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柳岸】人间大梦《如梦令》(小说)

编辑推荐 【柳岸】人间大梦《如梦令》(小说) ——词牌故事系列之三


作者:大呆 布衣,13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9发表时间:2025-09-08 09:57:21


   长街尽头,墨香斋的木板门在晨光中吱呀一声推开,林老先生将那块写着“代写对联”的木牌挂上门楣,一日又开始了。
   城南这片旧街区即将拆迁,多数人家已搬离,唯剩几位老人舍不得走。林老先生的墨香斋开了四十年,如今生意冷清,他却照例每日开门,拂去砚台上的灰尘,磨一池新墨,仿佛在等待什么。
   冬至那日,风雪特别大。黄昏时分,一个裹着破旧羽绒服的身影在店门外徘徊良久,终于推门进来。门楣上的铜铃叮当作响。
   是个约莫十五六岁的少年,浑身落满雪,头发凌乱,面黄肌瘦,唯有一双眼睛清亮得很。他怀里紧紧抱着什么,怯生生走到案前。
   “老先生,能当东西吗?”少年声音很低,几乎被窗外的风雪声淹没。
   林老先生放下手中的《宋词选注》,摇摇头:“我这儿是书店,不是当铺。”
   少年眼神顿时黯淡,犹豫片刻,还是将怀中之物取出——是本残破的古书,封面已经缺失,纸页泛黄发脆。
   “这是我太爷爷留下的,家里急需用钱……”少年声音哽咽,“问了几家书店,都说不值钱。”
   林老先生接过书,只翻一页便怔住了。这是清末民初的刻本,收录的全是《如梦令》词牌作品,从李清照到纳兰性德,各家代表作皆有,页眉还有密密麻麻的朱批小楷,笔力遒劲,显是行家手笔。
   “你叫什么名字?”老先生问。
   “陈星,星辰的星。”
   老先生沉吟片刻,从抽屉里取出五张百元钞:“书押我这,一个月内你来赎,我不收利息。过期不候。”
   少年眼眶顿时红了,连连鞠躬,接过钱塞进口袋,飞快冲出店门,消失在漫天风雪中。
   那夜,林老先生在灯下细细翻阅那本词集。发现最后一页有枚暗红色印章,虽模糊仍可辨“隐庐”二字。他心里一惊——这是抗战时期本地著名词人周隐儒的号,莫非这竟是周先生的旧藏?
  
   二
   此后数日,老先生无心生意,终日研究那本词集。页眉的朱批尤为精妙,对每首《如梦令》的点评往往一针见血。批注者似乎尤其钟情于这个词牌,在书页空白处写满自己对“如梦令”的理解:
   “人生大梦,唯有令词存真。三十三字,写尽悲欢离合。”
   “易安以如梦令记溪亭日暮,后人效之,皆不及也。何也?真情也。”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十四字间,人生百态俱现。”
   最让林老先生注意的是书中夹着的一页残笺,上面用工整小楷写着一首未完成的《如梦令》,落款正是“隐庐”:“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分明是李清照的名作,但后面还有续句:“今夕雪封野渡,舟小怎寻归路?故里渐无春,唯有断肠别处。且住,且住,几见旧时……”墨迹在这里中断,似乎作者未能终篇。
   林老先生越看越觉得这纸笺藏着什么故事。他开始查阅地方志,周隐儒的名字出现在抗战时期的记录中。原来这位词人不仅以文采闻名,更在日军占领期间因拒绝出任伪职而遭迫害,妻子病逝无钱医治,家道由此中落。
   寒冬渐深,拆迁的告示已经贴满长街。林老先生一边整理书籍准备搬迁,一边等待少年归来。一个月期限将至,那孩子却音信全无。
   元月十五,雪又下起来。黄昏时分,门铃急促响起,陈星气喘吁吁站在门口,比一个多月前更加消瘦,眼圈乌青。
   “老先生,我……我来迟了。钱还没凑够,能再宽限几日吗?”少年声音颤抖,手指紧张地绞着衣角。
   林老先生让他进屋,端来热茶:“那本书是周隐儒的旧藏,你知道周先生吗?”
   陈星茫然摇头,片刻后忽然想起什么:“太爷爷好像提过周先生……说他是我们家的恩人。”
   老先生翻开词集,指着那页残笺:“这首未完成的词,背后一定有什么故事。你太爷爷可曾说过什么?”
   陈星努力回想,忽然眼睛一亮:“太爷爷说过,抗战最艰难时,周先生曾在他家躲过三个月。临走时留下本书,说日后凭此书可相见。但后来周先生就病逝了……”
   窗外风雪愈急,老先生凝视那残笺良久,忽然明白了什么。
   “你太爷爷叫什么名字?”
   “陈望舟。”
   “这就对了。”老先生长叹一声,“‘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周先生这首续作,写的正是与你太爷爷的友谊啊。”
   他进一步解释:“‘今夕雪封野渡,舟小怎寻归路’——这里的‘舟’暗指你太爷爷的名字‘望舟’。故里渐无春,唯有断肠别处,说的是故园不再、故人已逝的悲伤。”
   陈星听得怔住了,他从未想过,那本破旧的书里藏着这样的故事。
   那晚,少年离去前,老先生不仅延长了赎期,还额外给了他一些钱:“去买点吃的,好好读书。这本书我会好好保管。”
   开春后,拆迁队来了。林老先生不得不收拾店铺,在城郊租了间小屋暂住。他担心陈星回来找不到地方,特意在旧址墙上留下了新地址。
  
   三
   四月清明,雨丝纷飞。有人敲响了林老先生新居的门。开门一看,是陈星扶着他太爷爷陈望舟来了。百岁老人坐在轮椅上,瘦得只剩一把骨头,眼神却清亮有神。
   “周先生的书……还在吗?”老人声音微弱却清晰。
   林老先生郑重取出那本词集,交到老人枯瘦的手中。陈望舟颤抖着抚摸书页,混浊的眼中流出泪来。
   在那个雨日下午,百岁老人断断续续讲出了完整的故事。
   1938年秋,日军占领县城,周隐儒因拒绝合作而被通缉,连夜逃到乡下学生陈望舟家中藏身。那些艰难岁月里,师生二人常在油灯下研读词集,周隐儒最爱讲授《如梦令》,说短小精悍,最宜抒写乱世飘零。
   三个月后,周隐儒不得不继续逃亡,临别时将最珍爱的词集赠予学生:“此书中有我半生心血批注。日后太平了,凭此书相认。”
   然而次年春天,周隐儒就在流亡中病故。陈望舟保存着老师的遗物,历经战乱、运动、搬迁,始终带在身边。直到年老昏聩,家人不知此书价值,几乎当作废纸卖掉。
   “老师那首未完成的词,是逃亡前夜写的。”陈望舟记忆忽然清晰起来,“他念给我听,说最后一句总是写不妥。那天夜里风声很紧,我们听到外面有狗叫……”
   老人停顿良久,眼中闪过泪光:“现在我想起来了,老师最后喃喃念的是:且住,且住,几见旧时鸥鹭。他说,等太平了,要回去找那些惊散的鸥鹭。”
   房间里寂静无声,唯有窗外细雨淅沥。
   陈望舟忽然抬起头,清晰地说出了全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今夕雪封野渡,舟小怎寻归路?故里渐无春,唯有断肠别处。且住,且住,几见旧时鸥鹭。”
   百岁老人声音颤抖却铿锵,每一个字都承载着跨越时空的重量。
   林老先生恍然大悟——周隐儒续写易安词,并非简单模仿,而是以古典形式寄托当代苦难。“惊起一滩鸥鹭”暗喻战乱中离散的同胞,“几见旧时鸥鹭”则是期盼和平后重聚的愿景。三十三字的《如梦令》,装下了一个时代的悲欢。
   一周后,陈望舟安详离世。葬礼很简单,林老先生和陈星将老人与那本词集合葬,了却一段跨越八十年的师生情谊。
   拆迁后的城南建起了商业中心,唯有一小块地被保留下来,建成了文化公园。林老先生和陈星努力争取,在公园中立了块石碑,刻上周隐儒那首完整的《如梦令》,碑的背面简要记述了这段故事。
  
   四
   又一个黄昏,林老先生和新收的学生陈星坐在公园长椅上。少年如今发奋读书,尤其爱词。
   “先生,为什么周先生那么钟情《如梦令》?”陈星问。
   老先生望着天际晚霞,缓缓道:“因为梦短情长。三十三字,恰如人生缩影——起承转合,悲欢离合,都在方寸之间。你看‘如梦令’这三字,既说人生如梦,又说梦中可有令词传世。短不可怕,重要的是梦中有什么。”
   他接着说:“周先生生在乱世,用最短的词牌装最沉的感情,就像用最小的舟渡最宽的河。文字终究会湮灭,但渡河的精神不会。”
   少年若有所思,忽然说:“我试着填了一首《如梦令》,写给太爷爷和周先生的。”
   老先生惊喜地递过纸笔。陈星工整写下:“今夕月明南浦,舟楫已寻归路?故里亦长安,吹面和风频顾。且驻,且驻,时有梦中鸥鹭。”
   林老先生读罢,眼角渗出泪光。他看见一只白鹭从河边飞起,划过夕阳余晖,恰如惊起的墨点,融入漫天霞色。
   文字会褪色,书店会拆迁,记忆会模糊,但总有一些东西能够渡越时间——就像三十三字的令词,轻舟一般,承载着最重的情思,从历史深处驶来,向未来远方驶去。
   人间大梦,唯有令词存真。
  

共 334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小说以一本清末民初的《如梦令》词集为核心载体,串联起跨越近八十年的三段情感与时代记忆,从林老先生对传统笔墨文化的坚守(墨香斋四十年经营、对古籍的珍视),到周隐儒以《如梦令》词牌寄托乱世情怀,再到陈星从懵懂少年成长为热爱词作的继承者,展现了传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拆迁、社会发展)的韧性 —— 即便载体(书店、旧街区)消失,文字承载的文化精神仍能通过人代代传递。林老先生对陈星的体谅(延长赎期、额外资助)、对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周隐儒与陈望舟跨越战乱的师生情谊(危难中庇护、以词集为信物);陈星对太爷爷与周先生故事的珍视。这些情感不受时间(八十年跨度)、境遇(拆迁、贫困)影响,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小说采用 “现在时”(林老先生与陈星的互动、拆迁)与 “过去时”(周隐儒与陈望舟的抗战往事)交错叙事,通过细节自然切换(如词集的朱批、残笺的内容、陈望舟的回忆),无需刻意铺垫却能让读者清晰感知八十年的时间跨度。这种写法既避免了线性叙事的平淡,又让历史故事与现实场景相互映照,凸显 “情感与文化跨越时空” 的主题,营造出浓厚的历史厚重感。好文拜读,推荐共赏!【编辑:老百】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百        2025-09-08 10:11:33
  小说以 “《如梦令》词集” 为核心线索,串联起四个时空的故事(林老先生的日常、陈星的困境、周隐儒与陈望舟的抗战往事、战后的文化纪念)。词集既是文化载体,也是情感信物,每一次出现都推动情节发展(如陈星当书引出古籍价值、残笺揭示师生情谊、合葬与立碑完成情感闭环),让多线叙事逻辑清晰、紧凑不松散。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2 楼        文友:老百        2025-09-08 10:35:38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