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立秋(散文)
一年四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立各有特点,都能给人以节气变化的感觉。但我格外喜欢立秋,说起来挺奇怪,前一天还热得人想钻进冰箱,一进入立秋节气,一脚就跨进秋高气爽,就好像跟老天爷提前打了招呼似的,那股子暑气转眼消褪,只留下点虚张声势。
早上五六点,天刚蒙蒙亮。从窗户缝里,钻进来的风就不一样了。盛夏的风是黏糊糊的,裹着潮气往人毛孔里钻。立秋的风呢,带点脆生生的凉,吹在胳膊上,起一层细细的鸡皮疙瘩,怕冷的人赶紧把搭在床头的薄外套往身上披。
胡同口的老槐树对立秋最为敏感。前几天,叶子还绿得发亮,油乎乎的像是抹了层蜡。立秋一过,叶尖儿悄悄泛了点黄,斑斑点点。风一吹,不再是盛夏那种“哗啦哗啦”的热闹响,倒带了点“沙沙”的轻响,像是叶子在跟树念叨,差不多啦,该歇歇啦。树下下棋的老爷子们也看出了门道,之前下午三点就得挪到墙根躲太阳。现在摆张小马扎坐到老槐树下,能安安稳稳杀到日头偏西。手里的蒲扇摇得也慢了,偶尔停下来敲敲棋盘,你看这风,带劲儿不?秋老虎再凶,也凶不了几天啦。
乡下的田埂上,这时候最见光景。稻子地里像铺了块绿中带黄的大毯子,穗子沉甸甸地低着头,穗尖儿泛着金色,风一吹,整整齐齐地往一边倒,像是在给土地鞠躬。玉米地里更热闹,玉米棒子鼓得快把绿皮撑破了,露出几缕红须子,远远看过去,像一支支小小的火把。农民背着筐子钻进玉米地,左手扶住杆子,右手一拧,“咔嚓”一声,玉米棒子就落进筐里,筐子满了往地头一放,很快就堆成一座小山。汗珠子顺着脸往下淌,脸上却笑开了花:今年这秋,来得舒坦,准是个好收成!
菜市场里的热闹劲儿换了主角。夏天占满摊位的西瓜、哈密瓜,现在往边上挪了挪,腾出地方给新上来的脆梨、葡萄。卖菜的大妈嗓门敞亮,指着筐里的秋葵喊:“立秋的秋葵最嫩!过了这阵就老得咬不动啦!”旁边堆着的豇豆也跟夏天的不一样,之前是细长条,现在短胖短胖的,带着层白霜,摸起来硬挺挺的。有大爷蹲下来挑南瓜,专拣那种皮上带棱的,边挑边说,立秋的南瓜赛人参,熬粥喝,暖身子!说完拍着南瓜,“咚咚”的响,透着股瓷实劲儿。
家里的厨房也换了菜单。妈妈不再天天熬绿豆汤,而是炖起了排骨汤,锅里扔几块玉米、山药,咕嘟咕嘟炖得冒泡,满屋飘着香。爸爸从单位回来,手里拎着个网兜,里面装着红皮白瓤的地瓜:“楼下老张说的,立秋得吃点黏的,贴秋膘!”洗干净了上锅蒸,出锅时皮皱巴巴的,剥开一咬,甜丝丝的面,烫得直咧嘴也舍不得松口。
胡同里的小卖部,冰柜的盖子开关没那么频了。老板搬了张桌子坐在门口,泡上一壶茶,跟路过的人闲聊,今天卖了三箱冰棍,比昨天少了一半,真的是秋凉啦。说着往茶杯里续水,水汽袅袅的。有孩子跑进来,不再直奔冰柜,而是拿起货架上的辣条说,我要这个,今天不热,不用吃冰的。
傍晚的公园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大叔遛着金毛,狗尾巴摇得欢,跑几步就停下来,伸着舌头喘气,不像夏天那样一头扎进草丛里打滚,倒是爱趴在石板路上,凉凉的石头贴着肚皮,舒服得眯起眼。跳广场舞的人们换了曲子,不再是夏天那种快节奏的动感音乐,改成了慢悠悠的小调,舞步也柔和了些。有小姑娘举着棉花糖跑过,粉色的糖丝在风里飘,沾在鼻尖上,引得旁边的小狗直转圈,逗得小姑娘咯咯笑,笑声顺着风飘出去老远。
夜里的变化最是贴心。之前开着空调还嫌热,现在盖条薄被正合适,窗户敞开着,风顺着纱窗溜进来,吹得窗帘轻轻晃。偶尔有片叶子从树上掉下来,“啪嗒”一声落在窗台上,借着月光一看,叶脉清清楚楚,似乎藏着一整个夏天的故事。窗外的虫鸣也换了调子,夏天是“知了知了”的聒噪,现在变成了“唧唧”的细声,像在说悄悄话。
其实立秋哪是一天的事儿啊,它更像个慢慢变戏法的魔术师。热还是热,但热里掺了点清爽;绿还是绿,但绿里藏了点金黄;忙还是忙,但忙里多了点盼头。就像院子里的石榴树,夏天开得热热闹闹的红花,现在变成了青疙瘩似的果子,挂在枝上,一天天鼓起来,让人等着,等着它变红、变甜,等着一个沉甸甸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