举人,乾隆十一年(1746年)被列入大挑一等,开始任职,首任直隶蠡县知县,后任清苑县县令。因勤政爱民,且心性谦和,受到乾隆器重。赐福堂是他当官后所建宅院,有个弄巷就叫周赐福弄。而周宫傅祠,是他去世后,用于祭祀他的专祠。
黎里周氏,以善义之心待人,以好施之举立名,无论古代还是近现代,都人才荟萃。以这个家族在黎里留下的物质和精神遗产而言,确实无愧于“黎里第一家”的名分。
不过,黎里古镇的名人还很多。南宋以来,这里出状元1人,进士26人,名人硕儒大有人在。
其中,南宋特奏名状元魏汝贤(1216年—1245年),是吴江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现矗立于黎川河岸畔的“迎恩坊”就是纪念他的。他出身于黎里望族魏氏,其曾祖兄弟两进士,其祖父也是进士。又如,清末爱国名将张曜(1832年-1891年),幼时他曾随姑父蒯贺荪在黎里读书,新蒯家弄底的“退一步处”是他的故居;被孙中山先生称为“是医国手”的金诵盘(1894年-1958年),曾任黄埔军校军医处处长;倪徵燠(1906年—2003年),中国著名法学家,新中国首位国际法院法官,曾在东京大审判中担任中国检察组首席顾问,黎里现设有他的纪念馆。
黎里的名人很多,黎里的故事很多,确实难以细表。
在探寻黎里古镇弄巷里的这些丰富又精彩的史话时,我们也惬意这里有可浪漫徜徉的风雨廊,有廊下的美人靠可轻松倚坐。
黎里老街两岸的风雨廊很长,所以我宁愿叫它长廊。雨敲廊瓦时,在长廊下听雨瞧雨;日晒柳岸时,在长廊下遮日挡日,这是江南水乡最让人愉悦的体验。
长廊下令人欲罢不能的还有飘香馋人的黎里小吃,其中“黎里三宝”分别是冯记油墩、王记辣脚、阿王套肠。我品尝了一个肉馅的油墩,它色泽黄灿,外酥里嫩,喷香可口。
我也在黎川河的桥上来回行走,既在桥上欣赏市河两岸旖旎的风光,看那杨柳轻拂水波漾,看那花艳古宅诗韵生。
在我寻找着这里古韵与人文谐美的景致时,还在细心地寻找市河岸墙上的缆船石。
缆船石是黎里古镇的一道不易察觉的风景,它们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市河的岸墙上,主要集中在一个个驳岸处,说是有人细数过,总数超过250颗。它们像一个个“象鼻眼”,细小地挖凿在某一块岸墙石上,便于系缆泊岸的船只。
简单的缆船石,只是在石头上挖一个贯通的凹孔即可系船。但显然,有文化底蕴且爱美的黎里人不甘于如此,故而也像雕饰房宅一样,在缆船石凿饰上花、草、瑞兽,如鱼、象、鹿、蜂、猴、鹤等,甚至有雌雄剑、暗八仙等。若去深究这些雕饰,说不定能发现其中也深藏着什么奥秘。不过,对于黎里人来说,缆船石系住的是船,也系住了从黎里外出的游子们的心。
午后,长廊下歇息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显然都是祖祖辈辈生活在黎川河岸畔的居民。他们有的三三两两闲聊着,其乐融融;有的独自倚坐着,怡然自得,表情坦然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他们有的耄耋之年,银丝白发,仍然精神矍铄。看他们的慈祥与安然,我就想猜猜他们各是哪个黎里望族的后人?
黎里的古韵醉人,黎里的故事迷人,黎里古镇的历史沉淀与它蕴藏着的烟水江南人家慢生活的雅韵,更是让人心驰神往。所以,我已经是三次专程来到黎里古镇游览,并把这篇文章的时间点设定在那次春光明媚时。因为在我心中,这座古朴、雅致的古镇,虽然许多古宅闲置、老损,但正在得到保护、维修与利用,让人感觉,它悠然与娴静,仍然焕发着活力,像春天一样美丽。
摇橹船在市河里来来回回地摇荡,深深浅浅的橹桨漾起的何止是水波,分明是把黎里古镇八百年的历史,化作一串串涟漪,让静立岸畔的我们细思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