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寻找文字的水源 (散文)
我一直对文字来源有一个大胆的提问——是从哪里流淌出来的?于是,按照这种思路,我去寻找文字的水源。有古人就探索文字的“五行”,有了文字五行属水的说法。因此,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荒谬的命题。
一
我想,我的根一定在水的深处,源自于一眼泉的深度。汉字就是这眼泉的光,照射进我的脑海,刻下龟骨符咒。
那根最早的结绳,一定在泉的深处,沿着汩汩流淌的清韵溢了出来,我喝了山泉水,脑子就有了灵光,忽然就记住了那一粒粒汉字,树一样长在心坎上,四季长青。但如果细究的话,还是得从泉水与家的小径说起。
都说家是四方的,但我感觉家是圆的,可以滚动。很小的时候,我就拽着奶奶的衣襟,随着奶奶滚动的脚步沿着小径奔跑,扁担在奶奶的肩上忽闪忽闪的,水桶好像要撞到地面上。奶奶的身子比较矮,一米五多点的样子,稍胖,再加上她的“三寸金莲”,行走在小径上,就像是滚动的轮子。
山泉在村子的东头,我家也在村子的东头,自然就占据了好的地理,挑一担水,就是一口气的工夫。泉水是用青石板围着,四面和上方。到山泉的路上也铺满了青石,一块一块的,像一粒粒汉字横平竖直。每天挑水的人总会洒下些许的水,石板就湿漉漉的。我就想着,这泉水里一定也躺着许多汉字。在山泉的旁边长着几棵柳树,树枝儿有些许下垂,便也叫做垂柳了。时间久了,青石板的四周围挤满青苔,岁月就在青苔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的交替中长大。老去的脚步埋进土里,新生的脚步长在风里。一直到上了小学,才知道那一枚枚柳叶是二月春风裁剪的。后来长大了,竟然发现,这眼泉水在纠正着这个说法,我们的柳叶是三月的春风裁剪的。我便认定,泉水是有文化的,不然怎么能纠正这一错误呢。“不知细叶谁裁出,三月春风似剪刀”。把二月纠错为三月,居然这诗韵、这押韵一点也没有影响。虽说有点偷梁换柱,但结局是向好的,有着山泉唯一而独特的灵魂,便也值了。我认识是对的,泉水和垂柳都藏着文字,读起来韵脚很满很圆润。
忽然就有了一个想法,这眼山泉,是不是大禹在治水时从某个山梁上踩空而留下的一个脚印。这种想法虽然不切实际,但我感觉总有千丝万缕的冥冥之中的联系。
大禹治水,是有着文字记载的,《尚书·禹贡》中说:“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意思是“禹分别土地的疆界,行走高山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以此我们也知道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我想,这就是先有了水,才有了文字的原因。北魏时期的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详细记载了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源流、支流、水利设施以及沿岸的山川、城镇、古迹等。《河图洛书》中的河指黄河,洛指洛河。这部文献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与古人治水活动密切相关。《河图洛书》中蕴含的治水智慧和理念,体现了古人对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的早期认识。这些,足以佐证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水是文字之源。文字的源头是水,“为有源头活水来”也就有了根据。
二
我的父辈们,一直就沿着这眼山泉而活着,那时的山里人活得十分敞亮。山的开口很大,会沿着山梁逶迤千里,那是祖辈们一直遵循着祖训而建设的居所。高屋土墙,木椽木檩,青瓦黛色,与山野融为一体。火炕一间,彻头彻尾,一家人一年到头就挤在一间土炕上,和白天黑夜平静相处。宽敞的屋门两扇,中间挂着黑铁制作的门环,像一串悦耳的铃铛。门的两侧有着一尺见方的门墩,连接门墩的是门坎。平时吃饭的时候,就会往门墩上一坐,迎着天地和风,怡然自得。先辈们的敞亮不仅仅这些,大门打开,那才是真正的敞亮。或许,唯有大门打开,才能自然地迎接八方来客和日月精华。父辈的敞亮就在这两扇打开的大门里进进出出中祥和欢快,那种毫无防备之心的日子,比起现在除夕里绽放在夜空的烟花绚丽多彩。父辈的心胸,就是沿着这两扇打开的大门而沟壑万丈。
父辈们认识的字不多,那些都是与梨、与种子、与土粪、与鸡鸭猪狗牛,都和打开的门有关的,其余的一定与水有关。不然,每年的那眼山泉总会有人无时无节地去淘洗,保持着那眼泉的清冽,朴实而纯净。
父辈的日子很单纯,没有许多的讲究,一日三餐,早上馍馍中午面,晚上随便吃些。可有一点,那就是与这眼山泉有关。不论春夏秋冬,吃完饭,总会饮一瓢凉水,是凉泉。瓢是成熟的葫芦做的,飘在水缸里,就是一只行走的船。起点是水缸,终点是山泉,沿途的碧波就是装满水的水桶颤悠在奶奶的肩上。奶奶的小脚丫在青石板上滚动,哪吒的风火轮也就在故事的夜幕下荡漾开来:话说,从前有一位大将军,叫做李靖,他的夫人生孩子,生下来一个圆圆的肉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说的就是我的家乡。长大的时候,看着家乡的月亮穿过树梢,落在这眼山泉里,月亮就忽闪忽闪的,缺少的就是倒挂在树梢上的猴子,伸出毛茸茸的手去打捞泉里的月亮。这样的情景,总是在夜里出现,清晰,绵长,温馨,净美。
家乡没有河流,有的是山,泉水溢满的时候,就会沿着山的沟壑而远去。步伐叮咚欢快,沿着历史的栈道,在诗仙诗圣的歌谣里清澈。“山不在高,有水则名”。的确,我们的山上有水,养育着不知多少代人。在我上小学的路上,就有几处古采洞,是古人采集朱砂的洞子。我进去过一次,里面湿漉漉的,有水流经过。洞子外面的山体浑然天成,树木层峦叠嶂,互相掩映着。如此的美景,一定是吸足了山峦的水汁而展现的壮丽。山因有水而生长,树因有山而壮美。山山水水,生生不息,绝对是在文字里注入了最丰腴的水。
总是记起小的时候,天上的雨像不要钱的树叶,说下就落了下来。山尖上的云朵,父辈们躲都躲不及,像挑水时的嬉戏,随手扬起的一瓢清流,就湿了对方的衣襟,哈哈哈的笑声,总会惊飞一树树的鸟雀,把山梁连在一起。整个蜿蜒的大山就连成片,连缀着生命的烟火。
父辈们不讲究历史,也没有几个人懂历史,唯一能懂的就是喝进胃里的水,在阳光照耀的田地里化作一滴滴汗水,偶尔在鸡的鸣叫声里与汉字做一个联想,就是“闻鸡起舞”。汉字就流着清韵,湿漉漉的彰显魅力。
三
父辈们的庄稼都在与水打着交道,泥巴涂抹的土墙,在日月的更替中斑驳陆离,在烟火的延续中变黑,以及那些深埋在泥土中有着刻痕的兽骨,沿着某一山体镌刻的人影,一直在风雨的暗夜里走过千年沉长。上古时期的气息沿着水流,融入土地,种子的味道变得浓郁。家乡的那份自信,就是渐长的树。盘山而过,或许就是久远的声音,父辈读懂那份呻吟,肯定在水里洗涤过倩影。石器、青铜、铁器,都沿着水流的方向形成固有的记载,一个个朝代的花朵都沿着史书开放,文字立下的汗马功劳,终究在汉字的汗水里凝聚华章。
清流暗许,许的不是一世繁华,更不是许的承诺缠绵,那是文字与水的水乳交融而铸就的城。城在一代代帝王更替或者入住中,沿着城而环绕的那份执着与坚守,始终的不便的主题。这些力量存在于文字的千军万马中变幻莫测,或沉长繁杂,或轻盈如燕掠过,或扩疆拓土,或更替繁华。一粒粒文字在古典中真实,在古典中花样年华,在古典中沉鱼落雁,在古典在尘埃落尽。但一切,离不开水,离不开生命之源。追朔历史的久远,还是从红尘中剥离,那古屋中一册册的线状发黄的书,总有一滴水从文字里流出来,在月光下蒸发为雾,弥漫整个的天空。天显得厚重,文字显得伟岸,水乳交融而成的城就更加有了诱惑与狐媚。历史的古韵入水,文字的瑰丽入水。波光泛起的潋滟之色,方显出庄重秀美。
村庄在这里,是一名过客。或许就是许多过客的脚印,才映出青石板的珍贵。彩虹弹射而起,架设的虹桥,一头连着雨,一头连着文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河灿烂,若出其里”。曹操是站在碣石山上,面朝大海而澎湃激荡。可见阳光、星光都是从海里升起的,这份对自然、对大地的韵染也未离开过水。这么说,“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就好理解了。
“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用来形容人是宇宙间最精华的存在,是万物中最具灵性的生命。在我看来,其实不然。如果用这句话来说水,是再也恰切不过的语言,文字的灵动才会生长翅膀,蘸着水汽而翔。千山万水便有了声息,有了声响,有了呼号。像那排江倒海的竹筏,浸湿了自己,荡漾了江河湖海,文字因此也水汽氤氲,色彩斑斓。
文字记载了历史,文字若不浸润了水,就不会在史册里浩荡。
四
在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自己也有些迷茫了。不能一时把当时冒出这个想法的思绪理清,便也搁置了几天。
周一七点多打开电脑,坐在办公桌前,脑海中竟跳出了五个题目,一一建了文档,想着一天天地去完成。对着这个题目,最初总是浮想联翩,有着一题三作的想法,那就是写一篇散文,写一首诗歌,再写一篇散文诗。细细想来,于我,终究有着难点,那就是我的文字太稚嫩了,入一枯井的青蛙,抬头看不见一眼山泉。
如水的文字还是给了我冲动,我想在文字里游泳,唯有文字的水不能让人溺水。
我始终认为,文字是有水源的。泱泱华夏,博大精深,禅意绵长。文字的演化也经历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但文字的产生,究其根本,是从最初的象形文字演变而来,一步步规整文字的形意。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周边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他文字的母字。这一“母”就奠定了深厚的渊源,不仅仅是流长那么简单。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
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也就注定汉字的汉的偏旁是“氵”,这三者的一体统一就注定汉字与水的缘分,不可分割。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汉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汉字更是民族灵魂的纽带,在异国他乡谋生,汉字便是一种寄托,哪怕是一块牌匾、一纸小条,上面的方块字会像磁铁般地吸引着,让人感受到来自祖国的亲切。因为那中国人的情思已经浓缩为那最简单的横竖撇捺。每一笔,都是饱蘸着华夏碧血写就的。在海外,无论你功成名就还是漂泊沦丧,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你就会有几多慰藉几多寄托,因为无论是象形还是指事,无论是会意还是形声,每一个字都有深远的来历,每一个中国人就是那一撇一捺,已经成为方块字的魂魄。一撇为魂一捺为魄,这就是人之精神所在,汉字让人站立起来。
黄河流经了30亿年,依然滔滔不绝,被誉为“母亲河”。长江流经11个省份,养育着多少华夏子民。三皇五帝,在黄河长江两岸,开启了游牧部落的农耕史。其中大禹治水家喻户晓,可见汉字与水的纠缠是风情万种的。
如果从水与汉字的迟早来说,水起得太早太早,那就注定汉字是在水的孕育下才字正腔圆、神采飞扬的。
原创于2025年5月22日,7月6日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