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看点】千里走单骑(随笔)

编辑推荐 【看点】千里走单骑(随笔)


作者:彩虹雨晴 布衣,252.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2发表时间:2025-09-14 12:29:18

【看点】千里走单骑(随笔) 好久没写过东西了。
   总想写点什么,但总感觉没有时间。
   这段时间,我经常在上下班途中骑共享单车,主要目的,是控制体重。
   公司距离家比较远,25公里左右,多数情况下,我骑行大约二分之一,到磁器口,再换乘地铁。
   骑行的时候,脑子总闲不住,沿途看似熟悉的场景,细看总有种陌生的感觉。平时大多数的时候,都是骑车一晃而过,根本没有注意过路边的景观。
   我经常是一边骑着车,一边想着该写点东西了,怎么写还没有思路,而题目,却早就想好了,千里走单骑。
  
   一
   下午下班,骑行不到三五分钟,到一个路口,中药香扑面而来,路的一侧是一个中药铺。
   这时候,我总会想起几十年前类似的情景,那是八十年代初期,我正上小学,上学的途中,会路过一个中药铺。
   每次经过的时候,我都会从一个门走进去,停留片刻,再从另一个门走出来。
   进去的原因,一方面是中药浓郁的特有的味道,很多人可能不太喜欢,我却很享受闻起来的感觉。另一方面,是进门右拐后,映入眼帘的一幅画。
   那是一幅宣传画,很有那个年代的特点,画面上三个人物,工农兵,都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工人在前,大手挥向前方,农民紧跟,后面是一个戴着钢盔、手抱炮弹的士兵,三人站在海峡边,上半身形象高大,双目炯炯看向对岸,画面正中一行大字,一定要解放台湾。
   我那时年龄尚小,每次看到这幅画的时候,都有种心灵震撼的感觉。这也是吸引我每天都要进来停留片刻的主要原因。
   几十年过去,还是每次路过一个药铺,还是熟悉的药香。
   不知道药铺里面,是否也张贴着一张和当年类似的图画?
  
   二
   大约二十年前,我刚来北京工作,在北三环租了个房子,工作地点在西三环。
   合租的还有两家,一个是在附近开面馆的小老板,一家是一对小夫妻。
   面馆的小老板早出晚归,几乎很少碰面。我偶尔做饭,厨房基本是小夫妻在使用。
   那时5号线地铁刚开通,首发站就在附近的和平西桥,我便经常坐地铁往返,当时地铁票价封顶,最多两元。公交更便宜,四毛钱。
   一次做饭时和小夫妻二人聊天,他们问我怎么去公司,我说坐地铁,小夫妻说太贵了吧?
   后来我买了一辆自行车,开始骑自行车往返,单程15公里左右,耗时50多分钟。
   路程不算远,但也不近,尤其是每天往返的情况下。
   中间会经过小街桥,每次出发之前,我总是会想,“先到小街桥。”这样一想,便不再感到路程漫长。一路紧蹬自行车,等到了小街桥,便在心中暗自庆祝,“又到小街桥!”有一种胜利在握的喜悦感,于是一边暗念,“又过小街桥!”一边紧蹬自行车,后面七八公里的路程,便在轻松愉悦中完成了。
   一次在厨房又和小夫妻二人聊天,他们还是问我怎么去公司,我说骑自行车,小夫妻说太远了吧?
   如今我每天骑行往返,路途更远,途径和平西桥旁边的小黄庄路路口,那里有一个小豆面馆。
   我很想找机会进去看看,现在的饭馆老板,是否还是当年和我一起合租的小老板?
  
   三
   已有很长时间,没有和父亲视频通话了。
   前几年,但凡周末,上午八九点钟,父亲的视频电话会准时打过来。
   视频时也没啥好聊的,经常是没话找话,问今天怎么没去上班,我说是周末,然后父亲说没啥事,就是通个电话。父亲接着会说,你妈在旁边,和她说句话吧,然后画面中出现母亲的身影,微笑着和我打招呼。
   今年的中元节,回老家给母亲上坟,同去的堂姐问我,母亲离开多长时间了,我说大约九年了吧。堂姐很诧异地看了我一眼,我心中回忆了一下,今年是母亲离开的第七个年头。
   这些年每逢清明、中元、寒衣节,我一般会写点东西,寄托对母亲的哀思。这许多年过去,我们已接受了母亲离开的事实,回忆起母亲时,更多的不再是难舍的心痛,而是温馨的亲情。只是偶尔不经意间,对过往点滴小事的触碰,记忆深处掠过母亲的身影,会不自觉间眼含热泪,倍感唏嘘。
   记得97年,三姐去美国留学,她是临行前的一个月,才告诉父亲自己辞去了工作,要去美国。父亲虽心中不舍,可木以成舟,也无可奈何。三姐出行的那天,母亲送至门口,三姐拦住不让送了。一向坚强的母亲,握住三姐的手,似乎想说什么,可终究什么也没有说。三姐似乎不耐烦地“嗨”了一声,头也不回地往前走了。
   01年左右,三姐给我发来一个视频软件,skype,安装完成后,登陆账号,在电脑中看到了大洋彼岸的三姐。我把父母喊来,他们看着电脑屏幕中的三姐,非常地高兴和激动。而屏幕上的三姐,更是喜极而涕。
   从此之后,视频通话,就成了父亲的习惯。
   最初是和三姐通话,后来让在北京的大姐也用了视频软件,周末和大姐、三姐通话,再后来我来了北京,二姐去了青岛,周末的时候,父亲就依次和我们姐弟四人分别通话。只是这几年,母亲的身影消失了。最近不到一年,父亲不能像以前那样走动自如地去拿平板,不能轻松愉快地和我们通话了。大多数时间,父亲是坐在轮椅上,或躺在床上,很多事情他依然想做,可有心无力。
  
   四
   每次回老家,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到以前的老房子去看一看。
   那是一个老旧的家属院,我们是从90年前后在那边居住,父母的大半辈子,基本都是在那里度过的。
   老院是平房,院子里有一棵枣树,也在院子里生长了三十多年,很高大。今年年初,居然被一场大风刮倒了。我不舍得把枣树处理掉,就买了个手锯,用了整整一上午的时间,把树干、枝桠锯成凳子高低的几段,放在走廊上。
   每次回去,看到那几个原生态的枣木凳子,便想起了过去的时光。
   一次在院子内打扫,忽然听到外面熟悉的“豆腐”的叫卖声,声音洪亮,语调夹杂当地方言和戏曲的唱腔。二三十年前,几乎每天的清晨,都会在家属院的胡同里听到这悠扬而婉转的“豆腐——”的呼喊,卖豆腐的小伙身材挺拔、声音洪亮,就像热气腾腾的豆腐,浑身有使不完的气力。
   我推门出去,寻声而望,看到一个陌生的老头,以前满头乌发的小伙子,变成了灰白头发、秃顶的老大爷,脸色橘红且发皱的像褐色的枯树皮。
   “你怎么变化这么大啊?都有点认不出来了。”
   他看着说,“你这么多年很少在家吧,见得少,人就老的快了。哦,对了,你家老太太以前经常买我的豆腐,她还好吧?”
   我看着以前的小伙子变成的老头,想说什么,可终究什么也没有说。卖豆腐的明白了,他“嗨”了一声,转身离开了。
   我目送着他的背影,听着一声声几十年未变腔调的豆腐叫卖声传来,恍然间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不忍回头,仿佛母亲就倚靠在门边,像过去那样,等着我归来。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

共 255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人是个奇怪的动物,往往对过去的东西和事物怀念之致。这篇文章给我们的第一感触便是触景生情,仿佛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眼前,所以说,这篇文章的带入感特别的地强。编者有一个感慨,凡是带入感强的文章无疑都是好文章。文章里的母亲、父亲和三姐及那个卖豆腐的小老头,就仿佛是我们熟悉的身边人,简短的几句对话,会让我们感到异常亲切。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篇当之无愧的好文章,理应极力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5-09-14 12:33:31
  语气自然,叙事自然,是写好文章的不二法宝!欣赏佳作,问候彩虹雨晴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彩虹雨晴        2025-09-14 16:54:46
  感谢武总的编按和点评,顺祝秋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