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千户苗寨日记(散文)

编辑推荐 【浪花】千户苗寨日记(散文)


作者:陈俊义 白丁,76.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9发表时间:2025-07-12 17:13:02
摘要:这文章说苗寨十年变了样,太商业化了,原来的味儿没了,挺可惜的,希望大家珍惜老传统。

十年前第一次去千户苗寨,车刚过凯里,路就开始绕。盘山路像根长绳,把我们往云里捆,等看见漫山遍野的吊脚楼时,司机猛踩一脚刹车,说“到了”。那时候哪有什么大门,村口几棵老枫香树底下,坐着几个穿靛蓝布的老太太,手里搓着麻线,见了生人也不躲,光咧着嘴笑,牙床漏风。
   进寨不用买票,踩着青石板路往里走,脚下的石头被踩得发亮,坑坑洼洼里还嵌着去年的稻壳。吊脚楼的柱子都发黑了,木缝里钻出几丛青苔,有妇人在二楼的美人靠上捶衣裳,木槌敲在青石板上,“砰砰”响,惊得屋檐下的燕子扑棱棱飞。我们随便推开一家挂着“农家饭”木牌的门,女主人正蹲在火塘边炒腊肉,见了我们,手在围裙上擦了擦,往火塘里添了根柴,说“坐,马上就好”。
   那时候的苗寨,空气里都是木柴和米酒的味儿。傍晚在河边散步,能看见姑娘们背着竹篓去挑水,银饰在辫梢晃,叮当响得比河水还清脆。有老汉坐在自家门槛上编竹篮,竹篾在手里翻飞,问他多少钱,他摆摆手说“送你,不值钱”。夜里去看篝火晚会,没有舞台,就在晒谷场上烧起一堆火,全寨的人都来凑,老头老太太拍着腿唱古歌,年轻人跳芦笙舞,有个穿百褶裙的姑娘拉我入伙,我踩错了步子,她笑得直不起腰,银项圈撞得“当当”响。
   住的是村民自家的吊脚楼,楼上的房间铺着粗布床单,窗台上摆着野菊花。夜里能听见山风穿过木缝的声音,像谁在吹木叶。老板娘起得比鸡早,天没亮就去后山摘菜,回来时竹篮里晃着露水,煮的酸汤鱼酸得人直咂嘴,她就往碗里多加一勺木姜油,说“这才够味”。临走时我们要给钱,她推搡了半天,最后只收下成本,还往我们包里塞了袋炒米,说“路上饿了吃”。
   前几年再去,车刚到山脚下就被拦住了。收费站的栏杆像道坎,交钱时看了眼票,比十年前住一晚还贵。进寨得坐摆渡车,水泥路修得光溜溜,青石板路被圈起来当“景观”,踩上去得踮着脚。吊脚楼还是那些吊脚楼,只是木墙上都刷了清漆,挂着统一做的招牌,“苗家客栈”“正宗酸汤鱼”,字打得比门板还大。
   找地方吃饭,挑了家看着顺眼的,刚坐下就有人递菜单,上面的价格看得我直皱眉。酸汤鱼论斤称,比城里饭店还贵,问服务员“能不能少点”,小姑娘眼皮都不抬,说“都是这个价”。菜上来时,腊肉切得比纸还薄,酸汤里飘着几片番茄,哪有当年的酸香。隔壁桌几个游客在吵架,说“这银饰是假的”,老板叉着腰站在旁边,嗓门比芦笙还响,“假的?假的你赔我十倍!”
   白天在寨子里转,想找当年捶衣裳的妇人,却见河边修了观景台,几个穿银饰的姑娘站在台上,摆着姿势让人拍照,十块钱一张。她们的笑容像是刻在脸上的,游客一走开,立马掏出手机刷视频,银项圈碰在手机壳上,闷沉沉的。找遍全寨没看见编竹篮的老汉,倒是有不少卖竹制品的店,竹篮上贴着“纯手工”的标签,摸上去却硬邦邦的,像是机器压的。
   夜里的篝火晚会搬到了大广场,搭了钢架舞台,姑娘小伙穿着崭新的民族服装,跳得整整齐齐,像在演木偶戏。台下的游客举着手机拍,没人跟着跳,连鼓掌都稀稀拉拉的。散场时听见有人嘟囔“还不如看直播”,我往回走,路过一家酒吧,重金属音乐从门缝里挤出来,盖过了远处的虫鸣。
   住的客栈装了空调,床单白得晃眼,窗台上摆着塑料花。老板娘坐在前台嗑瓜子,问她“附近有啥好玩的”,她往窗外指了指,“顺着这条路走,都是网红打卡点”。夜里躺在床上,听不见山风了,只有空调外机嗡嗡响,像只没睡够的蚊子。
   今年又去了趟千户苗寨,车还没到收费站,就堵了半里地。停车场里的收费牌红得刺眼,一天一百二,比城里商场还贵。进寨时被导游拦住,说“买套票划算,含四个景点”,我摆摆手说“自己转”,他撇撇嘴,“自己转啥也看不见”。
   果然,好多地方都拦了起来,想看风雨桥得买门票,想上观景台得买门票,连当年随便进的苗家老屋,都挂着“民俗博物馆”的牌子,门口站着保安。吊脚楼越盖越多,挤得山都喘不过气,有的还刷成了白色,在一片黑瓦里像块补丁。空气里飘着油烟和汽车尾气,闻不到木柴香了,连河水都泛着白沫,哪还有姑娘敢去挑水。
   中午饿了,在寨子里问了几家饭馆,最便宜的炒青菜要三十八,酸汤鱼论份卖,一份两百八,还不含米饭。我往寨外走,过了收费站,路边有家小饭馆,老板娘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忙,见了我就喊“进来坐,刚炖好的酸汤”。同样的酸汤鱼,分量比寨里多一半,腊肉切得厚墩墩,米饭随便添,结账时才一百二,老板娘还送了碗酸梅汤,说“寨里贵,他们要交房租”。
   在寨子里转了一整天,没看见几个真正的苗家人,倒是碰见不少举着自拍杆的主播,对着手机喊“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千户苗寨”。有个穿苗服的老太太在路边卖鸡蛋,五块钱一个,有人嫌贵,她叹口气说“景区里都卖十块”。我买了两个,蛋壳上还沾着鸡粪,剥开一闻,有股土腥味,比寨里饭店的鸡蛋香多了。
   临走时在停车场交钱,收费员说“超时了,再加五十”。我看着远处的苗寨,吊脚楼在夕阳下闪着光,像幅画,可画里的人、画里的味,都变了。十年前的苗寨像杯米酒,烈得呛人,却越品越香;现在的苗寨像杯速溶茶,看着清亮,喝着却寡淡。
   车开出山时,又看见那几棵老枫香树,还在村口站着,只是树干上缠满了彩灯,风一吹,晃得人眼睛疼。

共 210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陈俊义老师的新作散文《千户苗寨日记》,是一篇游记性散文。文章摆脱了一般游记性散文以景物描写为主的创作方法,作者通过十年前后两次去千户苗寨的对比,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与被商业化的景区风气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现了对商业化景区人们情感被商业化后的心痛。这篇散文中,景物的描写寥寥数笔,十年前后人们情感由质朴变为商业的对比比较多,结尾处“风一吹,晃得人眼睛疼”是作者情感的无奈抒发,而这三者又都表现了作者对逝去的景色、人情深深的无奈。陈俊义老师这篇文章,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就是在当下开发旅游资源振兴经济时,如何能保存住乡村中那份质朴的人间真情与传统?好文推荐阅读共赏。【浪花诗语编辑:上大人孔乙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25-07-12 17:18:31
  全文文笔流畅,读者除了可以感觉到千户苗寨风土人情外,还可以感觉到作者一种社会责任感。感谢投稿【浪花】,【浪花】有你更精彩!
2 楼        文友:吴需荣        2025-07-12 20:59:58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回复2 楼        文友:陈俊义        2025-07-12 21:15:36
  ????????????对对对
3 楼        文友:江山编辑部        2025-07-13 20:29:01
  经检测,该作品疑似AI生成内容占比:100%
   自2025年3月1日开始,疑是AI生成内容的占比超过50%的作品,不能列入征文。
江山编辑部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