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曾经】羌文化是民族文化之瑰宝(散文)

精品 【柳岸·曾经】羌文化是民族文化之瑰宝(散文)


作者:顺心自己 童生,917.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2发表时间:2025-08-29 11:58:16

一、认知羌族文化
   此次绵阳考察学习,有一颗璀璨明珠跃入我的眼帘,那就是灿若星辰的羌族文化。以前只知羌族是少数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相关事件知之甚少,可以说不甚了了。
   我国四川省是羌族的主要聚居地,集中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我们此次考察绵阳市,才知道有一个县叫北川羌族自治县,进一步了解到茂县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县。此外西藏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平武县也有部分羌族人口散居,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江口县和石阡县有少量羌族人口分布。
   来到绵阳博物馆,看到北川羌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颇多,承载着大量人类古老的生命记忆与活态的文化基因,人文绚烂,孕育了灿若星河的非遗文化。羌族大多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少数分布在各城镇附近,与藏、汉、回等各民族杂居在一起。
   博物馆展览陈列十一个单元四十余个特色项目,绵阳非遗仅仅是冰山一角。我们从这里出发,感知一段羌族人民守望乡愁,延续文明的心灵之旅。一千余个非遗项目,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延续着羌族文化,生动讲述着绵阳故事,传承着中国精神,成为促进民族认同、凝聚民族力量的坚实纽带。
  
   二、传统技艺
   古老绵州劳动人民一代一代创造了许多传统技艺。传承下来的手工艺技术,既有艺术性,实用性,又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与当地人们的生产及生活密切相关。
   进入羌族水磨漆展馆,水磨漆是羌族传统手工艺之一。水磨漆产品是以天然生漆为主要原料,经过盖面、漆面、干燥、抛光等四十多道工序,全程手工制作,漆器精度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羌族传承人朱红志告诉我们:他潜心研究水磨漆的漆画内容,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他所绘山水画具有中国画写意风格,人物、花鸟,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他介绍说:水磨漆花瓶,八十余道工序,采用漆粉、蛋壳镶嵌图案,以羌族吉祥花、羊角和篆纹组成。水磨漆花瓶,以优质木作漆胎,上漆时以矿物质颜料绘制山水,漆干画干,画面明亮鲜活、栩栩如生,质感细如丝绸。
   来到羌族沙朗展览馆。羌族沙朗语即为“载歌载舞”之意,是一种舞蹈。古羌人过的是游牧生活,祭祀活动以“天”为中心,以舞为载体,表达天人合一的理念。沙朗是由祭祀舞演变而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一种自娱自乐性较强的集体舞蹈形式。羌族传承人苏成秀介绍说:他们中许多人不计报酬,长期从事这一舞蹈的组织和表演,让民族活态文化得以完好传承,源远流长到今天。
   脱手变脸川剧是流传于绵阳周围的绝活,流行于四川全境,重庆,云南,贵州等部分地区。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以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形成的地方戏剧种。
   川剧中的脸谱,是戏曲演员塑造人物面部化妆的一种特有形式,在川剧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变脸特技,正是运用了这一生动形象的脸谱,把剧中人物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情绪和心理状态,变得活灵活现,引人入胜体现出它的可爱形象。
   川剧变脸的表演需要借助于扇子,烟火等道具作为辅助工具,以抹脸、吹脸、扯脸、运气,变脸为主要变脸手法。传承人李伟现场表演的脱手变脸,完全丢掉手中道具,穿高靴、戴翎子,在没有任何遮挡物的情况下进行变脸表演。其手法更加娴熟,更加增强了变脸绝技的神秘性与观赏性。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创新性上独树一帜,从基础出发实践性保护了这一民族文化。
   导游介绍说:传统戏剧是农耕时期人民群众重要的文化活动形式,它根植于民间,由群众编演,群众观赏,表达群众的理想和愿望。传统戏剧以演绎历史,传奇,爱情,生活故事为主要题材。用方言乡音,模仿生产生活动作进行讲唱表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四川以川剧为代表的传统戏剧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由川剧衍生的木偶戏、皮影戏轻便灵活,便于民间艺人走村串户表演。
   穿过大厅,来到涪江号子图展走廊,涪江号子是一种具有时代性的独有特色文化。涪江流域木船航运时代,每当逆江而上或者船过险滩之时,船工们就得拉纤。为了协调步伐,鼓舞士气,船工们就在号子声中掌握节奏,年复一年,逐渐形成了涪江号子。涪江号子是船工在航行中即兴创作,使用赋比兴的手法编唱的号子词,分为炸炸号子,滩坪号子,交叉号子,拖浅号子等。两位传承人潘泽洪、谭万里现场给我们唱了一段号子,激昂高亢,完好传承了涪江号子的各种演唱曲风,为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品尝潼川豆豉,是来到绵阳一定要做的事情。豆豉由独特的微生物自然毛霉型发酵工艺制作而成,已有三百多年的生产历史,流布广泛。经微生物作用后,产生具有特殊香味的有机酸、酯类物质、氨基酸和各种维生素,帮助消化,是天然的营养和保健食品。工艺分为选料、浸泡、蒸料、制曲、拌料、加辅料、发酵、储藏、成品等步骤。潼川豆豉颗粒松散,色黝黑而有光泽,清香鲜美,滋润化渣,后味回甜。
   曹盖面具舞蹈是又一特色文化。跳曹盖是流传于四川的民间祭祀舞蹈,要戴面具。曹盖面具通常有五六个,分为男相“曹跑”、女相“曹冒”,由本地工匠用原木雕刻,在羌人心目中具有摄鬼驱邪、保平安的神威。制作曹盖面具时,截取一段通常长约三十厘米的圆木,将其从中分为两半,在弧形面用工具镂空,以便扣戴于脸上。曹盖面具原色黝黑,獠牙鼓眼,极具神秘色彩。常能看到的是跳曹盖猫猫舞时使用的十二生肖面具,极具形象性,表演时伴随响鼓打击,和群体原生态演唱,以十二生肖形象动作作为基本表演内容,是羌人自然崇拜与对天地万物神灵的崇敬。
   来到羌族草编制作工艺展厅,草鞋编织工艺发展到今天,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有“中国民间一绝”“四川草编”之美誉,是典型农耕文化的完美传承和创新发展。其工艺将棕榈、稻草、玉米片、蓑草、席草、麻等材料,经过穿、插、扣、拉等方法,形成千姿百态的作品。细致精巧,朴实大方,色彩协调明快,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经过特殊处理后可以长期保存。传承人黄强现场介绍,现场表演,将草编作品拓展到生肖,昆虫,麦秆画等更多艺术观赏品。展厅作品有棕编仙鹤,青蛙,蜻蜓,乌龟,十二生肖,蓑衣,斗笠,鱼篓,烟杆,草鞋等,惟妙惟肖,爱不释手。
   四川羌绣是绣品文化的一种,年代久远,以家庭中“母传女”的方式流传至今。早期羌绣主要是以黑,白,蓝三色土棉线为主要材料,颇具实用性和装饰性。现在羌绣保留了传统技法和风格,更多体现艺术价值。由土布拓展到机制细布,丝绸面料。丝线与针法更加细腻,色彩过渡更加自然,构图更加灵活多变。从单一服饰拓展到图画装饰,工艺品,礼品等品种多样,五彩缤纷。
   颇有特色的羌族推杆是羌族聚居区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比赛时,两人或两组人,以一根长约三米,手臂粗细的木杆为器械。一人紧握一端,将木杆夹于胯下作为防守。进攻者握着另一端用力前推,须将防守方推出两尺开外的界限才算获胜。裁判由村长寨长或者当地德高望重的老年人担任,以击掌五次为一个攻守回合,实际五局三胜制,颇具有现代体育竞赛规则特征,古老的羌族文化源远流长,给我们以深刻启迪。
   导游特别介绍说:羌年是羌族群众的传统民俗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是羌区群众以寨为单位,开展庆祝活动,杀年猪、开坛饮咂酒、祭山神、烧篝火、载歌载舞、游乡串寨、庆祝丰收、攘灾祛病。羌年展现了羌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独特民族风貌,向往幸福的精神风貌。国家级非遗项目“羌年”,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羌文化的经典之作,也是民族文化的灿烂瑰宝。
  
   三、舞蹈剧《大北川》
   北川“五一二”特大地震发生后,造成了绵阳两万一千九百多人遇难,七千七百多人失踪,二百五十万人痛失家园。羌山断臂,北川被毁,三千年羌族文化面临灭绝,抢救、保护和传承羌文化迫在眉睫。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指示:“一定要抢救保护好羌族特有的文化”。
   绵阳人亲身经历了抗震救灾后重建家园的伟大历程,深切感受到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无疆大爱,亲眼见证了波澜壮阔的灾后重建场面。绵阳人有义务,有责任,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展现给全国人民。
   2008年6月启动创作大型舞蹈剧《大北川》,第二年正式公演,作品获全国戏剧文化奖金奖,四川文化奖最佳剧目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等殊荣。
   作品将抗震救灾的伟大场景,灾后绵阳人的不屈不挠,绵阳人的感恩之情,绵阳人的奋进场景,展现给全国人民,让国人认知绵阳,让世界铭记北川,让羌文化走向世界,让每一位绵州儿女铭记于心,推动绵阳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达到又一巅峰。
   绵阳历史文化深厚,涪水初澜,人文蔚起,如同一部光灿灿的绵阳发展史,多年来的不断积淀,我们有幸通过众多文物展品,见证绵阳数千年来所走过的不凡历程。使我们恍若时光穿越,回望古代羌民的生活足迹,深切体会到羌人的创造精神。
   涪江润泽的土地,滋养了丰厚的人文情愫,纵观绵阳古代社会画卷,回望涪江滔滔江水,不禁让人追思先祖的步履征程。我们相信,通过观览绵阳羌族人民古史的片段节点,定能使我们更加喜爱这块炽热的土地。
   截至2016年,绵阳四级非遗名录达到一千余项,地理分布收录国家级非遗名录七项,其中“羌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初选名录,省级非遗名录三十三项。2008年文化部命名北川羌族自治县全境,平武县全境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共 378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绵阳考察学习为叙事线索,围绕羌文化展开多维度呈现,既是一次个人文化认知的记录,也是对羌文化价值的生动诠释,整体兼具纪实性与文化传播性。文章采用“认知—技艺—传承实践”的递进结构,逻辑脉络明确。第一部分从羌族聚居地分布、绵阳博物馆非遗展览切入,为读者搭建起羌文化的基础认知框架;第二部分聚焦传统技艺,以“展馆参观”为动线,详细介绍了水磨漆、沙朗舞、川剧脱手变脸、涪江号子、潼川豆豉、曹盖面具舞蹈、草编、羌绣、推杆运动、羌年等十余项非遗,涵盖手工艺、舞蹈、戏剧、民俗、体育等多个领域,展现出羌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第三部分以舞蹈剧《大北川》为核心,将羌文化的“抢救与传承”置于抗震救灾的历史背景下,赋予文化传承以时代厚重感,让“活态文化”的意义更具感染力。文章并非单纯的“文化罗列”,而是融入了双重情感维度:一是作者自身“从知之甚少到深度感知”的认知转变,让文化介绍更具代入感;二是通过《大北川》的创作背景,将“抗震救灾的大爱”与“羌文化抢救”结合,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非遗的重视,也凸显了绵阳人“守护文明”的责任担当,最终将羌文化的价值升华为“民族认同的纽带”“中国精神的传承”,使主题更具深度与感染力。总体而言,这是一篇兼具知识性与情感温度的文化随笔。它以“实地考察”为独特视角,将羌文化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技艺与故事,既完成了对羌文化的普及,也传递了“守护非遗、传承文明”的理念,对推动读者认知羌文化、重视非遗保护具有积极意义。推荐共赏!【编辑:纪昀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0904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8-29 11:58:41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1 楼        文友:顺心自己        2025-09-01 09:11:25
  感谢纪老师的精彩点评
2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8-29 11:58:59
  欢迎赐稿柳岸,柳岸因你而更精彩!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2 楼        文友:顺心自己        2025-09-01 09:12:12
  纪老师辛苦。
3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8-29 12:02:21
  这篇文章以绵阳考察学习为叙事线索,围绕羌文化展开多维度呈现,既是一次个人文化认知的记录,也是对羌文化价值的生动诠释,整体兼具纪实性与文化传播性。它以“实地考察”为独特视角,将羌文化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技艺与故事,既完成了对羌文化的普及,也传递了“守护非遗、传承文明”的理念,对推动读者认知羌文化、重视非遗保护具有积极意义。推荐共赏!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3 楼        文友:顺心自己        2025-09-01 09:15:07
  纪老师点评高屋建瓴,切中要点深刻理解,点睛之笔呼之欲出,深有体会。
4 楼        文友:老百        2025-08-29 13:06:10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4 楼        文友:顺心自己        2025-09-01 09:08:52
  感谢老百老师的大力支持
5 楼        文友:明镜亦非台        2025-08-29 18:16:12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长知识了。
文学爱好者,工作之余,曾在许多文学网站发文交流,乐在其中。
回复5 楼        文友:顺心自己        2025-09-01 09:16:11
  感谢明镜老师赏识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