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浪花·梦想】失意的文人与湘妃(赏析)

编辑推荐 【浪花·梦想】失意的文人与湘妃(赏析) ————读刘禹锡《潇湘神》二首


作者:吴需荣 举人,4003.5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5发表时间:2025-07-29 10:16:07

在唐代的诗人中,刘禹锡和白居易应该算是早期的词人,两人都写过不少词,都善于从民间的音乐小调中吸取营养。刘禹锡的很多词作,是自创词牌,格律字数句式和诗差不多,但吸收了民间的曲调,是可以唱的,唱起来和诗歌就完全不一样了。像《竹枝》词,感觉就像七言绝句,但确实是词。白居易填的词,从形式上更像后来的小令,不同于诗歌的格律。当然,这时候的词,无论是主题、描写的内容还是抒发的感情,基本还和绝句无异。也就是说,刘白二人,已经从形式上开始了词的尝试,但词作为一种描写女性的专门文学体裁,到后来百花齐放蔚为大观,那还要从温庭筠开始的花间词人算起。
   刘禹锡的《潇湘神》,同样是吸收的民间音乐。在晚唐政治舞台上,出现过一个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唐顺宗时期,面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皇帝重用了一批文臣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由于文人的书生意气,又得不到武力支持,这次改革和百日维新如出一辙,最终结果是皇帝下台,太子即位,这些人都被赐死或流放,死去的两位领袖都姓王,流放的八人都任地方司马,所以称为二王八司马。这八位司马中,就有刘禹锡和柳宗元。刘禹锡当时被贬到现在湖南之地,面对极富文人雅趣的潇湘之水,面对当地质朴百姓的另样习俗,面对当地的神话传说,也算纯净了心境,内心的伤痛算是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治愈。当地有著名的纪念帝舜的九嶷山,又有娥皇女英这两位潇湘妃子的传说,加上当年屈原不得意时,也曾向舜帝哭诉自己的政治抱负,于是刘禹锡有感而发,吸收了当地音乐的特色,创造出了《潇湘神》这个词牌。这两首词,明写帝舜和湘妃,暗含抒发自己如屈原一样不得意的政治理想和救国抱负的情感。
   屈原之所以对帝舜如此崇拜,是因为自己仕途不顺,壮志难申,而舜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明主,所以他实际上是借古人来表达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这方面,刘禹锡也是深有同感。屈原在《九歌》中写过两篇辞赋,叫《湘君》和《湘夫人》,分别从帝舜和娥皇女英的角度出发,抒发了自己的感触。刘禹锡这两首词亦然。词共两首,其一:“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雾至今愁。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其二:“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第一首从舜帝的角度着笔。湘水奔流不息,九嶷山的云雾至今还记得舜帝的哀愁。九嶷山,也是词中提到的九疑,就是苍梧山,在古代是极南之地,舜帝据说崩于此处也葬于此处,所以刘禹锡用九疑代指了帝舜。云雾,自然是哀愁的意象。舜帝为什么哀愁呢?他是在思念他的妃子,所以他在问自己两个妃子在哪。按照屈原《湘君》中说法,舜帝在九嶷山时,曾在居住的房屋边四处种植香草,只是为了能让自己的妃子过来时,居住得舒服些。当然,香草也是指舜和两位妃子品行的高洁。只可惜,他的妃子还没来得及过来,他便逝世了,便葬于此处,称为零陵。第二句就是说,零陵的香草因为无人再加以过问,在中秋的露水中形单影孤,而它的主人终究没有等到自己的妃子,没有得偿所愿。秋意本就肃杀,露珠更增寒意,零陵的荒冢,无人过问的香草(实际已是萧瑟的野草),营造出无尽的悲哀和凄凉氛围。这正暗合刘禹锡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凡景语皆情语,此之谓也。
   第二首从湘妃的角度着笔。斑竹枝,就是湘妃竹,传说娥皇女英赶到九嶷山时,看到舜帝已死,不胜悲伤,泪水流尽,染进了当地的竹子,所以竹中有斑点,那就是湘妃的眼泪。两人投河自尽殉夫,从此也被封为神,称为湘夫人,对应的帝舜被称为湘君。斑竹枝上的泪痕点点,就是湘夫人的点点相思。楚客,是作者自比,湖南以前属楚地,刘禹锡贬谪于此,自称楚客是没问题的。当然,楚客还可以指屈原,指自古到今那些不得意的忠心报国者,那些失意的政治家们。我想听她们弹奏的瑶琴声音,那只有在潇湘水边,夜半之时,明月之下。古代一般是文人感慨知音难觅,满怀情绪无从谈起,从而把心事付诸瑶琴,所以瑶琴就有了知音难觅和壮志难酬的意象,岳飞也曾感慨“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湘夫人弹瑶琴本是传说,借助湘夫人这个凄惨的爱情故事,她弹奏的瑶琴自然更是凄婉动听,而且她只会在半夜里,在夜深人静无人打扰的时候,借助瑶琴诉说自己对帝舜的思念,对命运的不满。所以,在潇湘深夜月明时分,作者似乎听到了凄婉的瑶琴声音,从而感到了与湘夫人的对话,感到了湘夫人的哀怨,感到了湘夫人对丈夫的思念和求之不得。当然,他更从瑶琴中体会到自己的理想成为空谈,满怀的郁积无人可说,无处可说,犹如当年的湘妃和屈子一样。我们似乎看到,夜已深,刘禹锡满怀悲愤,站在湘水边,看着湘妃竹,他想到的是湘妃的眼泪,是屈子的行吟,也有自己的无奈和悲哀。夜半,带给人的是清高,是孤独,正是那些自视甚高又不容于世的文人的标配。
   湘君和湘夫人,只是凄婉的爱情故事,本来无关政治,但他们都没达成自己的理想。刘禹锡处于贬谪时期,直接发出政治牢骚肯定不妥,所以借助这个爱情故事,叙述自己同样达不到所愿的政治理想,隐晦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这也是古人以爱情喻政治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当然,谁都不傻,这也是有风险的,刘禹锡被称“诗豪”,本豪气逼人,也曾因文字受过牵连,所以,他写出这样的文字,不奇怪。一首《潇湘神》,言帝舜陵:观帝陵,观帝陵,帝陵高耸水青青。屈子问天天不语,潇湘流远述深情。

共 214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吴老师的这篇赏析语言凝练,文笔娴熟,好似一把精巧的钥匙,轻轻叩开了刘禹锡《潇湘神》的深层意蕴。它先从词的源流说起,点明刘白二人对词体的开创性尝试,再聚焦《潇湘神》的创作背景,“二王八司马” 事件后刘禹锡的贬谪生涯,揭示民间音乐与潇湘文化如何滋养出这一词牌。赏析尤重拆解词作的 “双重密码”,既细致解读“湘水流”“斑竹枝” 等意象背后舜帝与湘妃的传说,更深挖其中的隐喻,零陵香草的孤寂暗合诗人处境,瑶琴的哀怨藏着壮志难酬的郁愤,楚客的自比勾连起屈原与历代失意者的共鸣。文末吴老师附作与原作遥相呼应,让千年前的悲慨在文字里流转,也让我们读懂:那些寄寓于神话的咏叹,从来都是文人最炽烈的心声。好文推荐阅读共赏,浪花有你很精彩!【浪花诗语编辑:一季阑珊】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07-29 10:17:46
  夜已深,满怀悲愤,站在湘水边,看着湘妃竹,首想到的是湘妃的眼泪,是屈子的行吟。很喜欢这样的句子。
2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07-29 10:18:22
  感谢赐稿,期待吴老师更多佳作助力浪花!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