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宁静】一条小路(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宁静】一条小路(散文)


作者:陈俊义 布衣,182.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5发表时间:2025-07-29 10:52:16
摘要:新作,原创首发。路,是农村平民百姓几代人的梦想。早些年,村村通了,带给百姓的是时代的变迁与新时代农村的新图景和展望!

我的爷爷闲下来的时候,就愿意坐在路边那棵老槐树下抽旱烟。那时,我还很小,围着爷爷在树下玩耍。爷爷抽完一袋烟,烟杆敲着鞋底,对我唠叨着:“你太爷爷那会儿,这路就是几根木头搭的,山洪一来就冲得稀巴烂。”
   爷爷说的路,就是老家门前那条路,打我记事起就在那儿。最初这是条石板路,被人踩得油光锃亮的青石板,下雨天能映出人影,晴天被太阳晒得发烫,光着脚丫子踩上去能烫得直跳。
   我没见过太爷爷,他老人家就去世了,他的故事都是听爷爷说的。那年爷爷才十二岁,背着几十斤玉米去镇上换盐,走到半路撞见暴雨。石板路滑得像抹了油,他摔进路边的沟里,腿被石头划开一道口子,血混着泥水淌了下来。后来还是过路的货郎把他扶起来,用布条缠了缠。爷爷一瘸一拐走了三个钟头才到镇上。伤口愈合后,爷爷腿上就留下一道伤疤,看着挺吓人。“那时候哪敢想有车啊,”爷爷吐着烟圈笑,“能有条不烂的路,就烧高香了。”
   父亲年轻时,这条路还是老样子。父亲十七岁去县城读高中,每个周天凌晨三点就得动身。手电筒的光柱在黑暗里晃,脚步声响在寂静的村落里,偶尔惊起几只夜鸟。有一次下大雪,父亲走到半路草鞋湿透了,冻得脚趾头像猫咬似的疼,到学校时棉裤都结了冰碴子。父亲后来跟我说,“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这路能宽点,能平点,走起来不费脚。”
   等到我长大点的时候,这条路开始有了变化。九十年代末,村里大喇叭天天喊“村村通”,村干部带着一群人在路边丈量,红油漆在石头上画了一道道杠。爷爷拄着拐杖去看热闹,回来直咂嘴:“说是要把石板撬了,拓成土路。”我当时还哭了鼻子,那几块被我磨得光滑的石板,是我和小伙伴弹玻璃球的好地方。
   动工那天,可真热闹。拖拉机“突突”地往山上运工具,男人们抡着镐头刨石头,女人们端着茶水往工地送。石板被一块块撬起来,码在路边像座小山。爷爷蹲在旁边看,手指摸着石板上的凹痕,那是几十年踩出来的印记。有一块石板上,还有我刻的歪歪扭扭的字,被推土机一推,转眼就埋进了土里。
   新路拓成那天,全村人都去了。比原来宽了两倍多,黄澄澄的泥土被压路机压得平平展展,走在上面脚底板发沉,却再也不会硌得慌。父亲骑着借来的二八大杠在上面试了一圈,把车铃按得叮铃铃地响。他停在我面前时,满脸通红,兴奋异常:“你看,骑起来不颠了!”
   但土路有土路的麻烦。开春下连阴雨,路面烂得像浆糊,一脚踩下去能陷到脚踝,拔出来时鞋都掉在泥里。记得有一次,我二舅开着拖拉机去拉化肥,陷在半路动弹不得,最后喊了十几个壮汉才推出来。可即便是这样,大家还是高兴。至少马车能走了,秋收时不用再人背肩扛,几匹马拉着板车,往家里运粮食,省了好多力气。
   我读初中那年,路又变了模样。2003年春天,来了辆黄色的翻斗车,拉来满满一车碎石子。几个穿着蓝工装的人拿着铁耙子,把石子均匀地铺在土路上,再用压路机碾得结结实实。父亲特意拉着我去走了走,碎石子硌得脚心发痒,他却笑得合不拢嘴:“这下雨天不怕烂泥了,拖拉机也能跑快点了。”
   父亲说得没错。那年秋收,村里王老五买了辆二手拖拉机,突突突地在石子路上跑,一趟能拉过去十个人的活儿。有一次,他拉着满满一车稻谷往镇上送,路过我家时特意按了按喇叭,稻穗在车斗里摇摇晃晃,像一片金色的浪。母亲站在门口,笑着说:“这路宽了,人心也宽了。”
   石子路走了没几年,更大的变化来了。2010年夏天,施工队开进了村,带着搅拌机和沥青罐。我当时在县城读高中,周末回家时差点认不出村口。原来的石子路被挖开,铺了层厚厚的水泥,震动机在上面突突地响,震得路边的窗户都嗡嗡颤。有个戴安全帽的师傅跟我说:“这路铺完能走大货车,十年八年坏不了。”
   路正式通车的那天,恰逢国庆节,村里像过年一样热闹。有人放了鞭炮,有人摆了桌子在路边吃酒,连隔壁村的人都跑来围观。第一辆从路面开过去的车是村支书的小轿车,他特意摇下车窗招手,车轱辘碾过新铺的沥青路,悄无声息的。爷爷摸着路边的路沿石,笑得合不拢嘴:“活了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平的路。”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村里的车渐渐多了起来。先是王老五换了辆蓝色的小货车,跑运输拉山货;接着李二叔买了摩托车,赶集时能带一家三口;后来连张奶奶家的孙子都骑了辆自行车,叮铃叮铃从村头跑到村尾。有一次,我放假回家,居然在路边看到了快递车,穿着红马甲的快递员抱着包裹喊:“张翠花的快递!”惹得一群人围着看新鲜。
   去年,我带着媳妇回老家,车刚拐进村口就被惊着了。路两边,竖起两排太阳能路灯,傍晚自动亮起来,暖黄的光把路面照得清清楚楚。媳妇指着路边的牌子笑:“还标着限速呢。”可不是嘛,路牌上写着“限速30”。媳妇掏出手机拍视频,说要发朋友圈。镜头里,路灯排成一条光带,延伸到远处的山坳里,车灯像流动的星星,在路面上明明灭灭。我突然想起父亲当年凌晨赶路的手电筒,想起爷爷腿上的伤疤,想起太爷爷那辈人踩过的烂泥路。这条路就像根长长的线,把几代人的日子串在了一起,从坑坑洼洼到平平整整,从寂静无人到车水马龙。
   爷爷现在不爱在老槐树下抽烟了,改去村口的小卖部。那里摆着几张桌子,老人们凑在一起看电视,说的都是路的新鲜事。“昨天看到辆旅游大巴,拉着一群城里人来看山里的瀑布。”“听说村东头要开农家乐,专门接待自驾来的游客。”
   有一天傍晚,我陪着爷爷散步,沿着新路往山上走。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路边的田里搭着高高的架子,种着猕猴桃和蓝莓。远处传来摩托车的突突声,夹杂着孩子们的笑闹。爷爷突然停下脚步,指着路边一块嵌在土里的青石板说,“你看路变了,可根还在。”那块青石板是当年没被撬走的,现在成了路边的装饰。
   回家的路上,爷爷突然问我:“你说,这条路以后还会变不?”我望着远处正在施工的观景台,那里要修个停车场,据说以后要通旅游专线。“肯定会的” ,我搀着爷爷的胳膊说,“说不定以后还能跑上公交车呢。”爷爷笑了,脸上的皱纹挤成一朵花,像路边新开的野菊。
   其实变的哪只是路呢。路边的老房子翻新成了小洋楼,墙上画着彩绘;原来的土坯房改成了民宿,门口挂着红灯笼;连村头的小卖部都装上了扫码支付,张奶奶现在都会用微信收款了。有次我跟村支书聊天,他翻着手机里的照片给我看:“你看这几年村里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路通了,啥都活了。”
   前几天接到母亲的电话,说村里要在路边修个文化广场,还要建个快递驿站。“以后寄东西不用跑镇上了,”母亲在电话里笑,“你爸昨天还跟快递员说,想把咱家的腊肉寄给你呢。”我想象着父亲蹲在路边打包的样子,旁边可能停着小轿车,可能过着大货车,可能有孩子骑着自行车呼啸而过,就像当年的我一样。
   挂了电话,我望着窗外城市的柏油路,突然很想念老家的那条路。想念青石板的油光,想念石子路的硌脚,想念水泥路上的裂缝里钻出的野草。那条路就像个老朋友,看着我们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看着村子从闭塞到热闹,看着日子从清苦到红火。它不只是一条路,是几代人走出来的日子,是山里人盼出来的光景,是这土地上长出来的希望。
   等下次回家,我得再去走走那条路。从村头走到村尾,踩着被太阳晒暖的沥青,听着车来车往的声响,看看路边的太阳能路灯,还有嵌在土里的那块老石板。我想告诉爷爷,这条路还在长呢,就像咱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长,一天比一天亮堂。
  

共 292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围绕老家门口那条路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和乡村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太爷爷、爷爷、父亲和“我”不同时期在这条路上的经历,如从最初几根木头搭的路,到石板路、土路、石子路、水泥路、沥青路的演变,体现时代发展的印记。路的变化给乡村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如交通便利后马车、拖拉机、小轿车等车辆增多,农产品运输更便捷,村里收入增加,老房子翻新,小卖部有了扫码支付等,体现了乡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作者通过回忆过去在这条路上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以路为线索串联全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叙述了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细节描写生动形象,情感真挚自然。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小猪她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30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29 11:23:12
  反映乡村生活改善,表达对家乡的深情与希望,见证乡村的越来越好的日子,体现了对家乡发展的信心和希望。 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29 11:23:44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30 09:01:32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