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走在田间路上(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走在田间路上(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秀才,2658.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2发表时间:2025-07-07 14:50:33
摘要:走到路口,我转身回望。恍惚间,仿佛回到了那个来地里寻父母的夜晚。一只小蛙在草丛里“呱——呱——”地叫,我凑近试图看它在蹲哪里,倏然,没了动静。 我耸耸鼻子,想闻一下空气里是否飘着菠菜香?我举目远望,找寻夜色里那几棵粗壮的钻天杨。我看向地面,搜索着一条条虫子爬到哪里去了?夜色越来越浓,我闻不到也看不见,只听到空气里充斥着蛐蛐和不知名昆虫的低声密语。

这两天晚饭后散步,我寻到了一处好地方。
   之前常去村南。走过村南小桥,左转向南是一行沿河的杨树林。月色穿过茂密的枝叶,在路面上铺下斑驳的树影。树叶随风摇摆,月光影影绰绰,妻子挽着我的手,漫步在树影里,浪漫里藏着诗意。
   最近,树林南头的一个院子里出来两条狗,像是对我家皮皮颇有意见,把它视为入侵者。从看到我们的影子就开始狂吠。我喊皮皮往回走,它们依旧狂吠。我走它就追,我停它就退,回到家门口继续吼叫。狗仗人势的家伙!我都已走过小桥,它们还在那里叫,叫得让人心烦。
   后来,我们开始从村北小桥,顺着齐谭路向北走。路宽,有灯,听着沿途蛐蛐歌唱,蛙声伴奏,偶尔几声知了声应付着夜的燥意,这样看来,也是一条不错的散步路。村里很多上年龄的村民,也喜欢在这条路上快走。
   皮皮从小就受过训练,对我的一些口语指令,都能听懂。坐下、出去、过来、趴下,包括“滚”都能准确识别。村口乘凉的村民都夸它聪明,唯独我知道它的底细。这家伙有一个最大的毛病,不会躲车。这是一个致命的缺点。几年前被一辆电三轮撞出好远,好在皮糙肉厚竟毫发无伤。几天前,在前任老村长门口,又被一辆电三轮撞了,疼得叫唤了好长时间。妻子说,这次得记事了。我摇了摇头。
   不出所料,它好了伤疤忘了疼,依旧不知道躲车。路上没有来车的时候,它就在路边草丛和绿化带里玩,一旦有车灯,它就跑到路中间玩,气得我把它叫过来,用手势指令把它定在原地,等车过去后,才敢解除指令。每天晚上我都会骂它一顿:“这个傻狗,屡教不改,早晚还得在这个毛病上吃亏。”
   散步本是一件很惬意的事。但带着皮皮心总是揪着。想着它整天被拴在巴掌大的地方,又不忍心不带它。而且它很会撒娇,看我们吃过晚饭出来,就把身体匍匐在地上打滚儿,尾巴摇得像风扇,嘴里发出像孩子撒娇似的哼哼声,眼神可怜巴巴,让我对它爱恨交加,拿它没办法。
   我说的好地方,是走出村里第二座小桥,大路东侧的一条斜路。这条斜路是村子以前的生产路,之前是一条宽阔平整的土路。如今由于村民亲地,每年都向外种一点点,导致大路变成小路。路还是斜的,只是瘦了,弯了,像是舞女的纤细的腰肢,向东北延伸。这里晚上不走车,不用担心皮皮被撞。
   这片地很有特点,路南和路北的地是一家的。由西向东开始,先是南块小,北块大,逐渐到南块大,北块小,再向东,南北地头都长了,就变成了独立的地。
   不是农忙时候,白天这条小路上过往行人就不多,更别说夜晚了。和齐谭路的宽阔平整相比,它落下风,但对比惬意安静齐谭路远不及它。
   走在有些坑洼不平的路上。几场雨过后,玉米苗神速增长,从前段时间的十厘米到如今的六十多厘米,短短数日,竟长了半米。远远望去,丝毫看不到了麦田影子。在夜色里,微风袭来,黑绿的玉米叶子随风摇摆,并不会发出“沙沙沙”的声音,株苗还小,还没有交错在一起。
   抬头望去,月光辅助,夜并不黑。
   我和妻子边走边聊。聊之前哪块地是我家的,聊哪里曾种着一棵大杨树,聊过麦时在哪块地捡过麦头,在哪里跟着村民的牛车捡麦子。
   突然,走到一处臭气熏天的地方,我们赶紧掉头往回走。
   这是附近的养殖户,把禽类粪便卸在了这里晾晒。刺鼻的臭味让我瞬间对周围环境失去好感。
   以前可不是这样。在道路两侧曾栽种着几棵大杨树。我叫不上品种,只记得树身又高又直,树冠很大,树皮为灰白色,不像现在的杨树呈皲裂状,而是在光滑的树皮上,分布着一些成人拇指肚大小的褐色斑点。
   每年春天,小孩儿会来树下捡胶质芽瓣,用来粘作业本。也会捡“毛毛虫”,吓唬女生。一条条散落在地面上,有多有少,有时会铺上一层。这些杨树花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还有吓人的功能。
   有一天放学,突然发现光秃秃的杨树换上了一身绿装。巨大的树冠,稠密的枝叶,把阳光遮蔽,在路上留下了一大片树荫。农人们干活回来,会在树荫里走的慢一些。父母在地里干活,孩子们会坐在地头上的树荫里,看小小的蚂蚁如何把一条巨大的虫子降服。闲来无聊,也会拿着小刀在光滑的树皮上划上几道,像是属于童年的特殊符号。
   其中最粗的一棵杨树,在树身三四米高的地方,有一个圆圆的洞,这是鸟窝。偶尔能看到几只小鸟在洞口盘旋,洞口偶尔也会悬挂着几根干枯的草,随风摇摆,像是农家小院屋檐下的风铃。我记得自己爬过一次,由于树身较粗,一个孩子是很难抱过来的。即便如此,我仍然能爬上去。像一只壁虎附在光滑树皮上,把手伸进鸟窝去。鸟窝真深,愣是够不着底。偶尔拽出一些掺着羽毛的干草,但没摸到鸟蛋,更没抓到小鸟。
   后来有一次,我看到一条蛇从洞口爬出来。从这天起,我再没掏过鸟窝。
   不觉间,来到一块田地南头。我对妻子说:“这里曾经是我家的豆子地,那年豆子地里虫子真多。”
   大概是上五年级时,我家种了一年豆子。不知道为什么?豆子秧苗那么能招虫子!也不知道为什么?父母当时不打药。从远处看,绿油油的豆叶随风摇曳,像是碧浪清波。凑近看,豆叶上全是洞洞,有大有小,有圆有方,还有波浪形的奇形怪状。有整片叶子只剩下了中间的叶脉,孤零零的,让人心疼。这些都是被虫子啃食的。
   父母忙于其他农活,便交给我一个任务“打虫子”所谓打虫子,不是打农药,也不是用手抓。而是左手拿着洋瓷盆,右手拿着棍子,走进豆子地。把盆子放在几株豆秧下面,用棍子敲打豆子叶,虫子像下雨似的落进盆子里。就这样随打随走,仅一小圈,就有半盆虫子。如今看到虫子会害怕恶心,当时看见虫子不会,而且还颇感有趣。见多不怪吧!
   打上半盆虫子,我把它们倒在大路上,赶着自行车在轧来轧去。红的、绿、黄的、白的、毛毛虫、大豆虫……通通在劫难逃。偶尔有几条逃脱,还没爬到地里,就被过路的车轧爆了。
   妻子不让我说这么恶心的事。我们继续向前走。这一片责任田叫“墩上”,我不知道为什么叫这名字,或许这里曾有一棵大树墩吧!
   这里也曾有一块我家的责任田,路南地头短,路北地头长。一大早,帮父亲牵牛耘地时,我喜欢路南。在稠密的玉米田里是一种煎熬。玉米叶划得脸和胳膊生疼,再加上天气炎热,玉米地里密不透风,难受至极。当牵着牛走到地头上,眼前一亮,劲风袭来,甚是凉爽。就连老牛都很享受,甩甩脖子,仰起头吼出一声沉闷的“哞——”。
   后来这片地,被父亲和母亲砸上了杨树苗。杨树苗收益要比粮食高一些,相对也省事一些,不用耘地,只需除草便可。杨树苗之间的间距要比玉米苗稀疏,而且杨树苗树叶大而圆,不像玉米叶那么长。只有在顶端才会互相交错摩擦,而下半部分的树身则树叶较少。在里面干活很凉爽。干累了,找块平整的地躺下来,听树叶“刷刷刷”,鸟儿“鸣啾啾”,无疑是一种享受。
   挖树苗是个体力活。春天,一大早天不亮,父亲就拿着锄头和铁锹去地里挖树苗。天亮时候,已挖出几百棵,每十棵为一组,用麻绳系起,装到机动三轮车上,拉到集头由母亲看着售卖。生意时好时歹,有时一天不够卖,父亲会再送来一车。有时生意很惨,怎么拉来的,再怎么拉回去。那段时间,父亲每天不是在地里挖树苗,就是用三轮车拉着长于车斗的树苗晃晃悠悠地来来去去。
   这块地还种过菠菜。菠菜是父亲专门买的好品种,叶子大而厚实,特别鲜嫩,薅上一棵抓在手里能攥出水来。那年菠菜大丰收,但价格却不高,卖上一天菠菜,还不如打上半天工钱多。后来为了腾地,父亲不得不见人就说:“吃菠菜去我地里拔,品种好,烙菜饼,炒着,凉拌都好吃。”
   不花钱不费工的菜,谁不愿要?放学时候,常见村民在车后架上拴着一捆菠菜。大叶片像杨树叶子一样,耷拉在车子后架两边随风摇摆,像一个个翠绿的大风铃。不用猜,肯定是我家的。再后来,有人拉着地排车,骑着人力三轮车,用铁锨在地里戗上一车,拉回家喂牲畜。当看到父亲,笑着打个招呼:“青,你种的菠菜真不错!”父亲无奈地说:“嗯,好,就多弄点。”
   那年,村里飘满菠菜饼的香味,空气里弥漫着菠菜汁的清香。父亲和母亲作为种菠菜的大户,倒没怎么吃菠菜。
   走到路口,我转身回望。恍惚间,仿佛回到了那个来地里寻父母的夜晚。一只小蛙在草丛里“呱——呱——”地叫,我凑近试图看它在蹲哪里,倏然,没了动静。
   我耸耸鼻子,想闻一下空气里是否飘着菠菜香?我举目远望,找寻夜色里那几棵粗壮的钻天杨。我看向地面,搜索着一条条虫子爬到哪里去了?夜色越来越浓,我闻不到也看不见,只听到空气里充斥着蛐蛐和不知名昆虫的低声密语。
  

共 33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充满乡土气息与怀旧情怀的乡村散文。作者以晚饭后散步为线索,串联起童年记忆与当下生活,形象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幅乡村夜景与劳作生活的画卷。从村南的杨树林到村北的齐谭路,再到那条坑洼幽静的斜路,每一段散步路径都承载着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情感。文中穿插了对童年趣事的回忆——捉虫子、掏鸟窝、种豆打虫、挖树苗、收菠菜等,既有童年的天真与乐趣,也有乡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作者对自然环境的变化表达了深切的感慨,从曾经的大树、清风与蝉鸣,到如今的臭气熏天与人为侵占,笔触间流露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在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写中,既有对自然与土地的深情,也有对岁月变迁的沉思。这篇文章不仅是对乡村生活的记录,更是一份对童年记忆的珍藏与对故乡的深情告白。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07002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7-07 14:52:24
  作者将乡村生活的点滴场景与童年回忆完美融合,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质朴的记忆画卷。文字中既有对自然景致的细腻描绘,又充满对乡村生活质朴与纯真的热爱。从捉虫子、掏鸟窝到种地劳作,细节生动而充满童趣,展现了浓郁的乡土情怀。全文情感真挚,笔触细腻,充满生活气息,让人沉浸其中,久久回味。
回复1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7-07 21:06:14
  感谢芹芹森老师辛苦编发与精美点评,问好老师,敬茶远握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7-07 14:52:45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2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7-07 21:06:40
  再谢老师留评鼓励
3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7-07 22:33:26
  恭喜老师获得精品!真不错,佩服佩服!
回复3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7-08 06:01:34
  谢芹芹森老师鼓励,是您精彩的编按给小文锦上添花。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