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曾经】从白居易的江南,到我的江南(散文)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生于江南,却自认不是一位“合格的江南子弟”;长于江南,但最初知晓江南之美,竟是始于白居易那首《忆江南》。自幼时起,我便怀着一个梦——“何时能去一趟杭州,做一个真真正正的江南人”。
据说,白居易曾担任过杭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后来年纪稍长,我便带着这个梦踏上了求学之路。直到有一天,我真的从杭州回来,才恍然发觉:江南其实一直都在我身边,而杭州,正是江南之美的缩影与凝聚。我所缺少的,从来不是那个远方,而是一种属于江南人的生活心境。从那以后,我才渐渐从模糊到清晰,真正感知到江南的韵味,体味到“风景旧曾谙”的内涵。
尽管过去了多年,至今我仍清晰记得高中语文老师跟我们讲解戴望舒那首诗歌《雨巷》的那个下午。记得初读这首诗时,内心仿佛有一个声音在耳畔轻轻呼唤,似是与它早有缘分。那时的自己仿佛就成了诗中那位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寂寥雨巷中的江南女子,有着丁香一般的颜色、芬芳与忧愁。也是从那时起,我才自觉从“知道”江南的美,走向了“走进”江南烟雨的意境。
从那以后,每逢晚自习结束,无论风雨,我总是带着那本语文课本,走到学生食堂旁的操场,站在廊道里独自轻声诵读:“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每读至这一句,心中便涌起难以名状的情绪,仿佛自己穿越到了那个年代。内心激动澎湃,对往后生活充满了向往。后来甚至常常梦到那样的场景,于是我才渐渐明白:我对江南的了解,还是停留在字面上,太过肤浅。
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变得有些彷徨,觉得自己不配做一个江南人。尽管自己生于江南,但是对于江南的了解,还是知之甚少。于是,我开始尝试搜寻一切与江南有关的书刊、杂志、新闻,试图弥补那种距离,从心出发。
可是好景不长,高三下学期,学业紧张,那份热忱暂时沉寂,但我仍时不时的做着那个蓝色的梦。妄想有一天,自己也能真真切切感受到江南的深意。
岁月匆匆,高考转眼即至。可惜那年,我因成绩不理想未能考入理想的大学,读那梦寐以求的中文系。记得当时,这对我的打击极大。只要手头没事干,时不时就会觉得自己离江南子弟的身份越来越远,人就像被霜打过的茄子,一点兴趣都提不起来。
那年暑假,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释怀。在迷茫与呐喊中,我终于鼓起勇气踏上了从九江开往杭州的火车。“杭州,我终于来了。”可梦将圆时,我却高兴不起来,只有泪水无声滑落,瞬间就打湿了自己的衣服,甚至记不起来自己是如何下了那火车。
在杭州几日,我反而更加迷失,不断自问:未来的路,该去向何方?站在西湖边上,看着人来人往的行人,心里越发沉重,反而自己与周围的风景格格不入。我赶忙转过身,义无反顾地奔赴下一个路口。经过一番寻找,最终在西湖边一个小巷子里找到了居住的酒店。吃过晚饭,就会把自己关在里面,甚至有些胆怯,害怕出去。这样浑浑噩噩的日子,持续了大半个月。
突然,转机发生在一日前往苏小小墓的路上。“年轻人,第一次来杭州吧!”我途中遇见一位六十多岁的杭州老人,相貌很和善。“是的,大爷。”和他一个多小时交谈中,我慢慢打消了起初的一些顾虑。他健谈、从容,处事间自带一番江南气韵,仿佛带我走入一幅水墨长卷,令我久久不愿醒来。尤其是他向我介绍杭州的一些人文底蕴和地方小吃,我打心眼里找到了融洽点,一路聊得很欢喜。分开时,老人说要当我的向导,我非常开心。之后近一个月,我们几乎走遍了杭州的大街小巷,尝遍了地道小吃,例如葱包桧、定胜糕、油墩儿、吴山酥油饼等。每一个小吃,都有一个故事,值得我去深挖。
记得,在杭州一个多月的日子里。在一个雨天的傍晚,我做了一件至今难忘的事。独自撑一把油纸伞,站在悠长而寂寥的巷中,望着窗外蒙蒙细雨,仿佛在等待什么。那一刻,我才真正读懂了戴望舒这首诗歌《雨巷》,读懂了江南的生活态度,也读懂了江南本身——而杭州,恰是这一切的注脚。
随后几日,我独自漫步西湖苏堤,品龙井,听二胡,沉醉不愿醒。真要告别时,我反而舍不得离开,舍不得杭州,舍不得这一片让我魂牵梦萦的江南。返程那天,我很想哭,却终于忍住。因为我知道,我对她的痴迷从未改变,那颗想做“江南子弟”的心也依然跳动。我相信,未来有一天,我还会回来。
上大学后,随着文化知识的积累,我对江南的理解愈发深刻;随着年龄增长,我对她的痴迷有增无减。我始终为成为一个“合格的江南子弟”而努力,相信这一切终将成真。成家之后,这份感悟愈发踏实。我依旧朝着那个方向前行,也希望我的一双儿女将来都能成为真正的江南子弟。彼此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一个温暖的家庭,父母身体健康,老来安宁美满。而这,也正是江南教给我的——一种温柔而坚韧的生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