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云水】那杆秤,丈量人间烟火(散文)
一
在我老家房子的杂物间,挂着一杆小秤,黑黑的秤杆约一米余长,一头稍粗,一头略细,看上去光滑细腻。秤杆上镌刻着两排小巧精致的白色秤星,犹如夜晚天空上闪烁的星辰,一颗一颗,排列有序。一块拳头般大的重甸甸秤砣,带着常年累月磨出的暗光,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悠悠往事。
初识家里的那杆小秤时,我只有六岁。记得快到春节的一天上午,吃个早饭后,寨里李三娃、王二牛,田山子等几个小伙伴来我家院子里玩陀螺。玩着玩着,李三娃说他陀螺比我的重,看上去我俩陀螺差不多一样大,凭啥他的重,我有些不服气,心想说的不算,拿秤称一下不就明白了。随后跑进屋里取出秤来,分别把陀螺放在秤盘里,提着秤绳,学着大人的样子,开始称陀螺重量。这时,嫂子看见了,她怕我弄坏,叫我赶快把秤拿回家中放好。
春节刚过,有一天晚上,母亲见家里猪圈空着,就对大嫂说,你后家喂有猪仔出售,明天去买两头小猪来喂。第二天一大早,嫂子背着背篼就出发了。嫂子后家居住在我家对面半山腰上的一个小村子里,离得较近。中午时分,她就把两头小猪仔背了回来,然后告诉父母,两头小猪仔已称过,不多不少,一共十九斤。父亲心想,亲兄弟,明算账,随后从家里取来秤,将它们重新过秤。好家伙,足足二十一斤。
这便宜不能占,母亲立马转身进屋,取钱给嫂子,叫她把钱拿给爸妈。嫂子心里纳闷,当时她没在意,难到是老爸把秤看错了。对了,前不久,幺兄弟和几个小家伙拿秤来称陀螺,肯定把秤弄坏了。就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责怪我一通,然后跑去寨里张大叔家借秤来再称,结果一样多,证明我没把秤弄坏。嫂子见我在旁边嘟着嘴生她气,就摸了摸我的头,笑着对我说:“幺弟,别生气,对不起哈。”
嫂子话音未落,性格急躁,脾气火暴的母亲接过她的话说,他拿秤玩,就不对。最要紧的是你婆家秤有问题,你赶忙回去告诉你爸妈,要不然他们还会吃亏。嫂子一听,婆婆的话言之有理,就立马回头,马不停蹄地往后家赶。不久,大嫂回来说,他爸妈秤是准确的,是她去买猪时,小猪仔们刚进食,称后除了二斤皮。母亲听后哈哈大笑,随后自言自语说,这亲家公真了不起,看上去大大咧咧,干起事来是既细心又直爽。
那时,父母亲都不识字,可我感到很奇怪的他们能孰练使用秤,并能又快又准地认识秤上标识的准星。尤其是父亲,小时因家庭贫困,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十二三岁就挑着菜油和秤,翻山越岭到贵阳城里做生意,赚钱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别看他人小,秤却用得非常娴熟,称东西时平衡度掌握得特准,人们都称他叫“小机灵鬼”。父亲一辈子心地善良,为人诚实厚道。他用秤称东西时,总是坚持公平合理。
有一次,寨上王大娘家因人多地少,种的粮食不够吃,就来家里给父母借五十斤包谷。父亲用秤称包谷时,秤杆往上翘得高高的。称完后,母亲又用手多捧了一些给她装进口袋里,王大娘感动得热泪盈眶。当时,我人小不懂事,就大声对母亲说,称时秤杆翘那么高,够足了,再拿就多了。看我这着急样儿,王大娘说,你幺儿子真乖,从小就那么顾家,长大一定有出息。
二
印象最深的是我七岁那年夏季,有一天,父亲带着我,背上自家种的辣椒、花生、黄豆等土特产,去离家二十多公里的黑神庙集市上售卖,换钱给我买书包、文具盒、铅笔等。天刚蒙蒙亮,我们就从家里出发,走了很长一段路后,父亲突然想起,忘记带秤了。我二话不说,立即转身跑回家里把它拿来。
返回后,我看父亲背着沉重的东西,为减轻负担,就说自己抱着秤走。父亲看了我一眼,说这秤不重,我们走的路坎坷不平,要是你不小心,把秤弄坏了,咋办?父亲边说边在路边找了一个石坎,把背篼蹬上去,叫我把秤放进背篼里。放好后,我好奇地问父亲,秤这么管用,是谁发明的呢? 父亲对我说,他小时候听爷爷讲过。随后就给我叙摆起了秤的来历和相关传说故事。
相传春秋末年,被称之为“文财神”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重新建立起国家后,就改行经商。经营过程中,他发现市场上买卖东西没有标准计量器,交易双方时常因估量不准产生矛盾纠纷。有一天,他见一位菜农用吊杆打水浇地,受杠杆原理启发,灵机一动,决定制作秤。范蠡通过观察和思考,确定以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为标记,在秤杆上刻制十三个刻度,一颗星代表一两,发明了十三两为一斤的木杆秤。不久,他又发现有的商贩玩秤作假,短斤少两,坑害别人。便又添加福、禄、寿三颗星,将一斤改为十六两。寓意缺一两就会短寿,缺二两就会少禄,缺三两就会无福,以此约束人们公平交易。此后,就有了“半斤八两”这一说法。
这时,邻村同道赶场的赵知初大叔见我听得认真专注,就接过父亲话题,又给我摆起了古时一家两兄弟与秤的动人故事。古时,在一个贫穷山村,有家两兄弟为了营生,上山挖草药来卖,大兄弟叫心好,二兄弟叫心多。一天,他们在山上发现一只被野狗咬死的肥鹿,想到鹿子肉贵重味香,就背到集市去换东西。当时,不知如何均匀地分割鹿肉来交换自己想要的物品。正在苦恼焦急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来到两兄弟面前,给了他们一杆秤,并告诫他们做生意一定要讲公道,讲良心,切不可在秤上做手脚,否则会遭惩罚,还会瞎眼。
后来,兄弟俩长大成家立业后,分家了。分家时,大哥心好把秤分给了兄弟心多。心多忘了老爷爷的谆谆告诫,经常在秤上做手脚,很快靠不义之财富了起来。一天,他把小圆石放在秤盘上,小圆石竟变成银砣砣,此后他又用秤将骨头变成了闪闪发亮的金子。随后,心多不知满足,又用秤变了许多金银财宝,成天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一天晚上,白发老爷爷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因他无休止的贪心,把秤收了回去。随后,满屋金银又变回成石子、骨头,还让他瞎了一只眼。此后,不能在秤上做手脚的故事就流传至今。
接着,赵知初大叔对我说,有关秤的故事多了去,有人说秤是工匠家鲁班发明的,各地说法不一。不过,这些故事都集中反映了秤是用来测量物体质量或重量的重要物件,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少的必备工具。同时,告诫人们使用时要端正思想,公平合理,不能为一已私利,坑害他人。一句话,秤既能称东西,也能显示出人的良心。
三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原息烽县甘溪小学上二年级时,教我们的语文老师名叫姚德正,他脾气直爽,待人诚实。在教我们秤的有关知识时,教育我们用秤时,一定要时刻摸着自己良心做事,切不可弄虚作假。那时,学校没有食堂,老师自己煮饭吃。一天,学校附近一位村民提了满满一竹篮菜卖给姚老师,叫老师多少给点就行了。可姚老师仍然坚持用秤称菜,一分不少把菜钱付给他。老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崇高品德,让我为之钦佩。
那年,我高中毕业回家后,利用老家位于寨子中间的有利条件,开了一个代销店,店里出售海带、盐巴、白糖等商品时,都离不开家里的那杆秤。我用它称东西时,总是做到足斤足两。当时,一些好心人对我说,做生意的人,大多是奸商,你这样认真,哪能赚钱。可我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做到公平公正,讲求信誉,此举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让人最难忘的是有一天中午,寨里儿时好伙伴马正金急匆匆跑来找我,说有人来他家收油菜籽、胡豆、小麦等农产品,叫我借秤给他用一下。没想到这家伙把秤拿回家后,悄悄换成了轻秤砣。因为秤砣变轻,平衡时对应的刻度会偏大,就能把实际只有一斤重的东西,称出一斤多来。我到场一看,发现秤砣不是我家的,立马制止了他的行为。事后,这家伙说我是脑子进水的“傻蛋”。从此,对我“恨之入骨”。
1995年8月,我在息烽养龙司乡工作时,离乡里不远的乌江水库边的210国道旁开了不少野生活鱼餐馆。当时,从贵阳到遵义、重庆的人都要途经此地,到此就餐的人络绎不绝。一些店主见生意好,就借机玩秤骗取食客,获取不正当收入。一次,我陪朋友去吃饭时,发现一斤鱼只有六七两,就找老板说理,哪知老贩说他家算好的,有的人家一斤鱼还只有半斤呢。我听后,立马写了一篇题为《乌江鱼馆秤不足,有关部门应管管》的读者来信发给有关报刊。文章见报后,有关部门立马对那里的餐馆进了整顿,很快制止其弄虚作假的行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几十年过去了,秤也不断向着多样化、多功能方向发展 。现今,各个领域已拥有结构简单、计量准确、自重很轻、移动方便的各类各式台秤。还有从超市收银、厨房计量,到工业生产中的精准配料、货物称重,再到医疗领域的人体称重、药品称量等,都使用上了具有智能化特点的电子秤,极大地提高了计量效率和准确性。
回头又说家里的那杆秤,虽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秤星间却珍藏着陈年岁月的痕迹,秤砣起落间记录着柴米油盐的琐碎。如今,它已被电子屏的光取代了铜星的亮,可那些曾在秤杆平衡时的点点滴滴,还有“足斤足两”吆喝声里的诚实诚信,早被揉进了人间烟火的肌理纹路。看见它,又让我内心生起几分沉甸甸的暖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