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散文)
“人间烟火”一词的出处可追溯至古代文献,具体来源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文学出处:该词最早见于《史记·律书》,其中描述“鸣鸡吠狗,烟火万里”,指百姓生火做饭产生的炊烟。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也用“云间烟火是人家”印证了这一生活场景。诗词典故:宋代文献《诗话总龟》记载苏轼评价诗歌时使用“不食人间烟火”,形容诗作超凡脱俗。这一表述源于《庄子·逍遥游》中“不食五谷”的神仙传说,后演变为成语“不食人间烟火”,多用于形容人清高孤傲或脱离世俗。两种解释形成互补:前者侧重生活实景描述,后者强调超然物外的意境。这样说来,人间烟火,极具生活写实与超然物外的大能,涵盖天上人间。对其,我仅仅能从生活这个角度堆砌一些文字而已。
1
昨晚,我一如既往地刷了几分钟抖音,但有一幅画面,像鱼钩深入水域,那钩上的鱼饵对鱼有着致命的诱惑。我想,我宁愿做一条鱼。
一间偏厦房,就着住房的墙壁筑起一座火塘,火塘的三面是泥土筑成的,和墙体围城一个正方形。火塘里,一堆燃烧的木柴,在跳跃着夜幕降临的火焰。火焰的上方吊着一只茶壶,壶壁一层烟火熏黑的碳渍,火苗从壶底向着壶壁铺开,似乎在笑着。茶壶吊在一只铁丝勾上,安静的吸收热量。茶壶表面的色彩,在酝酿着岁月的火焰焚烧的日子里,闪烁怎样的时光。古老厚重还是推陈出新;乡村特色还是人间真情。如果从历史溯源而来,那一塘跳跃的火苗,是否流淌着180万年前山西西侯度燧人氏在山洞点亮的第一次文明。黑色的壶底和壶身,均在见证着生命持久与永恒,以及农村人最朴实的幸福秉性。真诚于一块泥土的丰收和人性最自然的追逐,一块饼子、一只玉米棒子和一杯罐罐茶支撑的光明。火塘的三面各具特色,一面烤着玉米棒子,一面烤着烙好的饼子。有一只玉米棒子马上就烤熟了,只有最后的一个弧面,在经历高温的烧烤。正对着的位置,玉米粒表层泛着金黄或者有一些淡淡发焦。另外的玉米棒子正在旋转着火焰的温度,正走在由生到熟的路上。烤着火焰的饼子,一块背着火焰的,黄橙橙的,另一面正在走向黄橙橙,那种放入口中的嘎嘣脆,是烤黄的饼子的唯一跳跃。还有一面,火塘内离火堆几公分处有着清晰的茶罐入灰的印痕。炉火旁的主人,一只手持茶罐,另一只手持茶蓖,沿着罐口抚平,茶罐里的茶水沿着一条线流进茶杯。无需过多解释,这一罐茶,就是我们所说的炒茶,亦称罐罐茶。这份独有的场景,勾引着我的味蕾,更馋着我远久的回忆。即刻,我对这段抖音的拍摄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份独有的画面,不论从选材取景,以及静格的画面,绝对是摄影家无法捕捉到的生活写真。纯净的白描手写,最真实的画面,自然、清新、柔情蜜意,温情而幸福。
生活的浅静就在这幅画面里定格,但似乎有着许多的东西已经跳出画面,就像跳出三界的猴子,有着不一般的天性。我只是幸运儿中的一个,从火塘围绕的烟火气息中跳出来,困在一间水泥围成的四维的空间里,听着城市的喧嚣,远离鸟鸣蝉声,山路盘旋的视野依然在梦里。偶尔面对文字,自己就渺小了,唯一能够存在的是狐假虎威的气息。黑色的茶壶、考的金黄的玉米、罐罐茶煮出的岁月时光,这份质朴的乡土和田园之乐,那就是内心最真实的月缺月圆。
2
我真正学着理解土地,那还得从包产到户开始。土地诞生了“我”的意义,就产生了疆界,坎上坎下,有时就有了矛盾的根源。一棵树成长在你的域内,因阳光产生的影子会落进我得泥土,挡住阳光照耀我的庄稼,挥一挥镰刀,劈断几节新发的嫩枝,把最多的阳光接回家。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可我家的牛蹄印踩进你家的泥土,损毁你家的庄稼,小者赔偿,大者会引起邻里纠纷,原本还算和谐的一种关系,就会被牛蹄踩得粉碎,一种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成像就是倒立的真实的镜像。
上述画面的事实,在我的儿时是单一的几个画面的组合。最初伴随着玉米灌浆而产生的火焰,往往是单一的烤着玉米。“玉米无血,三磕两捏。”说的就是烤玉米时不是每一粒玉米粒都会受热均匀,百分之八十的烤熟后,就着火塘的塘壁,一边转着圈,一边把玉米磕几下,磕掉玉米里的灰尘。没有全熟的部分,就会在这几下的叩敲下熟了。这样的生活场面,并不是每天都会发生。更多的是在玉米灌浆其间,人与动物(野猪等)的较量中出现的。那时,野猪之类的动物,还没有进入保护动物的序列,村里的猎人时不时会猎杀。尤其在守护玉米成熟的时候,猎人会勘察野猪等动物出没得轨迹,判断出没的时间和位置,然后找一处隐蔽且近距离的位置等候,一旦野猪等出现,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扣动扳机,“砰”的一声,火舌从枪管喷出,砂子会穿透野猪的皮肤。但并非每一次“砰”的一声就会倒下一头野猪,可至少在十天半月是不会出现的。在这一个空闲里,火塘里很少出现烤着的玉米。
自从燧人氏发明了火,火就成为人类与动物斗争的武器。我小时候就是利用在安棚的前边点燃熊熊火焰来驱逐野猪的,加上偶尔的吆喝声,以达到保护玉米的周全。后半夜,随着眼皮的打架,在火焰上攒上一堆柴,我也会安全的睡去。当第二天睁开眼的时候,沿着玉米地走一圈,偶尔就会发现几棵或者十几棵玉米树倒下,悬挂在树上的灌浆的玉米参差不齐,一溜儿一溜儿的。这时,我必须低着头颅,掰掉倒地的玉米,捡拾起玉米的残缺。最终它们会出现在我家的火塘里,一粒粒进入口腔,诊断或治愈口腔溃疡。这样的日子不会维持很久,那是随着玉米成熟的特点。从玉米粒开始灌浆起,我们开始守护玉米,一直到玉米粒变得坚实起来。那时的玉米成长的时间要比现在的长,但也就是三十几天的守护,而火塘能过出现玉米的时间也就十天左右。或许生活本来就是贫穷的,不允许对庄稼有亵渎的心理。偶尔,烤熟的玉米就是一个时代解馋的理由。后来,日子向好,火塘里出现玉米的时间多了起来,但像画面的那份温馨幸福,还是有着千差万别的。
3
火塘用来烧水,那是自我出生以来就有的,而且那时的茶壶是铁制品,并非现在的铝制品。铁制品的茶壶使用寿命比较短,一般就是三五年。长大后,我明白了这一点。茶壶常年与火焰打交道,在火焰的高温下煮水,加速了铁的氧化,寿命自然就短了。我自然就明白了明明茶壶四周沾满黑黑的碳层,锈迹斑斑,大人都不愿意清理的理由。这不是一种懒散,而是对于物品材质的真爱,更能显示父辈们对于事物的一种高融合度的认知,我想,这是唯一赤诚的智慧。
一个小小的火塘,也就一平米多一点,但在我们曾经的生活里就是无所不能的孙猴子,变着戏法丰富我们的生活。烧烤蒸煮,样样都能在火塘里成为生活。烧水,那是火塘最基本哲学。能量的转化在火塘内形成,几根树枝点燃的化学反应,是火塘常见的知识,能量转化才是火塘的万般武艺。在玉米成熟的季节,我很小的时候,会有着不一样的想法,甚至希望在今晚的月明星稀时,会有一头野猪光顾土地,用那尖锐的门齿咬碎几棵玉米树,蚕食的剩余,就会出现在火塘里,随着火焰的跳动,玉米吸收足够的热量,变得清甜可口,味蕾绽放的花朵,一定比任何时候都艳丽。
其实,火塘在岁月的长河里存在的历史远远比一个人寿命多了不知多少倍,火塘传递热量的那种秉性,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发生改变。那的确是关于光与热的现实,传递是文人的语言,对于农耕生活,火塘是一位守护神。煤油灯点亮夜空的时代,我们总是在一定的时段里,以火塘跳跃的火焰来点亮夜空。夜幕降临,一家人围着火塘吃完晚饭,母亲就着火塘里忽明忽暗的灯光洗漱锅碗瓢盆,这一切结束后,还要借着这份光明与温暖来蒸一锅窝窝头。蒸窝窝头,那是在灶膛里生的火苗,给锅提供源源不断的热能。不是每一次和的面都能恰到好处,偶尔有剩余的时候,母亲就会把剩余的面团压成一个椭圆形砖块,在火塘里刨出一堆热灰,挑拣尽灰里的火星,慢慢地把团好的面团放在灰烬中,在让滚烫的灰烬铺盖,面团就睡进滚烫的灰烬里。这样做出的熟食,我们老家叫做“火鳖”。烧熟后的火鳖鼓鼓的,像一只熟睡的老鳖。或许,火鳖是经历了滚烫灰烬的脆染,表面黄橙橙的,表面结一层厚厚的脆脆的金甲。火鳖的味道和窝窝头不同,不仅保留了玉米的清香,而且吃起来酥脆,一不小心,就会掉一地的渣,就像现在的桃酥。
回想过去,尤其在刚刚上学的时候,每次母亲蒸窝窝头的时候,都会烧两三只火鳖,其中一只,肯定是我第二天上学的口粮。
儿时的日子,百分之七十的时间,就是以玉米杂粮为主,每天吃窝窝头、馓饭、浆水鱼鱼、玉米面疙瘩,能吃的肚皮鼓鼓的就是最伟大的幸福。而火鳖,是不一样的吃法,酥脆甜糯,清甜可口。可做火鳖,必须是火塘里有足够宽松滚烫的灰烬,否则,做出的火鳖是皮焦瓤生。表皮都烧焦了,里面还是粘嘟嘟的。
4
随着包产到户,家家户户的日子天翻地覆。除了有余粮之外,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亩产不断地在翻新,“万斤户”这一词比“万元户”产生的早一点。“万斤户”是有着局限性的,仅仅局限在粮食的收成之中,而“万元户”所产生的环境就广阔的多。当玉米亩产达到千斤以上,玉米基本上就从生活的天平中倾倒,成为偶尔改顿的食粮。玉米、黄豆就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收入。虽然吃的时间少,但在农作物中的地位没有改变。这时,就丰富了火塘的内涵。生一塘柴火,烤几个玉米棒子,烤一块饼子,煮一罐罐罐茶,一边啃着玉米棒子,享受其清甜软糯,有押几口罐罐茶,香腻飘扬,入一口考的黄橙橙的饼子,来个咯嘣脆,那一定是生活的无忧无虑。
这样的日子,是一种原始,一种舒心,一种见证,一种家的惬意与温馨。并非所有美好都会徜徉于一棵玉米棒子与一杯罐罐茶中,那是一种非遗的原始凭证,注定一种未来的享受源自于原始。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猴子掰包谷的故事,而包谷以美味的形式出现在火塘里,那一定暗含着一定的改良。丢弃一蹴而就,一步一步把日子在光与热中酿成佳酿,满足味蕾绽放的花束。
岁月清浅,烤几棵玉米,烤一块饼子,倒满一杯罐罐茶的日子已经从我的生活里愈走愈远,或许会在某一个时日成为永恒。但这种生活方式依然在农村更替这日月轮回,如我们过往烟云中的一件件老物件,总是在某一处水域里载着一页扁舟,曾经也落尽繁华三千年。不论从情感价值还是历史意义,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见证。记忆和珍藏,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火塘给予的记忆是深刻的,与日月更替的阴晴圆缺一脉相承,温暖温馨,刻骨铭心都是记录的辙痕。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义并非是忘却一塘火所凝聚的独一无二的光和热,以及这一塘火所提供于生活的味道。
一面乌黑的矮墙,围一堆火焰,徐徐而起的青烟,沿着墙的缝隙远致天际,飘荡着玉米、饼子和罐罐茶。尤其在晚夜,就着这火塘,烤几棵玉米,烤一块饼子,煮几杯罐罐茶,一边借着火光,一边微闭双眼,惬意的享受这种生活,岂不是最美的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泼墨画面。
原创首发于2025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