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绿野·夏】从考究历史谈面食工艺说起(随笔外一片)

编辑推荐 【绿野·夏】从考究历史谈面食工艺说起(随笔外一片)


作者:树勋 童生,972.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1发表时间:2025-07-04 16:00:43

(一)从考究历史 谈面食工艺说起
  
   历史是面镜子,从中可以清晰的看清中华民族的美食工业的由来及发展之路。
   任何美食都是要集色香味为一体,美食不仅要味美,还要色美,型美,意蕴美为一体。味美只能滿足口腹之欲,色美、型美可以滿足耳目之欲,最后通过意蕴美达到了审美高度,中华美食博大精深,审美高度高于口腹之欲,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依托。
   要说面点优久的造型历史,《左传》"国之大事,在于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就是分受祭肉。《礼记》把堆叠器皿之上,仅供蔬果点心称为钉,其中特别讲究形式美,由此逐渐演化为祭祀面点。明代杨慎更有精彩的解释,“五色小餅,做花卉,禽,珍宝型,按抑盛之盒中累积,名曰食钉。"“食钉的五色小餅,就是后世所说的面花,花饃,这里非常的讲究色调搭配和造型的丰富性,拼盘的装飾性,追求食用与审美”的高度统一。
   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陵寝所在的陝西乔山。来祭拜的人所用祭品,是猪,羊,牛和五谷。黄陵所处的北方,同南方截然不同,北方产麦远胜于产稻。面粉是北方人的主粮,所以祭祀的人们,通常都用面粉制做出各种动物,花卉等形象,代替三性和五谷,面花等祭品,由此产生了"子推镆”,它原产于陝北之洲县,源自于祭奠晋国大臣介子推。相传晋文公重耳逃难时来到了子洲,介子推不离不弃,割股啖君。后来他死难之日,晋文公下令,禁火寒食以寄哀思,由此形成了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子洲人民每年寒食节,到来之际,都要揑面花,习俗也就延续到了今天。
   山西闻喜花饃和伙洲枣花饃,都是有名的贡品。霍洲花镆又叫“羊禚镆”,有“吉祥如意”的意思。这种充滿形式感的面点,在完成最初的祭祀功能后,渐渐的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婚丧嫁娶,生儿育女以及各种家庭庆典,都开始了使用。由于这种功能的转变,就带来了造型色彩选题的变化。各种花馍花糕纷纷出笼。婚丧嫁娶要做餛饨面花,一龙一鳳,围着牡丹,荷花,莲花,还有老虎花饃。给老人做寿使用寿桃,松柏的面花,给孩子过生日,办滿月要用兔型花饃,过春节要蒸枣花和元宝人,元宝篮,要揑出粮囤,书本和花鳥以祝福丰收,望子成龙。清明节揑燕子,农历七月七做巧花,除了面花花饃,还有很多造型极为考究的面食工艺。比如宋代开始出现的月餅。今天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最早的月餅模具,就是元代的,大小和现代的没啥区别,只是花纹雕刻的相对简单了。明代的月餅出现了麒麟送子,月中蟾兔,吳刚伐桂,嫦娥奔月等图案。
   要说名扬天下的北京的京八件,则是另一类面点翘楚:有福字餅,太师餅,寿桃餅,喜字餅,飯锭餅,卷酥餅,鸡油餅,枣花餅,它们各自代表福,禄,寿,喜,富贵,吉祥。
   蒲松龄笔下的”扁食揑似月牙弯,"就是后世被人们称为餃子的中国传统美食,真可谓美食中的精品。"德发长”和“老边餃子”的造型,都是面食造型中的顶峯。有的像蝴蝶,有的像企鹅,有的像金魚,下到锅里热气腾腾,有如彩蝶飞舞,魚跳龙门,诗情画意,赏心悦目。
   这些生动的面花,最开始都是供奉给神仙享用的,最后都演变成了中国人歺桌子上的精美面点。
   当这些面点都具备了美观,具备了精神享受的时候,人也就成了神。
  
   (二)优美地理环境的陝西
  
   陕西省通常总是被人形容为"枯黑的草木,”“铺天盖地的大风,”以及“白鹿原”上令人直掉口水的一碗油泼辣子面,还有《楚汉爭霸》里巍峨的長安城,其实这些都是陜西给人们印象中留下的表面东西。
   最初的陕西给人留下的只是笼统的地理概念,今天的陕西则是三块完全不同的地貌单元揑合在一起,陝西既有八百里秦川的深沉雄浑,陜北的粗犷豪迈,也有陝南的钟灵毓秀,南国风情。
   在宋朝以前,关中陜北一直没有和陜南揑在一起,但陜南有汉中这一蜀道的核心地带,为防止蜀地据险自重,元代统治者特意把陕南划分给陜西,形成了犬牙交错的省域格局。
   从历史上来看,陝南确实和陕西渊源颇深,当年汉高祖刘邦被项羽从关中王改封汉王,就是靠汉中沃土休养生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最终才打下关中地区,成就汉室霸业。而陜南商洛是战国时期商鞅的封地,商於古道和商山四皓也在此地,所以说陜南和陕西确实有千絲万缕的联系。
   而陝北这个半干旱农业区是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从历史上看又是各民族柤互爭战的战场,鬼方,白狄,匈奴,党项,蒙古,民族大融合,一直都在这一地区进行着。因此陜北既有农耕文化的躯体,又有游牧文化的皮毛。既有中原文化的底色,又有边域文化的花边。相比关中文化,陕北文化更接近晋文化区。由此可以看出,晋南的运城,临汾一带,也算是关中文化的余响。在陕北流传的一句民谣: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是告诉我们陕北这个地区,历史上曾出过许多美人和英雄。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就出在米脂,李自成,張献忠,这种另类英雄,也都是从陝北走出来的。但是这里连绵不绝的黄土,起伏的山丘,纵横的沟壑和干旱少雨的气候,让这里显得更加苍凉,粗粝,今天陕北的形式,突然发生了剧大的改变。新能源经济的兴起,地底冒油,山里出煤,贫瘠的陜北一下子就富了起来。陕北人真正的挺直了腰桿,同时陜北也步入了正常的发展阶段。
   陝西最重要的地区还是关中。关中平原四面环山,又有黄河这个天然的壕沟,渭河,泾河,洛河,灞河,沣河,浐河,洨河,灵诏河,出现了八水绕长安,山环水抱,如一座规模庞大的天然城堡。
   而关中的"关"字,指的是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蕭关这四座关卡,四关一锁,八百里秦川真可谓是"金城千里"。如果说关中是最早的天府之国,那么西安就是天府中最珍贵的收藏,真可谓多少帝王兴此处,中华历史看长安。
   在远古的农耕时代,西安就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地和发祥地,当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陝西相比沿海,相对的说曾经一度有些见绌,但是经过陝西人的努力,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无论是生态资源,还是历史文化资源,都得天独厚的陕西,终于又获得了更加难得的新机遇,陝西又成为了我国新的更加耀眼的明星。

共 24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最初的陕西给人留下的只是笼统的地理概念,今天的陕西则是三块完全不同的地貌单元揑合在一起,陝西既有八百里秦川的深沉雄浑,陜北的粗犷豪迈,也有陝南的钟灵毓秀,南国风情。语言优美,接近生活,逻辑缜密,主题明确。两篇小文,说明了两种事物的来龙去脉,信手拈来,趣味盎然。佳作推荐阅读,问好作者,祝福创作愉快,万事如意。【编辑林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