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星月】老戏新看(随笔)

精品 【江山·见证】【星月】老戏新看(随笔) ——看秦腔《三娘教子》有感


作者:赵亚亚 秀才,2615.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1发表时间:2025-07-05 21:08:29
摘要:重看经典剧目《三娘教子》,我想起了陈彦在《主角》里的一句话:“秦腔不死。”

四十年前,听人说秦腔《三娘教子》,无缘去三月会上一看场。
   三十年前,听人唱秦腔《三娘教子》,吵得人头疼赶紧撤远。
   二十年前,秦之声播放秦腔《三娘教子》,猜测是老娘管教逆子。
   十来年前,听人唱秦腔《三娘教子》片段,对作者心生敬佩。戏词有念白,有唱词,念白突出人物个性,唱词句式整齐,七字句居多,几乎句句押韵。一出大戏,华美的辞藻,个性鲜明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程式化的动作等缺一不可。能编戏剧的,都是人才,才华横溢。
   童年听《上海滩》《涛声依旧》,青年时代唱《走进新时代》《我和你》,现在哼唱《上春山》,流行歌如韭菜,割了一茬又长一茬,可是《三娘教子》还在舞台上咿咿呀呀地唱。观众中的老婆老汉换了一批又一批,噙烟锅的老汉没有少,穿红棉袄的老婆只增不减。大浪淘沙,在岁月里的大浪反复冲刷下还留存的,就是经典。
   七月上旬,夕阳西下,梨园广场北侧高楼林立,乌云压城,大风之中,光影变幻不定,舞台背后,大鼎巍巍,天地苍茫,风去云不散,此情此景,宜看戏。我靠着栏杆,借助电子屏上的文字提示,在那熟悉的秦腔梆子中,观看了咸阳市演艺有限公司倾情演绎的本戏《三娘教子》。看进去了,看懂了,感动了。
   《三娘教子》的主角王春娥,谆谆教导十岁逃学不上进的儿子,从甘罗拜将说到司马光砸缸,苦口婆心,屁用不顶。情急之下想施家法,又被老奴老薛保拦挡。打不得,骂不成,那个唇红齿白脸上粉嘟嘟的顽童,还在耍继续闹。
   王春娥的哭诉,才让我明白了原来薛乙不是她的亲生儿子。丈夫薛子岳打仗殒命疆场了,大老婆、二老婆都卷了金银细软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只有可怜的三太太守着老爷的独苗儿,希望小家伙将来能顶门立户。难怪叫“三娘”,原来是三太太。“娘”在古文里年轻貌美的女子,例如杜甫笔下《观公孙大娘舞剑》,白居易《琵琶行》里“妆成每被秋娘妒”,明代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三娘左右对爱情忠贞,可她为难啊:没了丈夫,没了钱财,娃又不是亲生的。娃管不好了没指望,觉得对不起亡人;下狠命管,娃不是亲生的,担心人家说长道短。这会儿三娘教导一句,薛乙顶拨她一句,顶得三娘害心疼。三娘无奈地唱到:“自古道,儿要自养谷自种,恩养旁人孩子一场空……”这世上千千万万因各种原因抱养别人孩子的父母,听到这戏词,能不落泪吗?
   三娘教育无效后气急败坏:“织什么机来,我纺什么线,打断机头两离分。”理解理解,妈让娃气到极点,摔东西砸杯子,甚而自己寻死觅活,就是舍不得打娃。
   老戏里唱的是人情世故,唱的是人性人心。三娘唱养育孩子的艰辛,那段唱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押着“an”韵:“留下我儿三岁满,有为娘恩养抱胸前,左边尿湿抱右边,右边尿湿抱在胸前。浑身上下同尿遍,抱在儿院下把月观。直冻得为娘团团颤,小奴才见月拍手心喜欢,娘为儿头上的帕儿乱,娘为儿身穿烂布衫,娘为儿腰襟布裙遮半边……”顶针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娴熟,道出了寡妇抓娃的难。二娘是娃他亲妈,寡妇改嫁都不要这个拖油瓶,可见养娃艰难,自古皆然。
   王春娥放弃了做王春娥,她选择了做三娘。世上路有万万千,她为什么这么做?三纲五常,伦理教化,爱情信仰?兼而有之吧?古人今人,男人女人,活在世上,总要信点什么。要不然,活不下去。
   也感动老奴薛保的忠诚。他曾将老东家的薛子岳尸首从战场上背回来,这八年来和王春娥一起,抚养薛乙长大成人。在少不更事的揪着他胡须玩的薛乙和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王春娥之间,劝罢这个,再求那个。“回头再叫三祖母”,他白发苍苍,胡子一大把,竟然叫王春娥“祖母”,就是我“好我的婆呀”,将自己低到了尘埃里。
   三娘病了,他拉下老脸,带着小东家找大娘,寻二娘,为的是给这娘俩一条活命,一个出路。被那两个无情无义的妇人侮辱后,他气得双手发抖,髯口乱颤,跳起,落下。那舞台左侧的乐队,与演员配合严丝合缝。司鼓的鼓槌如急雨落下,又在老人将小东家抱起放在案上时,温柔地为孩子擦去泪水尘土时,轻轻收起。那一老一小,让观众泪眼婆娑。这世间,忠诚从来都是稀缺品,也无价之宝。所以,戏曲里反复唱,那是台上台下人都梦寐以求的。
   作为老师,认为三娘教子其实并不成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能才是触动了那碎家伙一点点。人教人,百言无用;事教人,一次入心。真正让薛乙改变的,是生活,是现实。他在大娘面前被驱赶,他在亲娘跟前被侮辱。人没钱了就是鬼,就是丧门星,人人唯恐躲之不及。血脉,亲情,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很多时候不值一文。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里写道:“这世界没有任何一句话,可以让你醍醐灌顶。真正叫你灌顶的,只能是一段经历。”两堵南墙让薛乙觉醒,让他奋发图强。
   我曾见识过一个孩子,父母离异,孩子考公后,要填写亲生父亲的信息,他通过第三方告诉孩子:“让他写,亲生父亲死亡。”他不考虑孩子的前途,他只对自己如今的小家庭负责。我用脚丫子都能推测出,这二十多年间,这位父亲从经济到心理,从物质到感情,一丝一毫的付出都没有。这世间,《三娘教子》中的大娘、二娘无处不在。所以,不要动不动就感慨人心不古。
   一出《三娘教子》,看得我感慨万千,老话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瓜子,所言不虚。回来在网上一搜,才知道这是明末清初李渔的大作。李渔是谁?《闲情偶寄》的作者。小学课本里节选了《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笠翁就是李渔。
   李渔还有一句名言,估计爱美的女士都知道:“女人美不美,姿色在次,最要紧是要有‘态’。”何谓有态?态有万千:聪慧狡黠之态,活泼轻盈之态,得体娴雅之态……李渔还说:“女人有态,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妥妥的文化大师。
   经典就是大师创造的,我今天见证了经典的魅力。
   重看经典剧目《三娘教子》,我想起了陈彦在《主角》里的一句话:“秦腔不死。”
   秦腔不死,经典永在。
  

共 24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将《三娘教子》与流行文化对比,从多方面剖析剧目内涵,十分精彩。流行歌如韭菜一茬又一茬,而《三娘教子》历经岁月沉淀,依然在舞台上熠熠生辉,不愧是经典中的经典!​演出时,演员们用精湛的演技将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三娘对非亲生儿子的谆谆教导与无奈,老奴薛保的忠诚善良,都通过细腻的表演传递给观众。戏中对人性、亲情、忠诚的展现,让读者们深深共情。尤其是三娘讲述养育孩子艰辛的唱段,通俗押韵,用顶针、排比道尽养娃不易,让人忍不住眼眶湿润。这出戏不仅是艺术表演,更是对人情世故的深刻解读,教会我们生活的道理。李渔不愧是文化大师,能创作出如此佳作!人生入戏,戏如人生,好的戏曲即使历经岁月洗礼,热度依旧不减,魅力依旧不衰,可以给人深刻的启示。一篇探讨戏曲魅力的随笔佳作,倾情推荐,好文共赏!【编辑:淇水碧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06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5-07-05 21:10:34
  一篇探讨秦腔《三娘教子》魅力的随笔佳作,通过与流行音乐对比,让人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
与文字相伴,把柴米油盐的生活过出诗情画意。
2 楼        文友:冠景华庭        2025-07-05 21:46:19
  秦腔艺术渊源流长,《三娘教子》经久不衰,三娘深明大义含辛茹苦,忍辱负重抚养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身心交瘁,令人泪目,而其生身母却逃避责任无情无义抛弃亲骨肉,三娘母子陷入绝境仍不肯相助,令人不齿。而儿子却在绝境中猛醒发奋图强,揭示了不一样的人性,发人深思。
  
  
  
  
  
  
  
  
  
  
  
  
  
   《
3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25-07-06 21:12:54
  秦腔是咱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读了老师的这篇文章,从中领略到了秦腔的文化,令人感慨,收获满满。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