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四十五日上锅灶(散文)

精品 【东篱】四十五日上锅灶(散文)


作者:红花草 举人,4642.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3发表时间:2025-09-08 11:08:12


   “知——了——知——了——”蝉鸣把盛夏拉得老长、老宽,也扯得更热、更燥。哪怕是早上,也没觉得有多少凉意冲淡热燥。吃罢早饭,爸爸戴着缺了边的深褐色济公草帽,打着赤脚,叼着黑得发亮的长杆旱烟袋,往稻田边去转悠。每日去看看稻田的水,看看稻的生长状况,仔细观察它们是否有病虫害袭击,是爸爸的日常之一。好动的我,跟屁虫似的,在家闲不住,便跟在爸爸身后,悠哉悠哉,嘚吧嘚吧。
   田野的空气比家里好很多。此时的热浪还没有完全上升,绿意浓浓的田野带着大量自然清新,丝丝微风中散发出迷人的泥土专宠的芬芳,给人全新的舒爽。我家的田隔五条田埂,一道小水沟便是。上手是伯伯家的,下手是叔叔家的。上下稻田呈梯形铺开,青绿随着田埂延展,煞是美观。大家栽种时间同步,水稻是一样的高矮,都正是出穗初期。只见爸爸蹲在自家的稻田边,看着身怀六甲、即将分娩和正在分娩的水稻,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有的稻已经撑破肚皮露出乳白的穗状,顶端的稻花细白如粉,风一吹,飘来淡淡的清香。爸爸用手磕了磕烟的残灰,又“吧嗒,吧嗒”吸了两口烟,嘴里喃喃:“七一标,八一标,四十五日上锅灶。”我不解地问:“锅灶?爸爸,什么上锅灶?”他指了指不远处冒着炊烟的房顶:“就是这田里的新米,快要进锅里了,咱们很快能吃上今年的新米咯。”
   爸爸是经常与土地打交道的人,对水稻的习性了如指掌。我似懂非懂,继续追问:“七一标,八一标,‘标’又是什么意思?”“‘标’就是稻穗从胎胞里生出来的动作,它们今天出来一些,明天又出来一些,就那么几天时间争着抢着要全部出来。”爸爸很有耐心地对我说。我学着爸爸的样子,仔细看着一穗刚钻出胎胞的穗子,还用手指轻轻捻了捻,想了想,说:“现在还是白色的,瘪瘪的,没有分量,它还要继续长大变结实、饱满,然后才是稻谷,大概四十五天就可以成熟吃啦,是吧,爸爸。”
   爸爸点头,给了我一个大拇指:“丫头真会动脑子,就是这样的。”
  
   二
   从此,我记住了“七一标,八一标,四十五日上锅灶”这句话。有事没事都会看一眼周围的水稻,闻着稻香,数着日子,盼着新米。
   每天都到田边,即使时刻都在变化中,可变化并不明显。就像自己的父母每天看着自己的孩子,没觉得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变化。可家里突然来了许久不曾来的客人,猛见孩子便觉生疏,不敢确认,疑惑地说:“这是你家孩子?几个月没见,突然长这么高、这么大了?”
   妈妈见我去得勤,故意说:“丫头,你别每天去看,等一个星期再去,看他们会怎样?”
   我本就玩心很重,听妈妈这么说,我还真的就将看稻的事抛之脑后——反正有爸妈操心着吃饭的事,水稻长啥样,我还真没去天天盯了。
   大概十天后我突然想起水稻的事,便特意去看,发现稻穗已经全部出齐,昂首挺胸,整齐划一,像接受检阅的士兵,精神十足,也傲气十足。此时稻花已所剩无几,只有稻穗最下方的稻花,怀恋着胎胞的温软,扭扭捏捏不肯出来。又是一个星期,有部分穗尖在低头,尽管还是瘪瘪的,颜色已经由前不久的绿白变成了纯绿,比稻叶的颜色略浅。我掐了一颗在手上,粘粘的,较稀的汁液。我放进嘴里慢慢咀嚼,甜、香、糯、软,好美味哦!又有十来天,整个稻田已看不见昂头的稻穗,穗尖已在变黄,它们像听了什么口令一般,齐刷刷顺着同一个方向低头,似在听田里昆虫的窃窃私语,藏着几分羞赧。又过了不久,稻穗在黄绿色稻叶的庇护下,低头更厉害了,黄灿灿、金闪闪、羞答答,穗穗沉、粒粒鼓、颗颗满,煞是可爱。
  
   三
   水稻完全成熟,只待收割。人,可以悄悄吃独食,但许多时候无法单独做事。人多好收割,趁着天晴日,几家约好同时进行。我妈妈和伯母、婶婶,在前面加紧割,一铺一铺地摆整齐。爸爸和叔叔抬来打谷机,以最快的速度安装并调节好。那时是脚踩的打谷机,人拉着、推着打谷机在田里移动。打谷机的两边有大小的齿轮和转动的轴,这是手脚并用的体力活,脚用力踩,带动有齿轮的圆柱鼓快速转动,双手捏紧稻铺,左右转动,让有稻穗的那头伸进打谷机里,转动的齿轮将稻谷打落掉进打谷机的板桶内。“机器一响,黄金稻谷开唱”。爷爷在打谷机后面负责将稻谷撮进箩筐,伯伯负责挑到禾场。各家能跑得动的孩子都下田抱稻铺子,我也在其中。就在你去他来,你递我接间,伴随着打谷机有节奏的“呼啦——呼啦——”声响,收获的欢喜溢在大家的脸上,个个干劲十足。树上的知了拼命叫唤,凑着热闹,歌咏着丰收。
   三家人的稻谷,一天时间全收回家。禾场里的稻谷,除了我们看着高兴,麻雀和鸡也馋得不行。妈妈叮咛我拿着长长的竹竿,一赶麻雀二赶鸡,还要每隔一会将稻谷匀一次。切不可贪玩。必须勤快点匀,稻谷才会干得快,吃新米的日子才会提前。
   米缸里只剩的十来斤陈米。妈妈是上餐掺土豆,下餐掺红薯,我早盼着新米了。可新谷都到了家,也不见妈妈去碾米,便问,妈妈却说要等等,“新谷要沉淀,新米要酝酿”,“好饭不怕晚”,“不可心急”等等之类的话来搪塞我。还说这是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我心里不服,也还是不懂装懂地点头。只是想着吃新米的时候也思忖着妈妈的话,直至读书读到了初中,才琢磨出一点点味道。原来许多哲思、许多道理都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
   又过了几天,新米终于上了锅灶。看着新米在铁锅里“噗啦噗啦”跳个不停,香气从锅盖的缝隙处蹦了出来,很快溢满整屋。屋内屋外,到处都是稻子的香味。我迫不及待端着盛得满满的一碗新米饭,先使劲闻,然后送一大口到嘴里:哇!软软糯糯,带着阳光的味道,带着清纯的馥郁,带着泥土的芳香,真美味!
   我吃着饭,心里默念“七一标,八一标,四十五日上锅灶”这句话。这是刚好的时间,是乡里最踏实的烟火,是藏在时光里的纯美浓香。后来每次吃到新米,耳边总会响起爸爸的这句念叨。原来很多的日子都跟着稻香刻进了骨髓,融进了血液。
   “七一标,八一标,四十五日上锅灶”,这是农人对时间的精细把握,是对分秒必争的化解,是将时间放在稻香的别解,馨香和期待,让时间有了丰盈的内涵,这也是对待时间的最好态度。
   真的,有了稻长稻熟稻香,时间不再是“度日如年”的感觉,最美的希望在期待中,都会饱满起来。
  

共 249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盛夏蝉鸣里的稻田、脚踩打谷机的 “呼啦” 声、新米在铁锅中蹦出的香气,这些带着泥土芬芳与烟火温度的细节,构成了这篇文字最动人的底色。作者以孩童视角为笔,串联起水稻从出穗到收割、新米上桌的全过程,父亲口中 “七一标,八一标,四十五日上锅灶” 的农谚,既是庄稼人对时节的精准把握,也成了时光里最质朴的刻度。文中没有宏大叙事,只有对日常的细腻描摹:跟着父亲巡田时的好奇追问、十天未见稻穗 “昂首挺胸” 的惊喜、守护稻谷时驱赶麻雀的认真、盼新米时的急切与等待,每一个场景都鲜活如在眼前。而母亲 “新谷要沉淀,新米要酝酿” 的叮嘱,更让这份关于粮食的记忆多了层哲思 —— 就像稻谷需要时间成熟,生活里的美好与道理,也需在时光里慢慢沉淀、细细品味。这不仅是一篇关于新米的文字,更是对乡土生活的深情回望。那些藏在稻穗里的日子、刻在农谚中的智慧、融在饭香里的亲情,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一代人刻进骨髓的记忆符号,也让我们在快节奏的当下,重新触摸到生活最本真的温度与力量。文章语言质朴生动、富乡土气,用农谚与细节绘乡村生活,表对乡村热爱、童年怀念及对亲情的珍视。感谢老师投稿东篱,祝秋安!【东篱编辑:欣然花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08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明镜亦非台        2025-09-13 15:21:02
  农事也有回忆,清新感人。
文学爱好者,工作之余,曾在许多文学网站发文交流,乐在其中。
回复1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9-14 19:06:12
  多谢老师鼓励!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