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菜窖(散文)

精品 【东篱】菜窖(散文)


作者:枫桦 举人,3475.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4发表时间:2025-09-13 06:46:17


   森林的浩瀚掩映着许许多多的凡间琐事,绿植茂盛每时每刻滋生世间传奇。管护站事无巨细,都来自于人群之中,说无事一天天如清风四溢,有情况也悄无声息,如脚步慢慢踱来。却说这一天管护站来了一位造访者,白净净的脸膛,透出一股文气,身着简朴,凝重的眼神里有着冷峻的锋锐,不觉间便刺疼到我。
   他开门见山,自我介绍是林场的党委书记,前后二道沟是他所负责的责任区。他问我们,在前二道沟的路边有两根原木是怎么回事?我和老祝听了他的话,不由一愣。这里已经多年不采伐了,怎么会有原木出现呢?
   并没有等我们回答,他便开始了问责。
   “你们是怎么看护的?经常有人捡烧柴吗?为什么不仔细检查?那两根原木是柞木,看留下的痕迹是用小油锯给伐倒,然后取走了枝丫,剩下了主干。太难看了,过几天局里生产处会来这里检查,我不放心就来先踏查一遍,没想到还真发现了问题。你们赶快处理处理,不能就这么摆在那里搞展览。”
   面对他的质问,我们无言以对,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几天没有上山去巡护,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我们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他虽然不是我们的直接领导,可是问责的态度与方式都是必须接受的,国家培养了我们这么多年,这点觉悟还是有的。他转身快步离去,我们面面相觑,不得不从心底去做认真的检讨。
   他所指的地点前二道沟就在我们的房后,有一条进山的路,傍着溪流而上,转过一块庄稼地,绕过一片落叶松林,便到达了沟口。我们在一方蛤蟆塘边的山脚下,看见了第一根木头,在几十米远又看见了第二棵。
   这是两棵老婆柞,留在这里的是两个根结,大约有两三米长。“老婆柞”是我们林业人的叫法,这种树木是林中的种子树,是专门为森林繁育种子,培育后代的母树。它的身形很特殊,树干往往不过几米高,却分开了许许多多的枝丫,向空中舒展着修长的手臂,去吸收来自上空的阳光雨露。在它所笼罩的范围里,又生长出许多的小树来,更形象些说它是一只老母鸡也不为过,你看它挓挲开羽翼,翅膀下拢着一群小鸡雏。活生生的形象,在世间衍生着,不只是动物界有这样的母子亲情,植物界同样也爱意满满。
   这种树不见得有多么高的经济价值,可是它在森林里的可利用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正是因为森林之中有千千万万棵这样的老婆树,才有了森林的延续和发展。
   不要人家说,我们站在倒木前,自己都觉得心里难受。看看伐根,还是很新鲜的。树叶也不过刚刚枯萎,绿色也干硬,还没有褪色。这到底是谁干的?这么不要脸!是谁利用我们的信任,往我们的身上捅刀子?我心里恨恨的,脑子像车轮一样快速旋转着,恨不能一秒钟转上几千圈,可是转冒了烟,也没有发觉出什么。此时是夏季,乡民们没有上山捡烧柴的。此时还不是秋季,乡民是不会入山的。
   想不出个所以然,只能悻悻而归。得先赶快拉回来,不能在那里继续展览。我们正在想着该如何处理两根木头时,一阵轰隆的声音传来,有一台钩机从门前经过。老祝突发奇想,忙把钩机拦住。两个人简单地沟通了几句,那司机频频点头,便开始挪动机身,调整角度,准备工作。
   我正在诧异,那钩机竟然伸开铁臂,直接开挖。
   这是干什么?我问老祝,他挤挤眼睛,努努嘴,有些得意地说:“让他给挖个菜窖。”
  
   二
   挖菜窖?让人有些蒙。为什么要挖菜窖呢?有这个必要吗?在管护站值班是要有一日三餐的,可是只有一个星期的值日过程,吃食都是从家里带来的。门前有块小菜地,也都是种植一些葱香菜生菜一些小菜,便于随时摘取。
   菜窖是要储藏些冬天的用菜,特别是白菜萝卜和土豆。漫长的冬季是东北最难度过的季节,漫长的寒冷是很难熬的,解决蔬菜越冬就必须要有菜窖。
   老祝的意思我明白,正好两根木头不方便拉走,就不如将错就错,把它们镶进菜窖的木框里。没有想到的是,这么轻松地得来一个大坑,确实省了许多的力气。没有出这份力气,就没有想到过这份艰辛。我家也有一个菜窖,是父亲留下来的,当初他挖菜窖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让人至今难忘。
   东北地区的地质是很奇特的,黑土下面是不透水的黄土层,再往下是石子掺黄泥,是非常坚硬的。一个两米见方,一人多深的土坑,父亲举着尖镐足足刨了近一星期才完成。后来,我也有许多次刨过这层黄土石子的经历,浅浅的,便已经感受到那份困苦。那么深重的挖掘,靠体力来完成,是不可想象的。我家的这个菜窖已经几十年了,依旧完好如初。地质结构的稳定,也是衡量它的唯一标准。
   有人主动用钩机来挖这个深坑,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大好事啊!这个菜窖在这个时候到来,多多少少有些意外。我觉得应该享受这种意外之喜所带来的便利,什么叫多快好省,什么叫随手拈来,此时真的感觉到了。
   那钩机在轻描淡写间便完成了所承揽的工作,不过几分钟,铁臂舒展,没看见挥动几下,便挖出了一个深坑。我站在旁边,还没有觉得看够,没有享受够这份从天而降的幸福,怎么就结束了呢?那司机还抻出头来,问问我们,是不是够深?我们忙近前看去,天哪!超过两米了,太够了!太够了!
   那司机岁数不大,还一口两位哥哥叫着我们。老祝有些激动,去兜里摸摸,想起什么,又来问我。他又想起什么,有些遗憾地说了一句:“你也不吸烟啊!”便忙去招呼司机进屋喝茶。
   司机摆摆手,还有工作要做,便把机身调正,探头与老祝说了两句,便晃晃荡荡地走了。太厉害了,钩机不过一走一过,十几分钟的样子,就挖出了这么大的一个深坑。没有费一丝一毫的力气,就得到了一个菜窖。当然还有后续工作,需要去完成。这项工作的最大难点就是在挖掘上面,只要这个完成了,剩下的都不在话下。
   菜窖镶木框是必然的,可就那么两根木头还远远不够的。因为那两根木头,而滋生出一个菜窖的想法来,实在有些超前了。何况,这么个菜窖有与没有不是十分的重要。是吃饱了撑的吗?我也说不清,既然已经挖出了深坑,就是开弓放箭,没有回头路了。
  
   三
   既然菜窖归管护站所有,这里的所有人员都该尽一份力。老祝这么说,也没有毛病,这个工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我们两个干,难免费劲巴力,不如把另外两位也喊来,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平时那个班的老程和小韩子,难得聚在一起,偶尔聚在一起也是举杯畅饮。我们彼此相互尊重,内部团结搞得还是十分融洽。
   电话打过去,却被老程说得没有了底气。咋寻思的?干嘛弄菜窖?咋不弄个地下商城?有必要吗?咱们能吃多少菜?这不是无用功吗?劳民伤财啊!他的一顿质疑与质问,让我哑口无言。是的,说服不了他,我连自己都说服不了。他的话,一下子戳中了心里的痛处,让人无话可说。
   老祝就在旁边,电话里传出的声音他也听见了,只能默默无语地转身离开。这些力气拉不到赞助商,只能由我们自己付出了。没办法,看着摆在地上的深坑,我们根本停不下来,只能全力将它复原了。
   先把两根木头倒弄回来再说。正好,我们管护站的邻居老吕头那里有四轮拖拉机。他的蜂房计划已经成功完成,崭新的彩钢房落成,让他高兴着呢。春天的时候,已经进来了许多箱蜜蜂,他没有多少专业养蜂知识,却勤能补拙,全身心投入。这不,他天天自己早早来这里不说,还顺带把老伴儿也拉上了,两位老人戴着雪白的蜂帽,一个坐在蜂箱前,举着蜂坯,另一个佝偻在腰身凑过来看,这份兴趣空前高涨,他们好像在一起欣赏刚刚出土的文物一样,虽然看不见兴奋的表情,两尊塑像一样的造型,就足可看出个大概来。老两口在一起摸着石头过河,相互有个搀扶,还别说,他们还够稳当的。
   开拖拉机的事情就不烦劳老吕头,我们两个呢,好在有那么一个,能把它鼓弄走。老祝凭着自己对机械的悟性,虽然没有开过,却知道怎么打火,怎么挂挡,怎么让它的轱辘往前动。不过几百米的路程,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才算到地方,拉回两根木头也整整用了快大半晌的时间。
   这个深坑显得大了许多,两根木头扔下去,连边都搭不着。四四方方地镶上木头,粗略算一下,需要差不多十几根。好在这些木头在门前的落叶松林里就有,不必为此发愁。那山林里横七竖八倒着许多的风倒木,大多都烂掉了皮,露出光溜溜的树干。其实,准确些说,是啄木鸟用勤劳的嘴给啄掉的。它是森林的医生,给树木瞧病,每天都望闻问切,乐此不疲。往往一大清早就能听见清脆的梆梆声,给有些阴暗的晨色,增添了几分幽静。
  
   四
   取木头的过程并不麻烦,刻菜窖的工作也非常的轻松。我曾经无数次盖过木刻楞房,当仁不让地成为总设计师,老祝则全力配合。在坑里量好尺寸,便在林中直接用锯造材,然后一根根地扛过来。
   不过镶了四层木头,就已经够高了,然后是封盖。我想寻些什么东西,把木头缝塞住,防止往下漏土。老祝想去割些蒿子秆儿来,我觉得那东西能挡出大些的石子,却不能挡住细小的沙土,便制止了他。
   我走去河边的木耳地。不久前,梨树河发生的一场洪灾,把这里摆着的木耳段,尽情荡去,一个都没有留下。谁都知道低洼处难免会遭遇洪水,可是,我们这里是山沟深处啊,谁也没有想到还会发洪水,而且是百年不遇的洪水。防范意识还是薄弱了,只为了取水方便,没有顾及到这些。木耳已经收获了一茬,还在晾晒棚上没有收回呢,血本无归,现在想哭都来不及。
   这片木耳地的主人叫林大兵,是三道湾的人,因为这块地是老丈人家的地,觉得非常适合摆木耳段,而且已经干了几年,挺安全的,就放松了警惕。
   洪水把能搜刮走的都带走了,还有些支离破碎的晾晒棚在那里支棱着,我去那里寻一寻,有几块蓝色的塑料布,在泥地上显露着,忙去拽出来几块,还好有两三米长,盖菜窖足够用。
   林大兵干活之余,总愿意到管护站转悠。一场大水让他就此失业了,便再看不见他的身影。不知道是不是在家痛定思痛,再度东山再起呢?
   盖上塑料布,回填也不用我们干,钩机去沟里干完活回来,捎带着就给扒拉平了。我们当然不会只是用嘴去感谢,去商店买回两盒“红塔山”香烟,尽管他摆手不要,还是扔到他的座位上。
   菜窖完成了。老祝把菜窖门都给安装好。菜窖平平的,并没有像许多家菜窖那样,鼓出个圆包来。因为挖得深,另外这里原本有些低洼,有了菜窖正好让这里丰满起来。
   让人尴尬的是,实在没有菜可以往里面放。每次来上班,各自用方便袋装些蔬菜,谁也不愿意去下菜窖放置。我来上班,也是这样想的,拎的这点玩意,干嘛要往菜窖里放?那不是脱裤子放屁吗?
   凡事都有个例外。这天老吕头开着拖拉机,拉着好些萝卜土豆和白菜,来这里下窖。他在这里建立了蜂房,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个家,要在这里正经八百地过日子。人马未动,粮草先行,这种积极的态度是对未来日子充满了希望与憧憬。
   没想到啊!这菜窖终于有了自己的归宿,也发挥出应用的作用。我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好,他在菜窖里放蔬菜,与我们的放置是一样的。那天,单位领导吴主任来站里检查工作,特意来看看菜窖。他肯定了我们的付出,自己动手给生活带来了便利,是值得的。
   得到领导的夸赞,老祝有些激动了,平静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共 44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大山苍茫连绵,平时无风林静,但在这静谧的掩护下,森林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故事甚至传奇。这不,作者所在的管护站,某日来了以为自称是林场书记的造访者。他劈头盖脸就质问作者和同事老祝,作者所负责的二道沟路边何以出现两根原木。诧异之后,作者们前去实地察看,果不其然,两根“老婆柞”(种子树)被伐倒在地,原因不详。怎么处置呢,老祝急中生智,请一台正路过的钩机,帮忙挖一个菜窖。挖菜窖,作者觉得并不十分必要,储存蔬菜的机会并不多,但却可以将这两根原木派上用场。司机热心,十几分钟就挖出了一个大坑,这让作者回想起自己父亲过去一锹一镐挖菜窖时的艰辛。工程不大不小,作者索性要叫另一个班的同事老程和小韩子参与进来,结果受阻。难过之余,作者和老祝借用养蜂人老吕头的四轮拖拉机,将两根原木拖了过来。随后,作者当仁不让地成为总设计师,老祝全力配合。两人又将落叶松林里的倒伏木锯好,扛过来,再去木耳地找来塑料布,一道用于封盖。最后又请钩机回填些泥土。一座菜窖就完美诞生了。虽然其后作者们并没怎么使用菜窖,有点小尴尬,但却给搬来这边养蜂“过日子”的老吕头带来了极大方便。当然,这个菜窖也得到了领导吴主任的夸赞和肯定。这篇文章,来自大山深处,弥漫着浓烈的森林气息。以新奇的视角,反映了森林人的丰富多彩的工作生活。有一定的故事性,故事性强化了可读性。作者绘声绘色的讲述,活灵活现的描写,引人入胜,让人如临其境。精彩佳作,倾情荐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13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9-13 06:53:15
  来自生产一线的故事,才最为鲜活。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处理,这也考验护林人的智慧。比如文中这个两根原木,可以草率拉至别处,掩盖起来了了事。但老师们突发奇想,利用着两根原木造了一座菜窖。菜窖虽然自己使用机会不多,但却给养蜂人“过日子”的老吕头带来方便。这何曾不是“造福于民”!?有滋有味的故事,平凡中见真性情。感谢老师投稿东篱,顺祝秋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枫桦        2025-09-13 18:34:22
  老师的动作太快了!昨晚搞了个加班,才把这篇文章搞定,还没有缓过神来,却发觉已经给推出来了。前段日子出门了,一直在动荡的日子里度过,其实,不出去走动也无法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有机会走便一定走,决不犹豫。谢谢老师的精彩编按,谢谢精彩解读,编辑辛苦了,敬茶!
2 楼        文友:简柔        2025-09-13 11:56:40
  两根木头的横空出世,让一座菜窖滋生。从木头出现到菜窖意念的产生,挖掘,完善,人物精彩登场,威严的书记,灵活勤快的老祝和“我',热心的沟车司机,呼之欲出。菜窖最终有了使用价值,让人欣慰。细致入微的描写,颇有看点。美文点赞。
回复2 楼        文友:枫桦        2025-09-13 18:39:22
  管护站的生活虽然有些枯燥,可与大山相拥,还是别有滋味的。前边已经有几篇类似的文章,今后还会写下去,基本是一个类型。与山与树与人相处,需要有一定的相处之道。人情需要解读,何尝不是一道风景呢?我觉得很有意义!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谨祝文丰笔健,事事顺心!
3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9-13 17:54:50
  枫桦老师是大森林的守护者,也是生活的观察家,总能在一路行走中极尽细微,发现亮点,也能化烦恼为快乐,这是生存的智慧。将两根木头做成菜窖的木框,真是脑洞大开,物尽其用!菜窖更多时候是为养蜂人带来便利,这是爱心奉献。该文别具匠心,从司空见惯的日常工作写起,到遇到困难,到解决问题,环环相扣,其间的景物描写,尤其是对老婆柞的描绘,比喻十分贴切,妙趣横生,读感甚佳。类似的灵动之处俯拾皆是,彰显作者对语言极强的驾驭力。通篇写人、写景、写事交织,浑然一体,感佩才思敏捷,问候枫桦老师,秋祺快乐!
回复3 楼        文友:枫桦        2025-09-13 18:43:51
  东北的森林有其独特的一面。我走去南方,看过许多的山林,以及山脉,与东北没有可比性。论苍莽与郁闭度,东北的森林还是首屈一指的。也许还有熟悉的一面,也有些偏颇的地方,没有谁不爱自己的家乡,所以,我认为各地的山林都有各自的优点,不能一概而论。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谢谢一直以来的支持!遥握顺祺,祝文丰笔健,事事顺心!
4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9-13 22:15:26
  大森林里都是宝,随手不用的木头就可以变成菜窖的梁柱顶棚,让生活更方便一些。可是又成了鸡肋,平时用不上,还好养蜂人不嫌弃,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大森林是宝库,也有危险,听老师说有了老虎,多注意安全!祝老师开心快乐!
回复4 楼        文友:枫桦        2025-09-13 22:35:17
  很意外的事情,发生在几年前了。这个菜窖现在已经基本荒废。文中所写的老吕头,在去年已经去世,我还送了他最后一程。管护站的生活虽然枯燥,却有丰富的色彩。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遥握顺祺,祝文丰笔健,事事顺心!
5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9-14 06:37:25
  这个菜窑写得非常鲜活,语言幽默风趣,将读者的心牢牢抓住。守护林木也是责任重大哦,两根原木得到了它的最大用处。就地取材,顺势而为,闲时备着急时用,这都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文章写的非常精彩,学习了,祝老师健康快乐!
回复5 楼        文友:枫桦        2025-09-14 10:05:08
  生活琐事,记述笔端。生活需要情趣,这些日子又读了许多书,领略到什么样的文字才是应该追逐的目标!有感而发!这一类的文字以前锐常写,只是缺少领悟而己,但愿有所得。谢谢老师一如既往的支持!遥握顺祺!
6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09-14 09:54:40
  昨天花了两次,均未能及时学习老师的大作,今天在回过头来看,体会到的确是细节决定成败。老师从入微的细节来写菜窖形成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但也成功的为生活储存的新鲜。具有极高的故事性和引人入胜的可读性,点赞学习,祝老师秋安笔丰。
回复6 楼        文友:枫桦        2025-09-14 10:08:46
  是的,要注重细节,这一类文章都是以细节取胜!很喜欢与老师有这样的交流,把学习心得相互分享,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顺祺!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