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柳岸】万元户(小说 )

编辑推荐 【柳岸】万元户(小说 )


作者:陈俊义 布衣,182.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3发表时间:2025-07-28 16:11:32
摘要:八十年代的万元户响亮得很……


   天没亮,我蹲猪圈墙根抽烟,烟袋锅里火星子忽明忽暗。圈里两头猪醒了,用鼻子拱石槽,哐当哐当响,潮气都被搅起来。这俩是开春抓的,那会儿瘦得跟柴火棍似的,脊梁骨硌手,现在虽说长了点膘,肋巴骨还能数着,要说值一万块,我不信。墙根青苔洇着露水,沾湿裤脚,凉丝丝的,比心里那股火好受。
   村头广播突然“吱啦”响,跟生锈门轴似的。支书大嗓门喊:“二组王满仓,评上万元户了!赶紧到村委会来!”
   我手里烟锅“当啷”掉地上,泥水混着猪粪溅一裤腿。我盯着那两头猪,脑瓜子嗡嗡的。长这么大,见过最多的钱是去年卖粮攒的八百块,用蓝布帕子包三层,藏炕洞里,给娃交学费、买化肥,三天就花光了。一万块?得数到啥时候?这数儿,听着就吓人。
   院里传来媳妇的喊声,手里还攥着喂鸡的瓢:“当家的!喇叭喊你呢!万元户!”她脸上褶子都笑开了,玉米糠从瓢边漏下来,撒地上,惊得几只母鸡咯咯叫着围过来。院门口很快挤满人,东头老李头拄着枣木拐杖,眯眼瞅猪圈:“满仓啊,你这猪养得真中!”西头二柱子搓着手笑,手里还攥着半截玉米棒:“哥,有啥法子可得教我。”一群半大孩子扒着门框,眼睛瞪得溜圆,好像猪圈里藏着糖块。
   我被挤在人堆里,后背贴着冰凉的猪圈墙,汗顺着脊梁骨淌,把褂子都浸湿了。前儿个支书来蹲这儿抽烟,烟圈吐得老大,说:“满仓,这是给村里争光,你就应着。”我没吭声,现在被大伙围着,只能咧着嘴傻笑,露出两排沾着烟油子的牙。
   日头慢慢升高,猪圈顶上茅草挂着露水,亮晶晶的。我瞅着墙头上枯草晃来晃去,咋看都像在笑话我。
   村委会门口老槐树上挂了条红绸子,风一吹哗啦啦响,跟块掉色的旧被面。树底下搭个台子,用几块旧木板拼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响,像要散架。我站上面,脚底下发虚,总觉得要摔。
   胸前别着朵红纸扎的花,硬邦邦硌得慌,边角还刮破了皮。台下黑压压一片人,本村的、邻村的,还有几个穿中山装的,听说是县里来的干部,袖口别着钢笔。有人举着个锈得厉害的铁皮喇叭喊,声线劈叉:“让王满仓说说,咋当上万元户的!”
   我攥着衣角,手心全是汗,喉咙里像堵着团干棉花,半天挤出一句:“就……就多喂点。”
   台下人都笑。支书赶紧挤过来说:“满仓实在!起早贪黑伺候猪,半夜还起来添食呢!”他说话时,唾沫星子溅我脸上,带着股子酒气。
   中午在村委会吃饭,白面馒头管够,还有一大碗红烧肉。肉片子油光锃亮,可我嚼着跟嚼蜡似的,嗓子眼发紧。支书端着搪瓷缸子,里面是散装白酒,闻着就呛:“满仓,这万元户得当好,给大伙做个榜样!”我仰头把酒灌进去,辣得嗓子眼发烫,心里却凉丝丝的,像吞了块冰。
   打这天起,我家猪圈成了“景点”。天天有人来看,戴帽子的干部拿着小本子记这记那,问的净是“出栏率”“纯利润”,这些词儿听不懂,还不如问我一亩地打多少粮食实在;扛锄头的乡亲蹲墙根问东问西,打听买猪仔的价钱,喂啥饲料长得快;娃娃们趴在栏杆上,有个胆大的伸手摸猪鼻子,被猪哼唧一声吓得缩回手,大伙都笑。
   媳妇搬个小马扎坐门口,见人就笑,露出豁了个口的门牙:“你瞅这俩货,一顿能吃两大盆!”她说话时手里还搓着玉米,玉米粒落在簸箕里嗒嗒响。我躲屋里编筐,竹篾子戳破手指,血珠滴在篾条上,红得刺眼,心里堵得慌,编出的筐子歪歪扭扭,自己看着都别扭。
   有天来了个戴眼镜的,镜片厚得跟瓶底似的,鼻子快贴本子上了。他拿着绿皮本子问我一年能赚多少,饲料成本多少,还问啥“纯利润”。我支支吾吾说不上来,这些词儿绕得很,不如问我猪圈该垫多少土实在。
   傍晚蹲猪圈墙根,抽完半包烟,烟蒂扔一地。媳妇扫着地过来,扫帚扬起的土迷了眼:“人家说能给咱贷款,让多养几十头,利息还低。”
   我猛地站起来,嗓门大得把她吓一跳,手里烟杆都掉了:“养啥养?咱没那本事!这万元户本来就是假的,当初支书非说报个数撑场面,再折腾下去,脸都得丢到外县去!”
   戴眼镜的走后第三天,我蹲猪圈墙根,把最后一根烟抽完。烟屁股扔地上,用脚碾碾,黄土里多了个黑黢黢的印子,像块洗不掉的疤。猪在圈里哼唧,好像知道我心思。
   媳妇从屋里出来,手里攥着块蓝布帕子,里面包着这几天人家送的红糖和鸡蛋,帕子角都磨毛了:“要不……咱就再养几头?支书也说了,这是给村里干事,不算丢人。”
   我没看她,盯着圈里哼哼的猪,它们用鼻子拱墙角的干草,那股实在劲儿,比人强。“养啥?”我声音不高,却带着股拗劲,“这假的就是假的,垒再高,风一吹就塌。”
   媳妇没再说话,蹲下来帮我拾掇烟蒂,手指头在黄土里扒拉着,像找啥丢了的东西,眼眶红红的。
   杀猪那天没请人。天刚蒙蒙亮,我和媳妇在院里支起大锅,柴火噼啪响,火光映着墙,晃得人眼晕。水烧开时咕嘟咕嘟冒白气,把院子罩得朦朦胧胧,连墙角鸡窝都看不清。
   我跳进猪圈逮猪,那畜生使劲挣扎,蹄子把泥刨得四处飞,溅我一脸,叫声撕心裂肺,听得人心里发紧。媳妇在旁边帮着拽绳子,手被勒出红印子也没吭声。
   好不容易把它捆案子上,我举着刀,手却抖得厉害。刀锋亮晃晃的,映着我自己的影子,咋看都陌生。媳妇在旁边催:“快点,水要凉了。”
   我闭眼咬着牙,手起刀落,一股热血溅脸上,烫得我一激灵——这实在的热乎劲,比啥虚头巴脑的名头都让人清醒。
   肉卖了三天,换来的钱用蓝布帕子包着,沉甸甸的,揣怀里硌得慌。媳妇数了三遍,手指头沾着唾沫,一遍比一遍慢:“够买口新锅,还能给你扯块布做件褂子,再给娃买两本练习册。”
   我揣着钱往村委会走,路上黄土被太阳晒得滚烫,脚踩上去,每一步都扎实。远处麦子快熟了,金黄金黄的,风一吹像波浪,看着舒心。
   支书正在屋里打算盘,噼里啪啦的响声隔着窗户都能听见,跟放鞭炮似的。我把钱往桌上一放,帕子散开,毛票、角票、块票铺一桌子,像堆五颜六色的石头。
   “支书,这是卖猪的钱,不够一万。”我看着他眼睛,“我不是万元户,当不起。”
   支书盯着桌上的钱,半天没说话,最后叹口气,那口气又沉又浊:“我知道了,不怪你。”他拿起一张块票对着光看了看,又放下,手指头在票子上摩挲着,像在掂量分量。
   走出村委会时,日头往西斜了。远处烟囱冒出的烟在天上拉了道影子,混着家家户户飘来的饭菜香,有葱花味,还有点酱油香,让人心里踏实。我踩着土路往家走,每一步都踩得稳稳的,黄土在脚下沙沙响,像在说:这下,你总算做回自己了。
   把卖猪的钱交支书的第二天一早,我扛着锄头去地里。那二分地是开春新垦的,土还没太熟,草根得一点点刨出来。露水打湿裤脚,凉丝丝的,贴在腿上舒服,比穿新裤子得劲。
   我抡起锄头,一锄下去,土块被翻过来,带着股新鲜的腥气,还有蚯蚓爬过的痕迹。阳光透过云层照下来,落在土坷垃上,闪着细碎的光。这光不像红绸子那么扎眼,让人心里亮堂。
   日头升到头顶时,媳妇提着篮子送饭来。篮子里是俩窝窝头,一碗热水飘着葱花,还有一小碟自家腌的萝卜干。她把篮子放田埂上,用袖子擦了擦我额头上的汗:“当家的,歇会儿吧,日头太毒了。”
   我接过窝窝头,咬一大口,麦香混着点粗粮的涩味,在嘴里散开,比村委会的红烧肉香多了。
   “开春再买俩小猪仔吧?”媳妇坐在旁边摘田埂上的野草,把灰菜和苦苣分开,“慢慢喂,不着急,咱自己家的粮食够吃,饿不着它们。”
   我点点头,嘴里塞满窝窝头说不出话。风从地里吹过,新翻的土块沙沙响,像谁在哼歌,调子顺耳。
   正吃饭,村口来了辆卡车,“突突突”冒着黑烟,在土路上颠簸,把路面轧出两道深沟。二柱子从村头跑过来,老远就喊:“满仓哥!县里来送东西了!说是给你的!”
   我和媳妇赶紧往村口走,看见卡车停在村委会门口,周围围了不少人。卡车上装着十个小猪仔,一个个胖乎乎的,毛色发亮,黑的像墨,白的像雪,比我开春抓的那俩精神多了。还有几麻袋豆种,解开袋口,一股清香味儿飘出来,豆子粒儿又大又圆,透着油光。
   戴眼镜的干部也来了,没拿绿皮本子,蹲在猪圈边跟支书和乡亲们说着啥,脸上带着笑,不像上次那么严肃。见我过来,他站起来笑了笑:“满仓同志,上次是我们工作不扎实,光看数字不看实际。这次送点猪仔和豆种,咱实打实搞养殖种植,这才是正经事。”
   我愣了愣,咧着嘴笑,露出两排黄牙。二柱子扛着木料跑过来,肩上的木头压得他脖子歪着:“哥,我给你加固猪圈去!保证结实!”东头老李头也挤过来,手里拿着个布包,一层层打开,是几张发黄的纸:“满仓,这是我琢磨的饲料方子,用酒糟拌糠,猪爱吃还上膘,你试试。”
   孩子们围过来,没扒着猪圈看,蹲在装豆种的麻袋旁边,用小手轻轻拨弄着圆滚滚的豆子,有个孩子还把豆子放嘴里咬了咬,被他妈拍了下手背:“傻小子,那是种的!”大伙都笑。
   那天下午,我和媳妇把新豆种种到地里。她用手把土抚平,手指头沾着湿润的泥土,像给种子盖被子,动作轻得怕把种子碰疼了。我看着她的背影,又瞅了瞅村委会门口那些哼哼叫的小猪仔,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踏踏实实的,比揣着一万块钱还稳当。
  
  

共 36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小说片段细腻描绘了农民王满仓被意外评为“万元户”后的荒诞经历与内心挣扎。他深知自家两头瘦猪远不值万元,却在村干部“撑场面”的要求与乡亲们的羡慕围观下,被迫戴上了这项虚假荣誉的光环。面对官员的调查询问和各种不切实际的期望,他倍感压力与不适。最终,他无法忍受谎言的重负,毅然杀猪卖肉,将所得远远不够一万元的钱退还给支书,坦诚“当不起”这个名号。结尾处,他回归土地劳作寻求心安,而政府也转变作风,送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猪仔和豆种),使他重获踏实感。这是一段深刻揭露形式主义之害、深情歌颂农民诚实品格与土地情结、充满乡土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小说片段。‌ 它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以小见大,折射了时代变迁中的阵痛与回归真实的永恒价值。倾力推荐文友同赏!【编辑:梦中楼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中楼兰        2025-07-28 16:14:04
  小说艺术感染力特别强‌,细节描写极其出色,环境氛围营造成功,充满乡土气息和真实感。
2 楼        文友:梦中楼兰        2025-07-28 16:14:55
  心理描写含蓄而深刻,通过动作、感官和内心独白(“假的就是假的,垒再高,风一吹就塌”)传递出巨大的焦虑与解脱。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